高考必背口袋書專題十六:文學類文本必背知識及解題技巧
清單一 小說常識
小說是一種敘事性的文學體裁,通過人物的塑造和情節(jié)、環(huán)境的描述來概括地表現社會生活。
1.小說的三要素
小說有三個要素——人物、故事情節(jié)、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
(1)小說反映社會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說中的人物,我們稱為典型人物。這個人物是作者根據現實生活創(chuàng)造出來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而是“雜取種種,合成一個”。通過這樣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小說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紹,也可以是具體的描寫;可以寫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畫人物的心理活動;可以是人物的行動、對話,也可以適當插入作者的議論;可以正面起筆,也可以側面烘托。
(2)小說主要是通過故事情節(jié)來展現人物性格、表現中心的。故事來源于生活,但它通過整理、提煉和安排,就比現實生活中發(fā)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3)小說的環(huán)境描寫和人物的塑造與中心思想有極其重要的關系。在環(huán)境描寫中,社會環(huán)境是重點,它揭示了種種復雜的社會關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長的歷史背景等等);自然環(huán)境(包括人物活動的時間、地點、季節(jié)、氣候以及景物等等)的描寫對表達人物的心情、渲染氣氛都有不小的作用。
2.小說的基本特點
近幾年的高考題,對本考點的考查大都集中在小小說上。小小說與短篇小說相比,它的篇幅更短,故事更簡單。小小說多取材于生活中的一個場景、一個鏡頭、一個瞬間,反映人物在一件事或一個場景中的行動片段,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從而塑造出鮮活的人物形象,揭示出某個道理。其特點主要有:
(1)選材以小見大。小小說的這一特點是就其內容和意義而言的。小小說篇幅短小,情節(jié)簡單,一般只有幾百字,最多千余字。在這短小的篇幅里,不可能反映在長時間內發(fā)生的重大事件,只能反映生活長河中的一點一滴、一朵浪花,只能反映現實生活中的某一個閃光點。也就是說小小說所選的題材截取的生活面要小,只有這樣才適合小小說體裁表現的需要。這就是“以小見大”中的“小”。它雖然小,卻不是孤立的,它是生活長河中的一點一滴、一朵浪花也罷,是現實生活中的一個閃光點也罷,但它畢竟是社會生活的反映,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時代的折光,可以根據生活中的一角一面來認識大千世界,折射重大問題。小小說篇幅雖小,但它有較豐富的意蘊,有一定的生活容量,它反映的內容和意義并不小。這就是“以小見大”中的“大”。
(2)人物形象典型。典型的人物形象是小小說凸現主題的主要載體。讀者可以通過具體的形象,在人物的喜怒哀樂中深受感染。曲折的命運、激烈的沖突、白描的手法等都是塑造形象的好方法。受篇幅限制,小小說塑造人物時,主要寫主要人物性格的某一方面或主要人物的情緒心態(tài)。因此,把握主要人物及其性格很重要。
(3)情節(jié)有吸引力。情節(jié)是小小說吸引讀者的關鍵。小小說的情節(jié)發(fā)展一般比較快,前后連接較為緊湊,整個情節(jié)曲折新奇,常常突破思維定式,給讀者以驚異感。
(4)結尾含蓄雋永。小小說的結尾是一門藝術,是一種境界,這也是小小說最突出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小小說的質量。結尾往往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其精髓在于言有盡而意無窮。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作品的深刻主題常在結尾處明朗。故閱讀小小說一定要關注結尾。
(5)反映的主題新、深、辣。所謂新,就是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及時發(fā)現生活中的新事物、新問題,寫別人沒有寫過的事,有強烈的時代感。所謂深,就是作品具有深度,能啟迪思想、引人回味,從而使人得到哲理的思考。作品除了要以情動人,還要以理喻人。哲理是情節(jié)的內核,它使人震驚,引人思考,發(fā)人深省。哲理是作家對生活獨特而深刻的理解,它滲透在情節(jié)之中,引導讀者去思考并作出判斷。所謂辣,包括以情動人、震撼人心、尖刻辛辣、一針見血。
(6)風格清淡雋永。小小說由于篇幅短小,所以,在選擇題材、虛構情節(jié)和結構安排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它不可能反映現實的重大矛盾和斗爭,不可能反映十分嚴峻和重大的主題。與長篇、中篇、短篇小說相比,小小說的思想、作者所表達出的主張和觀點以及語言特色等,從風格上看是清淡的。另外,作者常常運用含蓄的寫作手法,將自己的深意隱含在作品中,藏而不露,由讀者去回味,去補充,去發(fā)展,從而產生凝練雋永、委婉含蓄的藝術效果。
3.小說中自然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
(1)渲染氣氛。作者往往用生動的自然環(huán)境描寫,來營造特定的氛圍,從而增強故事的真實性。
(2)烘托人物形象。自然環(huán)境的描寫,往往是為塑造人物服務的,也就是說,作家為了表現人物豐富的心理、復雜的性格,往往要為人物設置多種不同的自然環(huán)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記錄其種種行為,從而顯露其性格。
(3)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情節(jié)發(fā)展與環(huán)境描寫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環(huán)境描寫要以情節(jié)為依據,情節(jié)發(fā)展離不開環(huán)境描寫。
(4)暗示社會環(huán)境。優(yōu)秀的作家,總是通過對特定的自然環(huán)境的描寫,來展示獨特的世態(tài)風情,為讀者提供一幅社會歷史圖畫。所以,小說中的自然環(huán)境,一般都帶有作家的感情色彩,被當作是社會環(huán)境的暗示。
(5)深化作品主題。分析小說的主題,離不開對人物和情節(jié)的細致分析,也離不開對環(huán)境的認真考察。
清單二 散文常識
散文是一種自由、靈活的抒寫見聞感受的文體,它通過十分精粹、親切的形式,表現作者對人生或自然的感悟。
1.散文的分類
(1)記敘散文。以記敘人物、事件、景物為主的散文,稱為記敘散文。記敘散文敘事較完整,人物形象鮮明,描寫景物傾注作者的情感。這類散文與短篇小說相似,但又有明顯的區(qū)別。就敘事而言,散文所述的事件不要求情節(jié)完整,更不追求曲折變化,而小說對敘事的要求要較散文高得多;另外,散文在敘事的時候需要飽蘸情感,小說的情感則主要由人物體現出來,不需作者明確抒發(fā)。就寫人而言,小說要求努力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典型人物是作者虛構出來的。而散文中的人物則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進行一些剪裁加工,注重對人物進行寫意式的描繪。
①根據其內容的側重點不同,又可將它區(qū)分為記事散文和寫人散文。記事散文以事件發(fā)展為線索,偏重對事件的敘述,它可以是一個有頭有尾的故事,也可以是幾個片段的剪輯。寫人散文,全篇以人物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線條勾勒,偏重表現人物的基本氣質、性格和精神面貌。
②詠物散文。詠物散文最鮮明的特點是借物抒情、借物明理或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借物明理是借某物與某人某事的相關聯系,來抒發(fā)對某人某事的感情或揭示一種道理。閱讀這類散文,要注意去了解寫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思想、生平,這樣,才能準確地把握作品的意蘊。
③寫景散文。閱讀寫景散文,一要注意把握景物的特征和色調。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其主要描繪的是“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中的月色”,其色調是蓊郁的、朦朧的、渺茫的,這種景色,這種色調,就印上了作者那隱隱的,卻又是沉沉的孤獨而苦悶的心緒。二要注意寫作的順序。寫景散文,其寫作順序多為時間順序和空間順序,從時空的變化可看出散文的行文脈絡。三要注意觀察點與被觀察景物之間的關系。觀察點與被觀察景物之間的關系大致可分為三種情況:觀察點與被觀察景物均無變化,有一方發(fā)生了變化,雙方均在變化。明晰這些很重要,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散文的寫法及行文的層次關系。
(2)抒情散文。主要用以抒發(fā)作者主觀情感的散文叫抒情散文。富有情感是所有散文的共同特征,但與其他散文相比,抒情散文情感更強,想象更豐富,語言更具有詩意。抒情散文主要用象征、比興、擬人等方法,通過對外在形象的描繪來傳達作者的情思,因此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這類散文最常用的手法。
(3)議論散文。以發(fā)表議論為主的散文稱為議論散文。它與抒情散文一樣注重情感的抒發(fā),不同的是議論散文重于理智,抒情散文重于感情。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議論文(用事實和邏輯來說理),而主要用文學形象來說話,是一種文藝性的議論文。它既有生動的形象,又有嚴密的邏輯;既要以情動人,又要以理服人;熔形、情、理于一爐,合理論與文藝于一體。
2.散文的線索
(1)感情線索。我們的感情在生活中常會發(fā)生變化,如由厭惡到喜愛,或從喜愛到厭惡,就可以用這條感情的線索把一些似乎沒有關聯的材料聯結起來。
(2)事物線索。用某一事物把發(fā)生在不同地點、不同時間、不同情況下的事件組合在一起。許多托物言志的散文就是以物為線索的。
(3)人物線索。如寫某一個人物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活動,可以用這個人物作為線索串聯起來;也可以用另一個人物把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同人物、不同內容的事物串聯起來。這個人物還可以是作者本人“我”。
(4)思緒線索。如面對某一事物、景物沉思遐想,通過聯想和想象,把有關的材料組織在一起,表達原定的主題思想。
(5)景物線索。通過景物描寫,在寫景中融進作者的思想感情。
(6)行動線索。如游記以游程行蹤為線索。
3.散文的表達方式
散文的表達方式,主要有記敘(順敘、倒敘、插敘)、描寫(人物描寫、事物描寫、環(huán)境描寫、景物描寫)、抒情(直接抒情、間接抒情)、議論和說明。其中,散文用得最多的是記敘、描寫、抒情和議論。
(1)記敘。記敘是散文最重要的表達方式,因為無論什么形式的散文,都要以事或以景、以物見意。材料的記敘順序,關系到表意的效果。
(2)描寫。描寫的目的在于給讀者以鮮明的形象。如果一篇散文處處都展開描寫,形象反而模糊了,因此,描寫又是有重點的。文章描寫的重點,總是那些最能表現作品思想的地方,最能烘托作品情境的地方。
(3)抒情和議論。在散文中,抒情和議論往往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作者對所述對象的見解和感情,常常直接以抒情或議論的方式表達出來。因此,閱讀散文,把握住了抒情和議論也就把握住了材料的精神,把握住了作者的思想傾向和寫作意圖。
如果說記敘是散文的“形”,抒情和議論則起著“神”的作用,抓住了抒情和議論,對散文也就“意領神會”了。
4.散文的表達技巧
(1)懸念。先不把謎底揭開,引起讀者對故事發(fā)展和人物命運急切期待心理的一種藝術手段。
(2)伏筆。文章或文藝作品中,在前段里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
(3)照應。文學創(chuàng)作中描寫、敘述的一種手法。指作品下文與上文相呼應,即“回應上文”。
(4)襯托。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襯,烘托出主體事物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用相似事物作陪襯叫“正襯”,用相反事物作陪襯叫“反襯”。
(5)渲染。用各種手段對環(huán)境、場面、人物、事件等多方面進行濃墨重彩的描寫,以突出氣氛、刻畫人物、表現主題。
(6)象征。借助某一具體事物的形象,以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其特點是利用象征物與被象征物之間的某種類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內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現。
(7)想象。它是人們在頭腦里對已儲存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過程。
(8)聯想。它是人們根據事物之間的某種聯系,由某個事物或事理聯想到其他有關的事物或事理的心理過程。聯想的類型一般有下列幾種形式:
①接近聯想,是由某一事物想到在空間或時間上與之接近的另一事物的一種聯想;②類似聯想,是根據事物之間的相似點而產生的一種聯想;③對比聯想,是根據事物之間的對應關系而形成的一種聯想;④因果聯想,是根據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而形成的一種聯想。
?
?
?
獲得更多試題及答案,歡迎聯系微信公眾號:ygj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