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專題-虛詞
?
“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這一考點,《考試大綱》中明確規(guī)定了18個文言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名稱速記:之乎者也,因為所以,何則而與焉,于其乃且若)。
考查形式主要是客觀題,而主觀考查主要是將虛詞的考查糅合到翻譯題中。對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的考查并重,翻譯題中對虛詞的考查更側重的是綜合運用??疾榈母哳l虛詞均為課內文言文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虛詞。如“而”“以”“乃”“之”“其”等。
“以”字用法辨析
(一)怎樣辨析“以”的連詞、介詞用法
(1)替換法:除去表原因、譯為“因為”的“以”,凡是能用“而”替換的就是連詞,否則就是介詞。
(2)搭配法:表原因、譯為“因為”的“以”,若后面是分句,它就是連詞;若后面是名詞、代詞、名詞短語,它就是介詞。
(二)怎樣辨析“以”作“因為”講時的連詞性與介詞性
“以”作“因為”講時,有連詞性和介詞性。區(qū)分這兩種詞性的主要方法是看“以”后面帶的是詞、短語還是句子。“以”后是名詞或短語,作“以”的賓語,是介詞;“以”后是個句子,是連詞。
(1)“以”意義為“因為”,用法是“介詞”的例子:
①洎牧以讒誅(《六國論》):“以讒”構成介賓短語,作謂語“誅”的狀語。
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蘭亭集序》):“以之”構成介賓短語,作謂語“興”的狀語。
提示:“以”用法是“介詞”時,一定要仔細分析該句的成分,找出主干(主謂賓),再確認“以”字構成的短語是否作狀語。?
(2)“以”意義為“因為”,用法是“連詞”的例子:
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陳情表》):“以”字與“是”字構成“因此”的倒裝,關乎整個句子,表示“結果”,與上面的句子構成因果關系的復句。
提示:“以”用法是“連詞”時,一定要結合聯(lián)系上下文語境來看,否則,單獨分析一個句子往往要出現(xiàn)偏差。
“而”字用法辨析
(一)怎樣辨析并列、承接、遞進關系
(1)意義辨析:“而”表示并列、承接、遞進關系時各有特點,有明顯區(qū)別。區(qū)別是看前后連接部分的“地位”是否平等,位置可否顛倒。“地位”平等且位置可以顛倒,是并列關系;“地位”平等但位置不可顛倒,是承接關系;“地位”不平等且位置不可顛倒,后面的部分比前面的部分又進了一層,是遞進關系。
(2)代入辨析:并列關系可譯作“又”“和”,遞進關系可譯作“而且”“并且”,承接關系可譯作“接著”“然后”“就”。可以把表這三種關系的意義項代入原句,檢查一下句意是否通順,是否合乎語境。
(二)怎樣辨析修飾關系與承接關系
(1)意義辨析:“而”連接的兩部分大多是動詞或動詞性短語。如果兩個動作行為同時出現(xiàn),前一個表示后一動作行為出現(xiàn)的手段、方式,說明后一個“怎么樣”,這時“而”表示修飾關系;如果兩個動作行為出現(xiàn)有先有后,前一個不表示后一動作行為出現(xiàn)的手段、方式,不說明后一個“怎么樣”,這時“而”表示承接關系。
(2)代入辨析:將表示修飾關系的“地”“著”與表示承接關系的“接著”“然后”“就”代入原句,看是否通順、合理。哪個通順、合理,就屬哪種關系。
(三)怎樣辨析因果關系與目的關系
(1)意義辨析:表示因果關系的“而”前后的短語表示的都是既成事實;表示目的關系的“而”的后一短語未必是事實,只是前一短語的目標。
(2)代入辨析:表示目的關系可以用“來”“用來”“為的是”等詞代入原句,表示因果關系可以用“因而”“所以”等詞代入原句。
典例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題目。
忠臣者務崇君之德,諂臣者務廣君之地。何以明之?陳夏征舒弒其君,楚莊王伐之,陳人聽令。莊王以討有罪,遣卒戍陳,大夫皆賀。申叔時使于齊,反還而不賀。莊王曰:“陳為無道,寡人起九軍以討之,征暴亂,誅罪人,群臣皆賀,而子獨不賀,何也?”申叔時曰:“牽牛蹊人之田,田主殺其人而奪之牛,罪則有之,罰亦重矣。今君王以陳為無道,興兵而攻,因以誅罪人,遣人戍陳。諸侯聞之,以王為非誅罪人也,貪陳國也。蓋聞君子不棄義以取利。”王曰:“善!”乃罷陳之戍,立陳之后,諸侯聞之,皆朝于楚。此務崇君之德者也。
(摘自《淮南子·人間訓》)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何可勝道也哉(何以明之)??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而子獨不賀,何也)
C.不如因善遇之(因以誅罪人)?? D.臣乃得有以報太子(乃罷陳之戍)
【答案】?C
【解析】
本題可采用“句意分析法”。A項,“何”都位于開頭,雖然都是表示疑問,但根據(jù)句意,第一句后有“以”對應,可理解成“什么”,作疑問代詞,什么;后者據(jù)語意,可判斷為疑問副詞,怎么。B項,“也”都放句尾,但據(jù)句意理解,前者是疑問句,表疑問語氣;后者是陳述句,表陳述語氣。C項,“因”都是介詞,根據(jù)句意可判斷出都是“趁,趁著”的意思。D項,“乃”都是副詞,第一句根據(jù)句意“撤走了戍守陳國的部隊”,可判斷為“于是”;后者據(jù)句意可理解成“才”。
【參考譯文】
忠誠的臣子力求使君王品行高尚,而諂佞的臣子力求使君王的領土擴展。用什么來證明這一點呢?陳國的夏征舒殺害了他的國君,楚莊王發(fā)兵討伐他,陳國人也聽從楚王的命令。莊王討伐有罪之人以后,留下部隊駐扎在陳國,楚國的大夫們全都來表示慶賀。當時申叔時正出使齊國,回國以后卻沒有表示慶賀。楚莊王就問申叔時:“陳國叛臣大逆不道,我發(fā)動大軍討伐他們,平息了暴亂,懲處了罪人,群臣都來慶賀,唯獨你不慶賀,為什么呢?”申叔時說:“有人牽牛踩踏了別人家的田,田主殺了那牛的主人又搶走了他的牛,牽牛人的罪過倒是有的,但是這樣的懲處也太重了。今天您認為陳國弒君者大逆不道,發(fā)兵征討,已經(jīng)誅殺了罪臣,卻還派兵駐扎在陳國不走。諸侯們聽到這件事情,認為君王你發(fā)兵征討的目的不在誅殺罪臣,而是在貪圖人家的國家。我聽說君子是不拋棄道義來謀取利益的?!背f王說:“你講得好。”于是便撤走了戍守陳國的部隊,并立了陳國國君的后代做新的國君,諸侯們知道這件事后,都到楚國來朝拜。這就是在竭力使君王品行高尚啊。
“其”字用法辨析
(一)“其”用作人稱代詞時主語與定語用法的區(qū)別
判斷“其”是作主語還是定語,有兩個方法。一是看它后面跟的是什么詞,如是動詞,則作主語;如是名詞,則作定語。二是看它在句中的意義,可譯為“他(它)”“他(它)們”,作主語;譯為“他(它)的”“他(它)們的”,作定語。
(二)“其”的語氣用法辨析
“其”作語氣副詞,其辨析是個難點。如何辨析它是表推測、反問、委婉、期望中的哪種語氣呢?
主要是看位置和語境??次恢?,“其”表推測、反問語氣,一般放在句首;同為句首,到底是表推測還是反問,又要結合語境?!捌洹北砦?、期望語氣,一般放在主謂之間;至于是表委婉還是期望,再結合語境進行判斷。
“焉”字用法辨析
掌握“焉”的用法,主要看它在句中的位置。放在句首,一般作疑問代詞;放在句尾,一般作語氣助詞。放在不及物動詞后,一般作兼詞;放在及物動詞后,一般作代詞。放在名詞后,一般作助詞。當然,也有例外。這時,要結合語境辨析。
?
“與”字用法辨析
“與”作介詞,可譯為“和”“同”;作連詞,也可譯為“和”“同”。面對這意義相同、用法不同的“與”,該如何辨析呢?
連詞“與”,表示并列關系,可以刪去,也可顛倒前后位置,均不影響句意的表達;反之,則是介詞。
“其”“之”作人稱代詞的區(qū)別
“其”“之”作人稱代詞時,均是第三人稱,有時活用為第一、二人稱代詞,但在用法上稍有不同。“其”可作主語,譯為“他(們)”“它(們)”,也可作定語,譯為“他(們)的”“它(們)的”;“之”只能作賓語,譯為“他(們)”“它(們)”,不能譯為“他(們)的”“它(們)的”。像有的句中的“之”就是作“為”的賓語,不可作定語,譯為“他的”。
“者”字用法辨析
“者”,看似簡單實則復雜,光其詞性,就有多種說法。如何區(qū)別呢?
-
不去強調其詞性,而用“指代者”等稱謂說明其用法。
?
用法
|
例句
|
說明
|
指代者
|
殺人者,打虎武松也。
|
跟在動詞或動詞短語后,將它們轉化為名詞性短語,“者”相當于“的人”。
|
停頓者
|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
出現(xiàn)在句中,尤其是判斷句主語后,表示停頓,不譯。
|
倒裝者
|
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
跟在后置定語后,是定語后置的標志,不譯。
|
數(shù)量者
|
此三者,吾遺恨也。
|
跟在數(shù)詞后,功能類似于“個”“樣”,量詞。
|
時間者
|
昔者/今者/曩者/古者
|
多出現(xiàn)在單音節(jié)時間名詞后,用法類似于音節(jié)助詞“之”,不譯。
|
狀貌者
|
貌若甚戚者。
|
跟在表示狀貌的詞語后,相當于“的樣子”,也可不譯。
|
(2)“者”的用法中,“指代者”與“停頓者”易混,可以用刪減法:能刪去而意義不變的,則為“停頓者”;反之,則為“指代者”。
典例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題目。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知弗若歟?曰:非然也。
(節(jié)選自《孟子·告子》)
下列各句中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曰:非然也(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
B.為是其知弗若歟(其一人專心致志)
C.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惟弈秋之為聽)
D.且秦強而趙弱(思援弓繳而射之)
【答案】?A
【解析】
本題可采用“標志識別法”。A項,都是判斷句,所以兩個“也”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都是判斷句的標志。B項,都是代詞,其中的/他的。C項,助詞,是賓語前置句的標志,沒有意義/是代詞,他。D項,都是連詞,表承接關系/表并列關系。
【參考譯文】
弈秋,是全國善于下棋的人。讓他教兩個徒弟學習下棋。其中一個徒弟專心致志,一心一意只聽弈秋的話;另一個人雖然也在聽講,心里卻老想著有天鵝將要飛來,想著要拉開弓將它射下。雖然他和另一個人一起跟弈秋學習,卻比不上人家。難道是他的智慧比不上另一個人嗎?回答說:不是這樣。
對點練習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語段,完成后面題目。(15分)
高郢,字公楚,其先渤海蓚人。九歲通《春秋》,能屬文。后舉進士擢第,應制舉,登茂才異行科,授華陰尉。嘗以魯不合用天子禮樂,乃引《公羊傳》,著《魯議》,見稱于時,由是授咸陽尉。
李懷光節(jié)制邠寧,奏為從事,累轉副元帥判官、檢校禮部郎中。懷光背叛,將歸河中,郢言:“西迎大駕,豈非忠乎!”懷光忿而不聽。及歸鎮(zhèn),又欲悉眾而西。時渾瑊軍孤,群帥未集,郢與李鄘誓死駐之。屬懷光長子琟候郢,郢乃諭以逆順曰:“人臣所宜效順。且自天寶以來阻兵者,今復誰在?況國家自有天命,非獨人力。今若恃眾西向,自絕于天,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安知三軍不有奔潰者乎?”李琟震懼,流淚氣索。德宗還京,命諫議大夫孔巢父、中人啖守盈赴河中宣慰懷光,授以太保;而懷光怒,激其親兵詬詈,殺守盈及巢父。巢父之被刃也,委于地,郢就而撫之。及懷光被誅,馬燧辟郢為掌書記。
(節(jié)選自《舊唐書·高郢傳》)
3.指出下面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5分)
(1)嘗以魯不合用天子禮樂 以:
(2)著《魯議》,見稱于時 ? 于:
(3)懷光忿而不聽 ? 而:
(4)今若恃眾西向 ? 若:
(5)安知三軍不有奔潰者乎?? 乎: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人臣所宜效順。且自天寶以來阻兵者,今復誰在?(5分)
(2)巢父之被刃也,委于地,郢就而撫之。(5分)
【答案】
3.?(1)動詞,認為 (2)介詞,在 (3)連詞,表并列,無實義 (4)連詞,如果 (5)語氣助詞,呢
4.?(1)人臣應該效忠,況且從天寶以來阻止朝廷軍隊的,現(xiàn)在還有誰在?(關鍵點:“宜”“且”“阻”“復”)
(2)孔巢父被殺的時候,倒在了地上,高郢就俯下身子撫慰他。(關鍵點:“之”“刃”“就”“撫”)
【參考譯文】
高郢,字公楚,他的祖先是渤???/span>蓚縣人。高郢九歲就通曉《春秋》,能寫文章。后來考中進士,應試制舉,考上茂才異行科,被授任華陰縣尉。曾認為魯國不應該用天子的禮樂,于是引用《公羊傳》中的說法,著《魯議》,被當時人稱贊,因此被任命為咸陽尉。
李懷光統(tǒng)治邠寧,上奏讓高郢擔任從事,多次調動擔任副元帥判官、檢校禮部郎中。李懷光反叛,將要回到河中,高郢說:“向西迎接皇帝,難道不是忠臣嗎!”李懷光憤怒,不予采納。等回到河中,又想調動所用兵力向西進發(fā)。當時渾瑊(唐朝名將)軍力孤危,眾將領沒有集中,(朝廷情勢十分危急,)高郢與李鄘誓死駐守不動。恰巧李懷光長子李琟來拜訪高郢,高郢就用逆順的道理開導他說:“人臣應該效忠,況且從天寶以來阻止朝廷軍隊的,現(xiàn)在還有誰在?更何況國家自有天命,不只是靠人的力量。現(xiàn)在如果依靠人多勢眾向西攻打朝廷軍隊,這是自絕于天,十室之城,必定有忠信之人,怎么知道軍隊中沒有逃跑的呢?”李琟震驚懼怕,眼中流淚,喘不上氣來。德宗回到京城,命令諫議大夫孔巢父、宦官啖守盈赴河中安撫李懷光,授予他太保之職;可是李懷光惱怒,激怒他的親兵責罵二人,并殺死了孔巢父和啖守盈??壮哺副粴⒌臅r候,倒在了地上,高郢就俯下身子撫慰他。等到李懷光被殺,馬燧征召高郢為掌書記。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上張仆射①書
[唐]韓愈
九月一日,愈再拜:受牒②之明日,在使院中,有小吏持院中故事節(jié)目十余事來示愈。其中不可者,有自九月至明年二月之終,皆晨入夜歸,非有疾病事故,輒不許出。當時以初受命不敢言,古人有言曰:人各有能有不能。若此者,非愈之所能也。抑而行之,必發(fā)狂疾,上無以承事于公,忘其將所以報德者;下無以自立,喪失其所以為心。夫如是,則安得而不言?
凡執(zhí)事之擇于愈者,非為其能晨入夜歸也,必將有以取之。茍有以取之,雖不晨入而夜歸,其所取者猶在也。下之事上,不一其事;上之使下,不一其事。量力而任之,度才而處之,其所不能,不強使為,是故為下者不獲罪于上,為上者不得怨于下矣。盂子有云,今之諸侯無大相過者,以其 皆“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今之時,與孟子之時又加遠矣,皆好其聞命而奔走者,不好其直己而行道者。聞命而奔走者,好利者也;直己而行道者,好義者也。未有好利而愛其君者, 未有好義而忘其君者。今之王公大人,惟執(zhí)事可以聞此言,惟愈于執(zhí)事也可以此言進。
愈蒙幸于執(zhí)事,其所從舊矣。若寬假之,使不失其性,加待之,使足以為名,寅③而入,盡辰而退;申而入,終酉而退,率以為常,亦不廢事。天下之人聞執(zhí)事之于愈如是也,必皆曰:執(zhí)事之好士也如此,執(zhí)事之待士以禮如此,執(zhí)事之使人不枉其性而能有容如此,執(zhí)事之欲成人之名如此,執(zhí)事之厚于故舊如此。又將曰:韓愈之識其所依歸也如此,韓愈之不諂屈于富貴之人如此,韓愈之賢能使其主待之以禮如此,則死于執(zhí)事之門無悔也。若使隨行而入,逐隊而趨,言不敢盡其誠道有所屈于己天下之人聞執(zhí)事之于愈如此皆曰執(zhí)事之用韓愈哀其窮收之而已耳;韓愈之事執(zhí)事,不以道,利之而已耳。茍如是,雖日受千金之賜,一歲九遷其官,感恩則有之矣,將以稱于天下曰:知己知己!則未也。
伏惟哀其所不足,矜其愚,不錄其罪;察其辭,而垂仁采納焉。愈恐懼再拜。
?(選自《韓昌黎文集校注》)
【注釋】①張仆射:張建封,字本立,兗州人。貞元酔為徐州刺史,徐、泗、、凌三州節(jié)度使;十二年加檢校右仆射,其任命韓愈為徐州節(jié)度使推官。②牒:任命的文書。③寅:十二時辰之一,凌晨3點到5點。辰:早上7點到9點。申:下午3點到5點。酉:下午5點到7點。
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非有疾病事故 ???????????事故:變古女
B. 抑而行之 ???????????????抑:壓制,強迫
C. 若寬假厚之 ?????????????寬假:寬容、
D. 執(zhí)事之厚于故舊如此 ?????厚:(感情)深厚
2.下面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 ①當時以初受命不敢言 ???②仆以口語遭遇此禍
B. ①則安得而不言 ?????????②則恥師焉
C. ①凡執(zhí)事之擇于愈者 ?????②吾社之行為士先者
D. ①若使隨行而入 ?????????②漁父見而問之曰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這封書信是韓愈任徐州節(jié)度使推官時,因不堪忍受“晨入夜歸”的規(guī)章制度,上書給張仆射商談上班時間問題的,體現(xiàn)了他不平則鳴的耿直個性。
B. 韓愈認為要根據(jù)一個人的能力和才干,不拘一格地任用人,而不是用苛刻的作息制度來約束下屬,并以孔孟之道來批評重用“聞命而奔走”者的錯誤。
C. 韓愈釆用“欲擒故縱”的策略,先贊揚張仆射是善聽意見的上司,然后運用對比手法請求對方同意自己的建議,最后表達了未能與之成為知己的遺憾。
D. 韓愈表面上是在極力為“遲到早退”辯解,實際上是在抒發(fā)對自我價值沒有被發(fā)現(xiàn)、人才被埋沒的不滿。行文直率大膽,氣勢雄偉,慷慨激昂,自然流暢。
4.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文字斷句。
言不敢盡其誠道有所屈于己天下之人聞執(zhí)事之于愈如此皆曰執(zhí)事之用韓愈哀其窮收之而己耳
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皆好其聞命而奔走者,不好其直己而行道者。
②伏惟哀其所不足,矜其愚,不錄其罪;察其辭,而垂仁采納焉。
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送吳純甫先生會試序①
予為童子時,則知有吳純甫先生。長而登先生之門,悅而忘其歸也。蓋世之所謂慷慨魁磊之士,吾必日先生焉。先生精于學,邃于文,熟于事。少時,為縣大夫郡邑長者所推重。當?shù)勒咄鶉@息,期以大用,指日以望。既而摧抑頓挫者幾三十年。
先生自負瑰瑋,不見施設②,獨喜為人言之。人無賢愚,見者傾倒。自少年學子稍知向方者,必引而進之。士之有志者,亦皆歸先生。每從嘉林修竹間,紆衿方履,笑詠相隨,殆無虛日。時有質辨,剖析毫發(fā),議論蜂起,群疑豁如,云披雨霽,天清日明。其于天下之利害,生民之得失,常有隱憂于其間。天子中興,慨然有志于三代之治。詔書數(shù)下,所以修明千百年之廢典者不一事,悉先生之所嘗言者。故與先生游者,皆去為顯官。先生獨為諸生,揖讓進退自若也。
嘉靖辛卯,先生始發(fā)解,于是將上禮部。皆喜先生之遇,而又惜其晚也。然君子之論不施于早晚之間,而施于遇不遇之際。不以徒遇之為喜,而以得所遇之為樂。
予惟國家以科目收天下之士,名臣將相,接踵而興。豪杰之士,莫不自見于其間。而比年以來,士風漸以不振。其始羸然一書生耳,才釋褐③而百物之資可立具,此何從而得之哉?亦獨不念朝廷取之者何如,用之者何如,爵祿寵錫④之者何如也!世之所倚重者盡賴此輩,而如是彌望,君子蓋以為世道無窮之慮焉。
初,先生與余論天下事,予未嘗不竦然,又默然有感也。以為在位者皆以此為心,則天下可以無事,然而先生不遇也。今先生遇矣,以其向所言者而從事焉,則猶饑渴而飲食之也。夫趨俗之士師師⑤,持正之士諤諤。夫諤諤非幸也然天下之事彼不為而此為之倡者一人隨者十人則固當有聲氣之同者。若是而相與持天下之勢,君子又以為世道無窮之幸焉。故予謂先生不謂之晚,而如先生乃可謂之真遇也。若彼碌碌者徒,雖襁褓而朱紫⑥,日唯諾于殿廷,吾不謂之遇也。因書以為別。
(取材于歸有光的同名文章)
【注釋】①本文寫于吳純甫44歲即將赴京參加會試之時。文中的“發(fā)解”指考中鄉(xiāng)試第一名,“將上禮部”指即將赴京會試。②施設:施展才能的機會。③褐:粗布衣衫。④錫:同“賜”。⑤師師:莊嚴恭敬的樣子。下文的“諤諤”,直言爭辯的樣子。⑥朱紫:古代高級官員的服色,借代高官顯爵。
6.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邃于文????????????????????邃:精深
B. 自少年學子稍知向方者??????向方:遵循正道
C. 群疑豁如??????????????????豁如:曉悟,明白
D. 而比年以來????????????????比:等到
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 悅而忘其歸也???????而又惜其晚也
B. 當?shù)?/span>者往往嘆息?????故與先生游者
C. 士之有志者?????????用之者何如
D. 士風漸以不振???????因書以為別
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既而摧抑頓挫者幾三十年
之后遭遇失意與得意的情況將近三十年
B. 所以修明千百年之廢典者不一事
用來修正闡明千百年來廢置的禮法制度的不止一例
C. 然君子之論不施于早晚之間
然而評判君子不以考中科舉的早晚為標準
D. 以其向所言者而從事焉
按照他先前所說的那樣去做
9.請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
10.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吳純甫年少時就深受當?shù)馗h中有地位、有威望之人的推崇。
B. 作者認為君子不應只以考中科舉為喜,更當以報效國家為樂。
C. 文章批評有些讀書人在做官之后仍然不明白朝廷的用人標準。
D. 吳純甫關于天下事的見解,常常令作者震驚,并且深有感觸。
11.按照要求,回答下面的問題。
①根據(jù)第二段,請用三個熟語(包括成語),從不同角度概括吳純甫的形象特點。
②作者認為,吳純甫在44歲時參加會試不算晚,是“真遇”。請根據(jù)最后一段,回答作者這樣說的理由。
獲得更多試題及答案,歡迎聯(lián)系微信公眾號:ygj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