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專題-整體閱讀
題文齊讀
一邊讀文,一邊瀏覽題目。但二者并不是相互分散精力、顧此失彼的,而是協(xié)調配合、相互印證的。在讀文過程中,時不時地瀏覽一下題目,看一下后面的題目是否與此處的內(nèi)容相關。做到既用題目助讀了文章,又能帶著問題集中精力去讀文。大致方法是:
????①讀到斷句處,別在文中硬斷,看一看后面的斷句題(斷句題所斷開的地方80%都是正確的)。
????②讀完一個層次或一個句群后,瀏覽一下古文化常識題和概括分析題,看一下題目是否有對本層次內(nèi)容的考查。
③“題文齊讀”的關鍵是:讀題時記清各選項的主要考查點、解題的敏感點,帶著問題和疑問在讀文時尋找對應點。
讀文時關注什么
抓時間、地點、官職和事件,把握主人公經(jīng)歷
寫人記事類文言文大多以時間為線索來記述人物在某地所任官職,所做事情,因此,可以抓住時間、地點和官職等詞語,把握文章結構層次,理清文章思路,整體把握人物經(jīng)歷及事件大概。
理清脈絡,要特別關注三類表示時間節(jié)點的詞語:
①表示官職變動的詞語。這是正史人物傳記的主要敘述線索,考生應當知道一些表示官職變遷的動詞,大致了解一些古代官職的地位和職責。
②年號及皇帝變動情況。正史一般不用干支紀年,而以年號紀年,故傳記中的“三年”“五年”等往往指某年號的“三年”
“五年”。而皇帝的即位或駕崩,也往往是重要的時間節(jié)點,傳記中特意交代,往往表明傳主在舊朝和新朝的地位有所變化。
③泛指時間變動的詞語。如“數(shù)日”“累年”“既而”
“向”“旋”等。此外, 正史以順敘為主,但不排除有些傳記插敘相關事跡。這些插敘往往通過“初”“先是”等詞引出,需要格外留心。
抓選項的關鍵點、可能設誤的敏感點
讀題的目的,就是明確問題的指向,帶著問題去讀文。其中的每個選項都是命題人精心推敲、巧妙命制的,選項雖短,但涉及的內(nèi)容較多;文字雖簡,但設誤手法極其隱蔽。此時的讀題,因文章的大意還沒有掌握,不可能記住選項的全部內(nèi)容,所以此時要對選項進行有選擇地記憶關鍵點,憑平時做題的第六感覺去預判選項有可能設誤的敏感點。如:
①斷句題:讀文時讀到畫波浪線的句群時,不要在原文中過多糾纏自行斷句,應馬上看后面的斷句題。通讀選項的同時,比對四個選項的異同點,相同之處能幫助迅速貫通閱讀障礙;不同之處就是帶著問題去讀文的關鍵點。
②古文化常識題:每個選項的關鍵點就是選項首的“考查詞”。在讀文時,讀到文中標注出(加點)的這幾個詞,再回看題目,并對各個選項憑自身的知識積累和經(jīng)驗進行預判,找出各個選項有可能設誤的敏感點,進行題文對照,思考判斷。
③概括分析題:它的四個選項是依照原文順序分層設計的。在讀選項時,重點記住選項中涉及的人物、事跡、影響、評價等關鍵詞語;讀文時重點關注這些內(nèi)容,再回到該選項所在層次進行聚焦思考判斷。
先讀文后看題的短處
①傳統(tǒng)的先讀文后看題,因為目的性不強,所以讀文的關注度很難保障用在解題的關鍵點上;往往第一遍讀文囫圇吞棗,然后再看題,當對題把握不準時再讀文,造成時間的浪費。
?②古文化常識題、概括分析題的四個選項都是按照行文順序排列的,這兩題都是“三對一錯”。這些正確部分都可起到疏通文意的作用,甚至有的就相當于注釋。
?③斷句題的四個選項只有1~2處不一致,80%斷句正確。如果不借助后面的斷句題,在文中硬性去讀去斷,既不能快速讀懂該處的文意,又會浪費過多時間。
題文齊讀典例
用“/”分層,用“ ”標注時間、地點、官職的變換,用“”標注人物,從而厘清層次,厘清各個事件的前因后果)
字伯陽,南陽宛人也。少有節(jié)操。從兄為人所殺,無子,憙年十五,常思報之。乃挾兵結客,后遂往復仇。而仇家皆疾病,無相距者。憙以因疾報殺,非仁者心,且釋之而去。顧謂仇曰:“爾曹若健,遠相避也?!?
即位舞陰大姓
?擁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將軍李寶降之不肯云聞宛之趙氏有孤孫憙信義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憙年未二十,既引見,即除為郎中,行偏將軍事,使詣舞陰,而李氏遂降。光武破尋、邑,憙被創(chuàng),有戰(zhàn)勞,還拜中郎將,封勇功侯。/?????
?反于南陽,憙素與奉善,數(shù)遺書切責之,而讒者因言憙與奉合謀,
??以為疑。及奉敗,???得憙書,
乃驚曰:“趙憙真長者也。”
?
后拜懷令。/大姓
?先為瑯邪相,豪猾并兼,為人所患。憙下車,聞其二孫殺人事未發(fā)覺,即窮詰其奸,收考子春,二孫自殺。京師為請者數(shù)十,終不聽。時
?疾病將終,車駕親臨王,問所欲言。王曰:“素與李子春厚,今犯罪,懷令趙憙欲殺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蓖鯚o復言。/其年,遷憙平原太守。時平原多盜賊,憙與諸郡討捕,斬其渠帥,余黨當坐者數(shù)千人。憙上言:“惡惡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師近郡?!钡蹚闹讼ひ浦脻}川、陳留。于是擢舉義行,誅鋤奸惡。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輒死,歲屢有年,百姓歌之。/二十七年,拜太尉,賜爵關內(nèi)侯。時南單于稱臣,烏桓、鮮卑并來入朝,帝令憙典邊事,思為久長規(guī)。建初五年,憙疾病,帝親幸視。及薨,車駕往臨吊。時年八十四。謚曰正侯。
(節(jié)選自《后漢書·趙憙傳》)
選項關鍵點、敏感點
(用“???”標注題目的關鍵點、可能設誤的敏感點)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更始即位/舞陰大姓李氏擁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將軍李寶降之/
??/聞宛之趙氏有
?信義著名/愿得降之/
B.更始即位/舞陰大姓李氏擁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將軍李寶降之/??
?/聞宛之趙氏有?
?信義著名/愿得降之/
C.更始即位/舞陰大姓李氏擁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將軍李寶降之/
?/聞宛之趙氏有
????????信義著名/愿得降之/
D.更始即位/舞陰大姓李氏擁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將軍李寶降之/
?/聞宛之趙氏有?
???????信義著名/愿得降之/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下車,古代可以代指?
?,后來又常用“下車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將嫌犯拘捕
??,然后再作
,進行犯罪事實的?
。
C.車駕,原指帝王所乘的車,有時因不能直接稱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
?。
D.京師,古代指?
?,《三國演義》中就經(jīng)常提到“京師”,現(xiàn)代??
?。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趙憙耿直磊落,為人光明正大。 他自小有節(jié)操,從兄被害,為給從兄報仇,他有備而往,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
?,因而暫時放過仇家。
B.趙憙忠于朝廷,除惡得到支持。他雖與鄧奉友善,但屢次譴責鄧謀反,
?。/ ??
??,堅持誅殺李子春,皇上也拒絕了趙王求情。
C.趙憙制止禍患,大力推崇義行。他擔任
??時,誅殺盜賊首領,但對待余黨卻能區(qū)別處理,只是
?,并
?應該棄惡從善。
D.趙憙忠于職守,身后深享哀榮。他官拜
時,南單于稱臣,烏桓等來朝,于是受命對邊事作長久規(guī)劃。他患病去世期間,
?慰問吊唁。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無復言。(5分)
譯文: ???????????????????????????????????????????????
????????????????????????????????????????????????
(2)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輒死,歲屢有年,百姓歌之。(5分)
譯文:
題文齊讀讀法指導
開始讀文,當讀到“……遠相避也”時,發(fā)現(xiàn)此處應為一個層次,因為后面的“更始即位”(讀文的關注點——人物)明顯是敘述另外一件事。此時立即瀏覽一下概括分析題的第一個選項A是否有對本層次內(nèi)容的考查(選項是按照行文順序命制的,先看第一個選項,若第一個沒有考查,再看下一選項)。發(fā)現(xiàn)第一個選項正是對此層次內(nèi)容的考查,經(jīng)過題文對照,相互印證,因本層次內(nèi)容不存在閱讀障礙,可預判A項正確。
繼續(xù)讀文,發(fā)現(xiàn)此處是一個斷句題,不要在文中糾纏,馬上去看斷句題。通過比對四個選項,發(fā)現(xiàn)四個選項實質上只有兩處不一樣,即“不肯/云”“不肯云”與“孤孫憙”“孤/孫憙”(不同的地方用筆給予圈點)。拋開這兩處不同的地方,看四個選項相同的地方,就能幫我們迅速理解此處的文意(即:更始帝派柱天將軍李寶去招降李氏,李氏不肯,愿意向信義聞名的趙氏投降)。借助斷句題理解斷句處的文意,既省時間又迅速突破了此處因未斷句而造成的閱讀障礙,明白了斷句處的大意,再繼續(xù)讀文,發(fā)現(xiàn)從“更始乃征憙……封勇功侯”這些文字均是對“招降李氏”這一事件后的封賞,后文又出現(xiàn)了另一事件的關鍵人物“鄧奉”(讀文的關注點——人物),所以在“鄧奉反于南陽”前應是第二個層次,此時迅速瀏覽一下概括分析題的第二個選項,發(fā)現(xiàn)B項未在此處設題,到此讀文可停頓一下,嘗試趁熱打鐵做斷句題。根據(jù)語境,“舞陰大姓李氏擁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將軍李寶降之/不肯”,是說李氏不肯投降,“云”后是他不肯投降的理由,排除B、C兩項?!摆w氏有孤孫”的意思是“趙氏有獨孫”。“孤孫”指趙憙,中間不能斷開,排除D項。故A項正確。
題越做出來越興奮、越心安,文意也越來越明,繼續(xù)信心倍增地讀文。當讀到“大姓李子春”時,此時又出現(xiàn)了一個新人物(李子春),稍作停頓,看概括分析題選項B是否有對這一部分內(nèi)容的考查。發(fā)現(xiàn)選項B前一個層次(見選項B“/”標注處之前)是對“大姓李子春”之前內(nèi)容的考查,題文對照,無誤。繼續(xù)讀文,讀到“其年”(讀文的關鍵詞——時間),發(fā)現(xiàn)“其年”前應是一個層次,在此,稍作停頓,到題目中去尋找問題以尋求“幫助”,發(fā)現(xiàn)此層次內(nèi)容是命題的重點區(qū)域,聚集了古文化常識題的3個選項,概括分析題B項的后一個層次,翻譯題的第(1)個語句?,F(xiàn)逐一分析。
①“下車”“收考”“車駕”3個古文化常識。當讀到“憙下車”時,若不看題目,此處理解文意感到很生硬、很費解,看到古文化常識題選項A后,就會茅塞頓開,并能迅速判定其正確。做到讀文與做題相互印證,其解題依據(jù)是:“憙下車”前文有“拜懷令”,這不就是新任官吏就職嗎?再者,反其道而思之,命題人能考“下車”的字面意思嗎?顯而易見,選項A正確。
再看選項B“收考”,此選項是最迷惑考生的一個選項,命制得非常巧妙,既有助讀文意之妙,又有巧設陷阱之妙。讀到“收考”時,文意難理解,再看選項解釋,明白了是“拘捕關押”之意,但此時的考生若稍不注意就順勢陷入了命題人巧設的陷阱之中,選項的描述很“合理、合法”:先拘捕→再考察→最后取證。但由“收考”前面的“二孫殺人”“窮詰其奸”等字眼可判定其犯罪事實確鑿(還作什么考察、什么取證)。
選項C“車駕”讀文到此處,人物頻繁出場,既有趙憙、李子春,又出現(xiàn)了趙王、帝,若憑字面意思,不看選項C而讀文,文意就很難理解(到底是誰“車駕”),會直接造成后面翻譯題的答題障礙,看完選項C后,文意迅速疏通(原來是皇帝去見趙王),選項解讀正確。
再看概括分析題B選項的后一個層次“擔任懷令時……拒絕了趙王求情”。時間是擔任懷令時(命題人往往會在時間、地點、人物上設誤,注意這些詞,讀文時要對這些詞標注),事件是誅殺李子春,結果是皇上拒絕了趙王求情,與文意一致,再綜合B項上一層次的鄧奉事件,這兩件事均體現(xiàn)了“趙憙忠于朝廷,除惡得到支持”,故選項B“概括”“分析”均正確。
理解了文意,做第(1)個翻譯題就“小菜一碟”了,此時不要立刻動筆翻譯,等讀完全部文章內(nèi)容,做完其他題目,最后再穩(wěn)穩(wěn)當當、字斟句酌地答翻譯題。
到此,讀文已大半,對題目的預判也已大半。理解很暢通,心中很釋然,讀文更快速,繼續(xù)往下讀。讀到“二十七年,拜太尉”又出現(xiàn)了一個時間詞,又晉升了官職,此處又是一個層次。再看題目,本層次內(nèi)容對應3個題目,一個是古文化常識題的D項,一個是概括分析題的C項,一個是翻譯題的第(2)小題。翻譯題暫且擱置。
①古文化常識題的D項“京師”,結合語境及平時的積累不難判定正確。(做到此處可用排除法印證答案,古文化常識題的A、C、D三項均由上文分析不難判定是解說正確的選項,進而判定B項是不正確的。借此叮囑考生們一句,“題文齊讀”法做題,第一步是預判答案,等到讀完全文后綜合思量再最終敲定答案)。
②概括分析題的C項,所對應層次的文意不難理解,選項內(nèi)容看似也正確,但命題人在命制選項時,悄悄地進行了“張冠李戴”,原文是皇帝將他們(盜賊余黨)遷往異地,而選項卻說成了趙憙將他們遷往異地,本選項錯誤,所以在讀文時一定要厘清時間、地點、人物、官職、事件等重要“節(jié)點”詞。
繼續(xù)讀余下的最后一個層次,文字雖少,時間跨度長,句句有文章。此時應與概括分析題D項中的語句一一對應落實,發(fā)現(xiàn)句句無誤,判定正確。此處需要感悟的一點是:文章最后又出現(xiàn)了“車駕”“往臨吊”從而更進一步印證了古文化常識題對“車駕”的解說是正確的。這也提醒考生,文未讀完,不要急于下結論。
答案:
(1)皇上說:“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違犯的,再說說其他要求。”趙王沒有再說話。
(2)后來青州出現(xiàn)蝗災,蝗蟲進入平原地界就死去,連年豐收,百姓歌頌。
參考譯文
趙憙字伯陽,是南陽宛縣人。年輕時有節(jié)操。堂兄被人殺害,沒留下兒子,趙憙當時十五歲,時常想著報仇。于是他帶著兵器約好朋友,后來終于前去報仇。但仇人們?nèi)忌×?,沒有人能抵抗。趙憙認為趁別人生病報仇殺人,不是仁愛的人所應做的事,就暫且放過他們離開了。(臨走前)他回頭對仇人們說:“你們?nèi)绻『昧?,應遠遠地避開我?!备嫉奂次?,舞陰的大戶人家李氏占據(jù)縣城不肯投降,更始帝派柱天將軍李寶去招降他們,李氏不肯投降,說:“聽說宛縣趙氏有個獨孫子趙憙,以信義聞名,我愿意向他投降?!备嫉塾谑钦僖娳w憙。趙憙年紀不到二十歲,被引見后,隨即被任命為郎中,代理偏將軍事務,派他去舞陰,李氏就投降了。光武打敗王尋、王邑時,趙憙受傷,有戰(zhàn)功,回朝后被任命為中郎將,被封為勇功侯。鄧奉在南陽造反,趙憙一向與鄧奉交好,多次寫信嚴厲斥責他,而造謠的人就說趙憙與鄧奉合謀,皇帝懷疑這件事。等到鄧奉失敗,皇帝搜查到趙憙寫給鄧奉的書信,于是驚訝地說:“趙憙真是有道德的人啊?!焙髞肀环鉃閼蚜睢4髴羧思依钭哟合惹皳维樞跋?,強橫狡猾而不守法度兼并侵吞別人財產(chǎn),百姓都很害怕他。趙憙剛到任,聽說他的兩個孫子殺人的事沒有被揭發(fā),立即追查他們的惡行,逮捕拷問李子春,他的兩個孫子自殺。京城中替李子春說情的有幾十人,最終趙憙沒有聽從。當時趙王劉良生病將死,皇上親自去看望趙王,問他想說什么。趙王說:“我平素與李子春交情深厚,如今他犯了罪,懷縣縣令趙憙想殺他,希望能留住他的性命?!被噬险f:“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違犯的,再說說其他要求?!壁w王沒有再說話。這一年,趙憙升遷為平原太守。當時平原有許多盜賊,趙憙與各郡一起聲討追捕,斬殺他們的頭領,其余同黨應判罪的有幾千人。趙憙上書說:“懲罰壞人應只限于他本人,可將這些人全部搬遷到京城附近的郡中。”皇帝聽從了他的建議,于是將這些人都轉移安置在潁川、陳留。于是提拔薦舉有義行的人,誅殺鏟除奸惡的人。后來青州出現(xiàn)蝗災,蝗蟲進入平原地界就死去,連年豐收,百姓歌頌。二十七年,(趙憙)升任太尉,賜予關內(nèi)侯的爵位。當時南單于降服,烏桓、鮮卑一起來朝拜,皇帝命令趙憙主管邊塞事務,考慮作長遠打算。建初五年,趙憙生病,皇帝親自前去探視。等到他病逝,皇帝親自去吊祭。享年八十四歲。謚號正侯。
對點練習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鄭穆字閎中,福州候官人。性醇謹好學,讀書至忘櫛沐,進退容止必以禮。門人千數(shù),與陳襄、陳烈、周希孟友,號“四先生”。舉進士,四冠鄉(xiāng)書,遂登第,為壽安主簿。召為國子監(jiān)直講,除編校集賢院書籍。歲滿,為館閣???,積官太常博士。乞納一秩,先南郊追封考妣,從之。改集賢校理,求外補,通判汾州。熙寧三年,召為岐王侍講。嘉王出閣,改諸王侍講。府僚闕員,御史陳襄請擇人,神宗曰:“如鄭穆德行,乃宜左右王者。”凡居館閣三十年,而在王邸一紀,非公事不及執(zhí)政之門。講說有法,可為勸戒者,必反復擿誦,岐、嘉二王咸敬禮焉。元豐三年,出知越州,加朝散大夫。先是,鑒湖旱干,民因田其中,延袤百里,官籍而稅之。既而連年水溢,民逋官租積萬緡,穆奏免之。未滿告老,管勾杭州洞霄宮。元祐初,召拜國子祭酒。每講益,無問寒暑,雖童子必朝服延接,以禮送迎。諸生皆尊其經(jīng)術,服其教訓。故人張景晟者死,遺白金五百兩,托其孤,穆曰:“恤孤,吾事也,金于何有?”反金而收其子,長之。三年,揚王、荊王請為侍講,罷祭酒,除直集賢院,復入王府。荊王薨,為揚王翊善。太學生乞為師復除祭酒兼徐王翊善四年拜給事中兼祭酒五年除寶文閣特制仍祭酒六年,請老,提舉洞霄宮。敕過門下,給事中范祖禹言:“穆雖年出七十,精力尚強。古者大夫七十而致仕,有不得謝,則賜之幾杖。祭酒居師資之地,正宜處老成,愿毋輕聽其去。”不報。太學之士數(shù)千人,以狀詣司業(yè),又詣宰相請留,亦不從。于是公卿大夫各為詩贈其行。空學出祖汴東門外,都人觀者如堵,嘆未嘗見。明年卒,年七十五。
????(選自《宋史·卷三百四十七·列傳第一百六》,有刪改)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 太學生乞為師/復除祭酒兼徐王/翊善四年/拜給事中兼祭酒/五年/除寶文閣待制/仍祭酒/
B. 太學生乞為師/復除祭酒/兼徐王翊善/四年/拜給事中兼祭酒/五年/除寶文閣待制/仍祭酒/
C. 太學生乞為師/復除祭酒兼徐王/翊善四年/拜給事中/兼祭酒五年/除寶文閣待制/仍祭酒/
D. 太學生乞為師/復除祭酒/兼徐王翊善/四年/拜給事中/兼祭酒五年/除寶文閣待制/仍祭酒/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鄉(xiāng)書,周制,鄉(xiāng)學三年大比,鄉(xiāng)老與鄉(xiāng)大夫薦鄉(xiāng)中賢能之書于王,謂之“鄉(xiāng)書”或“鄉(xiāng)老書”。后世科舉因以“鄉(xiāng)書”代指鄉(xiāng)試中式。
B. 出閣,皇子出就藩封。古時也指內(nèi)閣官員出任外職。還有古時也稱公主出嫁為“出閣”,后以“出閣”泛指女子出嫁。
C. 致仕,古代官員奉命退休。一般致仕的年齡為七十歲,有疾患則提前。古人還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稱。
D. 祖,出行前祭祀路神。從周朝的時候起,上至君王,下至平民,出門都要祭祀路神,意思是求路神保佑自己一路平安。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鄭穆好學不輟,才華出眾。他讀書廢寢忘食,聲名遠播,門人眾多,曾經(jīng)四次獲得鄉(xiāng)試第一名。
B. 鄭穆深得皇上器重,多次擔任要職。他多次擔任國子監(jiān)祭酒,皇上親自選定他給皇子們做侍講。
C. 鄭穆為官愛民,不交結攀附權貴。他任職越州期間,減免百姓賦稅;任京官時從不奔走權門。
D. 鄭穆為師盡責,為人重義。他教學盡心盡力,深得皇子們的敬愛;朋友托孤,他慨然擔當,不取錢財。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恤孤,吾事也,金于何有?”反金而收其子,長之。
?(2)祭酒居師資之地,正宜處老成,愿毋輕聽其去。
?
【答案】
1.B
2.C
3.A
4.(1)“撫恤孤兒,是我分內(nèi)的事,銀子對我來說有什么呢?”把銀子返還給友人但是收養(yǎng)他的兒子,并撫養(yǎng)他長大。 (2)祭酒處于老師的地位,正應該用年高而有德的人,希望不要輕易地聽任他離開。
【解析】
1.文言斷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職名、文言虛詞、句子結構以及語段中動詞的賓語或補語等斷句。“兼”是兼任的意思,“四年”表示時間,排除A項、C項。“五年”表示時間,結合句意分析,排除D項。句意:太學生請他做老師,他又任祭酒,兼任徐王翊善。四年,鄭穆任給事中,兼祭酒一職。五年,鄭穆升任寶文閣待制,仍舊兼任祭酒之職。
2.文化常識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歷法、樂律、地理、官職、科舉、姓名、宗法等。這類試題一般不考過于冷僻的內(nèi)容,涉及的大多是科舉、姓名、禮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時知識的積累。C項,“奉命退休”錯。“致仕”是古代官員正常退休。一般是自己主動請辭,皇上挽留,如此反復幾次,以顯示君臣情意。
3.抓住題干,讀全讀準。對題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準確地把握題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nèi)容還是分析觀點。A項,結合文本內(nèi)容“舉進士,四冠鄉(xiāng)書,遂登第,為壽安主簿”分析可知,“曾經(jīng)四次獲得鄉(xiāng)試第一名”錯,是“鄉(xiāng)試考了四個第一”。
4.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1)“金于何有”(賓語前置句);“反”通“返”,返回;“長”譯為使……生長、扶養(yǎng)、撫育。(2)“師資”譯為老師,“老成”譯為年高而有德的人(形容詞活用為名詞),“聽”譯為聽任、聽憑。
參考譯文:
鄭穆字閎中,是福州候官人。性情醇厚嚴謹好學,讀書讀到忘記梳頭洗面,進退時儀容舉止一定遵循禮儀。門人以千計,和陳襄、陳烈、周希孟交友,號稱“四先生”。他考取進士,鄉(xiāng)試考了四個第一,隨即考中進士及第,任壽安主簿。鄭穆被召為國子監(jiān)直講,任職編校集賢院書籍。滿一年,任館閣校勘,累積官銜至太常博士。他請求朝延給他提高一個官階,這樣就可以提前在南郊追封自己死去的父母,朝廷聽從了他的請求。改任集賢校理,他清求到外地補官,做了汾州通判。熙寧三年,鄭穆被征召做岐王侍講。嘉王出就封國后,改任諸王侍講。府僚缺人,御史陳襄請求選擇人,神宗說:“像鄭穆的品德操守,才適合輔佐王室?!编嵞鹿苍陴^閣三十年,在王府十二年,沒有公事不登主持政事人的門,講話有法度,可以作為勸誡的,一定反復摘引典籍陳說,岐、嘉二王都尊敬禮待他。元豐三年,鄭穆出京任越州知州,加封朝散大夫。在此之前,鑒湖干旱,百姓因而在湖中種田,綿延百里,官府登記收稅。不久連年水漲,百姓拖欠官方的租稅累積達到萬緡,鄭穆奏請免去這些。鄭穆任期未滿便告老還鄉(xiāng),負責掌管杭州洞霄宮。元祐初年,鄭穆被征召任命為國子祭酒。他每次講課,不管寒暑,即使是兒童也一定穿著朝服在廷署接待,按禮節(jié)送出、迎接。學生們都尊崇他的經(jīng)術,佩服他的教育訓導。故友叫張景晟的去世時,給他五百兩銀子,把兒子托付給他,鄭穆說:“撫恤孤兒,是我分內(nèi)的事,銀子對我來說有什么呢?”把銀子返還給友人但是收養(yǎng)他的兒子,并撫養(yǎng)他長大。三年,揚王、荊王請他擔任侍講,他罷離祭酒一職,任職集賢院,又進入王府。荊王去世,他擔任揚王的翊善。太學生請他做老師,他又任祭酒,兼任徐王翊善。四年,鄭穆任給事中,兼祭酒一職。五年,鄭穆升任寶文閣待制,仍舊兼任祭酒之職。六年,鄭穆請求退休,讓自己管理洞霄宮。敕書送達門下省,給事中范祖禹上奏說:“鄭穆雖然年齡超過七十,但精力尚還旺盛。古代大夫七十退休,有不能辭謝的,就賜給他幾案拐杖。祭酒處于老師的地位,正應該用年高而有德的人,希望不要輕易地聽任他離開。”皇帝沒有回復。太學生幾千人把挽留鄭穆的請求報告給司業(yè),又報告給宰相,都沒有被采納。于是公卿大夫各自作詩為他送行,太學生空校出汴京東門為鄭穆祭祀路神祈福,京城觀看的人像一堵墻一樣,感嘆不曾見過這樣的場面。第二年鄭穆去世,享年七十五歲。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謝尚字仁祖,豫章太守鯤之子也。幼有至性。七歲喪兄,哀慟過禮,親戚異之。八歲,神悟夙成。鯤嘗攜之送客,或曰:“此兒一生之顏回也?!鄙袘暣鹪唬骸白鵁o尼父,焉別顏回!”席賓莫不嘆異。十余歲,遭父憂,丹楊尹溫嶠吊之,尚號咷極哀。既而收涕告訴,舉止有異常童,嶠甚奇之。及長,開率穎秀,辨悟絕倫,脫略細行,不為流俗之事。好衣刺文袴,諸父責之,因而自改,遂知名。善音樂博綜眾藝司徒王導深器之比之王戎常呼為小安豐辟為掾襲父爵咸亭侯始到府通謁導以其有勝會謂曰:“聞君能作《鴝鵒舞》,一坐傾想,寧有此理不?”尚曰:“佳?!北阒聨径?。導令坐者撫掌擊節(jié),尚俯仰在中,傍若無人,其率詣如此。遷會稽王友,入補給事黃門侍郎,出為建武將軍、歷陽太守。時安西將軍庾翼鎮(zhèn)武昌,尚數(shù)詣翼諮謀軍事。嘗與翼共射,翼曰:“卿若破的,當以鼓吹相賞?!鄙袘曋兄?,翼即以其副鼓吹給之。尚為政清簡,始到官,郡府以布四十匹為尚造烏布帳。尚壞之,以為軍士襦袴。建元二年,詔曰:“尚往以戎戍事要,故輟黃散,以授軍旅。所處險要,宜崇其威望。今以為南中郎將,余官如故。”會庾冰薨,復以本號督豫州四郡,領江州刺史。俄而復轉西中郎將、督楊州之六郡諸軍事、豫州刺史、假節(jié),鎮(zhèn)歷陽。大司馬桓溫欲有事中原,使尚率眾向壽春,進號安西將軍。初,苻健將張遇降尚,尚不能綏懷之。遇怒,據(jù)許昌叛。尚討之,為遇所敗,收付廷尉。時康獻皇后臨朝,即尚之甥也,特令降號為建威將軍。
(節(jié)選自《晉書·卷七十九·列傳第四十九》,有刪改)
(注釋)①黃散:黃門侍郎與散騎常侍的合稱。這里指黃門侍郎一職。
5.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 善音樂/博綜眾/藝司徒王導深器之比之/王戎常呼為小安豐/辟為掾/襲父爵咸亭侯/始到府/通謁/導以其有勝會/
B. 善音樂/博綜眾藝/司徒王導深器之比之/王戎/常呼為小安豐/辟為掾/襲父爵咸亭侯/始到府通謁/導以其有勝會/
C. 善音樂/博綜眾藝/司徒王導深器之/比之王戎/常呼為小安豐/辟為掾/襲父爵咸亭侯/始到府通謁/導以其有勝會/
D. 善音樂/博綜眾/藝司徒/王導深器之/比之王戎/常呼為小安豐/辟為掾/襲父爵咸亭侯始到府/通謁/導以其有勝會/
6.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親戚,“親”指旅內(nèi),“戚”言族外。指和自己有血親和姻親關系的人,泛指內(nèi)外親屬。
B. 諸父,祖輩和父輩的統(tǒng)稱,《項脊軒志》“迨諸父異爨”中的“諸父”也是此意。
C. 會稽,古地名,紹興別稱,因紹興會稽山得名。王羲之曾于會稽山陰蘭亭宴集。
D. 廷尉,官名,管理天下刑獄,根據(jù)詔令,可以逮捕、囚禁和審判有罪的王或大臣。
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謝尚言行不俗,深得長者看重。他十余歲時,父親去世,溫嶠前來吊唁,謝尚號啕大哭,哀傷至極,然后便擦干眼淚訴說經(jīng)過,溫嶠十分看重他。
B. 謝尚講求穿著,但能接受規(guī)勸。他在服飾方面非常講究,如喜歡穿繡有花紋的衣褲,長輩們指出他這種做法不妥,他就改掉了這一嗜好,由此顯名。
C. 謝尚善于舞蹈,箭法不讓他人。他曾當眾跳起《鴝鵒舞》,令眾人擊節(jié)贊賞;在安西將軍庾翼帳下時,與庾翼共同射箭,隨著庾翼激將聲落,一箭中的。
D. 謝尚面對降敵,缺乏籠絡安撫。苻健部將張遇本已投降謝尚,可謝尚沒有安撫張遇,致使張遇一怒之下,據(jù)城反叛,謝尚再去征討,結果吃了敗仗。
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及長,開率穎秀,辨悟絕倫,脫略細行,不為流俗之事。
(2)尚往以戎戍事要,故輟黃散,以授軍旅。所處險要,宜崇其威望。
?
【答案】
5.C
6.B
7.C
8.(1)等到謝尚長大成人,聰明坦率智能超群,思辨領悟無與倫比,行為灑脫不拘細節(jié),不做流俗之事。 (2)謝尚早先因征戰(zhàn)戍邊的需要,所以免去了其黃門侍郎之職,而授予他以軍中職務。謝尚所處形勢險要,應提高其威信聲望。
【解析】
5.首先把語句放入文本,結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義,“善音樂,博綜眾藝。司徒王導深器之,比之王戎,常呼為‘小安豐’,辟為掾。襲父爵咸亭侯。始到府通謁,導以其有勝會”,這句話的含義是“謝尚擅長音樂,廣通多種技藝。司徒王導十分器重他,把他比作王戎,常稱他為‘小安豐’召他為屬官。承襲父親封爵咸亭侯。謝尚剛到司徒府通報名帖,王導因為府上正有盛會”,圈出句子中的名詞和代詞,如“音樂”“司徒王導”“之”“王戎”“小安豐”“咸亭侯”“導”等,然后運用語法關系進行排除,“眾”意思是“多”,形容詞,修飾“藝”,“藝”是名詞,即“技藝”,故應在“藝”后斷開,排除AD兩項;“器”是動詞,賓語是“之”,主謂賓俱全,故應在“深器之”后斷開,排除B項,選C項。
6.此題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文化常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稱謂、官職的變遷、建筑的名稱、年號、謚號、廟號、一些文書的名稱、官場的一些禮節(jié)、朝廷的一些機構、典章制度、行政區(qū)劃、還有一些避諱的說法等。平時注意積累,尤其是課本的注釋的相關內(nèi)容,答題時還要注意集合語境的含義作答。B項,“諸父”是伯父、叔父的意思。
7.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和辨析??忌鷳页鲞x項對應的語句,然后與選項進行比較分析。C項,“謝尚善于舞蹈,箭法不讓他人。他曾當眾跳起《鴝鵒舞》,令眾人擊節(jié)贊賞”錯誤,從文中來看,“擊節(jié)”是王導讓眾人一起打起節(jié)拍來和謝尚舞蹈的節(jié)奏,并非贊賞之意;“在安西將軍庾翼帳下時”錯,謝尚當時擔任建武將軍、歷陽太守,并非在庾冀帳下。
8.拿到句子之后,應先回歸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語,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進行調、換、刪,再采取對譯法,逐字進行翻譯。第一句中,“及長”添加主語“謝尚”;“開率”,聰明坦率;“穎秀”,智能超群;“辨悟”,思辨領悟;“脫略細行”,行為灑脫不拘小節(jié);“為”,動詞,做。第二句中,“以”,因為;“戎戍”,征戰(zhàn)戍邊;“輟”,免去,停止;“以授軍旅”的“以”相當于“而”;“宜”,應該;“崇”,提高。
參考譯文:
謝尚字仁祖,是豫章太守謝鯤的兒子,從小就有天賦卓絕的品性。七歲時兄長去世,他哀傷悲痛的情態(tài)超出禮法,親戚對他無不感到奇異。到八歲,便顯得大器早成。謝鯤曾攜帶謝尚為賓客餞行,有客人說:“這小兒是座中的顏回啊?!敝x尚應聲答道:“座中若無仲尼,怎能辨別出顏回!”一席賓客無不驚嘆。十余歲,逢父喪,丹楊尹溫嶠來家吊唁,謝尚號啕大哭極盡哀傷。之后擦干眼淚訴說經(jīng)過,舉動和言語與普通兒童大不相同,溫嶠十分著重他。等到謝尚長大成人,聰明坦率智能超群,思辨領悟無與倫比,行為灑脫不拘細節(jié),不做流俗之事。他喜歡穿繡有花紋的衣褲,叔伯們責怪他,他因此改掉了這一嗜好,于是顯名于世。謝尚擅長音樂,廣通多種技藝。司徒王導十分器重他,把他比作王戎,常稱他為“小安豐”,召他為屬官。承襲父親封爵咸亭侯。謝尚剛到司徒府通報名帖,王導因為府上正有盛會,便對他說:“聽說你能跳《鴝鵒舞》,滿座賓客渴望一睹風采,不知你可否滿足眾人意愿?”謝尚說:“好?!北愦┖靡路魃项^巾翩翩起舞。王導讓座中賓客拍掌擊節(jié),謝尚在廣眾之中俯仰搖動,旁若無人,謝尚就是如此率直任意。謝尚遷職到會稽王友那里,入朝補任給事黃門侍郎,出任建武將軍、歷陽太守。當時安西將軍庾翼鎮(zhèn)守武昌,謝尚多次前往庾翼處商議謀劃軍事。曾與庾翼一起練習射箭,庾翼說:“你如果射中箭靶,我就將我的樂隊贈送給你?!敝x尚應聲拉弓,箭中靶心,庾翼當即將他的副樂隊送給了謝尚。謝尚為官清廉,理政簡易,剛到任,郡府用四十匹布為謝尚造烏布帳。謝尚將其拆散,拿去為將士們做了衣褲。建元二年,朝廷下詔書說:“謝尚早先因征戰(zhàn)戍邊的需要,所以免去了其黃門侍郎之職,而授予他以軍中職務。謝尚所處形勢險要,應提高其威信聲望。現(xiàn)任命他為南中郎將,其余官職不變?!斑m逢庾冰病逝,朝廷又命謝尚以原本職號都督豫州四郡,兼江州刺史。不久又改任西中郎將、督揚州之六郡諸軍事、豫州刺史、假節(jié),鎮(zhèn)守歷陽。大司馬桓溫打算北伐中原,派謝尚率部進攻壽春,晉號為安西將軍。當初,苻健部將張遇向謝尚投降,謝尚對他不加安撫。張遇十分惱怒,舉起反旗占領許昌。謝尚率兵討伐,為張遇所打敗,謝尚被送交給廷尉治罪。當時康獻皇后臨朝執(zhí)政,就是謝尚的外甥女兒,特令將謝尚降職為建成將軍。
獲得更多試題及答案,歡迎聯(lián)系微信公眾號:ygj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