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專題-文言文翻譯
文言文翻譯應從三處著眼
著眼點一:關鍵實詞
關鍵實詞,從詞性上看,以動詞居多,其次是形容詞和名詞。把關鍵實詞翻譯到位,就是把句中的通假字、多義詞、古今異義詞、活用詞語(名詞用作狀語、形容詞用作動詞、意動用法、使動用法等)、特殊難解詞語準確理解,并且在譯文中正確地體現(xiàn)出來。
著眼點二:關鍵虛詞
關鍵虛詞,主要指文言語句中的副詞、連詞、介詞。虛詞的翻譯要注意兩點:(1)必須譯出的:有實詞義項的要譯出實義,如作代詞的“之”“其”等;現(xiàn)代漢語中有與之相對應的虛詞進行互換的,如“之”“而”“以”“于”等。(2)不必譯出的:在句中起語法作用的“之”、發(fā)語詞及句末語氣助詞等。關鍵虛詞的翻譯,要仔細辨明詞性及意義,能譯則譯,不需要譯出的切不可強行譯出。
著眼點三: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在翻譯題目中是重要的得分點,考生審出譯句中的特殊句式是關鍵??忌⒅胤e累,重點掌握容易忽略的定語后置句、賓語前置句和固定句式等。
典例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提示:在翻譯句子之前,請先找出“關鍵實詞”“關鍵虛詞”“文言句式”并加以解釋。)
謝貞,字元正,陳郡陽夏人,晉太傅安九世孫也。父藺,正員外郎,兼散騎常侍。貞幼聰敏,有至性。祖母阮氏先苦風眩,每發(fā)便一二日不能飲食。貞時年七歲,祖母不食,貞亦不食,親族莫不奇之。母王氏,授貞《論語》《孝經(jīng)》,讀訖便誦。
太清之亂,親屬散亡,貞于江陵陷沒,暠逃難番禺,貞母出家于宣明寺。及高祖受禪,暠還鄉(xiāng)里,供養(yǎng)貞母,將二十年。太建五年,貞乃還朝。及始興王叔陵為揚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為記室,辟貞為主簿。貞度叔陵將有異志,因與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輒辭以疾,未嘗參預。叔陵雅欽重之,弗之罪也。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連逮,唯貞與卓獨不坐。
后主乃詔貞入掌中宮管記,遷南平王友。府長史汝南周確新除都官尚書,請貞為讓表。后主覽而奇之,嘗因宴席問確曰:“卿表自制邪?”確對曰:“臣表謝貞所作?!?/span>后主因敕舍人施文慶曰:“謝貞在王處,未有祿秩,可賜米百石?!?/span>
至德三年,以母憂去職。頃之,敕起還府。貞累啟固辭。敕報曰:“雖知哀煢在疚,而官俟得才,可便力疾還府也?!必懓з?,終不能之官舍。時尚書右丞徐祚、尚書左丞沈客卿俱來候貞,見其形體骨立,祚等愴然嘆息。吏部尚書姚察與貞友善,及貞病篤,察往省之,問以后事。貞曰:“弱兒年甫六歲,情累所不能忘,敢以為托耳。”是夜卒。后主問察曰:“謝貞有何親屬?”察因啟曰:“貞有一子年六歲。”即有敕長給衣糧。
(節(jié)選自《陳書·列傳第二十六》,有刪改)
1.貞度叔陵將有異志,因與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輒辭以疾,未嘗參預。叔陵雅欽重之,弗之罪也。
【解析】
關鍵實詞:“度”譯為“猜度”;“輒”譯為“總是”;“辭”譯為“推辭”;“雅”譯為“一向,非?!?;“重”譯為“敬重”;“罪”譯為“怪罪”。
關鍵虛詞:“因”副詞,譯為“就”;兩個“之”均為代詞,他。
文言句式:“輒辭以疾”為倒裝句中的狀語后置句,翻譯時調(diào)整句序為“輒以疾辭”;“弗之罪也”為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的賓語前置句,翻譯時調(diào)整句序為“弗罪之也”。
【譯文】謝貞猜度叔陵會有叛逆之心,就和阮卓自行疏遠叔陵,每當有宴飲游樂,總是稱病推辭,不曾參與。叔陵一向(或:非常)欽敬他,不怪罪他。
2.府長史汝南周確新除都官尚書,請貞為讓表。后主覽而奇之,嘗因宴席問確曰:“卿表自制邪?”確對曰:“臣表謝貞所作?!?/span>
【解析】
關鍵實詞:新除”譯為“任命”;“讓”譯為“辭讓(官職)”;“奇”,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譯為“認為……奇特”或“以……為奇”;“宴席”,名詞用作動詞,譯為“舉辦宴席”;“制”“作”,均譯為“寫”。
關鍵虛詞:“為”動詞,譯為“作、撰寫”;“而”連詞,表順承,不譯;“之”代詞,指代“奏章”;“因”副詞,譯為“趁著”。
文言句式:“府長史汝南周確新除都官尚書”為無標志詞的被動句;“請貞為讓表”省略句,翻譯時要補寫成“請求謝貞為他撰寫辭讓官職的奏章”;“卿表自制邪?”“臣表謝貞所作”均為無標志詞的判斷句。
【譯文】府長史汝南人周確剛被任命為都官尚書,請求謝貞為他撰寫辭讓官職的奏章。后主看過后認為奏章寫得很不尋常,曾經(jīng)趁著舉辦宴席的機會問周確:“你的奏章是自己寫的嗎?”周確回答說:“我的奏章是謝貞寫的?!?/span>
3.吏部尚書姚察與貞友善,及貞病篤,察往省之,問以后事。
【解析】
關鍵實詞
“友善”,形容詞用作動詞,譯為“交好”;“及”譯為“到”;“篤”譯為“病重”;“省”譯為
“探望”;“后事”,古今異義詞,譯為“身后的事”。
關鍵虛詞
“之”,代詞,指代“謝貞”;“以”,介詞,譯為“拿”。
文言句式
“問以后事”為省略句和倒裝句中的狀語后置句,翻譯時要補出省略內(nèi)容并調(diào)整句序:“以后事問(之)”。
【譯文】吏部尚書姚察和謝貞交好,到謝貞病重的時候,姚察去探望他,拿身后的事問他。
參考譯文
謝貞,字元正,陳郡陽夏人,是晉朝太傅謝安的九世孫。他的父親謝藺,曾任正員外郎,兼任散騎常侍。謝貞自幼聰敏,有誠摯淳厚的性情。他的祖母阮氏生前苦于中風眩暈,每次發(fā)病就一兩天不能吃東西。謝貞當時年僅七歲,祖母不吃,他也不吃,親屬同族沒有不對此感到驚奇的。母親王氏,教謝貞學《論語》《孝經(jīng)》,謝貞讀完就能背誦。
在太清年間的動亂中,親屬離散走失,謝貞在江陵落入敵手,謝暠逃難到番禺,謝貞的母親在宣明寺出家。等到高祖接受禪讓即位,謝暠返還鄉(xiāng)里,供養(yǎng)謝貞的母親,將近二十年。
太建五年,謝貞才回朝。等到始興王陳叔陵擔任揚州刺史,推薦祠部侍郎阮卓做記室,征召謝貞做主簿。謝貞猜度叔陵會有叛逆之心,就和阮卓自行疏遠叔陵,每當有宴飲游樂,總是稱病推辭,不曾參與。叔陵一向(或:非常)欽敬他,不怪罪他。不久高宗駕崩,叔陵橫行不法,叛逆作亂,他府中的屬官大多受到牽連而被拘捕,唯獨謝貞與阮卓沒有受株連而獲罪。
陳后主于是下詔讓謝貞入宮擔任中宮管記,調(diào)任做南平王友。府長史汝南人周確剛被任命為都官尚書,請求謝貞為他撰寫辭讓官職的奏章。后主看過后認為奏章寫得很不尋常,曾經(jīng)趁著舉辦宴席的機會問周確:“你的奏章是自己寫的嗎?”周確回答說:“我的奏章是謝貞寫的?!焙笾骶拖略t給舍人施文慶說:“謝貞在南平王那里,沒有俸祿,可以賜給他一百石米?!?/span>
至德三年,謝貞因母親去世而離職。不久,朝廷下詔讓他回來任原職。謝貞多次上奏堅決推辭。朝廷下詔答復說:“雖然知道你內(nèi)心哀痛,但官府急等用人,(守喪的禮節(jié)有理由改變,)你可以隨即勉強支撐病體回官府任職?!敝x貞哀傷過度身體瘦弱,最終也沒能到官府任職。當時尚書右丞徐祚、尚書左丞沈客卿一同來看望謝貞,見到他瘦骨伶仃,徐祚等人悲傷嘆息。吏部尚書姚察和謝貞交好,到謝貞病重的時候,姚察去探望他,拿身后的事問他。謝貞說:“我的兒子年幼才剛六歲,感情所牽不能忘懷,冒昧把他托付給您?!边@天夜里謝貞去世。后主問姚察道:“謝貞有什么親屬?”姚察于是啟奏說:“謝貞有一個兒子,今年六歲。”后主就下詔長期供給他所穿的衣服和所吃的糧食。
典例二:把下面文段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段思恭,澤州晉城人。以門蔭奏署鎮(zhèn)國軍節(jié)度使官。天福中,父希堯任棣州刺史,思恭解官侍養(yǎng),奉章入貢,改國子四門博士。開運初,劉繼勛節(jié)制同州,辟為掌書記。(1)繼勛入朝,會契丹入汴,軍士喧噪,請立思恭為州帥,思恭諭以禍福,拒而弗從,乃止。乾德初,平蜀,通判眉州。時亡命集眾,攻逼州城,刺史趙廷進懼不能敵,將奔嘉州,思恭止之,因率屯兵與賊戰(zhàn)彭山。(2)軍人皆觀望無斗志,思恭募軍士先登者厚賞,于是諸軍賈勇,大敗賊,思恭矯詔以上供錢帛給之。后度支請按其罪,太祖憐其果干,不許,令知州事。太宗即位,遷將作監(jiān)、知泰州。坐擅借官庫銀造器,又妄以貢奉為名,賤市狨毛虎皮為馬飾,為通判王廷范所發(fā)。淳化三年,卒,年七十三。 ??????(節(jié)選自《宋史·段思恭傳》,有刪改)
?
(1)繼勛入朝,會契丹入汴,軍士喧噪,請立思恭為州帥,思恭諭以禍福,拒而弗從,乃止。
保留詞語: ?繼勛、朝、契丹、汴、思恭、帥 ????????????????????????????
關鍵詞語: ??會、諭、禍福、乃 ??????????????
關鍵句式: ???“思恭諭以禍?!?span>(狀語后置句),“(軍士) ???乃止(喧鬧)”(省略句)
【答案】 劉繼勛入朝拜見皇帝,正趕上契丹入侵汴京,軍士喧嘩鼓噪,請求擁立段思恭擔任同州主帥,段思恭用利害關系曉諭他們,拒絕沒有聽從,(軍士)才停止(喧鬧)。
【解析】 翻譯時,官職、人名、地名不用翻譯,同時根據(jù)特殊句式翻譯的原則,“思恭諭以禍福”為狀語后置句,翻譯時要調(diào)整語序為“思恭以禍福諭”,“(軍士)乃止(喧鬧)”為省略句,翻譯時要補出省略的成分。
(2)軍人皆觀望無斗志,思恭募軍士先登者厚賞,于是諸軍賈勇,大敗賊,思恭矯詔以上供錢帛給之。
保留詞語: 斗志、思恭、軍士、錢帛 ??????????????????????
關鍵詞語: ?募、賈勇、矯、供、給 ???????????????????
關鍵句式: ???“思恭募軍士先登者厚賞”(定語后置句) ????????????????????????
【答案】 士兵們都持觀望態(tài)度,沒有斗志,段思恭就招募沖在前面的士兵并給以豐厚賞賜,于是士兵們勇猛作戰(zhàn),大敗賊人,段思恭假托皇帝旨意把向朝廷繳納的錢帛獎賞給士兵。
【解析】 翻譯時,現(xiàn)代漢語仍然使用的“斗志”“錢帛”可保留不譯;人名不用翻譯;“賈勇”譯為“勇猛”,“矯”譯為“假借、假托”;根據(jù)特殊句式翻譯的原則,“思恭募軍士先登者厚賞”為定語后置句,翻譯時需要調(diào)整語序為“思恭募先登軍士厚賞”。
參考譯文
段思恭,澤州晉城人。憑借祖先的功勛被推薦擔任鎮(zhèn)國軍節(jié)度使官。天福年間,他的父親段希堯擔任棣州刺史,段思恭辭去官職(回家)奉養(yǎng)父母,(后)奉表章入朝被任命為國子監(jiān)四門博士。開運初年,劉繼勛擔任同州節(jié)度使,征召段思恭作掌書記。劉繼勛入朝拜見皇帝,正趕上契丹入侵汴京,軍士喧嘩鼓噪,請求擁立段思恭擔任同州主帥,段思恭用利害關系曉諭他們,拒絕沒有聽從,(軍士)才停止(喧鬧)。乾德初年,平定蜀地,擔任眉州通判。當時亡命之徒集結(jié)在一起,進攻逼近眉州城,刺史趙廷進因害怕不能抵擋,準備逃往嘉州,段思恭制止了他,于是率領駐兵和賊人在彭山作戰(zhàn)。士兵們都持觀望態(tài)度,沒有斗志,段思恭就招募沖在前面的士兵并給以豐厚賞賜,于是士兵們勇猛作戰(zhàn),大敗賊人,段思恭假托皇帝旨意把向朝廷繳納的錢帛獎賞給士兵。后來度支請求查究他的罪責,太祖愛惜他(行事)果斷干練,沒有允許,(反而)讓段思恭主管眉州事務。太宗即位,升遷做將作監(jiān)、泰州知州,(段思恭)因為擅自借官庫白銀制造器具犯法,又無端以進貢為名,降低買來狨毛虎皮作馬騎飾物,被通判王廷范揭發(fā)。淳化三年,去世,享年七十三歲。
翻譯六字訣
先直譯,確保字字落實,直譯不暢再意譯。翻譯時注意合理運用“6字訣”,防范“6失誤”。運用“6字訣”翻譯語句,并非是單純考慮某種方法和技巧,而應是兩種甚至多種方法的綜合運用。
留
“留”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詞匯和專有名詞。包括:①朝代、年號、謚號、廟號、人名、爵位名、書名、地名、官職名、器物名、度量衡等專有名詞,一般保留不譯。②在現(xiàn)代漢語中仍常用的成語或習慣用語,一般人都能夠理解,可以保留不譯,如“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鴻門宴》),“勞苦功高”這個成語就可以保留不譯。
典例三:
考題
|
(2016·全國卷Ⅱ)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歲大饑,人相食。副使崔應麟見民啖澤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進之于朝。帝立遣寺丞鍾化民赍帑金振之。
|
答案
|
副使崔應麟看見百姓吃湖澤中的雁屎,便裝入袋中給陳登云看,陳登云隨即送到朝廷。
|
評析
|
文中的“副使”是官職名,“崔應麟”“登云”是人名,“雁”是物名,翻譯時應該保留,有的學生該留不留,強行翻譯。
|
?
換
“換”:①將古漢語的單音節(jié)詞換成現(xiàn)代漢語的雙音節(jié)詞;②將古今異義詞換成古代漢語的意思;③將通假字換成本字;④將活用的詞換成活用后的詞等。翻譯要徹底到位,以防文白混雜,不倫不類。
典例四:
考題
|
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上怒,欲舉兵誅之。莫為計,鼎為草表謝,辭甚恭而辯。上讀表,曰:“孰謂方氏無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乃赦之,不問。
|
答案
|
皇帝讀了奏表,說:“誰說方國珍沒有人才呢?這就可以用來使他活命了。”于是赦免了方國珍,不再問罪。
|
評析
|
文中的“無人”“可以”是古今異義詞,“沒有人才”“可以用來”;“活”為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活命”;“孰謂”“是”“其”應換成現(xiàn)代漢語詞;“乃”“赦”應換成雙音節(jié)詞。翻譯語句時有的學生該換不換,文白混雜。
|
調(diào)
“調(diào)”即按照現(xiàn)代漢語的習慣,在對譯的基礎上,將特殊句式的語序調(diào)整過來,使譯句暢達。翻譯時需要調(diào)整語序的句子主要有以下幾種:①介賓短語后置句(狀語后置句),翻譯時要將介賓短語移至謂語的前面。②定語后置句,翻譯時要把定語移到被修飾、限制的中心語之前。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中“求人可使報秦者”,應翻譯為“尋求(尋找)一個可以派去回復秦國的人”。③主謂倒裝句,翻譯時必須將主謂成分顛倒過來。如《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應翻譯為“你也太不聰明了”。④賓語前置句,翻譯時要將賓語移到動詞或介詞之后。
典例五:
考題
|
(2015·全國卷Ⅰ)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越五日,無肯承其事者。傅曰:“吾為太子傅,當同生死。金人雖不吾索,吾當與之俱行,求見二酋面責之,庶或萬一可濟。”遂從太子出。
|
答案
|
金人雖然沒有點名要我,我卻應該與太子同去,求見兩名首領當面指責他們,或許有成功的可能。
|
評析
|
文中的“不吾索”是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的賓語前置句,翻譯時,應調(diào)為“不索吾”,有的學生該調(diào)不調(diào),翻譯出來的語句不合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
|
刪
“刪”即把沒有意義或不必譯出的襯詞、虛詞刪去。文言句子中有些詞,如句首語氣詞“蓋”“夫”、音節(jié)助詞“之”、用于特殊場合的連詞“而”等,在翻譯時刪去之后也不影響譯文的準確、通順,便可刪去不譯。
典例六:
考題
|
(2015·四川卷)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夫?qū)W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驥之馬,亦驥之乘,希顏之徒,亦顏之倫也。又曰鍥而舍之,朽木不知;鍥而不舍,金石可虧。斯非其效乎!
|
答案
|
學習的人不擔心才智趕不上(別人),而擔心不能立志,所以說羨慕駿馬的馬,也就能成為駿馬這一類的馬;仰慕顏淵的人,也就能成為顏淵這一類的人。
|
評析
|
“夫”是發(fā)語詞,“也”為語氣詞,這兩類詞在翻譯時可以不譯。
|
補
“補”即補出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或隱含的成分,如句子中省略的主語、謂語、賓語以及介詞“于”等,從而使句意完整。如《游褒禪山記》“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一句中“見”后省略了賓語“景象”,翻譯時應該補充完整。
典例七:
考題
|
(2016·江蘇卷)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讀書雞鳴山,晝夜不輟,病目眚,下幃靜坐者三月。友人以經(jīng)書題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輒塞耳不敢聽。
|
答案
|
朋友用經(jīng)書中的考題彼此商量,(考題)一傳入他耳中文章馬上就形成了,后來再有談到(考題)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聽了。
|
評析
|
句中的“入耳文立就”省略了主語“題”,“及”后省略了賓語“題”,“輒塞耳不敢聽”省略了主語“他”,這些省略的成分,在翻譯時應該補出來,有的學生該補不補,翻譯出來的語句意思不通,語意不明。
|
?
變
“變”指根據(jù)語境,靈活變通地翻譯。這往往是上述五種方法都用上了,還難以準確翻譯,尤其是碰到文言文中運用修辭或典故的地方時,應學會變通地翻譯。如:①對比喻句的翻譯,應盡量保留比喻的說法,如果不能保留,只譯出本體即可。如《過秦論》中“金城千里”,可譯為“遼闊的國土,堅固的城池環(huán)繞,牢固可靠”。②對借代句的翻譯,一般只要把所代的事物寫出來就可以了,如可以將“縉紳”“三尺”“紈绔”分別翻譯成“官員”“法律”“富家子弟”。③對委婉說法的翻譯,只要將委婉語句按照現(xiàn)代漢語的用語習慣表述出來就可以了,如可將“會獵”“更衣”翻譯成“出兵征伐”“上廁所”。
典例八:
考題
|
(2015·安徽卷)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暇即與其友汪琬、劉體仁、董文驥、王士禛輩出游豐臺、草橋諸勝地,或會食浮屠、老子之宮。諸子酒酣耳熱,辨難蜂起,各負氣不肯相下。先生默坐,或微笑不發(fā)一語。偶出一語,則人人自失,覺我言為煩。
|
答案
|
眾人酒興正濃時,辯駁問難紛然并起,人人憑恃意氣不肯服輸。
|
評析
|
句中的“蜂起”使用了比喻的說法,意思是說眾人的辯駁和問難像蜜蜂飛一樣成群起來,在翻譯時不能直譯,只能改變表面意思,用意譯的方式翻譯。而有的學生該變不變,翻譯出來的語句意思不通暢,語意表達不清楚。
|
?
對點練習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重到沭陽圖記
袁枚
古之人往往于舊治之所三致意焉。蓋賢者視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余宰沭陽二年,乙丑,量移白下。今戊申矣,感呂嶧亭觀察三札見招,十月五日渡黃河,宿錢君接三家。錢故當時東道主,其父鳴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與談乃父事,轉(zhuǎn)不甚曉。余離沭時,渠裁斷乳故也。
夜闌置酒,聞車聲啍啍,則嶧亭遣使來迎。遲明行六十里,嶧亭延候于十字橋,彼此喜躍,駢轔同驅(qū)。食傾,望見百雉遮迣,知沭城新筑。衣冠數(shù)十輩爭來扶車。大概昔時騎竹馬者,俱龍鐘杖藜矣。
越翌日,入縣署游觀,到先人秩膳處,姊妹斗草處,昔會賓客治文卷處,緩步婆娑,凄然雪涕,雖一庖湢、一井匽,對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有張、沈兩吏來,年俱八旬。說當時決某獄,入簾薦某卷,余全不省記。憬然重提,如理兒時舊書,如失物重得。邑中朱廣文工詩,吳中翰精鑒賞,解、陳二生善畫與棋,主人喜論史鑒,每漏盡,口猶瀾翻。余或飲,或吟,或弈,或?qū)懶∮埃蛟u書畫,或上下古今,或招人來,或呼車往,無須臾閑。遂忘作客,兼忘其身之老且衰也。
居半月,冰霰漸飛,歲將終矣,不得已苦辭主人。主人仍送至前所迎處,代為治筐篋,束韁靷畢,握手問曰:“何時再見先生?”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嗟乎!余今年七十有三矣,忍欺君而云再來乎?忍傷君而云不來乎?然以五十年前之令尹,朅來舊邦,世之如余者少矣;四品尊官,奉母閑居,猶能念及五十年前之舊令尹,世之如呂君者更少矣。離而合,合而離,離可以復合,而老不能再少。此一別也,余不能學太上之忘情,故寫兩圖,一以付呂,一以自存,傳示子孫,俾知官可重來,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孟子曰:聞伯夷、柳下惠之風者,奮乎百世之下,而況于親炙之者乎?提筆記之,可以風世①,又不徒為區(qū)區(qū)友朋聚散之感也。
[注]①風世:勸勉世人。
(選自《小倉山房詩文集》,有刪節(jié))
1.對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余宰沭陽二年 ?????宰:治理
B. 說當時決某獄 ?????決:打開
C. 代為治筐篋 ???????治:備辦
D. 奉母閑居 ?????????奉:侍奉
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四品官員呂嶧亭在家閑居期間,連續(xù)寫信邀請老縣令舊地重游,袁枚因此再到沭陽。
B. 當年袁枚離開沭陽時,錢接三才斷奶,因此談及其父錢鳴和的往事,接三不太清楚。
C. 八十多歲的張、沈兩吏是袁枚的老同事,還能依稀記得些許往事,多數(shù)事已忘記了。
D. 呂嶧亭在寒冬時節(jié)送客至十字橋,賓主作別時,袁枚覺得自己有生之年很難再來了。
3.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遲明行六十里,嶧亭延候于十字橋,彼此喜躍,駢轔同驅(qū)。
(2)聞伯夷、柳下惠之風者,奮乎百世之下,而況于親炙之者乎?
4.文中“可以風世”的內(nèi)容有哪些?請簡要概括。
?
【答案】
1.B
2.C
3.(1)天快亮的時候,行駛了六十里,呂嶧亭在十字橋迎接,兩人(見面)十分欣喜,便驅(qū)車一同前往。(2)伯夷、柳下惠那樣的高風,百代之后的人聽到,也能奮發(fā),更何況親受熏陶的人呢?
4.為官當勤政愛民,百姓會懷念他;為人當感恩重義,后代會仿效他。
【解析】
1.考生應把選項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結(jié)合上下文的語境推測意思和用法的正誤。B項“說當時決某獄”,意思是“談論當時判決某個人的訴訟案件”,所以“決”,判決。
2.?C項,“多數(shù)事已忘記了”并不是八十多歲的張、沈兩吏,而是作者袁枚,原文“有張、沈兩吏來,年俱八旬。說當時決某獄,入簾薦某卷,余全不省記”。
3.第一句中得分點:“遲明”,天快亮的時候;“延候”,迎接;“嶧亭延候于十字橋”,狀語后置句;“駢轔同驅(qū)”,驅(qū)車一同前往。第二句中得分點:“奮”,奮發(fā);“而”,連詞,表遞進;“于”,介詞,引出對象;“親炙”,親受熏陶、直接受到教誨或傳授。
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本、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首先審題,把握題干的要求,“文中‘可以風世’的內(nèi)容有哪些”,“風世”根據(jù)注解可知是勸勉世人的意思。作答時需要從全文概括,可以從作者在沭陽為官離任后重到沭陽的情形及最后一段分析,“四品尊官,奉母閑居,猶能念及五十年前之舊令尹”,“俾知官可重來,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孟子曰:聞伯夷、柳下惠之風者,奮乎百世之下,而況于親炙之者乎?”說明為官當勤政愛民,百姓會懷念他。為人當感恩重義,后代會仿效他。
參考譯文:
古代的人常常對他從前所管轄的地區(qū)再三表達其意。大概是賢能的人視民如家,做官而不能忘了他所管轄過的地方,這個地方的百姓,也不能忘了他吧。我治理沭陽兩年,乙丑年,調(diào)遷到白下?,F(xiàn)在是戊申年了,有感于呂觀察呂嶧亭多次寫信邀請,我在十月五日渡過黃河,住宿在錢接三家。錢接三是當時的東道主,他的父親錢鳴和瘦且兩腮長有胡子,錢接三在容貌上很像他的父親,與他談起他父親的事,接三不太清楚。我離開沭陽的時候,是錢接三才斷奶的原因啊。
夜深擺置酒席,聽到緩緩的車聲,這是呂嶧亭派遣使從前來迎接我。天快亮的時候,行駛了六十里,呂峰亭在十字橋迎接,兩人(見面)十分欣喜,便驅(qū)車一同前往。一頓飯的功夫,望見城墻遮列,知道是沭陽城新的建筑。士紳幾十人爭著前來扶車。大多是以前朋友,現(xiàn)在全都老態(tài)龍鐘拄著手杖了。
過了第二天,進入縣署游覽,到父母用膳的地方,姊妹斗草的地方,昔日宴會賓客處理文卷的地方,緩緩行走淚眼婆娑,悲傷淚下,即使是一庖一湢、一井一匽,面對它們也不禁生情,也不能自我解說這是什么緣故。有張、沈兩個官吏前來,年齡都是八十多歲了。說起當時判決某個訴訟案件,入簾介紹某個案卷,我完全不回憶起來了。重提又突然醒悟,如同整理兒時舊書,如同失物重得??h里朱廣文擅長詩,吳中翰精通鑒賞,解、陳二人善長繪畫與下棋,主人喜歡談論史鑒,常常到深夜,嘴巴仍然滔滔不絕。我或飲,或吟,或弈,或?qū)懶∮?,或評書畫,或上下古今,或招人來,或呼車往,沒有片刻的清閑。于是忘記了自己是作客,同時忘了自己身體已經(jīng)又老又衰了。
過了半月,漸漸下起了冰霜,年將末了,不得已苦苦告辭主人。主人仍送至之前相迎的地方,代為備辦禮物,整頓好車馬,握手問我說:“什么時候再見先生?”我不能回答,并非不想回答,是不忍回答啊。哎!我今年七十三了,忍心欺騙他而說再來嗎?忍心傷他的心而說不來嗎?然以五十年前的令尹身份,再來舊邦,世上像我這樣的人很少了;四品高官,侍奉母親閑居,仍然能想著五十年前的舊令尹,世上像呂嶧亭這樣的人更少了。離然后合,合然后離,離可以復合,但是老了不能再變少了。此次一別,我不能學太上忘情,所以做了兩幅圖,一幅送給呂嶧亭,一幅留給自己保存,傳示子孫,使他們知道官員可以重來,可以去想念他們,迎接舊官員如同迎接新官員一樣,那主人也是可以去想念的。孟子說:伯夷、柳下惠那樣的高風,百代之后的人聽到,也能奮發(fā),更何況親受熏陶的人呢?提筆寫下這件事,可以用它來勸勉世人,又不僅僅為區(qū)區(qū)朋友聚散之感啊。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湖州城東南二百步,抵霅溪,溪連汀洲,洲一名白蘋。梁吳興守柳惲于此賦詩云“汀洲采白蘋”,因以為名也。前不知幾十萬年,后又數(shù)百載,有名無亭,鞠①為荒澤。至大歷十一年,顏魯公真卿為刺史,始剪榛導流,作八角亭以游息焉。旋屬災潦薦②至,沼堙臺圮。后又數(shù)十載,委無隙地。至開成三年,弘農(nóng)楊君為刺史,乃疏四渠,浚二池,樹三園,構(gòu)五亭,卉木荷竹,舟橋廊室,洎游宴息宿之具,靡不備焉。觀其架大漢,跨長汀者,謂之白蘋亭。介二園、閱百卉者,謂之集芳亭。面廣池、目列岫者,謂之山光亭。玩晨曦者,謂之朝霞亭。狎清漣者,謂之碧波亭。五亭間開,萬象迭入,向背俯仰,勝無遁形。每至汀風春溪月秋花繁鳥啼之旦蓮開水香之タ賓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動觴詠半酣飄然恍然。游者相顧,成曰:此不知方外也?人間也?又不知蓬瀛昆閬,復何如哉?
時予守宮在洛,楊君緘書赍圖,請予為記。予按圖握筆,心存目想,覙縷③梗概,十不得其二三。大凡地有勝境,得人而后發(fā);人有心匠,得物而后開:境心相遇,固有時耶?蓋是境也,實柳守濫觴之,顏公椎輪之,楊君繪素之:三賢始終,能事畢矣。楊君前牧舒,舒人治;今牧湖,湖人康???/span>之由,革弊興利,若改茶法、變稅書之類是也。利興,故府有羨財;政成,故居多暇日。是以余力濟高情,成勝概,三者旋相為用,豈偶然哉?昔謝、柳為郡,樂山水,多高情,不聞善政;龔、黃為郡,憂黎庶,有善政,不聞勝概。兼而有者,其吾友楊君乎?君名漢公,字用乂??帜觎刖眠h,來者不知,故名而字之。時開成四年,十月十五日,記。
(選自《白居易集》)
(注)①鞠:皆,盡 ?②薦:連續(xù) ?③覙縷:逐條陳述
5.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狎清漣者,謂之碧波亭 ??狎:親近
B. 萬象迭入 ??????????????迭:重疊
C. 楊君緘書赍圖 ??????????赍:送
D. 成勝概?????????????????概:景象
6.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 因以為名也 ?????????????????????君因我降,與君為兄弟
B. 作八角亭以游息焉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C. 康之由,革弊興利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D. 若改茶法、變稅書之類是也 ???????若屬皆且為所虜
7.下列對文中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恰當的一項是( ???)
A. 記,是我國古代常用文章體裁,以敘事為主,兼及議論、抒情和描寫。“記”的種類很多,本文是一篇游記。
B. 步,古人稱跨出一腳為“跬”,再跨一腳為“步”,后即以“步”作為長度單位。
C. 刺史、守,皆指古代地方官職,如《陳情表》中曾提到“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
D. 蓬瀛,指蓬萊和瀛洲,是傳說中的海上仙山,為仙人所居之處,后常指仙境。
8.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最合理的一項是( ???)
A. 每至汀風春/溪月秋/花繁鳥啼之且/蓮開水香之夕/賓友集/歌詠作/舟棹徐動/觴詠半酣/飄然恍然
B. 每至汀風春溪/月秋花繁/鳥啼之旦/蓮開水香之夕/賓友集/歌詠作/舟棹徐動觴/詠半酣/飄然恍然
C. 每至汀/風春溪月/秋花繁鳥/啼之旦/蓮開水香之夕/賓友集歌/詠作舟棹徐動/觴詠半酣/飄然恍然
D. 每至汀風/春溪月秋/花繁鳥啼之/旦蓮開水香之/夕賓友集/歌詠作/舟棹徐動/觴詠半酣/飄然恍然
9.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 文章記敘白蘋洲五亭的由來,描寫白蘋洲勝景,贊美楊漢公“樂山水”“有善政”,敘議結(jié)合,言簡意賅。
B. 文章通過豐富的想象,展現(xiàn)了白蘋洲五亭的優(yōu)美風光,從中不難看出作者對江南山水的熱愛。
C. 作者將謝、柳、龔、黃四人與楊漢公加以對比,對他們四人沒有良好的政績有批評之意。
D. 文章對楊漢公大加褒美,這從側(cè)面體現(xiàn)了白居易“革弊興利”、關心民生的政治情懷。
10.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面廣池、目列岫者,謂之山光亭。
(2)楊君前牧舒,舒人治;今牧湖,湖人康。
(3)兼而有者,其吾友楊君乎?
?
【答案】
5.B
6.B
7.A
8.A
9.C
10.(1)面對寬廣的池水、看到排列的峰巒的,稱它為山光亭。
(2)楊君先前治理舒地(或“在舒地做官”),舒地百姓太平;現(xiàn)今治理湖地,湖地百姓安康。
(3)二者都具備的,大概就是我的朋友楊君了吧?
【解析】
5.本題考查文言文實詞的理解能力。C項,赍:懷抱著,帶著。
6.本題考查文言文虛詞的用法。B項,都是目的連詞,來。A項,分別是:介詞,因此;介詞,因為。C項,分別是:結(jié)構(gòu)助詞,的;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D項,分別是:動詞,像,如同;代詞,你。
7.回答此類題目,必須熟記文學常識的主要內(nèi)容,區(qū)分文學常識的概念,仔細察看題干中的修飾限制成分。解答此類題目,有時也可以結(jié)合著該詞語所在的語段及具體語境分析,B項,“以敘事為主,兼及議論、抒情和描寫”錯,應該是以敘事、描寫為主,兼及議論和抒情。
8.本題考查斷句。這種題型可用排除法。“河風春溪月秋花繁鳥啼”這幾句可從句式內(nèi)容上來判斷,“汀風春/溪月秋/花繁鳥啼”都是主謂式結(jié)構(gòu),后面的“舟棹徐動觴詠半酣”也可從主謂式句式上來判斷,應該是“舟棹徐動/觴詠半酣”,所以選A。
9.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應找出選項對應的語句,然后與選項進行比較分析。C項,“對他們四人沒有良好的政績有批評之意”錯,原文是“昔謝、柳為郡,樂山水,多高情,不聞善政;龔、黃為那,憂黎庶,有善政,不聞勝概。兼而有者,其吾友楊君乎?”,作者只是用謝、柳、龔、黃四人與楊漢公加以對比,突出楊漢公的政績。
獲得更多試題及答案,歡迎聯(lián)系微信公眾號:ygj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