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爆火的《小歡喜》中,單親媽媽宋倩和女兒喬英子之間的相處模式,讓網友大呼“太虐心了”。
喬英子聰明乖巧,品學兼優(yōu),表面看上去一切都很好,可平靜的表象下,卻暗藏著洶涌波濤。
英子的夢想是報考南京大學,但宋倩堅決不同意,一門心思讓女兒只能沖刺北大清華。
為這件事和母親大吵幾次后,英子崩潰了,甚至不惜以死相逼。
她站在河邊歇斯底里吼出的那句話,足以讓所有為人父母的都膽戰(zhàn)心驚:
我就是想要逃離你!
宋倩是一個控制欲特別強的母親。
生活上,她事無巨細地管控,逼著英子吃藥膳,早晨空腹吃生海參,還在英子臥室裝了一扇大玻璃窗,方便她隨時查看。
學習上,她更是看管囚犯一樣,牢牢控制著她的行為,禁止英子的一切課外活動,無視英子說了無數次的夢想,在誓師大會的時候逼迫英子把心愿改成“考700分,上清華北大”。
那一場母女倆在一起痛哭的場景,戳中了無數人的心。
當女兒喊出那句“我討厭你”的時候,她打了女兒一個嘴巴,心里的最后一道防線也被徹底擊潰。
她哭著對女兒說:
媽媽一個人帶你長大的呀,我白天要上課,晚上還要備課,我起早貪黑給你買菜做飯,我壓力不大呀!
她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
英子,你可是媽的一切?。?/span>
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那份沉重和壓抑。
如何評價宋倩這樣的母親?
她很愛女兒,并且盡職盡責,而且她也有很多無可奈何的地方,這點毋庸置疑。
可問題是,當她把所有的感情和希望都捆綁到女兒一個人身上,這份愛就變成了沉重的負擔。
宋倩的身上,有很多中國母親的影子,讓人又愛又恨:
“媽媽過得這么慘,都是因為你,我為你犧牲了這么多,你可不要做對不起媽媽的事情”
“我這都是為你好,爸媽能夠害你?”
“你要是非要這樣做,下個學期的學費你自己想辦法吧!”
這樣的愛,太讓人窒息,太讓人喘不過氣了。
當付出變成了一種“道德綁架”,當愛變成了一面“為你好”的旗幟,當給予也變成了一種經濟控制手段的時候,父母的行為和語言,就會在孩子的心里劃下一道道傷痕。
心理學家李雪說:
“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風,孩子實際上已經精神死亡。”
身上背負東西太多的孩子,注定走不了多遠,而這樣的父母對他們來說,是一場毀滅性的災難。
2
之前, 臺灣著名影星狄鶯的一番話引來巨大爭議。
她談到自己教育孩子的時候說:
從小到大,孫安佐每天在吃飯上要花七個小時,我會一直在旁邊盯他七個小時,確保他吃的量足夠。
有一次,孫安佐去同學家吃飯,狄鶯得知同學招待他喝粥,覺得那家人太寒酸,委屈了兒子,從此不讓孫安佐再和那個同學來往。
除了在吃飯問題上異常執(zhí)著外,狄鶯對兒子的學業(yè)也抓得很緊,威脅他如果沒考到80分就打到他屁股開花。
為了兒子,狄鶯放棄了自己的工作、朋友、娛樂,然后從兒子一歲開始,就不厭其煩地對著他訴說:媽媽為你犧牲了一切,你可千萬不要辜負我。
可是,在這樣高壓的家庭環(huán)境下,兒子非但沒有往她期望的方向發(fā)展,反而在歧路上越走越遠。
孫安佐在美國讀書的時候,揚言要在校園開槍,警察在他的住處搜出大量槍支彈藥,隨后被捕。
孫安佐走上犯罪道路,和狄鶯過分的控制欲有脫不開的關系。
因為被母親控制和壓抑太久,當他逃脫母親掌控的時候,內心緊急需要釋放的東西,會讓他變得極其危險。
父母以為控制孩子、壓抑孩子是負責任的表現,殊不知每一次替孩子做決定,都在孩子的未來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
成年之后,這些隱性的傷害就會一一顯現。
還記得那個發(fā)萬字長文控訴父母的北大男生王猛嗎?
王猛從小成績優(yōu)異,是四川某地級市當年的理科狀元,北大本科畢業(yè)后,又成為了美國排名前50大學的研究生。
但是,自2005年之后,他就沒再回家過過年,2012年前后,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聯系方式,從此徹底決裂。
原因是,父母對他的控制密不透風,從穿衣吃飯到人際交往,都由父母一手包辦,他幾乎很難在什么事情上有自主權。
成年后的王猛,發(fā)現自己有許多心理問題,導致無法正常地工作生活,他不得不繼續(xù)研讀心理學,希望能夠自救。
被控制的人生,哪怕看上去再完美,也是千瘡百孔,華麗之下,虱蟲遍地。
剝奪孩子的快樂和自由,也許能收獲短暫的成效,然而很多父母都忽視了一點:
人生是場馬拉松,只有輕裝上陣的人,才能跑得最遠。
3
臺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有一集,叫《茉莉的最后一天》,劇情非常扎心。
媽媽是留美的碩士,原本繼續(xù)深造就能成為教授,但為了照顧孩子,她放棄了。
從此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了女兒身上。
她總是在女兒面前一遍一遍地強調自己的犧牲:
要是沒有生你們,我現在的日子絕對不是這樣。
女兒上學快遲到了,她拿出打車費,還要加上一句:
“你這些計程車費都是我省吃儉用的,好好念書啊,不然就是不孝。”
女兒不敢忤逆媽媽的話,因為每一次的反抗都會換來母親的歇斯底里。
感受不到半點愛的女兒林茉莉,在一個深夜跳樓自殺,結束了16歲的生命。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作“非愛行為”,指以愛的名義對最親近的人進行非愛性掠奪:
我為你付出這么多,你必須要聽我的話,否則就是不孝,就是白眼狼!
被迫背負著另一個人全部的希望,每日如履薄冰的孩子,怎么可能感受到幸福和快樂?
我有一個朋友,從小到大,每次父母吵架之后,她的母親就會哭著對她說:
要不是因為你,我早就和你爸離婚了,你一定要孝順媽媽、聽媽媽的話,知道嗎?
朋友對我說,這樣的母愛,讓她感到壓抑、窒息。
從小到大,她似乎沒有快樂過,每次當自己快要變得快樂一點點的時候,看到媽媽不開心的樣子,她就如墜冰窟。
她不敢讓自己變得快樂,因為她覺得自己過得快樂,就是對媽媽的一種背叛。
后來,她得了抑郁癥,她也想過自殺,性格變得懦弱、敏感、自卑。
在一個總是強調犧牲,苦悶傷感的母親面前,孩子不敢快樂,也不敢幸福。
父母自認為“犧牲式的綁架”會讓孩子變得更好、更孝順,可是那都是一刀刀刻向孩子內心最深的傷痕。
4
被控制著長大的孩子,心理上究竟會發(fā)生什么樣的變化?
知乎用戶“極樂”分析得很透徹:
一個孩子看到點燃的蠟燭,去觸摸火焰,被灼痛了,他知道,火不能摸,因為會痛;
一個孩子看到點燃的蠟燭,正準備去觸摸時,被母親打了一下,警告他火不能碰,孩子依舊不明所以,再次伸手去摸,母親又打了一下他的手,這次孩子就知道了:火不能摸,媽媽會打。
前一種情形,是孩子在與火焰互動,他會在大腦中形成了最感性的認知。
后一種情形,只是孩子在與母親互動,他沒辦法形成感性認知。
當這兩種情形隨著我們的成長,分別發(fā)生一萬次之后,后一種孩子,長大之后就會成為典型的“控制型母親”的孩子。
對他來說,世界是一個圓,母親是圓心,他的所有社會交往,不過是不斷地替換圓心內容。
這樣的孩子最終會變成什么樣子呢?
兒童期乖巧懂事,越長大,內心越孤僻敏感,人際關系方面出現較大問題,尤其是在建立親密關系時,會表現出兩種極端情況,要么過分控制自己的伴侶,要么在伴侶面前過分喪失自尊。
總而言之,不會是父母期待中的完美形象,而是有各種難以彌合的心理創(chuàng)痕。
《奇葩說》有一期的辯題是:如果能為孩子一鍵定制完美人生,你要定制嗎?
我很喜歡陳銘在節(jié)目中說的一段話:
“我們這個時代的文明,能夠給予孩子最好的事情就是,給Ta一方花園,給Ta養(yǎng)料和空間。
你自由開放,你枝繁葉茂,你一枝獨秀,你孤芳自賞,我都為你鼓掌?!?/span>
世間所有的愛都指向團聚,唯有父母的愛指向別離。
懂得放手的父母,才能讓孩子生出翅膀,在空中穩(wěn)穩(wěn)地飛翔。
自由和獨立,是父母能夠留給孩子的,最珍貴的財富。
希望看這篇文章的父母,停下控制孩子的手,孩子肯定需要父母保駕護航,可是當愛變成了控制,這樣的愛只會讓他們感到恐懼。
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孩子,也不要去指責父母、仇視父母,他們當年因為知識水平、性格等,會有自己的局限性,他們也不知道這樣是害了孩子。
與其抱怨,不如走出來,去慢慢修復自己,改變命運的軌跡。
原生家庭決定不了一切,原生家庭也不是我們去抱怨和停止成長的理由。
別忘了,你也會成為你孩子的原生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