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父母,我們總是拼盡全力為孩子創(chuàng)造好的條件,希望孩子學習成績優(yōu)異,將來考上好的大學,能有一份好的工作。
但是,隨著孩子漸漸長大,我們發(fā)現(xiàn),孩子的確取得了好成績,但好像也僅限于“擅長學習”,缺乏獨立思考的意識。
曾任斯坦福大學新生教務長的朱莉·海姆斯就分析過這個現(xiàn)象。她發(fā)現(xiàn),很多美國中產(chǎn)家庭都存在過度養(yǎng)育問題,直接表現(xiàn)就是代替孩子思考。
2015年,朱莉出版了?How to Raise an Adult?,并在書中詳細闡述了培養(yǎng)孩子獨立思考能力的一些具體做法,下面本猿選了一些內容和大家分享一下~
我們都在做“知更鳥媽媽”
在《優(yōu)秀的綿羊》中,作者威廉·德雷謝維奇闡述了許多年輕人的“綿羊”式狀態(tài):“名校大門和一些精英職業(yè)向這些孩子開放,但他們的內心是封閉的。他們做自認為應該做的事,卻不會停下來問問:那是不是他們自己真正想要的,以及原因何在?!?/strong>
批判性思維基金會把“應試教育”教學方法稱為“知更鳥媽媽”法——在思想上把什么都為孩子“嚼碎”,然后放進他們“鳥嘴”里,讓他們吞下。
用這種方法教出來的孩子可以復述學習內容,但并沒有真正學會知識,因此可以說,他們并沒有真正理解學習內容。
我們是孩子的護欄,為他們評估風險。我們告訴他們玩什么、學什么、追求什么,甚至包括學什么專業(yè)、從事什么職業(yè)。
我們糾正他們的數(shù)學作業(yè)、修改他們的論文,大力篡改他們的申請書,或者干脆替他們操刀。
從本質上講,過度養(yǎng)育就好比鉆進孩子的大腦,好比我們個人演繹版的《傀儡人生》。
如果以這種方式養(yǎng)育孩子,那對孩子來說,童年就沒有成為他們學習獨立思考的訓練場,他們只是“做”了清單上的各種事情。
希望孩子獨立思考,那就和他們 “對話”?
如果你希望孩子獨立思考,就必須與他們展開對話。不要給出答案,也不要以其他方式關閉對話,這樣會遏制他們的思考。
下面給出了一些親子對話范例,可以用來教孩子進行獨立思考:
小學時期,親子間的對話往往圍繞“后勤問題”展開,比如自行車輪胎沒氣了,或者孩子把家庭作業(yè)落在學校了,指望我們替他們處理。
家長:今天在學校情況怎么樣?
孩子:還好。但是我忘了帶書包回來。
家長:哦!我開車送你回學校拿吧。
這位家長沒有教孩子思考問題,而是馬上幫孩子解決問題。孩子不僅不知道如何分析情況、想出解決辦法,而且,將來忘記書包的可能性更大,因為他沒有承擔忘帶書包的后果。
更好的對話是這樣的:
家長:今天在學校情況怎么樣?
孩子:不錯。但是我忘了帶書包回來!
家長:哦。你認為可以怎么辦?
孩子:你可以開車送我回學校嗎?
家長:抱歉,不行。我還有其他情要做。你覺得怎么辦好呢?
孩子:我可以打電話找朋友問作業(yè)??墒菚镉形乙玫臇|西。
家長:嗯,是嗎?
孩子:或者,我給老師發(fā)個電子郵件,告訴她我把書包忘在學校了,看看她怎么說。
家長:這兩個主意聽起來都不錯。
……
然后讓孩子嘗試自己想出來的解決辦法。
最愛孩子的做法不是幫他們解決問題,而是教他們如何自己解決問題。
把 “對話” 延伸到更大的范圍
下面談談如何進行時事討論,以加強孩子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第一、提出一個有不同觀點的話題
話題可能來自你讀過的一本書、你看過的一部電影、你們全家一起觀看的電視節(jié)目、學校的一項政策等。
以與孩子年齡相適合的方式提出問題,難度最好略微超出你家小學生的理解能力。
第二、問問孩子的看法
詢問他們對這個話題的看法以及理由。他們的意見是基于什么價值觀或預設?如果他們的觀點沒有勝出,情況會怎樣?會有什么后果?如果他們的觀點果真贏了,為什么情況會變得更好?
第三、充當“魔鬼代言人”
這意味著無論孩子站在哪一方,你都要持相反的意見,用鼓勵和打趣的語氣,不要苛求或者過于挑剔。
第四、高級的交談:交換立場
從頭開始,和孩子對換角色,看看孩子是否能清晰地表達與原來觀點相反的觀點和價值觀?;蛘撸孕碌脑掝}開始,當孩子說出最初的想法后,讓他停下,從另一個角度開始辯論。
不做孩子的代言人,讓他們?yōu)樽约赫f話
我們該如何讓孩子在世界上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呢?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
第一、重視
無論是分享激動人心的消息、解釋自己的興趣或愿望,還是提出必要的問題,你的孩子總有一天需要完全自行處理這些事情,而童年應該給他們提供實踐的機會。
第二、堅持
要下決心讓孩子盡可能表達自己的看法,并且,隨著你們對孩子的交談能力有了更多信心之后,不斷增加讓他自陳觀點的機會。每次你做到了,你都是在告訴孩子,你相信他有能力獨立思考。
第三、實踐
當你知道孩子要和一位成年人交談時,比如運動教練,或者他們想要參加項目的領導,可以提前說明你希望由他來主談,你可以負責提供他不了解的信息,但你要相信他可以應付自如。
第四、不干涉
不要慫恿孩子說話,不要在孩子耳邊嘀嘀咕咕。給他們機會,讓他們自己處理。在商店里,或者和指導老師、教練在一起時,你甚至可以站到一邊。
第五、必要時補充
在孩子長大之前,你對某個主題的了解往往要超過他,你對事情總是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你的想法很重要,但只能作為孩子想要表達的補充,而不是取而代之。
在斯坦福大學任職時,每周五下午我都會花三個半小時與學生討論他們面臨的各種問題:諸如學術、個人事物、或暑期活動等。不管他們提出什么問題,我都會以問題作為回應,例如:
“為什么你想要這個,而不是那個?”
“你的長期計劃會受到什么影響?為什么?”
“如果你不做那件事,會有什么損失?為什么?”
“如果可以隨心所欲,你會做什么?為什么?”
就這樣以不同的方式問“為什么”,多問幾次,層層剝開學生提出問題的外殼,試著理清他們想法背后的價值觀,幫他們認清自己的優(yōu)點和所在發(fā)展領域的認識水平,以及心中的恐懼和夢想。
然后我會幫助他們,根據(jù)對自己的了解,審視現(xiàn)有的選項。我教他們形成理論基礎,并據(jù)此做出最終選擇,而不是讓他們依賴權威人物,即父母的建議,從而學會自己獨立思考。
獲得更多試題及答案,歡迎聯(lián)系微信公眾號:ygj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