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jù)報道,近日,廣東省高州市一些小學的學生家長反映,為了迎接上級檢查,學?;ù罅飧纳平虒W設施。但由于資金有限,學校便號召家長們捐款,還設定了最低捐款額度。家長們認為,這是一種變相的“強捐”。
在人們心目中,學校就該是一個簡單而神圣的地方。教書育人,承載著社會厚重而神圣的期待。可是,在市場化的年代里,這片凈土里也逐漸被一些世俗的氣息所沾染。從天價采購到“空中操場”再到今日所謂“強捐”都在消解著社會對學校的崇拜和期待。
事情的起因源于被“強捐”的學生家長們的不滿,據(jù)家長反映為了迎接上級檢查,學?;ù罅飧纳平虒W設施。但由于資金有限,學校便號召家長們捐款,還設定了最低捐款額度。家長們認為,這是一種變相的“強捐”。這這件事情上,校方行為存在著兩個明顯的“不當”。
學校的建設要由家長來“埋單”?雖然校方一再否認“強捐”事件,但筆者認為,家長不會無緣無故對學校進行“誣陷”。限定最低捐款額度,捐款不夠的學生就不能整套的更換新的課桌椅。學校以孩子為“人質(zhì)”,讓“望子成龍”心切懷著孩子會被學?!皥髲汀币T的家長即使不甘也只能假裝大方了。對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國家有一定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即使不能夠滿足建設需求,也該通過其他合法渠道獲得資金,又豈能向?qū)W生家長“伸手”?更何況是明目張膽的“強捐”呢?
“創(chuàng)強”能奠基于形式化的“指標”?所謂“創(chuàng)強”就是“創(chuàng)建教育強鎮(zhèn)”,這是廣東省為提高全省教育發(fā)展水平,開展的一項活動。從官方的方案中可以看出,校園的硬件設施和社會捐資助學情況,都是創(chuàng)建教育強鎮(zhèn)的重要考核指標。學生捐款是否可以讓驗收方案中的“捐資助學”指標更“好看”,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卻清楚,硬件設施和社會資助情況不該是發(fā)展教育的著重點,教學水平和學生的成長狀況才該是該“瞄準”的目標,廣東省現(xiàn)在的情況是不是有點兒舍本逐末之嫌?而且為完成驗收而支起的“花架子”是否能經(jīng)得起實踐和時間的“驗收”?
其實,這不僅是一件簡單的“失當”行為,更是對教育公平的原則的悖逆。不管校方給出多么“合理”的解釋,相信都難以消除在家長心中留下的不好烙印。學校和家長,正如醫(yī)生和患者,雖然是一對對立的角色,卻并不是敵對的立場。而如果此類事件頻現(xiàn),難免為是雙方的關系真的走向?qū)αⅲ菍⑹怯诩矣趪际植焕臓顩r。
教育這片圣土,不容褻瀆。我們期待這件事情能得到一個合理的處理,給家長一個合理的交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