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只是如今當媽的標配,在溫哥華當媽,這個標配顯然已經(jīng)跟不上時代發(fā)展的需要了。移民到溫哥華后,脫去職場套裝、放下“白骨精”(白領(lǐng)、骨干、精英)的身段兒,一眾媽媽們進廚房、下菜場,在家亦耕亦作擔綱全職保姆,在外亦工亦讀領(lǐng)銜社區(qū)義工或孩子學校家委會。既然是拼媽的時代,當媽的就得先拼了才行。所以,在溫哥華當媽基本上得符合時代的新標準:“下得了菜場,上得了課堂,做得了蛋糕,講得了故事,教得了英語,改得了作文,懂得了琴棋,繪得了書畫,跑得了長途,找得了景點,提得了行李,拍得了照片,想得出創(chuàng)意,搞得了活動。最重要的是,扛得住情緒崩潰,熬得過歲月滄桑!”
定居溫哥華后,從來把孩子教育視作頭等大事的華人媽媽們勵精圖治也好、臥薪嘗膽也罷,個個在異國他鄉(xiāng)的挑戰(zhàn)中把自己打造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五好之媽。當國內(nèi)的一眾同事、女友大呼小叫她們當媽如何辛苦時,其實溫哥華的媽媽們都保持了相當?shù)娜棠秃涂酥?,否則,隨便哪個站出來發(fā)個聲都能瞬間將她們的那點辛苦秒殺。
國內(nèi)的孩子要學奧數(shù)、學英語、琴棋書畫一樣都不能少,溫哥華的孩子也要學游泳、學滑冰,中文、法語、SAT一樣不落下。在國內(nèi)尚有父母隨時搭把手,七大姑八大姨、兄弟姐妹幫忙應(yīng)個急,還有日益方便的家政中心里鐘點工隨叫隨到;在溫哥華,當媽的都是24小時隨時候命的OnCall,任你曾經(jīng)再小鳥依人、十指不沾陽春水,在溫哥華基本都要做到一副鐵肩挑重擔。
來到溫哥華,一個語言關(guān)讓當媽媽的都經(jīng)歷一番“血雨腥風”的洗禮。開家長會,你不能啞口無言吧,每一門課的老師一個個談過去,你磕磕巴巴、詞不達意的英語讓你除了無地自容,就是讓孩子對你“刮目相看”,這和你在國內(nèi)和老師侃侃而談、恨不得比老師對教育還有見地的深度發(fā)揮天差地別。孩子在學校一切順利是運氣,一旦有點狀況,真是拼著上刀山、下火海的勇氣去和老師、校長交流、溝通。我剛剛登陸溫哥華時,孩子在小學入讀不到一個星期,就因為一次無意中的涂鴉,讓學校一個老師誤認為他畫的圖形是納粹的標志,一個連納粹是什么都不明白的孩子,被帶到一間有納粹資料的教室,老師向他宣講了將近一個小時。初來乍到,英語基本還聽不懂的孩子著實被嚇住了。這個時候,除了當媽的能幫他維權(quán),還能指望誰。于是一邊立即聯(lián)系學校安頓員要和這個老師見面之外,一邊連夜在字典上狂查各種詞匯,寫就一篇可能詞不達意,但據(jù)理力爭的文章。同時兩手準備,先和那個老師說,說不清就給他看。我的功課沒白做,我對這件事情的重視遠遠超過了他對一個孩子涂鴉的大驚小怪,我的語言可能不流暢,但我的態(tài)度很堅決,最后那個老師向孩子道了歉。后來,有朋友的孩子剛進入中學不久就被一群孩子欺生,在一場學生之間的糾紛里,被校長冤枉,給了非常嚴厲的停課處罰。也是這位還在ELSA學習英文的媽媽,操著半生不熟的英語,各種渠道找遍,又是書面陳詞,又是口頭抗議,最后為孩子洗清了不白之冤。如果這些非常規(guī)的挑戰(zhàn)不是每個媽媽都“有幸”能經(jīng)歷的,那么太多常規(guī)的挑戰(zhàn),是無數(shù)溫哥華的媽媽們要面對的。
在溫哥華當媽既要拼得了智力,還要拼得了體力。一位還處于小學階段的孩子準備鋼琴考級的樂理考試,無奈遇人不淑,江湖郎中水平的老師誤人子弟不說,費用還不退。完全理工科出身的孩子媽一怒之下,自己上網(wǎng)查樂理課資料、找答案,輔導孩子,生生要把自己鍛造成文藝精英。在溫哥華陪孩子讀書,一路相伴走下來,孩子進入大學之后,很多媽媽基本可以直接去一些留學中介機構(gòu)任職了。從中學的教育理念、選課模式到美國名校、加拿大大學申請的各種細節(jié),媽媽們了然于心。所有這些都是媽媽們?nèi)諒鸵蝗盏挠H歷和積累。曾經(jīng)有媽媽為了了解孩子中學的教學模式,也為提升自己,報名成人高中的英語、social、communication等多門課程。相同的課本、相近的教學模式,讓這位媽媽可以和在普通高中就讀的孩子一起討論莎士比亞,分析小說中的各類Irony,研讀詩歌的各種表現(xiàn)手法,構(gòu)思essay的寫作。孩子12年級畢業(yè),媽媽也學成獲得12年級英文證書,可以在社區(qū)學院選修專業(yè)課程,與進入大學的孩子一起繼續(xù)深造。
如果家里孩子參加了某項運動類的Club,諸如游泳或冰球之類,那么當媽的時間表基本就是起五更、睡半夜了。這類Club一般是常年訓練,早晨6:00就要到現(xiàn)場開始訓練,媽媽一般要更早起來,為孩子準備好訓練后的早餐,保證孩子在大運動量之后能車里吃著早餐直接趕奔學校上課。下午下課后,游泳的還經(jīng)常會有陸上訓練,冰球的也有各種名目繁多的訓練。遇到一些比賽,除了自己繳納參賽費用,很多不在本地的比賽還要自己提前預(yù)定酒店住宿,當媽的還得驅(qū)車長途奔襲。一次周末,當一個孩子媽媽把剛剛參加完早晨訓練的孩子送到中文學校時,匆匆跟老師交待幾句,老師當時一眼瞥見媽媽腳上明顯不是一對花色的襪子,禁不住萬般感慨?,F(xiàn)在總有一些不食人間煙火的妙齡小編們在網(wǎng)絡(luò)上以“對鏡貼花黃”的自戀炮制各類心靈雞湯,告誡那些為人妻母的女人要如何讓自己活得精益求精、魅力永存。當一個女人背后背著家庭、子女,背著日復一日的柴米油鹽時,當她帶著孩子奔波在無數(shù)個晨昏之間時,她的魅力已經(jīng)無法用小女孩臆想出來的那種表像來體現(xiàn)了。因為這個季節(jié)的女人已然不需要再用指尖的丹蔻、臉上的紅唇在眾生面前搖曳生姿了,她所需要的就是那份踏實于心的孩子的成長和家人的平安。
溫哥華的拼媽時代,不是把媽媽們拼得灰頭土臉,而是媽媽們在用自己全副身心見證著孩子成長的每個細節(jié),同時在他鄉(xiāng)的土地上,與孩子一起把根向更廣袤的泥土深扎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