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又到了小班新生入園的時候,由于生活環(huán)境的改變,不少幼兒會產生分離焦慮、入園恐懼,每天哭鬧,不愿上幼兒園,年輕的家長常常束手無策。對幼兒教師來講,每年這個時候都是一種挑戰(zhàn),不僅要想方設法幫助幼兒適應幼兒園的生活,還要幫助家長了解幼兒園以配合教師盡快消除幼兒的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會對幼兒產生各種不良的影響,不僅影響其身體的健康,而且早期的過分焦慮還會對孩子的未來產生諸多心理上的不良影響。
賓曉亮
2到3歲的幼兒從家庭進入幼兒園會產生心理上的不適應,出現(xiàn)入園分離焦慮。幼兒分離焦慮的形式主要有哭鬧、哭鬧伴隨著喊叫(如:一邊哭一邊喊“媽媽”)、哭鬧伴隨著動作(如:一邊哭鬧一邊蹦跳或敲打桌面)、不停地問問題(如:媽媽去哪里了、媽媽什么時候接、我們要干什么)、靜坐發(fā)呆(靜靜坐在凳子上發(fā)呆、不哭也不鬧,有時會看著老師或教室的某個地方)、拒絕游戲、拒絕進餐、拒絕交流、拒絕睡覺等。
已有研究表明,分離焦慮會對幼兒產生各種不良的影響,不僅影響其身體的健康,而且早期的過分焦慮還會對孩子的未來產生諸多心理上的不良影響。根據(jù)幼兒產生入園分離焦慮的原因分析—幼兒基本需要的缺失、正確認知的缺失、依戀對象的缺失、情緒的抑制,教師在實踐中可以采取如下應對措施。
滿足幼兒的基本需要
幼兒入園之初,與自己熟悉的環(huán)境和親人分離,面對陌生的環(huán)境、教師和小朋友,以及自己不熟悉的生活規(guī)則等,都會使幼兒產生極大的不安全感。因此,教師應該讓幼兒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
案例1.固定幼兒的座位,給孩子一個暫時的“家”
在孩子入園前貝貝班老師在每張桌子中間貼上一張大水果的圖片,目的是為了讓孩子認識自己的座位。孩子入園的第一天,老師讓孩子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兩三天下來,孩子幾乎都能找到自己的座位。而且在一周的觀察中,筆者發(fā)現(xiàn)孩子在進教室門的時候還哭著,但老師接過來回到自己座位的時候,他似乎獲得了一種安全感,很快停止哭泣。班上還有兩位小朋友每次老師領孩子集體去洗手或去外面的時候,他們就會不安,立刻哭泣,特別是孫家強小朋友,一離開座位就會哭起來,足可見固定的座位能給孩子帶來安全感,也避免了孩子因爭搶座位引發(fā)同伴間的矛盾。
案例2.聊聊天,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聊天對于緩解孩子的分離焦慮是一種很好的方式,不僅能轉移幼兒的注意力,還能拉近師幼間的距離,增加幼兒對教師的依戀情感。王老師是位有經(jīng)驗的老教師,每次她與孩子們聊完天,哭鬧的孩子總會停止哭泣,不哭的孩子也能和她產生積極的語言互動。王老師說:“首先要蹲下來和孩子在相同的高度,眼睛要和孩子交流,要和藹可親,還可以加以動作,如摟著孩子,和孩子說話?!币虼耍處熢诤秃⒆恿奶鞎r要真誠,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被關心,他們才會有興趣和教師交流。
建立對幼兒園生活的正確認知
幼兒認知水平有限,對陌生環(huán)境、人員和幼兒園生活常會產生一些不合理的想法和不信任,從而產生不安全感和害怕。因此教師需要讓幼兒對幼兒園的生活有合理的認識。
案例1.給予及時應答,減少孩子的錯誤認知
當孩子哭泣并一遍又一遍不停地問“奶奶去哪里了”“媽媽什么時候接”時,我們該如何應答?張?zhí)镉钚∨笥丫褪沁@樣的,他并不會不停地哭,而是跟隨老師一起參與各種活動,但是每隔幾分鐘就會跑到老師面前問:“老師,我奶奶呢?”開始老師的回答是:“奶奶在來接你的路上呢。”他聽完之后,面部表情很放松地繼續(xù)活動。但過一會兒又會過來問同樣的問題:“奶奶什么時候來接?”后來,我試著用另一種方法回答看看孩子的反應,說:“奶奶去買菜了”,有時候說“奶奶回家了”,不同的回答,孩子的反應都是一樣的。他并不是一定要奶奶來接,他需要的只是老師的一個應答,知道奶奶并沒有“消失”、“不要他”,就像一顆定心丸一樣,讓他不為此彷徨和焦慮。
案例2.提前告訴孩子活動的安排,讓孩子知道接下來要發(fā)生什么
湘湘小朋友經(jīng)常問:“老師,吃完飯干嗎呢?”“睡完覺干嗎呢?”“然后呢?”孩子不斷地問老師接下來要做的事情,表現(xiàn)出明顯的不安,在陌生的環(huán)境中,因為對未知的恐懼而產生焦慮。教師可以在孩子吃完早餐之后就告訴他們今天的大致安排,可以緩解孩子的焦慮。而且孩子也很想知道:“我和親人分開后,要怎樣才能見到他們?!?/span>
建立幼兒在園的依戀對象
當幼兒從家庭進入幼兒園開始集體生活的時候,幼兒還未與教師、同伴建立依戀關系便產生焦慮。因此教師應該盡快成為幼兒的依戀對象。
案例1.抱一抱,給孩子一個依戀的懷抱
孫家強是班上年齡最小的寶寶,第一天來園的時候,家強情緒很不穩(wěn)定,不停地哭,并喊著“媽媽接,媽媽接”,看到他小小的樣子,又不停地哭泣,我便抱著他,當我抱他的時候,他哭著說:“奶奶接?!蔽沂裁丛捯矝]有說,只是讓他趴在我的肩上,一只手摟著他,一只手輕輕拍著他的背,拍著拍著他不喊了,也不哭了,但我依然能聽到他的抽泣聲。兩分鐘后,我感覺他的頭重了,然后他的腿軟了,他已經(jīng)完全把身體放松地趴在了我的肩膀上,用兩只手緊緊摟著我的脖子。當我們像抱自己的孩子一樣把他們抱在懷里時,幼兒得到了安全感的滿足,并感受到被愛。在接下來的日子里,孫家強哭鬧的時候,他不再說“奶奶接”,而是說“老師來,老師來”,可見,他已經(jīng)開始對教師產生依戀。慢慢地,他在老師不抱的時候,也能控制自己的情緒,焦慮不再那么明顯。在觀察中筆者發(fā)現(xiàn),在孩子入園的第一天,當哭鬧的孩子較多的時候,當孩子還沒有和老師熟悉的時候,擁抱是最有效的緩解方式。
案例2.有趣的游戲,建立幼兒對教師和同伴的依戀
當大部分孩子已經(jīng)不哭鬧的時候,我們就不能以安撫的方式來緩解幼兒的分離焦慮了。這時教師需要組織豐富的游戲來轉移幼兒的注意力,因為在游戲中,孩子不僅能體驗到游戲的快樂,還能在游戲中動起來,并建立對教師的信任和依戀,增加與同伴的交往。如和小朋友開火車,講故事,聽音樂,作律動等。
讓幼兒釋放自己的焦慮情緒
《情緒心理學》提到,“適宜的教育有助于培養(yǎng)兒童的抑制力,不適當?shù)南拗坪驼f教則會引起過多的抑制,壓抑兒童情緒的健康發(fā)展”,“不適當?shù)慕逃箖和荒茉诟星樯吓c教育者相通,從而使兒童在感情上受挫,進而有可能導致感情冷漠,性格孤僻”,而且壓服還會讓孩子產生焦慮。因此我們在教育中不能采取強行手段或嚇唬孩子。
案例:偶爾的不予理睬,讓孩子發(fā)泄一下不安的情緒
雯雯是班上最大的孩子,個子也很高,據(jù)她的媽媽說她的脾氣有點急。來園的第二天,她情緒很激動,跑到教室門口邊哭邊拍門,我想把她抱回來,但是她很抵觸,我根本抱不動。王老師看到這種情況后,并沒有立即走近雯雯,她和我說:“先讓她發(fā)泄一下,孩子的情緒需要發(fā)泄出來。”大概5分鐘之后,王老師走到雯雯身邊,一邊和孩子說話,一邊把孩子領回座位,然后進行安慰:“媽媽會接你的,中午吃完飯就會過來接你?!彼那榫w很快就沒有那么激動了。有的時候,當孩子情緒十分激動時,教師不一定要采取措施,在一旁觀察,讓孩子發(fā)泄一會可能效果會更好。
在教育實踐中,幼兒教師、家長應該重視幼兒心理健康,關注幼兒入園分離焦慮,采取積極有效措施,幫助幼兒緩解入園分離焦慮,讓每個孩子擁有健康、快樂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