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有儀式感的人生,才使我們切切實實有了存在感。
不是為他人留下什么印象,而是自己的心在真切地感知生命,充滿熱忱地面對生活。
同樣,充滿儀式感的教育,也能讓孩子體會到學習不是一件艱苦的事情,而應該是溫暖和歡愉的,這是一種精神的滋養(yǎng)。
心理學家說,孩子的童年需要“四種營養(yǎng)”:安全感、存在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其實,還有一種更加重要的“營養(yǎng)”,在孩子的成長中必不可少,那就是儀式感。
知名作家村上春樹曾經(jīng)說:
“儀式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沒有小確幸的人生,只不過是干巴巴的沙漠罷了?!?/span>
缺少儀式感的生活就像一地雞毛,而注重儀式感的人生卻能把它過成風花雪月。
儀式感賦予了生活不一樣的意義,它讓生活成為真正的生活,而不是簡單的生存。
有儀式感的家庭,養(yǎng)出的孩子更加自信、樂觀,具有讓自己快樂和幸福的能量。
現(xiàn)在很多家庭都很注重生活的儀式感,其實,孩子的學習,同樣需要儀式感。
儀式感在教育中,最容易被忽略。孩子小時候接受到的教育儀式感,是照亮他未來幸福的一束光。
它是孩子學習道路上的催化劑,為枯燥的求學生涯融入溫暖的小情調(diào),讓孩子主動愛上學習。
充滿儀式感的教育,孩子才會更好學。
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怎么做呢?奏好儀式教育這“三部曲”,讓孩子將會受益一生。
1
第一部曲:?
營造學習氛圍的神圣性
很多家長苦惱自己的孩子不愛學習,貪玩,成績差。
其實,這一切的根源,還是在于父母。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意思就是說,把一個孩子放到什么樣的環(huán)境當中,最終他就會變得和那個環(huán)境相一致了。
良好的學習氛圍,才是孩子自主學習習慣養(yǎng)成的關(guān)鍵所在。
比如蒙臺梭利教育,就非常注重為孩子打造一個適宜的學習環(huán)境。
這個有準備的環(huán)境,可謂處處體現(xiàn)了教育的儀式感。
優(yōu)雅恬靜的教室,四處擺放著綠色的小植物,相框、桌布、花瓶……所有這些,都給孩子帶來美的視覺享受。
再比如,教室里的教具按照固定的順序擺放在多層架上,經(jīng)常保持著秩序、干凈、完好無缺。
真正的美感基于簡潔。
因此在蒙臺梭利教室中,你不會見到花花綠綠、五顏六色的裝扮,也不會出現(xiàn)“看似”孩子們制作的一件件精美“藝術(shù)品”。
蒙氏教室的布置不追求奢侈華麗,但每一樣教具都是精心設計,且擺放有序,對孩子充滿了吸引力。
在這樣一個干凈整潔、平靜而溫馨,充滿小情調(diào)的“家”中,孩子內(nèi)心才能展現(xiàn)其秘密。
在蒙氏工作中,孩子們每一次完成手中的工作,都會整理好再放回原先位置。
蒙氏園的孩子,都會養(yǎng)成這樣的學習儀式感,把手中的“工作”當作一件正兒八經(jīng)的事,而不是日常玩耍的玩具,玩完就到處亂丟。
同樣的道理,在家里也需要父母為孩子營造一個安靜和諧的家庭氣氛;
孩子有固定的學習桌,和孩子一起學習、一起看書,而不是孩子在學習,家長在看電視、刷手機。
孩子的學習潛能需要激發(fā),而關(guān)鍵在于父母是否能夠以身作則,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
2
第二部曲:?
注重學習過程的規(guī)范性
有人說,教育的儀式感,不就是升旗儀式、開學典禮、畢業(yè)典禮這類儀式嗎?
說得沒錯,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且還是集體教育的大型儀式。
這樣的儀式教育,會給孩子帶來集體的榮譽感,產(chǎn)生敬畏心理,但也容易給人帶來壓迫感。
反觀那些小而美的儀式,能給孩子帶來親密、安靜和真實,抵達人心,所帶來的教育效果會更好。
那么,怎么讓孩子從小養(yǎng)成教育的儀式感呢?我們先看一下蒙臺梭利教育是如何做的。
蒙臺梭利教學中有兩個工作材料最能體現(xiàn)出儀式感,你發(fā)現(xiàn)了嗎?
那就是,工作毯和托盤。
蒙氏教育中的工作毯,相當于教室中的課桌,其作用是劃定個人的工作區(qū)域。
孩子們工作的時候,會被限定在一定的空間內(nèi),“你的工作是你的,我的工作是我的”,孩子們之間的工作不會互相干擾。
孩子們工作的時候,會先拿出工作毯,將教具放在工作毯上,一切準備就緒后,再進行工作練習。
滿滿的儀式感!
蒙氏教室中,托盤隨處可見,一些細小的工作材料,會被放在托盤中。
比如鍛煉孩子手指精細動作的二指捏、三指捏、倒、舀、剪、縫等工作材料,都是需要托盤為依托。
這樣的設計安排,既可以讓孩子自由地搬運托盤,鍛煉小肌肉力量,又可以組合不同的工作,方便整理。
工作毯和托盤,這兩個教具的操作與練習,讓孩子明白界限感,即在什么地方可以做什么事情。
也讓孩子們明白一個道理:即所有的東西都有屬于他們自己的位置,取之、用之、要學會歸位。
別看這樣日常一件簡單的工作練習,它能讓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秩序感和學習習慣。
當孩子把“工作”的儀式感融入到學習當中,上了小學之后,就會每次在學習桌上,把書本擺放整齊;
所有的科目、練習題歸類擺放,自己把控好學習的時間、地點等。
3
第三部曲:?
把給孩子的“愛”適當藏起來
為什么那么多的子女不懂得感恩?究其根源,孩子不懂感恩,大多卻是父母一手造成的。
給孩子無微不至的關(guān)愛,孩子要什么給什么,久而久之孩子會把父母的無私付出當做理所當然。
孩子不會覺得父母辛苦,不容易,相反,他們會認為這是父母應該做的。
有時候孩子不懂得心疼你,不是因為你付出的太少,而是你付出過多。
聰明的父母,都懂得把給孩子的“愛”適當藏起來,讓孩子明白感恩的道理。
如果你心疼孩子,那就更應該鼓勵孩子做家務。
通過做家務,鍛煉孩子的自理能力,讓他參與到家庭生活中,體會到父母每日勞作的艱辛。
生活中常見的生活行為,如穿脫衣服、自己洗漱、獨立進餐等,都可以讓孩子獨立進行。
孩子做家務年齡對照表,這么做就對了。
3-4歲幼兒
能夠在大人的幫助或提醒下穿脫衣服和鞋襪;
能幫助擺放筷子,收拾桌椅、擦桌子;
能夠把自己用過、看過的玩具和圖書放回原處。
4-5歲幼兒
能夠自己獨立穿脫衣服和鞋襪;
能自己獨立刷牙、洗臉,并把毛巾、牙刷歸位;
能整理自己的物品,譬如玩過的玩具、弄亂的房間等。
5-6歲幼兒
能清洗自己的鞋子,打掃室內(nèi)衛(wèi)生;
會使用簡單的廚房工具;
能飯前協(xié)助清洗蔬菜,飯后幫助洗碗。
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成長過程中所嘗試做的事情,就應該讓他們?nèi)プ?,給孩子一個自由發(fā)展的環(huán)境,以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父母做得太多,反而阻礙孩子的成長。
聰明的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學會“使用”孩子,讓孩子學做家務,因為這也是生活的儀式感。
我們既是孩子的引路人,也是孩子的同行者,從今天起,把“愛”藏起來一半,讓孩子也學會愛與給予,懂得責任與擔當!
德國作家洛蕾利斯在《我們?yōu)槭裁葱枰獌x式》一書中曾說:
“有儀式感的人生,才使我們切切實實有了存在感。
不是為他人留下什么印象,而是自己的心在真切地感知生命,充滿熱忱地面對生活?!?/span>
充滿儀式感的教育,能讓孩子體會到學習不是一件艱苦的事情,而應該是溫暖和歡愉的,這是一種精神的滋養(yǎng)。
比起物質(zhì)上的滿足,有儀式感的教育,更能帶給孩子幸福感。
因為儀式感,能給孩子們帶來被在乎的安全感。
他們知道,自己很值得,生活就要心懷期望,把日子過得豐富有味。?
(圖文來自網(wǎng)絡,侵權(quán)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