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孩子在那無與倫比的旅行中,時刻會提出成千上萬個類似的問題。孩子提出的問題越多,走進(jìn)學(xué)校后就越聰明,眼睛就更明亮,記憶力也就更敏捷。您要成為自己孩子智慧的培育者,要教他學(xué)會思維?!?/span>
有的父母可能說,孩子的問題,我也不知道答案。
其實,這并不可恥。向孩子坦誠,并且主動和孩子一學(xué)習(xí)來獲取答案,這也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除了提問,大人也要懂得保護(hù)孩子的分享欲,珍惜孩子的“無話不說”。
很多小孩子都喜歡圍在大人身邊,嘰嘰喳喳地說著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如果你能耐心點(diǎn),多點(diǎn)回應(yīng),多點(diǎn)溝通,孩子就會更愿意表達(dá)自己。
不要小看這件小事,在無數(shù)次的閑談、互動之后,你就慢慢贏得了孩子無條件的信任。
02
懂得包容孩子的感受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驗,小時候?qū)寢屨f:“媽,我腰疼?!?/span>
媽媽會直接回一句:“小孩子哪有腰,我看你就是閑的!”
在大人的認(rèn)知里,孩子的感受要么是不存在,要么是虛假的。
在《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一書中,作者提到這樣一件小事:
十二歲卡羅爾最喜歡的表姐和她度過了一個暑假之后要回老家,但是媽媽對卡羅爾的悲傷一點(diǎn)也不理解。
卡羅爾:“蘇茜要走了,我又要獨(dú)自一個人了?!?/span>
媽媽:“你會找到別的朋友的”
卡羅爾:“我會很孤獨(dú)?!?/span>
媽媽:“你會好起來的?!?/span>
卡羅爾哭了起來,媽媽也失去了耐心:“你都已經(jīng)十二歲了,還這么愛哭?!?/span>
卡羅爾狠狠地瞪了她媽媽一眼,然后跑回自己的房間里,關(guān)上了門。
小孩子的煩惱雖小,痛苦卻是真的。
家長看來都不算什么的小事,對于孩子來說也許非同尋常,這些微不足道的困擾足以擊垮一個孩子,她們會獨(dú)自哭著入睡,也會暗自傷感。
對孩子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大人給這些感受貼上對錯的標(biāo)簽、輸出大道理,他們需要的是自己的感受被大人看見并理解。
曾經(jīng)在微博上看到這樣一則新聞,一位女士坐在地鐵站過道內(nèi)哭泣,工作人員發(fā)現(xiàn)后上前詢問,結(jié)果她一直不說話。
這位工作人員一直陪著她,安慰她,中途溫柔地摸了摸她的頭,沒想到她一下子情緒崩潰,抱著工作人員崩潰大哭。
你看,即使是成年人,對身邊人甚至是陌生人的理解和同情都會十分感激。
我們對孩子,更要多一些對他們感受的包容和接納。
如果孩子知道,無論發(fā)生什么,你都懂得認(rèn)真包容、回應(yīng)他的感受,而不是總是指責(zé)、呵斥,他以后更有可能尋求你的幫助和建議。
03
懂得尊重孩子在意的事與物
看過一段很感動的新聞故事:
有位媽媽帶著騎著滑板車的兩歲多的孩子在外面散步,路過一家洗車店,看到洗車師傅正在洗車,孩子問媽媽:“他們在干什么呢?”
媽媽說:“在給汽車洗澡?!?/span>
孩子靈機(jī)一動,跑過去跟對正在洗車的老板說:“叔叔,能給我的車車洗澡嗎?”
老板痛快地答應(yīng)了小朋友,忙完之后,拿起洗車水槍對滑板車認(rèn)真沖洗。
這個故事的溫柔之處就在于大人們沒有嘲笑孩子天真的想法,反而能順著孩子感受,保護(hù)孩子的天真。
這讓我想起朋友的故事:
朋友曾經(jīng)給女兒買過一只布娃娃,女兒特別喜歡,甚至給她取名“小兔”,睡覺都要抱著玩偶睡。有一天,布娃娃的手臂縫線崩開了,女兒玩的時候,一不小心,布娃娃的手就被扯下來了。
這可把女兒嚇壞了,號啕大哭,一邊哭一邊說:“怎么辦,怎么辦......”
朋友聞聲趕來,忙安慰女兒,但是并沒有效果,看著女兒抱著布娃娃傷心的樣子,他意識到這個玩偶對孩子的意義不亞于一個好朋友。
他溫柔地告訴女兒:“寶貝,小兔生病了,我們一起治好它吧!”
他從家里翻箱倒柜找出針線,坐在地板上開始一針一線給女兒縫布娃娃,總算七歪八扭地把布娃娃的手臂縫上了。
一個大男人的針線活可想而知有多差,但女兒卻特別開心,抱著布娃娃,稚嫩的小臉終于放晴。
但像這樣的孩子都很幸運(yùn),他們身邊有理解他的大人。
我們有時候很難理解孩子這種感情,這些在我們眼里分文不值的東西,卻被孩子視如珍寶。
如果你反轉(zhuǎn)視角,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他在乎的事情,就能理解他們的“舍不得”。
一個溫柔的父母,能把孩子的眼里的事,當(dāng)成大人的事去對待。
陶行知先生說:“人人都說小孩子,誰知人小心不小。您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還要小!”
不要輕視孩子的情感。我們眼里的小事,其實就是孩子的大事。
認(rèn)真對待孩子眼中的事,意味著在孩子認(rèn)為是很嚴(yán)肅的事情上,千萬別拿他開玩笑。
比如,每個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注重隱私,如果你認(rèn)為孩子的事沒有什么是自己不能知道的,粗暴地去窺探他們的秘密,會慢慢失去孩子的信任。
比如,當(dāng)孩子守著自己的玩具不愿分享時,為了禮貌,你擅自分享給其他小孩子,你會慢慢失去孩子的尊重。
再比如,小孩子告訴你一個秘密,他希望你守口如瓶,你覺得很可愛,分享給身邊的親朋好友,你可能再也聽不到孩子的真實想法了。
把孩子的“小事”當(dāng)成“事”,孩子慢慢感受到的是大人對他的重視和理解,他的內(nèi)心慢慢就會被這些愛填滿。
尊重并善待孩子的童心、童真,考驗的是為人父母的智慧與耐心。
(圖文來自網(wǎng)絡(luò),侵權(quán)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