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位媽媽發(fā)現,8歲的女兒特別喜歡說:隨便、都行、無所謂……
“你中午想吃什么?”“隨便!”“開學需要買點新文具嗎?”“都可以!”“周五想去哪里玩?”“不知道”
孩子這個小習慣,有時候能為她省去不少麻煩,做決定時無須和孩子周旋,但她隱隱感到有些無奈,因為在孩子這種態(tài)度里,她有一種被敷衍的感覺。
更讓她擔心的是,孩子就此失去了表達主見和想法的能力。
主見這件事,說小可小,說大可大。
生活的種種變化,往往就藏在大大小小的人生選擇中,尤其在這個選擇復雜多變的時代,每個人更是要學會如何為自己選。
一個沒有主見的孩子,長大后進入社會,一下子變得很茫然,雖然完成了大學教育,依然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害怕做決定,不敢擔責任,渾渾噩噩,不得不長期面對現實與內心的沖突。
家長培養(yǎng)的孩子的主見,其實就是在教育孩子如何成為自己,擁有獨立的人格。
02
那么,孩子的主見是如何消失的呢?
第一,孩子沒有主見,是因為大人剝奪了孩子對生活的控制感
紀錄片《零零后》有這樣一個孩子,他去參加夏令營,媽媽把穿什么顏色的衣服都安排妥當;當他不想表演魔術時,媽媽趕到現場幫助孩子解圍;媽媽甚至在家里舉辦活動,為的就是讓他能交上朋友。
媽媽幾乎參與孩子生活的一切,孩子對媽媽很依賴,遇事第一反應就是尋求媽媽的幫助。
身邊也有家長朋友對孩子的照顧簡直無微不至,從今天幾點起床,吃什么,穿什么,今天干什么......都替孩子計劃好了。
這種行為有一個非常大的弊端,那就是孩子的自主感和勝任感需求長期無法得到滿足。
很多孩子表達想法之前會猶豫不決、瞻前顧后,是因為他們對自己沒有信心,他們沒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從未擁有過對生活的控制權,需要他們做決定時,只剩下茫然和無能為力。
正如臺灣學者李崇建曾說:“如果一只雞被關在籠子里面,關很久了,剛放出來,它也不會走路了。如果一個孩子常常被規(guī)定要這樣要那樣,有一天你給了他自由,他也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strong>
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倘若沒有健康的控制感,在生活的大事小事上,就很容易變得過度依賴和順從。第
二,孩子沒有主見,是因為我們不相信孩子能作出正確的決定
當孩子表達主見時,父母最容易出現的反應是:否定,尤其是當孩子與自己意見相左時,甚至感覺到被冒犯了。
我們很容易認為孩子的意見是幼稚的、片面的、思考不周的。
去商場試衣服,孩子看中一條裙子:“這裙子太土了”孩子找到了興趣:“畫畫有什么用的,對學習有幫助嗎”孩子發(fā)表意見:“你懂什么……”
大人對自己的判斷非常自信、篤定,對孩子的選擇總是不屑一顧。
甚至會在孩子做出決定,栽了跟頭之后,冷嘲熱諷:“我早就說過吧,讓你不聽我的……”趁機證明自己的“對”。
我們會打擊孩子,否定孩子,孩子開始對自己的想法變得不確定,甚至覺得是錯誤的。
我們沒有給孩子一個可以安全做出決定,哪怕做錯了也沒關系的包容空間。
時間久了,孩子就不愿在父母面前表露內心真實的想法,因為代價太高了,迎來的不是否定就是打擊,他們漸漸失去了表達的自信。
第三,孩子沒有主見,是因為內心里的不配得感
孩子沒有主見的表現,不只是在事情面前拿不定主意,還有一種表現是他們會壓抑自己的情感需求,盲從別人的意見。
這樣的孩子,在生活中并不在少數:
買了自己很喜歡的發(fā)夾,同學說不好看,再也不戴了。?和朋友們商量去哪里玩,回答永遠是隨你們,即使有想去的地方也不好意思說。
明明對學校社團的小組分工有意見,卻很難表達,勉為其難地說可以。
這樣的孩子,在生活中往往很懂事、敏感,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獲得身邊人的愛與認可;或是為了照顧親近之人的情緒,不想讓他們煩惱、難過。
他們不是沒有主見,是不敢有主見,認為提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是自私的、羞恥的。
這就是一種深深的“不配得感”,想要的東西,不敢說,想要被照顧的情緒,不敢表達。
03
一個有主見的孩子,其實就是會獨立思考、會選擇的孩子。
這種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是父母長期引導和教育的結果。
如果你想讓你的孩子有主見:
1.從簡單的小事開始,讓孩子擁有“做主”的機會
我們經??吹?,很多孩子上了大學,在學習生活中常常表現出茫然,要不要進學生會、要去哪個社團、選修哪門課、畢業(yè)后是考研還是該找工作、留在哪個城市都成了問題。
而在此之前,生活里所有需要自己決定的小事情,他都很少參與。
這就相當于將一個毫無經驗、毫無規(guī)劃的徒步者,推到了陌生的分岔路口。
《自驅型成長》一書中寫道:“孩子需要先練習作出決定,隨后才能掌握怎么做出正確的決定。”
怎么練習呢?就是從簡單的小事開始,邀請孩子去做出決策:
出門前,讓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衣服;
買書時,讓孩子選擇自己想讀的故事;
給了孩子零花錢,就讓他自己決定怎么用。
不要小看這些小事,它們會讓孩子感到“我”的力量。
也許他們的選擇不見得是最好的,但是去體驗所做選擇的自然后果,就是最好的學習過程。
正如那句諺語所說:“智慧來自經驗,而經驗來自失策”。
2.給孩子有限的選擇
當然,現實生活中,我們可能無法在很多問題上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尤其是年幼的孩子,如果怕孩子亂選、瞎選,家長提前做好篩選和把關。
比如:有限選擇。一次只提供兩個或者三個備選項,這種方法替代了大人的威脅和命令,孩子少了一分壓迫感,多了一分自主感和參與感,他會覺得自己是被尊重的、相對自由的,于是就會更樂意配合父母。
比如:
讓孩子選擇去哪里玩,把“你想去哪里?”
換成:
“附近的公園和鄉(xiāng)下奶奶家,你想選哪個?”
雖然只是選項,但“感到”能做選擇是很重要的,孩子體驗到“自己說了算”的掌控感。
3.允許孩子與我們爭辯。
孩子的想法可能不成熟,這種情況下,我們要做的是為孩子可以思辯討論的環(huán)境,站在孩子的角度探究他們的想法。
討論并非評判。
當你認為孩子的想法確實有欠考量時,你可以幫他分析利弊,哪怕只有三四歲的孩子,也會慎重地做出選擇。
比如,你本來和孩子約好周末一起去游樂園,到了周末卻飄起了雨,孩子鬧著要去,你認為這樣的天氣不適合出門游玩。
你需要做的是:理解孩子期待的心情,不要用一句“你真不聽話”搪塞孩子,而是冷靜地分析雨天和晴天游玩的利弊:
“下雨天,我們有很多項目都玩不了,穿著雨衣、打著傘,玩起來也不方便。
媽媽看了下天氣,下周六是晴天,我想那會你應該不會錯過那些你期待已久的項目。
如果你一定要今天去,那媽媽只能冒著雨陪你去看看了。去游樂園只有一次機會,你在今天和下周某個晴天做一個選擇吧?!?/span>
你會發(fā)現,孩子并沒有你想象中那么不講道理,當他被尊重對待、參與解決問題時,他們真的會積極地配合,思考你提供的這些信息,最終做出正確的選擇。
這個過程,就是孩子學習權衡利與弊的過程。
這種經驗多了,孩子慢慢就會清楚地認識自己到底喜歡什么、想要什么,明確自己的心意。
童年里,孩子哪怕選擇錯了,代價也是最小的,而且都將成為寶貴的經驗和教訓,效果比父母的說教管用得多。
父母要對孩子有耐心和信心,用愛為孩子兜底,讓孩子參與到決策中,鼓勵他們表達自己。
雖然我們都喜歡孩子不頂嘴、要聽話,但孩子獨立思考能力的形成往往就需要借助于他們的“反駁和爭辯”。
唯有愛思考、敢表達,未來,孩子在生活的難題面前,才會有主見而不至于手足無措。
(圖文來自網絡,侵權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