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曾經流傳著這樣一個公式:
缺席的爸爸+焦慮的媽媽=失控的孩子。
當相夫教子被認為是媽媽的天職,
爸爸就逐漸成了家里的擺設。
少了“父愛”的份量,
媽媽會焦慮,孩子也會產生問題。
有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
孩子若在小時候有父親陪伴與照顧,
長大后,
他們的人際關系較好,
婚姻較為持久而美滿。
而且:
有父親陪伴的孩子,長大后的犯罪率大大低于沒有父親陪伴的孩子。
爸爸對于孩子性格的養(yǎng)成,
絕對是影響巨大的。
下邊7條爸爸陪孩子做的事,值得收藏。
01
周末關機60分鐘
兒童學家珍妮.拉德斯基研究發(fā)現(xiàn):
父母陪孩子吃飯時,頻繁玩手機,
孩子煩躁焦慮的概率會比其他孩子高很多。
賓夕法尼亞大學學者發(fā)現(xiàn):
父親做“低頭族”,孩子也會效仿。
因為,心猿意馬的爸爸在身旁,
反而會讓孩子對手機充滿好奇,無心學習。
國外一項研究顯示:
爸爸在孩子人生的早期,
多和孩子一起專注地聊天、閱讀,
孩子入學后很少出現(xiàn)行為障礙的問題,
同時青春期也很少誤入歧途。
孩子需要什么呢?
爸爸周末關機60分鐘,專注地陪自己玩。
晚上吃飯的時候,放下手機,認真關一天發(fā)生了什么。
每天扔掉手機,
關掉電視,
以極度專注的姿態(tài),
陪伴孩子15—30分鐘,
孩子得到的成長是巨大的。
02
教孩子教養(yǎng)和禮儀
坐地鐵看到這樣的畫面:一個5、6歲小男孩,在座位上踩來踩去。周圍人都很反感,男孩父親在一旁不做聲。任由旁人嘀咕“野孩子”,不管不顧。
心理咨詢師武志紅說:缺乏父親引導的孩子,自控力和社交能力更差,一個重視為人處事的父親,才能養(yǎng)出有教養(yǎng)的孩子。
美國衛(wèi)生部組織提出,父親功能包括:恰當規(guī)訓孩子,引導孩子走向家庭以外的世界。
因為,6—12歲的學齡期,孩子學著從“他律”轉為“自律”。
而父親,是具權威象征的模范角色,
他所代表的規(guī)則權威感,就像一股道德的力量,讓孩子明白自己行為的邊界。
“什么能做不能做?”“每件事的邊界在哪兒?”
“做了某件事會有怎樣的懲罰?”
在與爸爸的協(xié)商管束之中,他們開始明白,任何事情都是有規(guī)則的。
03
記得帶孩子運動
醫(yī)學研究發(fā)現(xiàn):爸爸每天陪孩子玩12分鐘,能夠增強孩子的注意力、自控力、閱讀理解能力和認知技能。尤其是在被譽為“成長黃金時期”的0-12歲。
在這個年齡段,孩子運動時會產生多巴胺、血清素和正腎上腺素,而這些物質能全面提升孩子的狀態(tài)。讓孩子的學習能力、身體素質都有所提高。
另外,0~7歲的孩子,更依賴媽媽的照顧,也更容易出現(xiàn)共生關系。而爸爸的出現(xiàn),給予孩子向外發(fā)展的支持力量,有利于孩子形成獨立、完整的人格。
父親身上的力量感、空間感、游戲能力,都更適合陪伴孩子運動。
為此,加拿大科學家制定了《0-12歲兒童體育素養(yǎng)發(fā)展家長指南》:4歲以下的孩子,不適合過早跑步跳躍,但可以多去公園和游樂場;4-6歲的孩子,需要父親示范如何跑步、跳躍,言傳身教中鍛煉身體;6歲之后,是孩子培養(yǎng)體育特長的最佳時間,滑雪、游泳、騎車、踢球都不在話下;6-12歲,在父親的榜樣作用下,孩子開始形成自己的運動模式。
04
學會“傾聽”和“道歉”
《培養(yǎng)高情商的男孩》的作者通過跟蹤研究發(fā)現(xiàn):情感豐富,自愈能力強的男孩都有一個情感豐富的父親。
在青春期的時候,父親和男孩的互動,對他們的共情能力、情緒識別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因為,男孩是會通過觀察父親對于自己情緒的感受,來解讀自己內在的情緒。這有利于他理解自己,理解他人,以及成年后的親密關系和社交關系。
而對于一個女孩來說,父親的溫暖和治愈,會讓她更懂得如何和異性進行內在情感的連接。父親的擁抱,和孩子的肢體接觸,也更利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另外,當孩子進入青春期,男孩特別需要父親在身邊作為性別認同楷模,讓他了解自己將來的樣子,變得更為陽剛、頑強。女兒則藉由與父親的互動,形成往后與異性相處的模式。
05
不在孩子面前吵架
一則研究表明:幾個月大的嬰兒,就已經能感受到父母的情緒了。如果長期感受到負面情緒,會形成災難性思維:認為世界充滿不安,一切都會往最壞發(fā)展。
所以,夫妻別總當著孩子面吵架,無論誰吵贏了,孩子都會是最大的輸家。
首先,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給對方負面評價。其次,如果孩子無意間目睹了父母的爭執(zhí),要向孩子做解釋。
如果,你的孩子看到了父母吵架,請向孩子解釋:“爸爸媽媽只是有些矛盾,很快就解決。無論發(fā)生什么,我們永遠愛你?!?/span>
德國心理學家海靈格早就提出過幸福家庭關系圖理論:夫妻倆親密并肩站立,如此一來,孩子才會養(yǎng)成真正的安全感。
06
成為妻子的支持者
很多家庭中,爸爸愛對媽媽說:“孩子的缺點都是你養(yǎng)出來的”“我告訴過你別這樣教孩子,你看搞砸了吧”“別聽你媽的…”
曾經有一個針對3000多名學齡兒童的心理調查。
其中有一條是:“你最害怕的事情是什么?”最多的回答都是:我最害怕爸爸媽媽因為自己吵架。
教育統(tǒng)一成一種聲音時,孩子心理也會更健康。
心理學上有一個“手表定律”:一個人只戴一只手表,
他就能準確地掌握時間。如果戴上兩塊手表,反而無法掌握時間了。
孩子弄不清哪邊才是對的,
說話、做事的分寸感會被破壞。
《婚姻和家庭的沖突》中,總結了對孩子最好的夫妻教育模式:對事不對人,用非批判的模式表達教育意見;在孩子面前統(tǒng)一教育觀點,私下解決不同點。
07
和孩子聊“夢想”
一名中學老師講過一個故事:她布置了一個作文,命題是“我的夢想”。出人意料的是,很多孩子寫的都是和爸爸相關。有的夢想是和爸爸有關的職業(yè),有的夢想來自于爸爸陪自己做的某件事……
在孩子的故事里,爸爸是他們探索世界的引路人。寬闊的視野,鼓勵孩子勇敢嘗試,走向更大的世界。
他們更能在職業(yè)選擇與生涯規(guī)劃上給予孩子建議,并支持孩子的職涯發(fā)展:1、經常開家庭座談會,在溝通里多點耐心和彈性。
2、了解孩子的志向,開闊孩子的視野、發(fā)展認知能力與創(chuàng)造能力。
3、準備教育投資儲蓄金,讓孩子的未來多一些選擇。
寫在最后:
孩子的發(fā)展,總是少不了父親的力量!一個父親的意義,其實遠遠不止賺錢養(yǎng)家這么簡單。愿父親能夠俯下身來,耐心跟孩子進行情感上的互動,孩子才能真正借助到父親的力量。
(圖文來自網絡,侵權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