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發(fā)展
【課標要求】
1、了解古希臘智者學派和蘇格拉底對人的價值的闡述,理解人文主義的內涵。
2、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認識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含義。
3、知道馬丁路德的基本思想,認識宗教改革中人文主義的含義。
4、簡述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康德等啟蒙思想家的觀點,概括啟蒙運動對人文主義思想發(fā)展的影響。
【重點講解】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一、智者學派
1、含義
公元前5世紀~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的一批知識淵博、才能出眾、收徒取酬的職業(yè)教師的統(tǒng)稱。由于智者能言善辯及晚期智者的末流墮于詭辯,因而智者在歷史上又成為詭辯論者的同義語,所以他們的名聲在當時并不好,被稱為“詭辯學派”。智者學派最早和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普羅泰戈拉。他的思想奠定了智者學說的基礎。智者學派沒有統(tǒng)—的組織,政治態(tài)度也不盡相同,不是一個獨立的派別,但是在思想學說上,他們的觀點和基本傾向卻是較為一致的。他們認為知識就是感覺,無所謂真假是非之分。把個人的感覺作為真理的標準,普羅泰戈拉的著名命題“人是萬物的尺度”是這一思想的典型表述。
?
2、背景
1)經濟:古希臘奴隸制經濟的發(fā)展與繁榮;
2)政治:古希臘奴隸制民主政治的發(fā)展;
3)社會:人的地位的提高。
?
3、代表人物:普羅泰戈拉
4、探究主題:以人和人類社會作為探究的主題(以人的眼光和感覺作為判定一切的標準;強調人的價值和尊嚴,否定神的意志;反對迷信,強調自由;認為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標準是人為的產物,其興廢都要以人為尺度)
5、思想主張:“人是萬物的尺度”;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
6、評價
1)積極:智者學派是希臘社會發(fā)展的產物,他們的思想對雅典民眾的思想啟蒙和解放起了積極的作用,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義精神的最初體現(xiàn);強調人作為認識客觀事物的主體的意義,否定了神或命運等超自然的力量對社會人生的作用,樹立了人的尊嚴。
2)消極:過分強調個人的主觀感受,忽視了人們認識的共同性,認為沒有是非之別。忽視了道德的價值和作用,這樣的思想方法給主觀隨意性和極端個人主義打開了方便之門。
?
二、蘇格拉底
1、不屬于智者學派
2、思想主張
1)“有思想力的人是萬物的尺度”,重建人們道德價值觀,以挽救衰退中的城邦制度。
2)道德主張:提倡善良的道德,提出“道德就是知識“或”知識就是道德“,即所謂“美德即知識”的思想。
3)政治主張:提倡教化人民,改善人的靈魂,反對過激的民主政治。
3、影響:對人本身的研究,促進了人類精神的覺醒,使哲學開始真正成為研究“人的學問”;開創(chuàng)了希臘的哲學新方向
?
三、柏拉圖
1、關注的焦點也是人類社會,把人分為幾等各盡其責。
2、代表作:《理想國》
3、為理性主義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
四、亞里士多德
1、關注自然界和人類生活,強調在整個自然界中,人類是最高級的。
2、古希臘最博學的人,名言“我愛我?guī)?,我更愛真?/span>”。
3、創(chuàng)建了嚴密的邏輯論證系統(tǒng),充分體現(xiàn)人類不斷追求真理,了解未知的人文精神。
?
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
一、文藝復興
1、意大利的資本主義萌芽
1)原因:生產力的進步;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地中海航運中心;重商主義政策
2)表現(xiàn):佛羅倫薩是最有代表性的城市,工商業(yè)發(fā)達,還是歐洲的金融中心
3)影響:新興資產階級產生(來源:手工工場主、商人和金融家)要求進行思想變革
?
2、文藝復興:興起于意大利
-
背景
①經濟基礎:資本主義萌芽首先出現(xiàn),意大利經濟的繁榮。
②階級基礎:新興資產階級的形成。
③文化基礎:匯聚眾多人才,較多地保留了古代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
-
性質: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思想解放運動
-
核心:人文主義。以人為中心,認為人是現(xiàn)實生活的創(chuàng)造者和主人,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
-
特點
①重視現(xiàn)實生活,藐視關于來世的虛無縹緲的神話,因而追求現(xiàn)世的物質幸福,反對宗教禁欲上義。
②發(fā)揮人們的聰明才智及創(chuàng)造潛能,反對消極的、無所作為的人生態(tài)度。
③文學藝術上表達人的真實感情。反對虛偽造作。
④重視科學實驗,反對經驗論。
⑤強調發(fā)展個性。反對基督教之禁錮人性。
⑥表現(xiàn)了樂觀主義精神。
⑦有—種求知欲和追根究底的探求精神。
-
成就
①文學領域——“文學三杰”
-
但?。?/span>“新時代最初和中世紀最后的一位詩人”,《神曲》率先對教會的丑惡現(xiàn)象表達了憎惡。
-
薄伽丘:《十日談》抨擊了封建道德和教會的禁欲思想,宣傳人類平等,主張發(fā)展人的個性。
-
彼特拉克:《歌集》,最早提出以“人的學問”代替“神的學問”,是“人文主義之父”。
②藝術領域——“美術三杰”
-
達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麗莎》
-
拉斐爾:《圣母與圣子》,通立宗教題材展現(xiàn)人性的美;
-
米開朗琪羅:《大衛(wèi)》
-
擴展:16世紀以后,向歐洲其他國家的傳播。
-
評價:
①人文主義者—般都強烈要求國家統(tǒng)—。反對分裂、反對外來干涉,主張維護民族獨立。他們對于建立民族統(tǒng)—集權的國家,有過積極貢獻。
②提倡以“人”為中心,反對以“神”為中心,以“人性”反對“神性”,以“人權”反對“神權”。在反天主教會的斗爭中,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使世界開始了以人為中心來思考問題,對于解放人們的思想,爭取自由平等,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③人文主義者是資產階級思想家,他們雖然反對封建教會。卻并非無神論者,并不反對上帝,也從未否定過基督教教義。他們的思想、觀點以及作品的題材和內容還受宗教的束縛。他們心目中的人,主要是資產階級自己,所爭取的是資產階級的自由、平等和權利,追求的是確立資產階級的生活方式。過分推崇造成私欲膨脹、社會混亂。
?
二、宗教改革:興起于德國
1、背景:
1)經濟: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生和發(fā)展(根本原因)
2)政治:新興資產階級要求沖破天主教會的束縛,建立適合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教會。
3)思想:人文主義精神的推動,逐漸改變了熱門的觀念。
4)天主教會對歐洲尤其是德意志的壓榨(直接原因)
2、導火線:1517年,羅馬教皇兜售贖罪券(直接原因)
3、序幕:馬丁·路德發(fā)表“九十五條論綱”
4、主張:
1)只要信仰上帝,靈魂便可以獲得拯救;
2)簡化宗教儀式,僧侶可以婚配和還俗;
3)堅持《圣經》高于教皇和教會,信徒有直接閱讀和解釋《圣經》權利;
4)堅持國家權力高于教會。
5、影響
1)形成了不受羅馬教皇控制的教派,統(tǒng)稱為新教(路德教、加爾文教和英國國教)
2)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人文主義得到進一步傳播和發(fā)展。
6、性質:反對封建統(tǒng)治和羅馬神權統(tǒng)治的思想解放運動。
?
三、啟蒙運動
(一)背景
1、資產階級力量壯大,封建專制成為進一步發(fā)展的嚴重障礙(根本原因)
2、在文藝復興的推動下,自然科學突飛猛進大大解放人們的思想。
3、17世紀英國確立了君主立憲制,限制了王權,引起了歐洲各國的關注。
4、18世紀法國實行三級制度,資產階級對專制的封建統(tǒng)治和天主教會日益不滿。
?
(二)時間:17——18世紀
?
(三)內容:理性(科學、民主、自由、平等)
1、核心:理性(指人自己思考,運用自己的智力去認識、判斷和理解事物的能力)
2、抨擊天主教會的權威和迷信,反對專制和愚昧,提倡科學自由和平等:
3、呼喚用理性的陽光取走現(xiàn)實的黑暗:
4、理性是判斷是非的唯一標準,反對一切外在權威。
5、號召人們用理性的力量構建更符合理性和人性的社會
?
(四)性質:歐洲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思想解放運動
?
(五)概況
1、興起:17世紀、英國(霍布斯、洛克)
2、高潮:18世紀、法國
1)原因
①資本主義發(fā)展程度較高
②封建專制更腐朽、全面危機。
2)代表:
①伏爾泰:法國啟蒙運動的領袖
A、觀點:信仰上帝,但極力抨擊天主教會(“迷信的惡魔”)教皇是“兩足禽獸”;倡導英國式君主立憲;提倡天賦人權,認為人生來就是平等和自由的;相信法律應以人性為出發(fā)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代表作:《哲學通信》、《路易十四時代》
②孟德斯鳩
A、觀點:反對君主專制,主張君主立憲,提出三權分力學說,權力的“制約和平衡”為三權分立思想核心(立法權:人民(議會);司法:獨立;行政權:君主);國家的法律不能違背人的理性,法律就是理性的體現(xiàn)。
B、代表作:《論法的精神》、《波斯人信札》
C、意義:從理論上否定了封建專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資產階級有關國家和法的理論基礎。
③盧梭
A、觀點:提倡天賦人權;“社會契約”論;“人民主權”說;重視公共意志;不平等起源于私有制
B、代表作:《社會契約論》
3)擴展:德意志——康德
A、觀點:啟蒙運動的核心應該是理性;主權屬于人民;自由和平等是天賦人權;自由是相對的;法律應該保護個人的權利,但是對自由和平等只能在法律范圍之內
B、代表作:《純粹理性批判》
?
(六)影響:巨大和深遠
1、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有力批判封建專制、天主教會,描繪未來“理性王國”,為資產階級建立統(tǒng)治提供了理論準備。
2、為法國大革命的爆發(fā)作了充分的思想動員和輿論準備。
3、傳播到世界其他地區(qū),啟迪思想,動搖封建統(tǒng)治,促進社會進步。
1)鼓舞了殖民地人民拿起武器,趕走殖民者,贏得獨立(英屬北美和拉丁美洲)。
2)對亞洲國家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日本明治維新和中國戊戌變法)。
?
四、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思想的異同點
1、相同點:都是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都對當時社會現(xiàn)象進行理性分析,都反對天主教會和封建專制制度,都積極倡導自由民主平等思想,都對未來社會制度進行構建。
2、不同點:
1)伏爾泰猛烈抨擊天主教會和封建專制制度,主張實行君主立憲制。啟蒙運動的領袖。
2)孟德斯鳩探討政治自由的條件及保障、主張實行君主立憲制,提出三權分立的學說。
3)盧梭提出“社會契約”、“人民主權”思想,認為人類不平等的根源是財產的私有。
?
五、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與發(fā)展
1、人文精神的起源。西方人文精神最初來源古希臘智者學派和蘇格拉底等人對人的價值的闡述。古希臘是西方文明的發(fā)源地。它的經濟結構、政治制度以及價值觀念,都對西方社會有非常大的影響。在價值觀念方面,當時的智者學派哲學家以及蘇格拉底等人所闡發(fā)的觀念是頗具影響力的,他們認為人是萬物的尺度,強調人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可以用教育來塑造人的個性的發(fā)展。這些觀念對后世具有相當大的啟迪。
?
2、人文主義的復興。到中世紀,天主教神學統(tǒng)治了人們的精神世界,神本主義取代人文精神。這種情形延續(xù)了數(shù)百年,直到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的興起。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藝術大師們,發(fā)掘出古希臘的精神遺產,重新打出人文主義的旗號,恢復了人的尊嚴,這在薄伽丘等人的文藝作品中體現(xiàn)得非常鮮明;宗教改革運動中,馬丁·路德等人沖破天主教的神學統(tǒng)治,發(fā)展起基督教人文主義,人文主義在歐洲得以復興。
?
3、人文主義思想的發(fā)展。18世紀啟蒙運動時期,西方人文主義思想有了較大發(fā)展,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以及德國思想家康德等人宣揚理性,反對神性,認為人之理性是衡量萬物的標準,人之理性可以解決所有問題。這些啟蒙思想家的觀點在社會上影響很大,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同,人文精神從此在西方占據(jù)了主導地位。
?
六、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在思想主張上的比較
類別
|
項目
|
文藝復興
|
啟蒙運動
|
不同點
|
時間
|
14世紀——17世紀
|
17世紀——18世紀
|
背景
|
資本主義萌芽、
新興資產階級形成、
封建教會神學統(tǒng)治著人民
|
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fā)展、
資產階級隊伍壯大、
歐洲各國的君主改革強化了專制主義
|
興起
|
意大利→西歐
|
英國→以法國為中心波及了歐洲、全世界
|
實質
|
反映了新興的(形成中)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利益要求
|
反映了發(fā)展中(不斷壯大)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利益要求
|
方式
|
借助于古代希臘羅馬文化
|
拋開了宗教外衣,提出了無神論思想,公開向宗教神學宣戰(zhàn)
|
主要領域
|
集中在文藝領域
|
主要在政治思想領域
|
矛頭
|
主要指向天主教會、封建神學
|
主要指向封建專制制度、也指向天主教會
|
核心
|
人文主義
|
理性主義
|
內容
|
人性、現(xiàn)實、自由、幸福
|
理性、民主、科學、自由、平等
|
影響
|
前者把人、人性從束縛中解放出來,對后來的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有直接的影響,推動了人們的思想解放和文化科學事業(yè)的發(fā)展
|
啟蒙思想是在科學事業(yè)發(fā)展的前提下出現(xiàn)的。它打擊了專制主義的世俗統(tǒng)治,推動了歐洲乃至世界范圍內的資產階級改革和革命的浪潮
|
相同
|
性質:資產階級性質的思想解放運動,是資產階級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里的反封建斗爭
都注重了人的價值、
都推動了近代科學的發(fā)展
都為資產階級取得政治、經濟上的統(tǒng)治地位作了思想準備
|
?
1、文藝復興把斗爭矛頭主要指向基督教會,強調人性。人文主義者一直是用文學方式上贊揚人生的偉大,歌頌人生的價值和提倡人的尊嚴;二是大力鼓吹人的意志自由和個性解放,并把這種觀點作為同教會禁欲主義進行斗爭的手段;三是針對教會的蒙昧主義,大力宣揚知識的作用和人的全面發(fā)展。
2、啟蒙運動把斗爭矛頭既指向基督教會,又全面指向封建制度,強調理性。啟蒙運動思想家們主張的核心是反封建制度,集中批判的內容是封建的專制主義、教權主義。他們的目的是一方面要消滅專制主義王權、等級制度和打倒天主教的世俗權威;另一方面是要建立起保證他們所要求的政治民主、權利平等和個人自由的新制度。啟蒙運動是對文藝復興的繼承和發(fā)展。啟蒙運動思想家的反封建主張比人文主義行的思想更系統(tǒng)、更全面。
?
七、啟蒙運動對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思想的發(fā)展表現(xiàn)
1、在批判對象上,文藝復興運動矛頭指向天主教會的神學世界觀。而啟蒙運動直指整個“黑暗的中世紀”。
2、從涉及的領域看,文藝復興集中于文學、藝術領域,啟蒙運動擴展到宗教、哲學、經濟、科學、史學、文學、美學等精神文明領域的各個方面。
3、從批判形式上看,啟蒙運動擺脫了文藝復興的宗教外衣,提倡理性的思考和判斷。
4、從思想特點上看,啟蒙運動思想家不再承認外界的任何權威,而把理性作為判斷是非的惟一標準。他們高舉民主科學的大旗,為了解放全人類宣傳理性真理。
5、資本主義的政權形式,啟蒙運動思想家描繪了未來的資本主義政治藍圖應該是民主的、分權的、制衡的、法治的社會。
?
八、啟蒙思想與資產階級政治制度的確立和發(fā)展
構建未來社會的政治藍圖是啟蒙思想家們苦苦追求的目標之一,為此他們倡導君主立憲制、民主共和制等民主政權形式。提出三權分立、人民主權、社會契約等政治原則。他們的這些思想主張不僅在歐美資產階級革命中得以認證和實踐,并且在政治實踐中得到進—步的發(fā)展和完善。其中,英國責任內閣制的最終確立和議會改革,美國共和制的確立、1787年憲法的制定與完善,法國l875年憲法的誕生和共和制的最終確立,德意志帝國憲法和君主立憲政體的確立,無不滲透著啟蒙運動的思想精神。另外,日本明治維新確立君主立憲政體,中國維新變法和辛亥革命創(chuàng)立中華民國、制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也都是啟蒙思想影響的結果。
?
九、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異同點
1、相同點
1)從產生的社會背景看:兩者都是西歐資本主義經濟興起在思想意識形態(tài)上的反映。
2)從矛頭指向看:兩者都將斗爭矛頭指向封建教會。
3)從階級利益的體現(xiàn)看:兩者都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
4)從性質看:兩者都是反對封建秩序的資產階級文化運動。
2、不同點
1)從指導思想看:文藝復興的本質是熱愛人和自然,把宗教放在次要地位,肯定人性,反對神權;宗教改革則仍以來世觀念為基礎,將靈性置于物質之上,強調信仰和服從,承認神的存在。
2)從形式看:文藝復興是新興資產階級在“復興”古典文化形式下,宣揚資產階級世界觀;宗教改革是新興資產階級披著宗教外衣的一場反封建的社會活動。
3)從群眾基礎看:文藝復興是貴族運動;宗教改革是民眾運動。
4)從實質和影響看:文藝復興是新興資產階級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里的革命,是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宗教改革不僅是思想領域內的反封建斗爭,更是在宗教外衣下的新興資產階級反對以羅馬天主教會為代表的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政治運動,它為資產階級奪權開辟了道路。
?
十、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對天主教的態(tài)度
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針對壟斷西歐政治、經濟、文化的天主教會,以人文主義精神為思想武器進行斗爭,由于資本主義發(fā)展程度和人們的思想解放程度的階段差異,在三次運動中,資產階級對天主教的態(tài)度有所不同。
?
1、文藝復興時期:由于天主教神權統(tǒng)治歐洲已有千年之久.由于資本主義處于萌芽階段,當時資產階級還沒有成熟的思想體系,只能借助于古希臘羅馬的人文主義思想來表達自己的思想,通過宗教題材揭露教會的腐朽和黑暗。這時的思想家在一定程度上認識并揭露教會的腐朽和罪惡,但并未放棄宗教,而是要求宗教世俗化、人性化。簡言之,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反對的是天主教神學的蒙昧主義和禁欲主義,并沒有放棄宗教信仰。他們對教會勢力持和解的態(tài)度,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
?
2、宗教改革時期:由于文藝復興對人文主義的弘揚,使人們的思想得到解放。動搖了天主教會的神學權威,宗教改革由文藝復興時期的批判天主教神學轉向直接與教會教皇進行斗爭。這一時期的斗爭主要是反對天主教會的宗教特權,提倡人的解放,宣揚王權高于教權。不僅使人們從羅馬天主教會的精神枷鎖中解放出來。而且許多國家也建立了不受天主教控制的本國教會,摧毀了天主教會的精神獨裁。這一時期反對天主教的斗爭采用披著宗教外衣的形式,但并沒有拋棄宗教神學思想。
?
3、啟蒙運動時期:18世紀由于歐洲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資產階級的力量強大起來,由于自然科學領域取得了許多成就。教會的許多說教不攻自破,教會的權威越來越受質疑,這一時期的啟蒙思想家拋開了宗教外衣,提出了無神論思想,公開向宗教神學宣戰(zhàn),引導人們由迷信上帝轉向崇尚自然,實際上要打倒天主教會的世俗權威,否定教權。他們倡導建立一個符合理性、人性的社會,天主教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
?
獲得更多試題及答案,歡迎聯(lián)系微信公眾號:ygj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