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教育得好不好,成績并不是唯一的評判標(biāo)準(zhǔn),考量的是孩子的情緒管控能力、是否能坦然面對挫折以及是否有良好的教養(yǎng)等等。
如果孩子有下面幾點表現(xiàn),說明父母將孩子教育得很不錯。
在你面前不會掩藏情緒
很多父母很煩孩子發(fā)脾氣,但事實上,孩子在你面前毫無顧忌地生氣、耍小性子、發(fā)泄委屈和不滿,并不完全是一件壞事,反而證明你的孩子非常信任你,在你身邊有安全感。
每個能控制好情緒的人,在童年需要親自體驗從受挫、到發(fā)泄,再到對情緒處理的整個過程,加上父母的合理引導(dǎo),積極溝通,管控情緒的能力才會越來越高。
正如作家雷布斯說過:孩子沖你發(fā)脾氣,是想讓你走進他的內(nèi)心解決問題,我們應(yīng)該高興才是。
如果孩子從小被壓抑,在父母面前不敢發(fā)脾氣,看大人臉色,怕你不高興,怕你生氣,看似懂事,其實最讓人心疼。
有一位網(wǎng)友曾說:懂事是什么?懂事是你得學(xué)會察言觀色,隱藏自己真實的想法。
?
看到喜歡玩具,怕媽媽嫌貴,不敢說出來,明明有想吃的東西,卻默默讓給弟弟,盡量不爭不搶.....
這種壓抑導(dǎo)致問題重重,孩子長大后往往委屈自己,不懂拒絕別人:朋友說去哪里玩,不愿意也點頭答應(yīng);同事請求幫忙代班,再忙也硬著頭皮上......
懂事是好事,但對于孩子來說,過早地學(xué)會這一點多少有些殘忍。
畢竟,孩子在父母面前,不應(yīng)該是帶著面具的。
愿意對你傾訴心事
有個媽媽最近憂心忡忡,孩子在學(xué)校被人欺負了,而且不告訴父母。
她給孩子洗衣服時,發(fā)現(xiàn)孩子衣領(lǐng)有血跡,喊孩子過來,就看到他下巴有一道傷痕。
問他怎么回事,孩子小聲地說:“我自己不小心磕到的。”
然后一句話不愿意多說。因為他怕媽媽生氣,怕挨批評、怕招致更壞的結(jié)果。
曾在一個欺凌的報道下面看到這樣一條評論:
“我希望我的孩子不管在外受到什么樣的委屈,都能第一時間告訴我。”
當(dāng)孩子遇到問題,不會想到你這里來尋求幫助,反而第一反應(yīng)是我爸媽知道了該怎么辦,這是一件極其可怕的事情。
因為這意味著,你再也走不進孩子內(nèi)心,幫助他們解決成長過程中的種種問題。
如果孩子不回避同父母交流,在外遇事愿意找父母傾訴,說明在他眼里,父母身邊是最安全的地方,這樣的孩子在外遇到再大的難題都不怕,因為有無條件接納他的家庭。
懂得愛你、關(guān)心你
父母感到溫馨和自豪的時刻,永遠是孩子關(guān)心自己的時候。
在某城市的公交車上,一位媽媽因為疲憊低著頭,旁邊的兒子擔(dān)心媽媽磕著,就默默地用胳膊撐著媽媽的下巴。同樣的姿勢保持了整整一路,足足撐了20多分鐘。
火車站外,一位媽媽手上拎著大包小包,兒子發(fā)現(xiàn)媽媽鞋帶散了,蹲在地上認真地給媽媽系上。
有位交警妻子曾發(fā)朋友圈,孩子放學(xué)后走到這個路口,看到在雨中指揮交通的爸爸,靜靜地默默地等著看著……
許多人把這種行為稱之為懂得感恩,但我更愿意把它叫做愛。
?
《相約星期二》中,有這樣一句話:
?
人生中最重要的是學(xué)會如何施愛于人,增長給予愛的能力,在對別人的關(guān)愛中我們會獲得生命的價值。
學(xué)會愛人是每個孩子成長過程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項能力。
這項能力的培養(yǎng),最難的地方不僅在于父母有沒有給孩子充分的愛和安全感,更在于父母有沒有給予他愛大人的機會。
有的孩子會拿起零食喂給媽媽,媽媽欣慰地說:寶貝你吃吧,媽媽不吃。
有的孩子看到媽媽忙家務(wù),會拿起掃把幫忙,遭到媽媽拒絕:放著我來,你去玩。
之后,孩子再也不會主動關(guān)心你,不是他冷漠,而是他以為媽媽不需要他的愛。
不要只顧著愛孩子,忘了教孩子愛別人。
有推己及人的善良和教養(yǎng)
曾經(jīng)有個小朋友因妹妹打碎了玻璃杯,寫了一張紙條貼在垃圾桶旁邊,提醒保潔阿姨不要被玻璃渣碰傷了手。
還有個5歲的小男孩,看見有位阿姨帶著孩子要進門,他一手提著袋子,一手撐著玻璃門,讓他們進來。
這樣的孩子是父母的驕傲,即使長大了也會給人溫暖。
有教養(yǎng)的孩子,總是在無形中給父母的教育加分。
教養(yǎng)是什么?日本思想家池田大作說:“教養(yǎng),就是圓滿的人格。”對于孩子而言,教養(yǎng)是孩子在家庭中養(yǎng)成的行為習(xí)慣以及接人待物的態(tài)度。
透過這種細微處的教養(yǎng),往往能看到孩子背后的家庭的教育。好孩子與熊孩子的真正差距往往就在于此。
我身邊總是能遇到一些家長,以孩子小或天性為由,放棄對孩子的管教,為孩子辯解,最后孩子的行為一步步升級。
每一個有教養(yǎng)的孩子都不是橫空出始,是父母榜樣和教導(dǎo)共同作用下的結(jié)果,而每一個熊孩子的目中無人也不是天性使然,而是源于父母的無底線、無原則的退讓。
不害怕失敗,扛得住事?
最近有位媽媽在后臺留言,孩子今天成績退步被老師點名批評,結(jié)果回家一直偷偷摸眼淚,也不愿意吃飯。
媽媽無奈地說:“我的孩子太禁不起打擊了該怎么辦?”
怕打擊、怕輸、怕批評的背后,要么是孩子過于自信,要么是過于脆弱。
中國很多家長,執(zhí)著于對孩子“成功”教育,努力得第一,得了第一才光彩,卻對失敗只字不提。
白巖松在《白說》中提到,有記者向倫敦組委會提問,體育如何影響一代人?
得到的回答是:“體育教會孩子們?nèi)绾稳ペA,同時,教會孩子們?nèi)绾误w面并且有尊嚴地輸。”
因為父母對成功的渴望,導(dǎo)致了孩子對失敗的恐懼。
于是很多孩子遇到困難后,心理素質(zhì)極差,輸不起、玻璃心、扛不住事兒,所以新聞中才會有那么多遇到挫折就想不開的孩子。
一個優(yōu)秀的孩子,好的成績是其次,更重要的是能從容淡定地面對失敗和挫折,即使跌倒了還能有拍拍膝蓋繼續(xù)努力的勇氣,這樣的孩子將來更容易成功。
孩子未來能走多遠,看得就是這一點。
(圖文來自網(wǎng)絡(luò),侵權(quán)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