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影響最大的,不是你灌輸給了他們什么,而是他們從你身上看到了什么樣的活法。?
小區(qū)一個念高一的孩子跳樓了。
跳樓原因很簡單:開學(xué)摸底考試,他沒有考進前30名,媽媽非常生氣,罵了他一上午:“我原本指望你有出息,沒想到你這么不爭氣……”結(jié)果吃午飯的時候,他一翻陽臺跳了下去。這件事讓我很觸動,現(xiàn)在家長們都對孩子寄予厚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于是我想起了網(wǎng)上的一個話題:一個精英的誕生,家庭因素有多大?如果我來回答,我會說:很大很大。為什么影響很大很大呢?我先講一個故事吧:1988年,有兩對雙胞胎,在哥倫比亞一所醫(yī)院同時出生。結(jié)果護士一不小心,把兩對雙胞胎搞混了,兩個家庭各自抱了一個別人的孩子回家。20多年后,兩對雙胞胎都長大了。Ca?as家的William和Wilber,從小在農(nóng)村家庭長大,長大后都做了屠夫,經(jīng)營著一個小肉攤。Bernal家的Jorge和Carlos,從小在城市家庭長大,長大后都發(fā)展得很不錯,一個成了工程師,一個成了會計師。
直到有一天,工程師Jorge的一個朋友,路經(jīng)屠夫William的肉攤時,看到了正在賣肉的William,他以為William是Jorge,便跟他打招呼,但這個“Jorge”并不認識他,于是這件事情就這樣曝光了出來。試想一下,如果William不被抱錯,如果他也在城市家庭長大,現(xiàn)在一定不會成為屠夫吧。看吧,智商一樣的雙胞胎,就因為“抱錯了”家庭,他們就迎來了截然不同的人生。由此可見,家庭因素對一個精英的誕生有多重要。
北大副教授劉云杉做過一個統(tǒng)計:80年代,北大學(xué)生三成出自寒門。90年代,寒門比例開始下滑。2000年后,寒門比例僅占一成多。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中國家庭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條件比較好的家庭,子女上北大清華的比例,遠遠高于條件較差的家庭。2018年,哈佛大學(xué)也搞了一個新生調(diào)查,結(jié)果發(fā)現(xiàn):46%的新生,來自富豪家庭;近30%的新生,父母是哈佛校友。BBC拍過一部紀(jì)錄片《人生七年》,他們用49年(七個七年),跟蹤了一群不同階層的孩子,最后揭露了一個殘酷事實:窮人的孩子絕大部分仍然是窮人,富人的孩子絕大部分仍然是富人。所以,如果你問我:一個精英的誕生,家庭因素有多大?我會說:很大很大。
影響大在什么地方呢?第一個影響:經(jīng)濟條件。什么是社會精英?陳寅恪說,擁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怎樣才能擁有獨立精神、自由思想?最重要的是你經(jīng)濟上得有支撐,“你不需要依靠別人提供物質(zhì),你才能不違背自己的內(nèi)心。”“想跳下去的魚”講過一件事情:“因為工作的原因,我認識了很多有錢人。但最讓我羨慕的是一個富二代。無論什么時候見到他,他都是一臉孩子氣的天真笑容。毫無防備地跟你聊天,開心得不得了,渾身上下都灑滿陽光,眼睛閃閃發(fā)亮。我從不羨慕有錢人,可是每次見到他,都感到萬分失落。一點都沒受到過傷害的單純,原來真的只有金錢才能守護。”經(jīng)濟條件好的家庭,其子女為什么往往更具有自由思想?因為他們不需要依附誰,不需要天天為生活發(fā)愁。鑫獅總裁、著名投資人邁克·吳,在微博上說過這樣一段話:“很多人在教育下一代精英時有極大誤區(qū)。不少人說,錢不重要,理想和才識才是重要的。那就是JB煮雞湯。什么叫社會精英?第一就是不會因為吃飯住房生活,而依附別的思想別的主義……沒有資產(chǎn),沒有金錢,沒有住房,還要為HR明天是不是會找我的人,其實是很難成為社會精英的。”
第二個影響:社會資源。高曉松為什么能以超線60多分的成績考上清華?因為他從小就在清華園長大。他外公張維,是深圳大學(xué)創(chuàng)辦者。他外婆陸士嘉,是知名教育家。他舅舅張克潛,是清華電子工程系系主任。他舅公施今墨:是民國四大名醫(yī)之一。他母親張克群:是建筑學(xué)家和教育家。他父親高立人:清華大學(xué)教授。高曉松說:“碩士在我們家基本等同于文盲。”從小在清華園長大的高曉松,在求知上占盡天時地利人和,“小時候我遇到什么問題,家里人就寫一張字條,說你去問誰誰誰。”“隨便踹開一家的門,進去聊天就會長知識。”
出生在一般家庭的人,所能借助的社會資源,跟出生在精英家庭和富裕家庭的人,是完全沒辦法相比的。楊振寧連小學(xué)都是在清華園上的,因為其父親楊武之是大數(shù)學(xué)家,清華大學(xué)數(shù)學(xué)系的系主任;李政道的父親李駿康,是金陵大學(xué)開山學(xué)霸,祖父李仲覃乃圣約翰堂首任華人教區(qū)長;丁肇中的祖父和外公,都是中國同盟會成員,父親丁觀海是著名土木工程專家;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為什么能拿諾貝爾獎?除了自身很聰明很努力外,也在于他們出身極好,擁有可以依附的強大社會資源。
第三個影響:教育重視程度。《紐約時報》做過一個調(diào)查,這個調(diào)查結(jié)果非常讓人意外:從2007到2017年,中產(chǎn)家庭的教育開銷幾乎沒變化,大概占家庭年收入的1%。而精英階層的教育開銷卻增加了3.5倍,占了家庭年收入的6%。為什么越成功的人越重視教育?因為他們有成功的經(jīng)驗,所以更加知道“教育”的重要性。1912年,梁啟超回國后,在天津建了兩座樓房,取名為“飲冰室”,用以收藏天下之好書。梁啟超收藏了多少書?“所藏書數(shù)十萬卷。”梁啟超不僅要求子女們讀書,還陪伴子女們讀書。在“飲冰室”數(shù)十萬書籍滋養(yǎng)下,梁啟超九個子女,個個超逸俊秀:梁思成,成了著名建筑學(xué)家。梁思永,成了著名考古學(xué)家。梁思禮,成了著名火箭專家。…………一家出了三個院士,這在中國是絕無僅有的。
第四個影響:教育方式。中國校友網(wǎng)做過一個調(diào)查:2007-2016年間,中國誕生了837名高考狀元。這837名高考狀元中,近五成狀元的父母是高知,近兩成狀元的父母是公務(wù)員,而來自農(nóng)村、經(jīng)濟條件不好家庭的狀元,所占比例直線下降。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前兩者更懂“科學(xué)教育”。梁啟超是怎么教導(dǎo)孩子讀書的?他對孩子們提出了三點要求:●鳥瞰:粗略了解,明確重點。●解剖:仔細研讀,重點剖析。●會通:融會貫通,舉一反三。高曉松父母是如何教導(dǎo)子女的?高曉松在《魚羊野史》中寫道:“當(dāng)時我們家有好多書,連走廊里都擺滿了書。書柜下面都是卡片柜,那個時候沒有谷歌搜索,看書得把筆記記在卡片上,這句話在哪本書第幾頁,于是我們家到處堆滿了卡片……”相比于一般家庭,精英家庭教育子女的方式,往往更加科學(xué)化。
第五個影響:性格塑造。著名主持人楊瀾,有一次跟先生發(fā)生了激烈的沖突,把孩子嚇著了。他們接下來做了什么一件事情呢?“我們來到孩子的房間,單腿跪在地上,用完全平視的角度跟孩子說:爸爸媽媽剛才做了一件非常錯誤的事,我們在你面前那樣爭吵,而且用了很不雅的語言,我們想跟你說,大人有時候也會做出愚蠢的事情,比如剛才我們做的事情就很愚蠢,我們倆真誠地向你道歉。請你原諒我們。第一,爸爸媽媽彼此之間還是相愛的;第二,我們不想讓你受到任何的驚嚇和傷害。”現(xiàn)代社會有一個趨勢,就是相比于中國傳統(tǒng)的家長權(quán)威式教育,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精英,在家庭教育中,開始倡導(dǎo)平權(quán)主義。就是采用一種極為平等的相處方式,跟孩子進行交流和溝通,所以更能幫助孩子形成一個好的性格。
第六個影響:思維方式。“因為原生家庭的貧窮,我會特別在乎金錢和物質(zhì)。父輩永遠覺得錢放到銀行才安全,現(xiàn)金抓在手里才實在,所以不會也不想做任何投資理財。而我,即使多讀了點書,比父輩更有賺錢的能力,但依然最愛把錢存進銀行,看著卡上的數(shù)字不斷增加……”從小在貧困家庭長大的作家馬拉慢感嘆:“有些東西是從娘胎就帶出來的,改不了,造不了。”出在于一般家庭的人,跟出生于富裕家庭的人,思維方式存在很大差異。社會學(xué)家赫伯特就做過一項研究,他在研究工薪階層和精英階層時,發(fā)現(xiàn)兩者思維方式有很大不同:比如,工薪階層大多只相信親友,而非常不信任外部世界。而相比之下,精英階層就沒有那么強烈的親緣意識,他們很容易和陌生人合作,而且非常信任辦事規(guī)則。再比如,精英階層特別注重效率,而普通人則強調(diào)公平。“讓受試者玩一個游戲,在兩個選擇中做決策:選第一種,兩人的總收益會大幅增加,但分配很不均勻。選第二種,新增收入在兩人之間分配更均勻,但總收入的增加沒有第一種快。結(jié)果,越是精英人物,越傾向于選擇第一種,而普通人更愿意選擇第二種。”很顯然,精英階層的思維方式,是更利于個人發(fā)展和社會競爭的。
一個精英的誕生,家庭因素有多大?
看了上面六點分析,想必你也會覺得:嗯,非常大。非常大是不是就意味著生于貧寒之家,就沒有可能成為精英階層了呢?并不是。這段時間,《中國好聲音》正在熱播。這季“好聲音”的兩位導(dǎo)師——王力宏和李榮浩,出身差距就非常大。王力宏出生在精英家庭,父親和母親各自的家族里,都是學(xué)者、律師、名醫(yī)、總裁云集。所以王力宏才有條件從小在美國長大,所以他的音樂天賦才得以被早早發(fā)現(xiàn)。王力宏的成功,既得力于他自己的勤奮和努力,也得力于父母和名師的精心培養(yǎng)。而李榮浩則不一樣,他出生在安徽一個普通家庭,由于家庭貧寒,李榮浩連高中都沒上,但這不妨礙他喜歡音樂,為了追逐音樂夢想,他帶著1800塊錢,只身一人開始北漂。他租不起房子、吃不起快餐,只能睡地下室、吃泡面。在他最困難的時候,還經(jīng)歷了一場嚴重車禍,他在醫(yī)院整整躺了一年,但就是躺在醫(yī)院,他也抱著吉他不停寫歌。第一屆《中國好聲音》播出的時候,李榮浩還呆在地下室吃泡面呢,而第八屆《中國好聲音》播出的時候,他已經(jīng)坐上了導(dǎo)師席,跟王力宏平起平坐了。像王力宏這樣出身優(yōu)越的人,畢竟只是少部分人,我們絕大多數(shù)人,其實都跟李榮浩差不多,出生在一個非常普通家庭里。所以如果我們想成為王力宏,就一定得付出比他多得多的努力。新東方創(chuàng)始人俞敏洪,寫過一篇《相信奮斗的力量》。文中講了他的一段經(jīng)歷:高中時,他的老師對全班同學(xué)說:“你們在座的,沒有一個能考上大學(xué),以后一定都是農(nóng)民。”很多同學(xué)就這樣相信了。不是中途退學(xué),就是考一次就放棄了。但是俞敏洪不甘心,考了一次不成,他就考第二次。考了二次不成,他就考第三次。最后,他終于考上了北大,貧苦的人生從此柳暗花明。現(xiàn)在很多人都喜歡說“階層固化”,其實自古以來,每個朝代都有階層固化。但無論階層怎么固化,總有5%的窮人可以像俞敏洪、李榮浩一樣突圍而出。
寫了這么多,我到底想說什么呢?
我就是想對很多家長說:你在要求孩子成為精英的時候,你有想過你自己嗎?自媒體作者聞敬,寫過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你知道孩子也在望父成龍、望母成鳳嗎?》她在文章里講了一件有趣的事。有一天,兒子突然對她說:“媽媽,我覺得你應(yīng)該有更好的發(fā)展。”聞敬問:“怎么發(fā)展?”兒子說:“去競爭當(dāng)領(lǐng)導(dǎo)??!”聞敬說:“哪有你想的那么容易。”兒子說:“這樣吧,你用三年時間,去爭取當(dāng)個副局長吧!”那一天,聞敬突然領(lǐng)悟到:“就像每一個做父母的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一樣,每一個孩子也都在望父成龍、望母成鳳。”
聞敬在這篇文章里還講了一件事。一位朋友大罵兒子不爭氣,被逼得直掉眼淚的兒子憤怒地反問她:“在我的同學(xué)里面,有人的媽媽是教授,有人的媽媽是科學(xué)家,有人的媽媽是總經(jīng)理,你呢?你不就是一個普通職工嗎?你為什么不努力工作,去拼命一下?”是啊,我們都要求孩子成為王力宏,但為什么我們不要求自己成為李榮浩?如果我們自己能成為精英,那孩子成為精英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增加。而如果我們自己不能成為精英,又憑什么要求子女去成為三流父母發(fā)牢騷,一流父母做榜樣。
做更好的自己,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