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讀??
做任何事情都必須適可而止,過量了即使是好東西也會變得不好了。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也要避免超限效應(yīng)的發(fā)生。
01
閆妮和張嘉譯最近有個新劇《少年派》正在熱播,劇情主要是四個高中生的成長故事,校園戲占的篇幅不少。
雖然我沒有一集一集地挨著追,但閆妮和張嘉譯這對當年因《一仆二主》火遍大江南北的“紅樹CP”,這次再度合作的戲份還是挺有看頭的。
劇中閆妮扮演的王勝男這個角色,是一個家有高中生的中年媽媽,集所有媽媽的典型于一身。
全劇第一個亮相就是這么一句,“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試問哪個媽媽沒這么說過自己?
就說第二集中孩子住校第一個周末回家吃飯時的一個片段吧。
孩子頭一次住校,王勝男是吃也吃不下,睡也睡不著,就惦記著孩子在學(xué)校到底是個啥情況。
好不容易盼來了周五放學(xué)孩子回家,做了一大桌子孩子愛吃的菜,剛進門娘倆那個親??!
可是吃飯時她一直跟孩子沒完沒了地說,還要干涉孩子學(xué)校社團的選擇,果然,沒幾分鐘母女倆就吵上了。
媽媽隨即調(diào)轉(zhuǎn)火力,開始嘮叨孩子飯前沒洗手。好吧,打肥皂的次數(shù)、沖水的時間全都要說一遍。
盡管女兒的抵觸情緒已經(jīng)很明顯了,王勝男還是在說,直到把女兒說煩了,回房間用不吃飯表示抗議。
她還不忘加一句飯后刷牙了沒……雖說有生氣的成分在,但嘮叨也是真嘮叨了。
看到王勝男對女兒方方面面的管束和干涉,還有無休止的嘮叨,網(wǎng)友們感嘆這就是自己的親媽,還有很多人說在王勝男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樣子。
那天我的一個閨蜜也在群里感嘆自己平常就王勝男這樣,兒子說她總是說說說的很煩,她原來都不覺得,看了王勝男后才發(fā)覺是真挺煩人,以后得克制了。
這么看來,這個角色能引起大家的共鳴,除了閆妮精湛的演技外,最主要的還是因為生活中這樣愛嘮叨的媽媽實在是太多了。
02
上周末帶六六去上音樂課,我坐在教室外等,旁邊坐了一對母子。
小男孩大概8、9歲的樣子,應(yīng)該是跟媽媽一起陪妹妹來上課的。
這個媽媽從坐下開始就一直在跟小男孩說關(guān)于學(xué)習(xí)的事兒。
我聽來聽去無非就是要好好學(xué)習(xí)不要貪玩,多向?qū)W習(xí)好的同學(xué)看齊之類的話,小男孩一開始還會“嗯”兩聲回應(yīng)。
慢慢往后就皺起眉頭越來越不耐煩了,最后應(yīng)該是終于忍不住了,打斷媽媽,說:“媽,我知道了知道了,你都說多少遍了,我聽得頭都大了!”
別說這孩子了,我坐他們旁邊聽的都有點兒受不了了。
雖然我也理解這個媽媽,她就是想趁跟兒子都空閑的這個時間,跟他聊聊學(xué)習(xí),也是為了孩子好。
但是她沒意識到因為自己說的太多,本來還能聽的進去的孩子最后也因為不耐煩和反感做出了反抗的行為。
這個小男孩不耐煩的感覺大家估計都有共鳴。
我當時下意識地就代入了自己。
我本身就是個不愛啰嗦的人,從小就不喜歡聽人長篇大論地叨叨和說教。
有問題指出來就好,總是翻來覆去地說,我頭真的會犯暈,不耐煩和反感的感覺會占據(jù)我全部的思想,那個本該注意的問題反而可能被忽視了。
03
心理學(xué)中有個“超限效應(yīng)”,講的是一個人如果受的刺激過多、過強以及作用時間過久,就會產(chǎn)生的一種極為不耐煩的反抗心理。
孩子們不喜歡媽媽嘮叨,就是因為這個。
在《我的前半生》中,陳道明扮演的老卓曾給唐晶講過一個俄國作家克雷洛夫?qū)懙脑⒀怨适隆督苊讚P的魚湯》
我覺得這個故事也可以用來對“超限效應(yīng)”做個直觀解釋。
故事的大意是:一個朋友去拜訪杰米揚,杰米揚非常高興,親自下廚燒了他最拿手的魚湯來招待他。
朋友喝了第一碗覺得味道很不錯,非常滿意,杰米揚便勸他喝第二碗。
第二碗下肚,朋友有點嫌多了,可杰米揚不以為意,仍一個勁兒地勸朋友再喝一碗。
最終,可憐的朋友終于忍無可忍,奪門而出。自此,他再也沒來拜訪過杰米揚了。
這個寓言所要表達的就是我們做任何事情都必須適可而止,過量了即使是好東西也會變得不好了。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也要避免超限效應(yīng)的發(fā)生。
04
總是嘮叨個不停的王勝男式的媽媽們,可能認為只有不斷重復(fù)地說才能對孩子起到警示作用,才能讓孩子“刻骨銘心”,可是事實并非如此。
跟孩子嘮叨多了,他因為逆反心理,不但聽不進去,可能還會跟你反著來,少說幾句反而效果更好。
在受到他人的說教,尤其是批評時,人的心理會產(chǎn)生波動,這個波動的恢復(fù)需要時間。
最初父母就某件事批評孩子時,他內(nèi)心可能會有內(nèi)疚的情緒,給他時間說不定就接受了。
如果父母繼續(xù)一直重復(fù)的嘮叨,孩子就會變得不耐煩,大腦就不愿再接收任何信息了。
因為這讓他的心理波動沒有時間恢復(fù),情緒反應(yīng)越來越大,反抗心理也就強烈起來,這時無論大人再說什么他肯定都聽不進去了。
有些媽媽可能會說,我也知道嘮叨不好,可是孩子不長記性??!我覺得這是把“多次提醒”和“嘮叨”混為一談了。
的確,孩子出現(xiàn)的很多問題,并不是大人說一次他就能改正或者記住的,必須要大人提醒很多次才行,這個沒問題。
我所說的不要“嘮叨”,是希望大家不要在每次提醒孩子的時候都一遍一遍地說太多,這是造成孩子抵觸的主要原因。
就比如孩子在學(xué)習(xí)上總是粗心的這個毛病,肯定不能指望提醒他一次以后就變細心了。
作為父母,發(fā)現(xiàn)他因為粗心而犯錯時,該說一定要說,只不過每次說的時候最好克制一下自己。
態(tài)度可以嚴厲,但別啰嗦,話不在多,而在于恰當,不要一直說一直說地嘮叨,要給孩子時間消化。
之后如果他又因為粗心犯了錯,那就再批評再強調(diào)。
不要簡單地重復(fù)說過的話,可以根據(jù)當時的具體情況,選擇另一個角度或者換種說法,這樣孩子厭煩和逆反的心理才可能降低。
其實關(guān)于嘮叨這事兒,說不好聽點兒,就是說話的人太過自我,只想著把自己想說的一股腦地倒出來了,喋喋不休地發(fā)泄自己的情緒,全然沒有考慮“聽”的那一方的感受。
表面上看,嘮叨的家長是為了教育好孩子,實際上要我說,越是這種表現(xiàn)的家長,越是說明了他自己內(nèi)心充滿了焦慮。
他只不過是在通過對孩子反復(fù)不停的說教來宣泄自己的焦慮罷了。
當然,也不排除另一種可能,就是他除了不停重復(fù)地說,估計也不懂別的方法吧!
總之,無論是面對孩子,還是其他的“聽眾”,準備開始說教前,不妨多從對方的角度考慮一下。
再好的東西如果反反復(fù)復(fù)強加于人,就會和杰米揚的湯一樣令人討厭了。
起不到作用的嘮叨,還是忍住少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