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教委公布了《2015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春季考試招生試點方案》,根據該方案,每名考生可填報兩所院校志愿,每校可填報3個志愿。上海市教委新聞辦表示,2015年春季高考將探索一名考生同時被兩所高校錄取的招生模式,“考生可以被自己填報的兩所院校同時預錄取,但須在規(guī)定時間內到其中一所高校進行錄取確認。這與傳統(tǒng)意義上的平行志愿錄取模式有所區(qū)別”。始于2000年的春季高考試點,始終面臨著“叫好不叫座”的尷尬,據報道,北京、安徽、內蒙古三地已陸續(xù)取消了春考,上海成為為數不多的堅持者,這常常讓人們也在操心上海春考究竟能堅持多久?正是如此,能否堅持檢驗著改革者的決心,畢竟,為高考改革破局而保留一塊陣地,有陣地才有希望嘛。
好在上海春考改革“依然在路上”,也被視為與國外高校招生錄取制度最為接近的一種高考模式,因而不僅具有“開拓者”的角色作用,更具有為高考改革提供樣本的價值。因而其所取得的成績和經驗,具有“以點帶面”的樣本價值,有望為全國高考改革提供參照和借鑒。探索一名考生同時被兩所高校錄取的招生模式,也被輿論寄予厚望。
不得不說,肩負著改革探索的使命,春考在艱難地證明著自己。或許,在遇冷的大背景下,那些堅持者,何嘗不是為明天的受寵創(chuàng)造條件?能夠看到,2012年山東首次實行春季高考以來,春考經歷了從“不看好”、“唱衰”到“逐漸回暖”、“冷熱不均”,今年,山東春考知識考試報名人數突破9萬,是歷次“春考”中報名人數最多的一次。應該說,春考只有往前走,往正確的地方走,方才前景光明。
改革是時代最重要的主題,也是當下無以回避的選擇。高考的出路和前景在于改革,在于學校的“自主招生”和學生的“多元選擇”,讓每一項權利都得到尊重,每一種自由都得到保障。上海春考改革的可貴之處,或許不在于其取得了多么輝煌的成績,而在于其堅持下去的改革自覺和信心提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