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咨詢室接待了不少前來求助的“問題家庭”。?其中最突出的,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矛盾。仔細溝通過后,我發(fā)現:很多親子矛盾的根源,不在于我們不想成為好父母;?而是在于:我們太想成為一個好父母。
當面對孩子時,如果你「想成為好父母」的熱情,覆蓋了Ta「想成為好孩子」的熱情,便很有可能會破壞孩子的動力,削弱Ta的主動性,引發(fā)Ta的對抗情緒。
這個時候,一場「意志的較量」便會產生:你越催Ta趕緊做作業(yè),孩子就越磨蹭;你越希望Ta性格外向,孩子就越害羞;你越希望Ta少看電視,孩子就越想看……結果導致,?你越讓孩子變好,孩子越不愿變好;你越是督促壓迫,孩子越奮力反抗……從而令雙方關系陷入惡性循環(huán),形成親子矛盾。
分享一個身邊的真實故事。我的鄰居李阿姨,是一名優(yōu)秀的中學教師。十幾年前,小叔家因為一些家庭變故,無法親自照顧孩子,便將6歲的女兒寄養(yǎng)在李阿姨家里。當時李阿姨心里其實是不太情愿的,但礙于情面,又不好意思當面拒絕,只能勉強答應。小侄女跟李阿姨的女兒同歲,就讀于同一所學校,同一個班。在養(yǎng)育女兒的過程中,李阿姨可謂盡職盡責、面面俱到。 每天早早起床為她煮上營養(yǎng)早餐;日常教導她學習方法和禮貌禮儀;晚上雷打不動地給她講睡前故事……
她堅信自己養(yǎng)育女兒的方式是最科學、最正確的,并要求女兒分毫不差地跟著她的步伐走。
每當女兒抗拒的時候,她都會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地分析利弊,直到女兒從思想上折服,從行為上服從。而面對侄女,李阿姨更多是聽之任之的態(tài)度:不會刻意去關心、教導侄女,但當侄女主動湊過來時,她也沒有強勢阻攔。小學期間,2個孩子都比較乖巧、聽話,學習成績名列前茅。然而到了初中,兩人卻逐漸產生差距——侄女始終對學習充滿熱情,成績越來越好;但女兒卻開始分心、厭學,成績一落千丈。
李阿姨非常頭疼,開始把所有重心放在女兒身上。一邊委托學校老師在學習上對女兒多加關照,一邊在生活中對女兒實行全方位的監(jiān)控。結果依然無濟于事。后來侄女順利考上了重點大學,女兒只勉勉強強考了個大專,期間還患上了中度抑郁癥。侄女大學畢業(yè)后,留在一線城市工作,每逢過節(jié)都會回去探望李阿姨,感激李阿姨小時候對自己的引導與關照。在侄女眼里,李阿姨是當代好父母的楷模。而另一邊,女兒大專畢業(yè)后,找不到工作一直宅在家里,無奈之下李阿姨只能托關系讓她在學校當圖書管理員。母女關系非常緊張,常常爭吵,相互指責。到這里也許很多人會困惑:
2個孩子同吃同住,接受同一個養(yǎng)育者的教導,為什么結果差距這么大?甚至李阿姨自己也對此充滿困惑。
接下來,讓我們試著從心理學的角度,
透過表面現象,去覺察2個孩子成長背后的細微差異。首先,她們的角色定位不一樣。對李阿姨而言,一個是親生女兒,一個是小叔家的侄女。而且打內心深處,李阿姨一開始并不情愿收留侄女。這就意味著:她對2個孩子的情感投射是不一樣的。她愛自己的女兒,希望女兒變好,并愿意為女兒的成長付出很多精力。當她盡心盡力地成為一個“好媽媽”時,她心里對女兒肯定會有期待。“我這么努力當好媽媽’,你也應該努力當‘好孩子’,這樣才不辜負我的辛勤付出?!?/span>但面對侄女,則很不同。她不在意侄女是否變好,僅僅是出于義務,把給到女兒的資源同步分享給侄女。換而言之,她心里對侄女沒有期待。“飯你可以一起吃,講故事你可以一起聽,但吃與不吃,聽與不聽,你自己決定,我不強求?!?/span>
這種養(yǎng)育心理的細微差異,對2個孩子而言:她們的內心感受,也是不一樣的。在女兒的感知里——媽媽是走在前面的人,她在拖拽著我前進;而我則是被動的跟隨者,只能跟著媽媽走。女兒年紀尚小時,媽媽無微不至地照顧和教導,確實能給到她很好的安全感,指引她前進的方向。只是隨著女兒慢慢長大,自主意識越來越成熟,媽媽的種種期待和要求,反而會成為一種限制,限制女兒自由意志的延伸。“你想成為‘好媽媽’,想讓我成為你理想中的‘好孩子’,可是我更想成為我自己?!?/span>于是,一場母女間「意志的較量」便悄然發(fā)生。在侄女的感知里——伯母是陪伴我成長的人,給我提供學習資源;我有需要就向她索取,我不想要就直接拒絕。
侄女年紀尚小時,在跟隨著一起學習、一起接受教育的過程中,獲得了成長,并知曉了自己前進的方向。隨著侄女慢慢長大,自主意識越來越成熟,伯母這種無要求、無期待的養(yǎng)育方式,反而給了她自由探索、自主成長的空間。“我不需要成長為任何人期待的樣子,我只需要遵從我的意志,成為我自己?!?/span>
于是,一個孩子的「自由意志」便由此生根發(fā)芽。你發(fā)現了嗎?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的并不是一個事事替Ta著想,護Ta周全的「好父母」,而是一個我始終穩(wěn)穩(wěn)當當陪伴你,并在關鍵時刻承接和幫助你的「好伙伴」。
因為它還原、接納和肯定了孩子真實的樣子,并支撐著孩子找到Ta內心驕傲的核心自我價值。如此一來,孩子便會有源源不斷的熱情與動力,自愿、持續(xù)地把事情做好。
這時問題來了,
父母具體要怎么做,才能讓孩子自愿、持續(xù)地把事情做好呢?結合這些年的觀察,我總結出了3點:
① 和你的孩子課題分離。所謂的課題分離,就是區(qū)分什么是你的課題,什么是我的課題。我負責把我的事情(課題)做好,你負責把你的事情(課題)做好。就拿學習來說——學習是孩子的課題;讓孩子自主學習是父母的課題。這個過程,父母需要調動孩子的學習積極性,陪伴孩子領略知識海洋的多樣性。在能力范圍內為孩子提供學習資源,在他需要的時候及時給予幫助。
但學習本身,是孩子的課題。在訪談節(jié)目《你好媽媽》里,霍思燕講述了跟兒子相處的故事。兒子小的時候,不愿意跟媽媽一起玩玩具,反倒更愿意跟家里的阿姨玩。后來在心理醫(yī)生的提醒下,霍思燕才發(fā)現:兒子之所以這樣,是因為自己總是習慣性地越過界線,過度承接孩子的課題。比如經常指點孩子應該如何做,不能如何做。后來在心理醫(yī)生的建議下,霍思燕改變了做法。她不再充當孩子的引導者,而是認真觀察孩子在做什么,然后在一旁當觀眾。“你現在正在蓋城堡是嗎?好漂亮啊……”這樣一來一往,孩子學習搭積木的自主性就被調動起來了,同時他也會覺得媽媽很懂自己,也就會愿意跟媽媽一起玩。
②做好自己。在完成課題分離以后,父母和孩子在心理上,就重新分化成2個獨立的個體。這個時候,如果父母能夠當著孩子的面,解決自己工作或生活中的困難,完成自己的課題,榜樣的作用無疑是巨大的。我的朋友Q,曾分享過他的一個故事。Q小時候家里很窮,父母也沒什么文化,沒辦法給他太多成長上的指引和幫助。但Q的爸爸是個非常認真、好學的人。有一回,家里的黑白電視壞了,維修費超出了家庭預算。于是爸爸天天拿著維修手冊琢磨,一點點拆卸,換零件,組裝,折騰了1個多月,終于把電視修好了。也因此,他掌握了不少電視的維修原理,后來還在村里當起了業(yè)余電視維修工。在學習的道路上,每當Q被繁冗的課業(yè)壓得喘不過氣的時候,他都會想起爸爸這種認真鉆研的生活態(tài)度,并下定決心要像爸爸這樣堅持下去。面對孩子,父母僅僅做好了自己該做的事,就能給孩子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這,就是榜樣的力量。
③ 放下成為「好父母」的執(zhí)念。
其實啊,現實中不少父母都是超人。為了全家生計,為了孩子更好的未來,一路披荊斬棘、努力奮斗著。有時還會去學習心理學,努力想讓家庭的氛圍變得更好,彌補自己原生家庭造成的問題。這些都是我們強大的一面,也是我們在生活中不斷完善自我、變得越來越好的證明。只是有時我們可能太想成為一名「好父母」,而導致不經意跨越界線,過多地承接了孩子的課題。例如我的鄰居李阿姨。她本身是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為了女兒的成長盡職盡責,卻無形中遏制了女兒的自由意志。如果她能像對待侄女一樣,后退一步,從主導者變成陪伴者,讓女兒意志得到充分延伸。那么她女兒在感受層面,則會變得很不同。事實上,無論是小孩還是大人,我們都希望能對自己的事情做主。當我們充分體驗自己的感受,充分表達自己的需求,我們才能擁有獨立意志。當別人過度干涉我們的想法和計劃時,為了維護個人意志,我們可能會拖延、對抗,甚至直接放棄。所以,當我們面對孩子時,要保持一個覺察:放下成為「好父母」的執(zhí)念。警惕自己「想成為好父母」的熱情,覆蓋掉孩子「想成為好孩子」的熱情。給孩子留出多一點個人空間,讓他們能夠更自主地學習和成長。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無需那么疲憊,那么緊張;
試著以一種放松的心情,來欣賞一個生命的成長。
?(圖文來自網絡,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