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兒子自從上了初中之后,就特別讓我頭疼。你讓他寫個作業(yè)吧,人家確實老老實實地在桌子前坐著,可問題是不出活啊!在那不是發(fā)呆就是打瞌睡,一篇日記都能磨蹭2個小時;一旦我沒時間盯著他,他就像脫韁的野馬,不是偷偷玩游戲,就是看漫畫;那成績也跟坐過山車似的,忽上忽下。記得有次期中考試,他考得出奇的差,我把他劈頭蓋臉地罵了一頓。他擺出一副悔不當初的模樣,發(fā)誓以后要好好學習,還立了一大堆學習計劃。結果到了晚上,我到他屋里送水果,卻發(fā)現他在那里偷偷打游戲。真是讓人氣不打一處來。老師每次開家長會,對我說的翻來覆去就是那幾句話:你家孩子其實挺聰明的,就是不好好學;這孩子挺有潛力的,家長好好培養(yǎng)培養(yǎng),將來肯定能有出息……你說他是學渣吧,人家腦子還挺靈活,偶爾發(fā)憤圖強,那成績也能看。你說他是學霸吧,那你不拿著小鞭子在后面抽著,人家是真不學。關于我兒子的這種類型,網上有個很貼切的稱呼——叫學酥:
它介于“學霸”和“學渣”之間,經常在“卷”和“躺”之間仰臥起坐。你盯緊些,使使勁,孩子就能站得溜直;你一個不留神,他就直接躺平,放縱得一塌糊涂。你還別說,天生的學霸稀有,徹底的學渣少有。絕大多數娃都是這種普通的學酥,狀態(tài)飄忽不定,每天在“優(yōu)秀”和“平庸”之間上下掙扎。
沒有一個家長不想把一捏就碎的學酥,轉變成徹底的學霸,我也不例外。一開始,我想著兒子不愛學習,我在后面逼著學不就完事了嗎。為此我真沒少操心,那段時間,我每天下班之后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盯著他學習。從吃完飯開始,我就不停地催兒子寫作業(yè);每天搬一把椅子坐在他身后,一旦他走神了,開始擺弄文具,我就出聲提醒;最后還要固定檢查他的課文背誦情況、作業(yè)完成情況,一旦哪里出錯我就會把他訓斥一頓。一開始,兒子的學習效率確實提高了,可是半個月之后,他開始變得焦慮、低落,一提到學習就緊鎖眉頭。某天晚上,兒子突然沖出臥室,哭著向隊友求救:“如果媽媽再看著我做作業(yè),我一個字也寫不下去了……”心理學家李雪曾說:“外驅力,也能驅動一個人,但它帶來的感覺是較勁、痛苦和內耗?!?/span>如果父母經常逼迫、催促孩子,用外動力推動孩子,只會讓孩子喪失學習的興趣,剝奪孩子的自主感。想到一位教鋼琴的朋友曾跟我說過,許多孩子在考完十級后,都發(fā)誓再也不碰鋼琴了。就是因為他們的內驅力在漫長的歲月中被父母磨損掉了。
育兒博主@錢兒爸分享過身邊的故事:他認識兩個滑冰小男孩,水平都很厲害,一個在日本同年齡段前三的水平,另外一個剛滑進美國國家集訓隊。值得一提的是,兩個孩子的爸媽一開始全力培養(yǎng)的都是他們的姐姐。拼盡全力培養(yǎng)女兒滑冰,花了不少時間和資源,弟弟們只是陪著姐姐一起混著玩。結果,姐姐們越滑越吃力,最后先后退出了,反而是一直打醬油的弟弟們卻主動提出要好好練滑冰。本來父母也沒太當回事,以為弟弟只是覺得好玩。沒想到兩個弟弟就跟換了個人似的,特別投入,進展飛速,連教練都驚呆了。從短期來看,外驅力效果會更明顯,它能讓孩子快速行動起來。但長期靠外驅力支撐的孩子,能量難以持久,早晚會遭遇反噬。有句話說得好: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與其用外力推著走,不如培養(yǎng)孩子的內驅力,點燃孩子對知識的渴望,培養(yǎng)他主動汲取知識的熱情。
想明白這個道理后,我決定不再盯著孩子學習,而是著手喚醒孩子的內驅力。經過大量的研究和學習,我認為,具體分為以下四個步驟:01 給予孩子充分的學習自主權教育家林格說過:“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情,是無條件保護甚至捍衛(wèi)孩子的主動性,而不是控制它?!?/span>學習和寫作業(yè),本就是需要孩子獨立完成的事,所以,我決定把學習的主動權和掌控權還給兒子。我找到兒子,告訴他以后自己不會再看著他學習了,全憑他自己做主,如果他能保質保量的完成作業(yè),剩下的時間可以自由支配。兒子在經歷了一段我的摧殘后,一口答應了。實際上,效果也是顯著的,兒子狀態(tài)逐漸松弛,不再對學習感到排斥,每天不需要我催也能按時完成作業(yè)了。實際上,當孩子可以決定什么時候學、學什么的時候,他的自主權也就釋放出來了;特別是對青春期的孩子,他們對“自己做主”這件事毫無抵抗力。
02 讓學習變得有吸引力北大教育博主@阿留小時候背誦課文的時候,感覺特別枯燥,每次都不愿意背。他媽媽便想了個辦法。那時候阿留特別喜歡柯南的印章,媽媽就搞了一個柯南印章過來,他每背一篇課文,媽媽就在上面蓋一個柯南印章。于是,背課文對他來說變成了一件動力十足的事情。日積月累之下,課本慢慢地就蓋滿了,他特別高興,還特意把課本收藏了起來。一開始呢,阿留的確是為了拿到印章才背課文,但是時間長了,背課文就成了他的一種習慣,不需要提醒也能自覺完成。也就是說,他的外驅力已經不知不覺轉化成了內驅力。學習本身就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當父母想方設法讓孩子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并且逐漸養(yǎng)成習慣時,就是這個孩子內驅力的起點。我兒子也特別討厭背課文,正好那段時間他特別喜歡玩王者,我便跟他做了一個約定:從青銅開始,每背下來一篇課文,便積累一顆星星,每5顆星升一個等級,等他升到最強王者,我就帶他去看心心念念的林俊杰的演唱會。兒子果然一下子來了興趣,每天都會積極主動地找我背課文,可謂動力十足。
03 讓孩子體驗到學習的成就感玩游戲時,如果我們經常失敗,一般很難堅持,因為失敗的滋味確實不好受。沒有人天生喜歡被虐,想要孩子愛上學習,首先得讓他體驗到學習的成就感。我兒子比較擅長數學,我便決定從數學入手培養(yǎng)他的自信。正巧那段時間隊友在準備考研,我們便偷偷商量,便從網上找了一些難度不大的數學題去請教兒子:兒子一開始很得意“這么簡單的題你們也不會?”我們總是擺出謙卑的姿態(tài),認真聽講做筆記,還時不時向兒子提問。隨著我們給他的題越來越難,兒子也經常要思索好幾天,甚至請教老師才能給我們講解。在這個過程中,兒子越講越起勁,慢慢對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經常獨自在屋里研究數學題。除此之外,我們還會經常給他一些正面反饋,比如:你很厲害哦,這道題答案爸爸都沒看明白,但是你講明白了;你最近作業(yè)完全不用媽媽操心了,連老師都夸你了,我真的很為你高興;當孩子感覺到自身的能量與價值,就會開始從學習過程中找到快感。
04 培養(yǎng)孩子的內在目標教育家錢志亮說:“想要激發(fā)孩子的內驅力,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幫助孩子樹立目標,思考自己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找到學習的意義感和價值感。”我就曾經認真地問過兒子,將來有沒有想從事的職業(yè)?兒子想了半天說:“我覺那些能設計游戲的人都很厲害,我也想成為這樣的人?!?/span>我一拍大腿:“兒子你這夢想不錯啊,媽支持你!”兒子聽罷,不好意思地撓撓頭笑了起來。“不過,就媽所知,那些頂級的游戲開發(fā)大神,可都是畢業(yè)于頂尖高校的計算機專業(yè),你要加油了……”兒子若有所思地點點頭。第二天,我就在他的課桌上發(fā)現了一個小便簽:“復旦大學軟件工程,加油!”我不由得會心一笑。幫孩子樹立一個強大而清晰的長期目標,才能讓孩子產生恒久的動力、更強的自律性。
就這樣,兒子的學習越來越自覺,成績也是一路飆升,順利地考進了本地重點高中。到了高一下學期的期末考試,他竟然破天荒地考了全班第4,我們全家都激動萬分。回顧這一路走來,太多心酸和辛苦言之不盡,過程更充滿各種坎坷和挫折,但好在一切都是值得的。作家林清玄曾說過:“好孩子不是得第一名,而是被喚醒了內心的種子?!?/strong>培養(yǎng)孩子的內驅力,是一個漫長探索的過程。希望每個父母都能用耐心和智慧,點燃孩子生命里的那把火。也希望每個孩子都能熱血沸騰、向陽而生,不待揚鞭自奮蹄。
(圖文來自網絡,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