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知道嗎?我們常常在和孩子的溝通中誤導孩子!
你可能經(jīng)常會和孩子說:“不要去!”“不能動!”“不可以!”,但是“不”的這個信息,常常很難被孩子所接收。
現(xiàn)在請您不要在腦海中想象一只粉紅色的大象!你的腦海里是不是不自覺的就出現(xiàn)了一只粉紅色的大象呢?
你可能經(jīng)常會和孩子說:“你怎么都不努力!”“你什么都不會!”“你怎么不小心!”,說起來會順口。
但“你”的這個信息,會讓孩子感到不安,因為這個信息常常伴隨著指責、評判,孩子會對自己產(chǎn)生無價值感,內心是滿滿的挫敗!
你可能經(jīng)常會和孩子說:“笨!”“傻瓜!”“不會讀書!”,說起來底氣十足。
但這些評價帶給孩子的是傷害,他們可能在父母的無意識中,真的把這些詞匯當成了自己的一部分。
不敢奢望自己能觸及的高度,不敢去嘗試自己的能力,因為在父母口中他們就是這樣的孩子!
或許我們從來沒有意識到,我們在和孩子的溝通中,一直在誤導著他們。
我們不想讓孩子犯的錯誤,是在我們間接的引導下讓他們一犯再犯,這是否值得我們反思我們該如何和孩子溝通呢?
02
當我們想嘗試溝通,告訴孩子我們的想法和感受時,孩子沒按你的想法執(zhí)行,你又覺得可能孩子沒聽進去,于是又重復了一遍,孩子還是沒去做,于是你再一次重復,不知不覺中你可能就陷入了嘮叨的陷阱。
嘮叨的陷阱有兩種,一種是要說的事情說不到重點,零零散散的說;另一種是看到?jīng)]有結果,反反復復的說。
我記得有一個家長,因為孩子的起床問題十分頭疼,每天早上都是一場大戰(zhàn)。
為了孩子不遲到,這位媽媽已經(jīng)把原本叫孩子起床的時間提前了20分鐘,每隔5分鐘就會叫一下,再嘮叨一下孩子。
每次叫孩子不起來,老母親的“怒氣值”就積攢了一些,直到忍無可忍時開始吼叫,孩子才慢悠悠的爬起來。
孩子已經(jīng)對媽媽的嘮叨熟視無睹了,他只需要感知媽媽當下的怒氣值,就知道現(xiàn)在是不是真的快遲到了。
當我們和孩子的溝通沒有很好的導向時,我們只顧著自己發(fā)火,對孩子來說是否真的有助于他們改變?
肯定不是的。只有我們明確自己要傳遞給孩子什么信息,適當放手,我們和孩子之間的溝通才會簡單而高效。
03
在超市買東西時,不知道你遇到過這樣的糾結沒有:
同一種商品,這個在打折,但是用不了那么多;那個正合適,但是價格太貴;想要的東西琳瑯滿目一整個柜子,選擇困難癥!
如果你感受過這樣的場景,你就會懂得如何幫助孩子做有限的選擇。
一個晚上已經(jīng)是深夜,孩子就是不愿意上床睡覺,在客廳正玩得開心,你對他說:“趕緊睡覺啦,不然明天起不來。”
孩子回答你的可能是:“不!我不睡,我還想繼續(xù)玩!”
于是這位媽媽立馬就換了個說法,問孩子:“你想在床上喝牛奶呢?還是在床上聽故事?”
“在床上聽故事!”
“那我們現(xiàn)在回床上去吧!”
“好!”
媽媽給孩子的提問,巧妙的弱化了孩子想要去對抗的事情,把問題變成了一個有限的選擇,無論孩子選哪一個,都達到了想讓孩子回到床上的目的。
因此和孩子的溝通,如何把握好方向導向非常重要,如果我們沒有把控好,陷入的可能就是誤導孩子,可能就是嘮叨陷阱,可能就是孩子的對抗!
(圖文來自網(wǎng)絡,侵權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