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古代神話中的“大禹治水”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吸取教訓(xùn),改變了“堵”的辦法,改“堵”為“疏”。就是疏通河道,拓寬峽口,讓洪水能更快地通過。
大禹之所以能夠治水成功,就是發(fā)現(xiàn)了洪水的特性,從而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法。在家庭中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常常忽視了大禹治水的百堵不如一疏。
說到“堵”的方法,很多家長對于孩子的手機可是堵的嚴嚴實實,只要一發(fā)現(xiàn)孩子在玩手機,就采用沒收、限制、指責等多種堵截的方式來限制孩子對于手機的使用,但是這樣的限制真的能夠讓孩子控制好手機嗎?相信面對孩子的手機問題,不斷“堵”孩子的家長也是苦不堪言!
遇到這樣的問題,“堵”確實是一種方式,但是我們也要發(fā)現(xiàn)根據(jù)孩子的特性,“堵”并不一定是一種最好的方式。我們也能找到向大禹治水那樣適合洪水的“疏”,只有合適孩子的特點,面對孩子成長中的各種問題,我們才能鎮(zhèn)定自若游刃有余。
02
生活中見到的一些場景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有一次在商場,一個媽媽面對哭鬧的女兒破口大罵:“你還有臉哭,這什么場合啊!哭什么哭,自己做錯什么了知道嗎?憋回去!我數(shù)123了,1……2……”媽媽的“3”還沒說出口,女孩子已經(jīng)把哭聲噎了回去,嘴里還說著:“媽媽我沒哭了……”站在一旁看到這一幕的我實在是心疼。
另一個場景是在街上遇到的,也是一個孩子嚎啕大哭,只是媽媽蹲下來和孩子說:“寶貝,你現(xiàn)在心里很不好受吧?”孩子點了點頭,母親接著說道:“那媽媽先帶你到旁邊去,媽媽陪著你等你哭夠了,告訴媽媽,我們再聊聊好嗎?”孩子又點了點頭,媽媽直到孩子情緒完全平靜后才和孩子對話。
不讓孩子哭是“堵”,讓孩子哭是“疏”,其實孩子哭這件事本身并沒有對錯之分,但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或許只是我們內(nèi)心的傷痕,所以我們才會拼命“堵”著孩子的心性、情緒、感受等,其實當我們把“堵”變成“疏”的時候,才會發(fā)現(xiàn)“疏”其實比“堵”更適合孩子!
03
有一個來訪者記起高中時候的戀愛情緒起伏非常大,原因是高中時候他雖然談了戀愛,但并不影響到自己的學(xué)習(xí)。班主任是一個年輕的老師,遇到這樣的事情如臨大敵,于是兩個電話打給了兩方的家長。家長一聽完更著急了,立馬把兩個孩子帶回家各自教育去了。而他一回到家就挨了兩個巴掌。
這件事情我相信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出發(fā)點都是好的,但是這樣圍追堵截的方式卻讓這個來訪者在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傷痛,他對自己是有了解和預(yù)估的,在這樣的狀態(tài)下老師家長簡單圍堵警告的方式,對孩子來說是最深的刺激。或許采用“疏”的方式更能讓孩子明白當下的狀態(tài),更能讓孩子懂得家長對于孩子的理解。
“百堵不如一疏”是大禹治水的智慧,同時我從這個故事中也看到了育兒過程中的智慧,有很多時候“堵”并不一定是一件好事,“疏”才是教育孩子的一種智慧。
(圖文來自網(wǎng)絡(luò),侵權(quán)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