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是兒子的第一個效仿對象。一個父親對兒子的教育方式,其實會影響三代人。
有人說,每個青春期男孩,和父親都有一戰(zhàn)。
鄰居家的兒子自從上了初中,和爸爸的關系就急轉直下。父子倆一言不合,就能吵起來。
爸爸越是嚴厲管教,兒子越是倔強不肯低頭。
媽媽夾在中間,左右為難:“孩子上小學的時候,他爸爸一直是他的偶像,怎么突然就成‘仇人’了?”
青春期是男孩人生的關鍵期。
如果父親在家里扮演的是嚴父的角色,經常責罵、懲罰孩子,等到孩子到了青春期,他一定會主動逃離、疏遠父親。
01
家有男孩,父親一定要“慈”
綜藝節(jié)目《你好爸爸》曾經采訪過100多位父親,他們有明星,也有普通人。
這些人大多數都有一個嚴厲的父親。
歌手蔡國慶這樣評價自己的父親:“嚴厲有余,慈愛不夠?!?/span>
小時候對父親的印象,只有嚴厲的管教和責罵。只要他和別的孩子起了爭執(zhí),父親二話不說,上來就是批評或者揍他。
他暗暗告訴自己:我以后一定不要這樣對待自己的小孩。
后來,他要當父親了,特意告訴自己的父親:“爸爸,我也要做爸爸了,但我一定不做你這樣的爸爸。”
父親瞪著他,沒有說話。
有個男人,到了中年還無法和父親和解。回想起自己小時候被父親嚴厲管教的日子,依然會忍不住流淚。
“只要不聽話就會打我?!?/span>“做錯事就要挨打?!?/span>“動不動教育我的方式,都是用武力來解決?!?/span>……
被打怕了,他選擇成年后離父親遠遠的。不是必須聯(lián)絡,就不聯(lián)絡。
小時候的創(chuàng)傷,真的要用很長的時間才能治愈。而有的人,可能一輩子都無法治愈。
其實,這些父親難道不愛自己的兒子嗎?
并不是。
他們明明那么愛孩子,卻用錯了表達方式。
很多父親都有一個認識誤區(qū):對兒子,只有嚴厲管教,才能讓他成才。
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關于父親在家庭中的角色,心理專家李玫瑾提出過:
其實最好的教育模式,是嚴母慈父。父親要慈,特別重要。如果父親講理的話,孩子就覺得天是有人撐著的。
尤其是男孩,小時候父親的嚴厲可能看不出來后果,但是到了青春期,當男孩開始變得有力量,他會選擇疏遠和逃離父親。
但青春期,恰恰是男孩最需要父親的時候。
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缺乏父愛的男孩,更容易產生暴力傾向,在校成績不佳,而且到了青春期,更可能加入不良團伙。
02
3個階段,3種養(yǎng)法
育兒專家認為,在男孩的不同成長階段,父親扮演的角色也要有所不同。
?
6歲以前,給男孩安全感
6歲以前,男孩是屬于母親的,他們更加依戀母親的擁抱和照顧。
這個階段,孩子的性別差異不重要,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都需要安全感。
爸爸不能帶著性別偏見,對男孩,一樣可以親親抱抱舉高高,和孩子建立很好的親密關系。
?
7-12歲,做男孩的玩伴
這個階段,男孩突然變得“男子氣”,最溫和的男孩也想要舞刀弄槍。他們開始喜歡和爸爸在一起,學習和模仿他。
這時,爸爸要多和男孩玩耍打鬧,陪男孩做一些冒險、有挑戰(zhàn)的運動,打球、爬山、跑步等,培養(yǎng)至少一項運動愛好。
在嬉笑玩鬧的過程中,男孩的競爭力會被激發(fā)出來。
爸爸還要教男孩學會克制,讓他知道什么時候應該適可而止。
13-18歲,做男孩的引導者
這個階段,是男孩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迫切需要一位優(yōu)秀的榜樣。
如果父母不能引導男孩找到崇拜的榜樣,男孩就會自己尋找。尋找方向錯誤的話,還有染上壞習慣、成為不良少年的風險。
父親要站出來,多和男孩談談理想,談論優(yōu)秀男性的品質,幫助他樹立人生的目標,并規(guī)劃實現(xiàn)目標的方法和路徑。
當男孩有了積極正面的榜樣,有了清晰的人生目標,人生也會發(fā)生潛移默化的改變。
教育孩子,是需要做出一些取舍的。
高質量的陪伴,就是父親給男孩最好的教育。
最近有一位爸爸在網上走紅,為了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他戒掉了14年的網癮。
?
他原本是游戲重度愛好者,經常打到半夜一兩點。
直到兒子上了小學,有一次他正玩在興頭上,兒子老是過來搗亂,怎么說都不聽,他忍不住動手揍了兒子一頓。
事后,他特別后悔,意識到自己“廢”了沒關系,可不能毀了兒子的人生。
他要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于是咬牙賣掉攢了十多年的游戲裝備,還注銷了賬號,卸載了客戶端。
如今,他已經變成了健身達人,事業(yè)也做得越來越好。在他的帶動下,兒子的學習也非常優(yōu)秀。
人們常說,“有其父必有其子”。
父親,是男孩的第一個效仿對象。父親的一言一行,對男孩有著深遠的影響。
如果你選擇整天躺在沙發(fā)上玩游戲,你的孩子會怎樣?
大概也會成為沉迷游戲的少年。
03
父親缺少陪伴,其實有補救方法
一位媽媽曾經向育兒專家提問:
“我兒子7歲了,還每天只肯粘著媽媽,不愛和別的孩子玩。小區(qū)里同齡的小男孩和他打招呼,他也不理人家,怎么辦啊?”
專家只問了一句話:“孩子爸爸呢?”
這位媽媽當場淚崩。
原來,孩子的爸爸常年在外出差,缺少對孩子的陪伴,有時候忙起來,半個月都不會打一個電話。
孩子的生活里,只有媽媽的角色。
很多家庭其實都有不得已的苦衷,爸爸的責任很重,沒有辦法做到經常陪伴孩子。
但專家提醒,就算不能經常陪伴,爸爸一樣可以成為好爸爸。
需要通過一些「補救方法」來彌補:
?1、和兒子約定一個固定的時間打電話。讓他知道爸爸雖然不在身邊,但非常愛他。工作再忙,給孩子打電話的時間還是能有的。
2、讓兒子多了解爸爸的工作,樹立一種認知:爸爸在做一件了不起的事。孩子會在內心深處,把爸爸當成偶像來崇拜。
3、利用假期,安排一場父子旅行,彌補長期缺乏父愛的遺憾。爸爸完全可以帶男孩玩一些有挑戰(zhàn)的運動,培養(yǎng)男孩的勇氣和冒險精神。
4、尋找男性榜樣。讓兒子多接觸身邊優(yōu)秀的男性長輩,尋找一個可以模仿的榜樣,這也是彌補父愛缺失、培養(yǎng)男子氣概的一種補救方法。
家有男孩,父親一定要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來。
男孩要多和父親接觸,才會知道怎樣成長為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男人。
不要把教育的責任甩給媽媽,更不要等到孩子出了問題,再埋怨是媽媽沒有教好。
你在孩子身上偷的懶,將來都會變成最深的遺憾。
一個父親對兒子的教育方式,其實會影響三代人。
最差的結果是,孩子長大后會下意識地模仿自己的父親,用小時候遭受過的方式來對待自己的孩子。
?
?
(圖文來自網絡,侵權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