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女兒還是不愿意玩,大聲哭起來。媽媽卻責備起孩子來“哭什么哭,在家里還能玩,怎么出來就不行了?!?/span>
雖然聽到孩子的那句“我不行”,心里不由地酸了,但面對這位媽媽的責備,又有些心疼孩子。?
其實,孩子害怕表現(xiàn)不好、畏懼,都很正常。
當孩子說“我不行、我不敢”表露退意時,其實他更需要的是父母的感同身受和陪伴,而不是無關(guān)痛癢的鼓勵,更不是批評指責。
?02?孩子表面的不敢,多源于內(nèi)心的害怕
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塞爾瑪·弗雷伯格曾說:
“沒有任何養(yǎng)育方法可以讓孩子完全體驗不到焦慮。人類發(fā)展的每個階段,都會面臨各式各樣的傷害和危險。許多恐懼都無法避免,而且,也無須避免?!?/span>
也就是說害怕是人類的一種本能,是人類遺傳進化的結(jié)果。
對孩子來說,恐懼也是一種正?,F(xiàn)象。
那么,那個說“我不行、我不敢”的孩子到底在恐懼什么?
1.恐懼想象中的怪物
在節(jié)目《新生日記》中劉璇的二寶快要出生了,想著讓大寶赳赳能夠自己在單獨一個房間睡覺。和赳赳商量好,劉璇帶著他去房間整理床鋪。
赳赳看著床邊的一個擺飾,問媽媽是仙人掌嗎?劉璇告訴兒子,那個是水晶石,很堅硬的石塊,碰到之后會流血。
本來只是一句無心的解釋,沒想到赳赳卻很害怕,自己站的遠遠的,還害怕媽媽也碰到。
當媽媽要去鋪好床尾時,赳赳害怕地趕緊拉住媽媽,不要媽媽去碰。
本來對自己睡覺信心滿滿的赳赳,看到那個床邊的“怪物”只想逃離。
我們小時候也有這種體驗,爸爸媽媽告訴我們“那個東西危險,小心碰到它”,于是,我們就會想象自己碰到它以后的種種危險,把那個東西看作是一個怪物。
而當我們后來才發(fā)現(xiàn)其實那個“怪物”并不可怕,只是因為我們把它想象成怪物,害怕自己受到傷害,懂得了也就不怕了。
孩子的想象比較豐富,認知又比較少,大人的一句話,孩子就會浮想聯(lián)翩。
其實,孩子那種害怕的情緒,就是一種真實的恐懼。而這種恐懼,往往是一種對未知的想象。
2.害怕得不到肯定
在《親愛的小課桌》中有一個孩子明明很優(yōu)秀,卻總是表現(xiàn)得不自信,他就是徐敬凱。
在自我介紹時,凱凱連自己叫什么這樣簡單的介紹都不肯說,在所有人的鼓勵下,他才憋出一句“沒名字”。
在每個人表演自己的拿手節(jié)目時,凱凱又是不肯表演,甚至背過去不看舞臺。大家都在鼓勵他,哪怕就在臺上站一下,他也不肯。
即使老師都覺得他的跳舞視頻棒極了,他都覺得自己不行。他就是說自己不好,跳得不好看。
可等所有人走后,他又想表演了。
其實,凱凱就是自卑,害怕得不到肯定,才會連走上舞臺的勇氣都沒有。
而這一切,都和凱凱媽媽的教育連不開,媽媽為了避免孩子“得瑟”,天天打擊孩子,說他這不好那不好,所有孩子都比他好。就算別人夸凱凱,她也會挑凱凱的不好說。
很多父母就和凱凱媽媽一樣,認為孩子需要時不時“敲打”,他才會少犯錯,變優(yōu)秀。
于是,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的打擊無處不在。
然而父母長久的打擊,并非如他們所愿,反而是給孩子的心靈造成了傷害,讓孩子變得越來越不自信。
?03?當孩子表露退意時,聰明父母這樣做
《津巴多普通心理學》中提到:恐懼的情緒不被理解和不被共情的做法,叫做“負強化”,只會讓孩子消極感更強。
一旦孩子變得消極,內(nèi)心就會有自卑感,孩子的生活也就會充滿沖突。而隨之而來的膽怯、退縮等不良個性,就會與孩子形影不離。
當孩子說“我不行、我不敢”時,請多一些看見,少一些評判;多一些等待,少一些強迫;多一些溫暖,少一些指責。
1.看見孩子的“恐懼”
當孩子不敢的時候,不要急于用自己的認知去評判孩子,更不要簡單地對孩子說:不怕不怕,沒什么好怕的。
劉璇兒子赳赳害怕床邊的水晶石,一直想要逃離那個房間。爸爸媽媽并沒有急切地對赳赳說:這沒什么怕的,而是耐心陪著他,并親身示范告訴赳赳,這個不是“怪物”,沒有那么可怕。
爸爸拿手去觸碰水晶石,讓赳赳看到水晶石并不是怪物,碰到就會使人受傷的。然后又用腳一點點地試探,讓赳赳知道即使爸爸的腳在床沿上也不會碰到水晶石,而赳赳的腳是根本夠不著。
美國兒科專家威廉·科爾曼曾指出:家長應(yīng)該幫助孩子,直面讓他害怕的事物,并且客觀的進行處理。
我們家長要有耐心,陪孩子慢慢適應(yīng),采取適當?shù)姆椒ㄈプ尯⒆又泵婵謶?,幫助孩子度過這個焦慮和恐懼。
看見孩子的恐懼,承認孩子的害怕,給予他們“懦弱”的權(quán)利,孩子才能從恐懼中走出來。
2.和孩子站在一起
陶虹在節(jié)目中講,發(fā)現(xiàn)女兒不愿意玩積木,無論她怎么“誘惑”女兒,女兒都不感興趣。
但是特別奇怪的是,只要她不在,女兒就會自己過去玩,一旦看到媽媽來,就會立馬跑開。
后來,陶虹才知道,是因為女兒看到媽媽玩得太好了,女兒一對比,就感覺自己很失敗,怕做不好得不到認可,所以才不敢玩。
于是,她就讓爸爸經(jīng)常在孩子面前“表演失敗”。
用行動告訴孩子:大人搭積木也是會倒的,大人會犯錯,孩子做不好也是正常的,沒有關(guān)系。
讓孩子的自尊得到保護,找到自信的力量,也是給了他一份勇敢的底氣。
每個孩子的成長,自信都必不可少。自信,是一種來自于內(nèi)心的力量。
給予孩子成長的勇氣,讓他不懼怕未知的想象,不怕難,不怕輸,帶領(lǐng)他走向未來。
當孩子說“我不行、我不敢”時,我們要透過字,看到孩子背后傳遞的聲音。
給予他充盈的愛,無條件地接納孩子,他才有信心滿滿地走向未來。
如作家畢淑敏所寫:
孩子降臨世上,家是包裹他的蛹殼。
在愛中長大的孩子,愛是她的羽翼,愛是他的長矛。
在愛中蓬勃成長的孩子,他看天下就比較勇敢,他看前途就比較光明,他看事物就比較冷靜。
(圖文來自網(wǎng)絡(luò),侵權(quán)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