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04:文言文閱讀
【2019年高考】
一、【2019年高考新課標(biāo)Ⅰ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題。
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孝文皇帝初立,聞河南守吳公治平為天下第一,故與李斯同邑而常學(xué)事焉,乃征為廷尉。廷尉乃言賈生年少,頗通諸子百家之書。文帝召以為博士。是時賈生年二十余,最為少。每詔令議下,諸老先生不能言,賈生盡為之對,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諸生于是乃以為能不及也。孝文帝說之,超遷,一歲中至太中大夫。賈生以為漢興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當(dāng)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興禮樂,乃悉草具其事儀法,色尚黃,數(shù)用五,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謙讓未遑也。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國,其說皆自賈生發(fā)之。于是天子議以為賈生任公卿之位。絳、灌、東陽侯、馮敬之屬盡害之,乃短賈生曰:“洛陽之人,年少初學(xué),專欲擅權(quán),紛亂諸事?!?/span>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議,乃以賈生為長沙王太傅。賈生既辭往行,及渡湘水,為賦以吊屈原。為長沙王太傅三年。后歲余,賈生征見。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問鬼神之本。賈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狀。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罷,曰:“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本禹曋?,拜賈生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文帝之少子,愛,而好書,故令賈生傅之。文帝復(fù)封淮南厲王子四人皆為列侯。賈生諫,以為患之興自此起矣。賈生數(shù)上疏,言諸侯或連數(shù)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聽。居數(shù)年,懷王騎,墮馬而死,無后。賈生自傷為傅無狀,哭泣歲余,亦死。
(節(jié)選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10.下列對文中畫被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
B.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
C.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
D.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諸子百家是先秦至漢初學(xué)術(shù)派別的總稱,其中又以道、法、農(nóng)三家影響最深遠。
B.詔令作為古代的文體名稱,是以皇帝的名義所發(fā)布的各種命令、文告的總稱。
C.禮樂指禮制和音樂,古代帝王常常用興禮樂作為手段,以維護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
D.就國,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獲得領(lǐng)地后,受封者前非領(lǐng)地居住并進行統(tǒng)治管理。
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賈誼初入仕途,展現(xiàn)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薦而入仕,當(dāng)時年僅二十余歲,卻讓諸生自覺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級提拔,一年之間就當(dāng)上太中大夫。
B.賈誼熱心政事,遭到權(quán)要忌恨。他認(rèn)為漢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應(yīng)當(dāng)全盤改變秦朝法令,因此觸及權(quán)貴利益,受到詆毀,文帝后來也疏遠了他。
C.賈誼答復(fù)詢問,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詢問鬼神之事,對賈誼的回答很滿意,于是任命他為自己鐘愛的小兒子梁懷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賈誼。
D.賈誼勸止封候,文帝未予采納。文帝封淮南厲王四個兒子為候,賈誼認(rèn)為禍患將自此興起;數(shù)年之后,梁懷王墮馬死,賈誼覺得未能盡責(zé),悲泣而死。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乃短賈生曰:“洛陽之人,年少初學(xué),專欲擅權(quán),紛亂諸事。”
(2)賈生數(shù)上疏,言諸侯或連數(shù)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二、【2019年高考新課標(biāo)Ⅱ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題。
商君者,衛(wèi)之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孫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學(xué),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賢,未及進。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公叔曰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愿王舉國而聽之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公叔既死,鞅聞秦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將修繆公之業(yè),東復(fù)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寵臣景監(jiān)以求見孝公。公與語,數(shù)日不厭。景監(jiān)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歡甚也。”鞅曰:“吾以強國之術(shù)說君,君大說之耳。”孝公既用衛(wèi)鞅,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衛(wèi)換曰:“疑行無名,疑事無功。圣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般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衛(wèi)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數(shù)。于是太子犯法。衛(wèi)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將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明日,秦人皆趨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于公戰(zhàn),怯于私斗,鄉(xiāng)邑大治。于是以鞅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強。孝公使衛(wèi)鞅將而伐魏。衛(wèi)鞅伏甲士而襲虜魏公子印,因攻其軍,盡破之以歸秦。魏惠王兵數(shù)破于齊秦,國內(nèi)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獻于秦以和。而魏隨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日:“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衛(wèi)鞅既破魏還,秦封之於、商十五邑,號為商君。 ???
(節(jié)選自《史記·商君列傳》)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公叔曰/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愿王舉國而聽之/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
B.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公叔曰/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愿王舉國而聽之/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
C.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公叔曰/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愿王舉國而聽之/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
D.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公叔曰/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愿王舉國/而聽之/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一項是(3分)
A.繆公即秦穆公,春秋時秦國國君,在位期間任用賢臣,使國力趨強,稱霸西戎。
B.湯武即商湯與孫武的并稱,他們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計,戰(zhàn)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C.變法是指對國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變革,商鞅變法為秦國富強奠定了基礎(chǔ)。
D.黥是古代的一種刑罰,在犯人臉上刺上記號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罰之中較輕。
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商鞅投奔秦國,受到孝公賞識。他本是衛(wèi)國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攬賢才,于是通過景監(jiān)見到孝公,說之以強國之術(shù),孝公與他交談,數(shù)日不覺厭煩。
B.商鞅旁征博引,說服孝公變法。他初步站穩(wěn)腳跟后,又借歷史興亡來證明改革的必要,勸說孝公變法,最終孝公賜予他官職,又下達了變法的命令。
C.商鞅厲行法治,秦國太平富強。他鐵面無私,不徇私情,無論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罰,國人受此震懾,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狀況改善,民眾家給人足。
D.魏國被迫遷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國戰(zhàn)事失利,無奈割讓河西之地獻給秦國以求和,并遷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說,遺憾的是沒有聽從公叔座的勸告。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圣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干數(shù)。
三、【2019年高考新課標(biāo)Ⅲ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題。
吳起者,衛(wèi)人也,事魯君。齊人攻魯,將而攻齊,大破之。魯人或曰夫魯小國而有戰(zhàn)勝之名則諸侯圖魯矣且魯衛(wèi)兄弟之國也而君用起則是棄衛(wèi)魯君疑之謝吳起 吳起于是聞魏文侯賢,欲事之。魏文侯以為將,擊秦,拔五城。起之為將,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與士卒分勞苦。卒有病疽者,起為吮之。卒母聞而哭之,曰:“非然也。往年吳公吮其父,其父戰(zhàn)不旋踵,遂死于敵。吳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蔽暮钜詤瞧鹕朴帽?,廉平,盡能得士心,乃以為西河守,以拒秦、韓。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顧而謂吳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起對曰:“昔殷紂之國,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jīng)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殺之。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武侯曰:“善?!眳瞧馂槲骱邮兀跤新暶N褐孟啵嗵镂?。吳起不悅,謂田文曰:“請與子論功,可乎?”文曰:“主少國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時,屬之于子乎?屬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屬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眳瞧鹉俗灾ト缣镂?。田文既死,公叔為相,尚魏公主,而害吳起。吳起懼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聞起賢,至則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陳蔡,卻三晉;西伐秦。諸侯患楚之強。故楚之貴戚盡欲害吳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亂而攻吳起,吳起走之王尸而伏之。擊起之徒因射刺吳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盡誅射吳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10.下列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魯人或曰/夫魯小國/而有戰(zhàn)勝之名/則諸侯圖魯矣/且魯衛(wèi)兄弟之國也/而君用起/則是棄衛(wèi)魯/君疑之/謝吳起
B.魯人或曰/夫魯小國/而有戰(zhàn)勝之名/則諸侯圖魯矣/且魯衛(wèi)兄弟之國也/而君用起/則是棄衛(wèi)/魯君疑之/謝吳起
C.魯人或曰/夫魯小國/而有戰(zhàn)勝之名/則諸侯圖魯矣/且魯衛(wèi)兄弟之國也/而君用起則是/棄衛(wèi)/魯君疑之/謝吳起
D.魯人或曰/夫魯小國/而有戰(zhàn)勝之/名則諸侯圖魯矣/且魯衛(wèi)兄弟之國也/而君用起/則是棄衛(wèi)/魯君疑之/謝吳起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殷紂為商代末代國君,在位期間統(tǒng)治失控,好酒淫樂,暴殮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繼承其父遺志,聯(lián)合眾多部族與商激戰(zhàn),滅商,建立周王朝。
C.三晉,春秋末韓、趙、燕三家分晉,戰(zhàn)國時期的韓、趙、燕三國,史上又稱“三晉”。
D.令尹,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國設(shè)置的最高官位,輔佐楚國國君,執(zhí)掌全國的軍政大權(quán)。
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吳起憐恤士卒,帶兵屢建奇功。他本是衛(wèi)國人,先是率魯軍抗齊得勝,后又率魏軍攻陷秦國五城;這些戰(zhàn)功都和他善于為將、與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
B.吳起勸告魏侯,修德重于據(jù)險。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時,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國之寶;吳起表示,治國依據(jù)山河險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能免于國家滅亡。
C.吳起聲名漸起,遭到公叔嫉妒。他雖然對田文擔(dān)任魏相表示不悅,但不久就平復(fù)了心情。而公叔繼田文后為相,他深表不滿,擔(dān)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國。
D.吳起為楚建功,反而受到禍害。他到楚國后雖然屢建奇功,而原本的楚國貴戚卻想加害與他,施暴者亂箭射擊吳起;太子繼位之后,這才誅殺作亂之人。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眳瞧鹉俗灾ト缣镂摹?/span>
(2)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亂而攻吳起,吳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四、【2019年高考北京卷】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題。(共19分)
左氏《國語》,其文深閎杰異,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而其說多誣淫,不概于圣。余懼世之學(xué)者溺其文采而淪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堯、舜之道。本諸理,作《非國語》。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陽父【1】曰:“周將亡矣!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亂之也。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實震,是陽失其所而鎮(zhèn)陰也。陽失而在陰,川源必塞。源塞,國必亡。人乏財用,不亡何待?若國亡,不過十年。十年,數(shù)之紀(jì)也。夫天之所棄,不過其紀(jì)?!笔菤q也,三川,岐山崩。幽王乃滅,周乃東遷。
非曰: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陰與陽者,氣而游乎其間者也。自動自休,自峙自流,是惡乎與我謀?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惡乎為我設(shè)?彼固有所逼引,而認(rèn)之者不塞則惑。夫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都以糜百物;畦而灌者,必沖蕩濆激以敗土石。是特老婦老圃者之為也,猶足動乎物,又況天地之無倪,陰陽之無窮,以澒洞轇轕【2】乎其中,或會或離,或吸或吹,如輪如機,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國必亡。人乏財用,不亡何待?”則又吾所不識也。且所謂者天事手?抑人事乎?若曰天者,則吾既陳于前矣;人也,則乏財用而取亡者,不有他術(shù)乎?而曰是川之為尤!又曰:“天之所棄,不過其紀(jì)。”愈甚手哉!吾無取乎爾也。
(取材于柳宗元《非國語》)
注釋:【1】伯陽父:周朝大夫?!?/span>2】澒洞轇轕:彌漫無際廣闊深遠。
7.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①不概于圣 概:大略
②不得由中庸以入堯、舜之道 由:沿著
③特天地之物也 特:只是
④是惡乎與我謀 惡乎:于何、怎么會
⑤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 糜:使……熟爛
⑥抑人事乎 抑:還是
⑦吾既陳于前矣 既:既然
⑧不有他術(shù)乎 術(shù):途徑、原因
A.①⑦ B.②⑧ C.③⑥ D.④⑤
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其文深閎杰異
《國語》文章深刻宏闊杰出特異
B.其說多誣淫
其中所言多是誣陷和混亂的
C.彼固有所逼引
以上事物本來自有其相互作用的條件
D.又況天地之無倪
又何況天地廣闊無邊
9.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柳宗元認(rèn)為世人因喜好《國語》的文采而沉溺其中,模糊了是非,作此文撥亂反正。
B.伯陽父將三川震、源塞和國亡聯(lián)系在一起,是以“天人感應(yīng)”的哲學(xué)思想為基礎(chǔ)的。
C.柳宗元以老婦烹調(diào)、老圃灌園類比,說明自然界自動自休的機理是可以被認(rèn)識的。
D.此文表達了柳宗元“天人相分”、反對迷信的觀點,體現(xiàn)了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
10.將下面語句譯為現(xiàn)代漢語。(4分)
①認(rèn)之者不塞則惑
②吾無取乎爾也
11.文章第三段對伯陽父的說法進行了批駁,請具體說明該段是如何逐層展開批駁的。(6分)
五、【2019年高考北京卷】根據(jù)要求,完成第12題。(共5分)
12.閱讀下面《論語》的文字,回答問題。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1】也。貧與殘,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2】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論語?里仁》)
注釋:【1】處:處在、居處?!?/span>2】造次:倉促之間。
①“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北揪渲械摹捌涞馈敝甘裁矗咳伪磉_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②“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睏畈墩撜Z譯注》認(rèn)為,“得之”應(yīng)改為“去之”;也有學(xué)者認(rèn)為,“不以其道得之”的“不”字應(yīng)刪去。請根據(jù)以上兩種不同解讀,分別解釋句意。
六、【2019年高考天津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3題。
衡州新學(xué)記
[宋]張孝祥
先王之時,以學(xué)為政,學(xué)者政之出,政者學(xué)之施,學(xué)無異習(xí),政無異術(shù)。自朝廷達之郡國,自郡國達之天下,元元本本,靡有二事。故士不于學(xué),則為奇言異行;政不于學(xué),則無道揆法守。君臣上下,視吾之有學(xué),猶農(nóng)之有田,朝斯夕斯,不耕不耘,則無所得食,而有卒歲之憂。此人倫所以明,教化所以成。道德一而風(fēng)俗同,惟是故也。
后世之學(xué),蓋盛于先王之時矣。居處之安,飲食之豐,訓(xùn)約之嚴(yán),先王之時未必有此;然學(xué)自為學(xué)政自為政群居玩歲自好者不過能通經(jīng)緝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則昔之所習(xí)者旋以廢忘。一視薄書期會①之事,則曰:“我方為政,學(xué)于何有?”嗟夫!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時,其學(xué)與政之分與!
國家之學(xué)至矣,十室之邑有師弟子,州縣之吏以學(xué)名官,凡豈為是觀美而已?蓋欲還先王之舊,求政于學(xué)。顧卒未有以當(dāng)上意者,則士大夫與學(xué)者之罪也。
衡之學(xué)曰石鼓書院云者,其來已久,中遷之城南,士不為便,而還其故,則自前教授②施君鼎。石鼓之學(xué),據(jù)瀟、湘之會,挾山岳之勝。其遷也,新室屋未具。提點刑獄王君彥洪、提舉常平鄭君丙、知州事張君松,皆以乾道③乙酉至官下,于是方有兵事,三君任不同而責(zé)均,雖日不?暇,然知夫?qū)W所以為政,兵其細也,則謂教授蘇君總龜,使遂葺之。居無何而學(xué)成,兵事亦已,環(huán)三君之巡屬,整整稱治。
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學(xué)也,而余獨表而出之,蓋樂夫三君識先王所以為學(xué)之意,于羽檄交馳之際,不敢忘學(xué),學(xué)成而兵有功,治有績,則余安得不為之言,以勸夫為政而不知學(xué)者耶?凡衡之士,知三君之心,則居是學(xué)也,不專章句之務(wù),而亦習(xí)夫他日所以為政;不但為科第之得,而思致君澤民之業(yè)。使政之與學(xué)復(fù)而為一,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國家將于是而有獲與!
明年八月旦,歷陽張某記。
(選自《于湖居士文集》)
[注]①期會:按規(guī)定的期限施行政令。②教授:學(xué)官名。③乾道:宋孝宗年號。
8.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元元本 元:探索
B.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時 望:察看
C.顧卒未有以當(dāng)上意者 當(dāng):符合
D.兵其細也 細:小事
9.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A. ?不耕不耘,則無所得食
位卑則足羞
B.后世之學(xué),蓋盛于先王之時矣
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
C.士不為便,而還其故
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
D.皆以乾道乙酉至官下
不敢興兵以拒大王
10.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最合理的一項是(3分)
A.然學(xué)自為學(xué)/政自為政/群居玩歲自好者/不過能通經(jīng)緝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則昔之/所習(xí)者旋以廢忘
B.然學(xué)自為學(xué)/政自為政/群居玩歲/自好者不過能通經(jīng)緝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則昔之所習(xí)者/旋以廢忘
C.然學(xué)自為學(xué)/政自為政/群居玩歲/自好者不過能通經(jīng)/緝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則昔之/所習(xí)者/旋以廢忘
D.然學(xué)自為學(xué)/政自為政/群居玩歲自好者/不過能通經(jīng)緝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則昔之/所習(xí)者/旋以廢忘
11.以下六句話分編為四組,全都屬于作者贊賞的觀點或做法的一組是(3分)
①學(xué)無異習(xí),政無異術(shù)
②君臣上下,視吾之有學(xué),猶農(nóng)之有田
③我方為政,學(xué)于何有
④衡之學(xué)曰石鼓書院云者,其來已久
⑤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學(xué)也
⑥不專章句之務(wù),而亦習(xí)夫他日所以為政
A.①②⑥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⑤
12.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dāng)的一項是(3分)
A.作者認(rèn)為先王之時,學(xué)習(xí)是施政的基礎(chǔ),學(xué)政一體,緊密結(jié)合,君臣上下都重視學(xué)習(xí),就像農(nóng)民重視耕耘一樣。
B.石鼓書院搬遷之初,新屋尚未建好,兵事又起,王彥洪、鄭丙、張松三位官員克服困難,為重新修建書院做出了重要貢獻。
C.作者主張為學(xué)者不能把科第成功作為讀書的唯一目標(biāo),而應(yīng)研習(xí)經(jīng)世致用之學(xué),為官后施行有益于國計民生之政。
D.文章以駁論為主,采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批評了后世學(xué)者獲取科第做官后廢忘所學(xué)、政學(xué)分裂的現(xiàn)象。
1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此人倫所以明,教化所以成。(2分)
(2)則余安得不為之言,以勸夫為政而不知學(xué)者耶?(3分)
(3)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國家將于是而有獲與!(3分)
七、【2019年高考江蘇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題。
臨川湯先生傳
鄒迪光
先生名顯祖,字義仍,別號若士。豫章之臨川人。生而穎異不群。體玉立,眉目朗秀。見者嘖嘖曰:“湯氏寧馨兒?!蔽鍤q能屬對。試之即應(yīng),又試之又應(yīng),立課數(shù)對無難色。十三歲,就督學(xué)公試,補邑弟子員。每試必雄其曹偶。庚午舉于鄉(xiāng),年猶弱冠耳。見者益復(fù)嘖嘖曰:“此兒汗血,可致千里,非僅僅蹀躞康莊也者。”
丁丑會試,江陵公①屬其私人啖以巍甲而不應(yīng)。曰:“吾不敢從處女子失身也。”公雖一老孝廉乎,而名益鵲起,海內(nèi)之人益以得望見湯先生為幸。至癸未舉進士,而江陵物故矣。諸所為附薰炙者,骎且澌沒矣。公乃自嘆曰:“假令予以依附起,不以依附敗乎?”而時相蒲州、蘇州兩公,其子皆中進士,皆公同門友也。意欲要之入幕,酬以館選,而公率不應(yīng),亦如其所以拒江陵時者。
以樂留都山川,乞得南太常博士。至則閉門距躍,絕不懷半刺津上。擲書萬卷,作蠹魚其中。每至丙夜,聲瑯瑯不輟。家人笑之:“老博士何以書為?”曰:“吾讀吾書,不問博士與不博士也?!睂ひ圆┦哭D(zhuǎn)南祠部郎。部雖無所事事,而公奉職毖慎,謂兩政府進私人而塞言者路,抗疏論之,謫粵之徐聞尉。居久之,轉(zhuǎn)遂昌令。又以礦稅事多所蹠戾②,計偕之日,便向吏部堂告歸。雖主爵留之,典選留之,御史大夫留之,而公浩然長往,神武之冠竟不可挽矣。
居家,中丞惠文,郡國守令以下,干旄往往充斥巷左,而多不延接。即有時事,非公憤不及齒頰。人勸之請托,曰:“吾不能以面皮口舌博錢刀,為所不知后人計?!敝复采蠒局骸坝写瞬回氁??!惫跁鵁o所不讀,而尤攻《文選》一書,到掩卷而誦,不訛只字。于詩若文無所不比擬,而尤精西京六朝青蓮少陵氏。公又以其緒余為傳奇,若《紫簫》、《還魂》諸劇,實駕元人而上。每譜一曲,令小史當(dāng)歌,而自為之和,聲振寥廓。識者謂神仙中人云。
公與予約游具區(qū)靈巖虎丘諸山川,而不能辦三月糧,逡巡中輟。然不自言貧,人亦不盡知公貧。公非自信其心者耶?予雖為之執(zhí)鞭,所忻慕焉。
(選自《湯顯祖詩文集》附錄,有刪節(jié))
[注]①江陵公:指時相張居正,其為江陵人。②蹠戾:乖舛,謬誤。
5.對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每試必雄其曹偶 ?????? 雄:稱雄
B.酬以館選 ??????? 酬:應(yīng)酬
C.以樂留都山川 ??? 樂:喜愛
D.為所不知后人計 計:考慮
6.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湯顯祖持身端潔,拒絕了時相張居正的利誘,海內(nèi)士人都以結(jié)識他為榮幸。
B.因為上書批評當(dāng)權(quán)者徇私情、塞言路,湯顯祖被貶官至廣東,做了徐聞尉。
C.湯顯祖辭官回家后,當(dāng)?shù)毓賳T爭相與他交往,而湯顯祖不為私事開口求人。
D.湯顯祖與鄒迪光相約三月份到江南一帶游玩,但沒準(zhǔn)備好糧食,因而作罷。
7.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見者益復(fù)嘖嘖曰:“此兒汗血,可致千里,非僅僅蹀躞康莊也者。”
(2)然不自言貧,人亦不盡知公貧。公非自信其心者耶?予雖為之執(zhí)鞭,所忻慕焉。
8.請簡要概括湯顯祖讀書為文的特點。(4分)
八、【2019年高考江蘇卷】閱讀材料,完成22~24題。(10分)
題自書杜拾遺詩后
徐渭
余讀書臥龍山之巔,每于風(fēng)雨晦暝時,輒呼杜甫。嗟乎,唐以詩賦取士,如李杜者不得舉進士;元以曲取士,而迄今嘖嘖于人口如王實甫者,終不得進士之舉。然青蓮以清平調(diào)三絕寵遇明皇實甫見知于花拖而榮耀當(dāng)世彼拾遺者一見而輒阻僅博得早朝詩幾首而已余俱悲歌慷慨苦不勝述。為錄其詩三首,見吾兩人之遇,異世同軌。誰謂古今人不相及哉!
22.用斜線“/”給上面文言文中的劃線部分?jǐn)嗑洹?/span>(限5處)(5分)
23.王實甫的雜劇代表作為《??▲???》,期中男女主人公是??▲???、??▲???。(3分)
24.根據(jù)材料,概括文中古今人“相及”的內(nèi)涵。(2分)
九、【2019年高考浙江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題。(20分)
《宗子相①集》序
(明)王世負(fù)
嗚呼!此廣陵宗臣子相之詩若文。武昌吳國倫傳之,而吳郡王世貞為之序,曰:昔在建安,二曹龍奮,公轉(zhuǎn)角立。愛至潘陸衍藻,太沖修質(zhì),沈宋麗爾,必簡岳岳,李杜并驅(qū),龍標(biāo)脫銜。古之豪杰于辭者,往往志有所相合而不相下,氣有所不相入而相為用,則豈盡人力哉?蓋亦有造物微旨矣。
日,余與李攀龍于鱗燕中游也,子相抉吳生暨天目徐生來。子相才高而氣雄,自喜甚,嘗從吳一再論詩,不勝,覆酒盂,嚙之裂,歸而淫思竟日夕,至喀喀嘔血也。當(dāng)其所極意,神與才傅,天竅自發(fā),叩之冷然中五聲,而誦之爽然風(fēng)露襲于腋而投于咽,然當(dāng)其所極意而尤不已,則理不必天地有,而語不必千古道者,亦間離得之。夫以于鱗之材,然不敢盡斥矩鍍②而創(chuàng)其好,即何論世貞哉?子相獨時時不屑也,曰寧瑕無堿。余則無以難子相也。諸善子相者,謂子相超津筏而上之;少年間是非子相者,謂子相欲途津而棄其筏。然雅非子相指也。充吾結(jié)撰之思,際吾才之界,以與物境會。境合則吾收其全瑜,不合則吾姑取其瑜而任瑕。字不得累句,句不得累篇,吾時時上弱,以次馳天下之中下者,有一不勝,而無再不勝,如是耳。今其篇章其在,即使公、太沖、必簡、龍標(biāo)小自貶損,而附于諸賢之驥,子相甘之哉。
子相于文筆尤奇,第其力足以破冗腐,成一家言,奪今之耳觀者,而大趣乃在北地李先生。以子相之詩足無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盡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沒悲夫然縣是不朽矣。
世之立功名、尚通顯者,日譏善文士無毛發(fā)之用。子相獨不然。為考功郎④有聲,以不能附會,非久出參⑤藩落。屬有島寇事⑥,在席吏民,調(diào)兵食,規(guī)摹為一方冠。既又佐其案為儒生師帥。比死,家祀而人哭之,則子相居恒不鐸,謂:“麒麟風(fēng)皇,寧能并雞犬用乎?不得之,不能為圣世。吾厭吾雞犬,行去矣!”于鱗大賞之,為詩曰:“一為麟風(fēng)言,三嘆加饗食?!逼湓汲终撊舸?。
(選自《棄州山人四部稿》,有期節(jié))
【注】①宗子相:宗臣(1525-1560),字子相,與李攀龍(字于鱗)、王世貞、吳國倫等六人合稱明代“后七子”。②矩錢:猶規(guī)則、法度。③堿:似玉的石頭。④考功郎:吏部官員。⑤參:這里指擔(dān)任布政參議。⑥島寇事:指倭寇侵?jǐn)_福建沿海。
1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叩之泠然中五聲 中:符合。
B.余則無以難子相也 難:詰問。
C.字不得累句 累:積累。
D.以不能附會 附會:依附(權(quán)貴)。
1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A.氣有所不相入而相為用。 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
B.夫以于鱗之材 ????夫人之相與
C.以與物境會 不賂者以路者喪
D.規(guī)摹為一方冠 君為我呼入
16.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章起筆就勾畫了從建安到盛唐群雄爭勝的詩壇景象,為下文高度評判宗臣的才華和成就提供了一個氣勢恢宏的文學(xué)史背景。
B.宗臣憑著才氣能做到“理不必天地有,而語不必千古道”,而李攀龍和王世貞都不能達到這樣的境界,所以宗臣對他們兩人很不屑。
C.宗臣也有治世才能,任職地方能保境安民,又能“為儒生師帥”。他曾擔(dān)任的考功郎屬于京官,“出參閨藩”是離開京城到福建任職。
D.文章將議論與描寫結(jié)合,使闡發(fā)主張和塑造人物相得益彰。對宗臣與人論詩時動作的描寫,雖只寥寥數(shù)筆,其形象就躍然紙上。
17.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jǐn)嗑?。?/span>3分)
以子相之詩足無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盡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沒悲夫然具是不朽矣
18.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則豈盡人力哉?蓋亦有造物微旨矣。(4分)
(2)世之立功名、尚通顯者,日譏薄文士無毛發(fā)之用。(4分)
十、【2019年高考浙江卷】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題。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弊迂曉唬骸胺蜃幼缘酪?。”
(《論語·憲問》)
堯以不得舜為己憂,舜以不得禹、率陶為己憂。
(《孟子·滕文公上》)
(注)相傳堯傳天下給舜,舜傳天下給禹。
19.“夫子自道”在句中的意思是。子貢認(rèn)為孔子的“我無能”是的說法。
20.堯、舜是孔子、孟子推崇的“仁者”,按孔子說法,應(yīng)該“不憂”;按孟子說法,卻又會“憂”。根據(jù)材料,簡述孔子、孟子這么說的原因。
【2019年最新聯(lián)考模擬】
一、【重慶市重慶一中2019屆高三下學(xué)期月考】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司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齊景公時,晉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齊師敗績。景公患之。晏嬰乃薦田穰苴曰:“穰苴雖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眾,武能威敵,愿君試之。”景公召穰苴,與語兵事,大說之,以為將軍,將兵捍燕晉之師。穰苴曰:“臣素卑賤,君擢之閭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權(quán)輕。愿得君之寵臣,國之所尊,以監(jiān)軍,乃可?!庇谑蔷肮S之,使莊賈往。
穰苴既辭,與莊賈約曰:“旦日日中會于軍門?!别谙锐Y至軍,立表下漏,待賈。賈素驕貴,以為將己之軍而己為監(jiān),不甚急;親戚左右送之,留飲。日中而賈不至。穰苴則撲表決漏,入,行軍勒兵,申明約束。約束既定,夕時,莊賈乃至。穰苴曰:“何后期為?”賈謝曰:“不佞大夫親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將受命之日則忘其家,監(jiān)軍約束則忘其親,援枹鼓之急則忘其身。今敵國深侵,邦內(nèi)騷動,士卒暴露于境,君寢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懸于君,何謂相送乎!”召軍正問曰:“軍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對曰:“當(dāng)斬?!鼻f賈懼,使人馳報景公,請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斬莊賈以徇三軍。三軍之士皆振慄。久之,景公遣使者持節(jié)赦賈,馳入軍中。穰苴曰:“將在軍,君令有所不受?!眴栜娬唬骸榜Y三軍法何?”正曰:“當(dāng)斬?!笔拐叽髴?。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殺之?!蹦藬仄淦?,車之左駙,馬之左驂,以徇三軍。遣使者還報,然后行。士卒次舍井灶飲食問疾醫(yī)藥,身自拊循之。悉取將軍之資糧享士卒,身與士卒平分糧食,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爭奮出為之赴戰(zhàn)。晉師聞之,為罷去。燕師聞之,度水而解。于是追擊之,遂取所亡封內(nèi)故境而引兵歸。
未至國釋兵旅解約束誓盟而后入邑景公與諸大夫郊迎勞師成禮然后反歸寢。既見穰苴,尊為大司馬。田氏日益尊于齊。已而大夫鮑氏、高、國之屬害之,諧于景公。景公退穰苴,苴發(fā)疾而死。
(《史記·司馬穰苴列傳第四》)
1.下列對文中劃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未至/國釋兵旅/解約來/誓盟而后入邑/景公與諸大夫郊迎/勞師成禮/然后反歸寢/
B.未至國/釋兵旅/解約束管盟/而后入邑/景公與諸大夫郊迎勞師/成禮然后反/歸寢/
C.未至國/釋兵旅/解約束/誓盟而后入邑/景公與諸大夫郊迎/勞師成禮/然后反歸寢/
D.未至/國釋兵旅/解約束誓盟/而后入邑/景公與諸大夫郊迎/熒師成禮/然后反歸寢/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庶孽”,即庶子,指非正妻或宗族旁支所生的孩子,封建宗法時代,”庶子比正妻所生的嫡子地位低。
B.“表”、“漏”是古代測時器具,“表”以日影方向長短測定時刻,用于白天。“漏”以水滴疆的刻度來測定時刻,用于夜晚。
C.“節(jié)”是符節(jié),是綴有耗牛尾的竹竿,古代使者出使時用作憑證,如《漢書·蘇武傳》中“杖漢節(jié)牧羊”。
D.“驂”,是古代拉車的一種馬的稱呼。駕車時,若是三匹或四匹,就有驂、服之分。中間叫服,兩旁的叫“驂”。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穰苴出身低微,卻深受齊景公賞識。在齊國連遭敗績時,經(jīng)晏嬰推薦前去抗敵,主動請求君王派大臣來做監(jiān)軍。
B.穰苴治軍嚴(yán)厲。莊賈在約定的時刻未到達軍營,被斬首于三軍之前,君王的使者駕車闖入軍中,也被處斬。
C.穰苴體恤士卒,得到士卒的擁護。穰苴深入士卒軍舍,對體弱者關(guān)懷有加,穰苴率兵抗敵,士卒都爭先出戰(zhàn)。
D.穰苴勞苦功高,但晚景不佳。戰(zhàn)勝回國后,齊景公先是對他禮遇,但聽信讒言后解除了他的官職,他最后病發(fā)而死。
4.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穰苴曰:“何后期為?”賈謝曰:“不佞大夫親戚送之,故留?!?/span>
(2)已而大夫鮑氏、高、國之屬害之,諧于景公。
二、【北京市東城區(qū)2019屆高三一模】閱讀下面兩則文言文,完成各題。
(一)孔子曰:“導(dǎo)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dǎo)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老氏稱:“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法令滋章,盜賊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濁之源也。昔天下之網(wǎng)嘗密矣,然奸偽萌起,其極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當(dāng)是之時,吏治若救火揚沸,非武健嚴(yán)酷,惡能勝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者,溺其職矣。故子曰:“聽訟(1),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此非虛言也。漢興,破觚(2)而為圜,斫雕而為樸,網(wǎng)漏于吞舟之魚,而吏治不至于奸,黎民艾安。由是觀之,在彼不在此。
(取材于《史記》)
注釋:(1)聽訟:指審理案件。(2)觚:方,文中指嚴(yán)酷的法令。
(二)貞觀二年,太宗謂侍臣曰:“朕謂亂離之后,風(fēng)俗難移。比觀百姓漸知廉恥,官人奉法,盜賊日稀,故知人無常俗,但政有治亂耳。是以為國之道,必須撫之以仁義,示之以威信,因人之心,去其苛刻,不作異端,自然安靜。公等宜共行斯事也!”
貞觀四年,房玄齡奏言:“今閱武庫甲仗,勝隋日遠矣。”太宗曰:“飭兵備寇雖是要事,然朕唯欲卿等存心理道,務(wù)盡忠貞,使百姓安樂,便是朕之甲仗。隋煬帝豈為甲仗不足以至滅亡,正由仁義不修,而群下怨叛也。宜識此心。”
貞觀十三年,太宗謂侍臣曰:“林深則鳥棲,水廣則魚游,仁義積則物自歸之。人皆知畏避災(zāi)害,不知行仁義則災(zāi)害不生。夫仁義之道,當(dāng)思之在心,常令相繼,若斯須懈怠,去之已遠。王珪頓首曰:“陛下能知此言,天下幸甚!”
(取材于《貞觀政要》)
5.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導(dǎo)之以政 ?????????????導(dǎo):引導(dǎo)
B.上下相遁 ?????????????遁:欺瞞
C.溺其職矣 ?????????????溺:沉迷
D.飭兵備寇雖是要事 ?????飭:整頓
6.下列各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民免而無恥 ???????????????????????????斫雕而為樸
B.法令者治之具 ?????????????????????????言道德者
C.破觚而為圜????????????????????????????隋煬帝豈為甲仗不足
D.公等宜共行斯事也 ?????????????????????而群下怨叛也
7.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最有道德的人不(標(biāo)榜自己)有道德,因此(才真正)具有道德
B.法令滋章,盜賊多有
法令越嚴(yán)酷,盜賊越多
C.仁義積則物自歸之
仁義積累(得深厚)百姓自然會歸順君王
D.若斯須懈怠,去之已遠
如有片刻懈怠,就不能夠達到遠方了
8.將下面句子譯為現(xiàn)代漢語。
①信哉是言也!
②故知人無常俗,但政有治亂耳。
9.請結(jié)合以上兩則材料內(nèi)容,分別概述孔子、老子、唐太宗治理國家的主張,并說明三人主張的相同之處。
三、【天津市新華中學(xué)2019屆高三下學(xué)期第八次統(tǒng)練(一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孤逐女者,齊即墨之女,齊相之妻也。初,逐女孤無父母,狀甚丑,三逐于鄉(xiāng),五逐于里,過時無所容。齊相婦死,逐女造襄王之門,而見調(diào)者曰:“妻三逐于鄉(xiāng),五逐于里,孤無父母,擯棄于野,無所容止,愿當(dāng)君王之盛顏,盡其愚辭。”左右復(fù)于王,王輟食吐哺而起。左右曰:“三逐于鄉(xiāng)者,不忠也;五逐于里者,少禮也。不忠少禮之人,王何為遽?”王曰:“子不識也。夫牛鳴而馬不應(yīng),非不聞牛聲也,異類故也。此人必有與人異者矣。”遂見與之語三日。
始一日,曰:“大王知國之柱乎?”王曰:“不知也?!敝鹋唬骸爸?,相國是也。夫柱不正則棟不安棟不安則榱橑①墮則屋幾覆矣王則棟矣庶民榱橑也國家屋也。夫屋堅與不堅,在乎柱。國家安與不安,在乎相。今大王既有明知,而國相不可不審也。”王曰:“諾?!?/span>
其二日,王曰:“吾國相奚若?”對曰:“王之國相,比目之魚②也,外比內(nèi)比,然后能成其事,就其功。”王曰:“何謂也?”逐女對曰:“明其左右,賢其妻子,是外比內(nèi)比也?!?/span>
其三日,王曰:“吾相其可易乎?”逐女對曰:“中才也,求之未可得也。如有過之者,何為不可也?今則末有。妾聞明王之用人也,推一而用之。故楚用虞邱子,而得孫叔敖;燕用郭隗,而得樂毅。大王誠能厲之,則此可用矣。”王曰:“吾用之奈何?”逐女對曰;“昔者齊桓公尊九九之人③,而有道之士歸之。越王敬螳蜋之怒,而勇士死之。葉公好龍,而龍為暴下。物之所征,固不須頃。”王曰:“善。”遂尊相,激而事之,以逐女妻之。居三日,四方之士多歸于齊,而國以治。詩云:“既見君子,并坐鼓瑟?!贝酥^也。
須曰:齊逐孤女,造襄王門,女雖五逐,王猶見焉,談國之政,亦甚有文,與語三日,遂配相君。
(《列女傳·齊孤逐女》劉向)
注釋:①榱橑:房椽。②比目之魚:相待比目魚往往養(yǎng)肩而行,可次用來確指賢臣對明君的忠心。③九九之人:精通算學(xué)的人。
10.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逐女造襄王之門 ?????????造:到
B.左右復(fù)于王 ?????????????復(fù):回稟
C.王輟食吐哺而起 ?????????哺:口中含的食物
D.而國相不可不審也 ???????審:審判
11.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三逐于鄉(xiāng) ?????????????????又雜植蘭桂竹木于庭
B.如有過之者 ???????????????則或咎其欲出者
C.不忠少禮之人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D.王猶見焉 ?????????????????蛟龍生焉
12.下列句子分編為四組,其中全都體現(xiàn)孤逐女論政才能的一組是( ???)
①愿當(dāng)君王之盛顏,盡其愚辭。
②失屋堅與不堅,在乎柱。國家安與不安,在乎相。
③外比內(nèi)比,然后能成其事,就其功。
④既見君子,并坐鼓瑟。
⑤大王誠能厲之,則此可用矣。
⑥此人必有與人異者矣。遂見與之語三日。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13.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最合理的一項是( ???)
A.夫柱不正則棟不安/棟不安則榱橑墮/則屋幾覆矣/王則棟矣/庶民榱橑也/國家屋也
B.夫/柱不正則棟不安/棟不安/則榱橑墮則屋幾覆矣/王則棟矣/庶民榱橑也/國家屋也
C.夫/柱不正則棟不安/棟不安/則榱橑墮/則屋幾覆矣/王則棟矣/庶民榱橑也國家屋也
D.夫柱不正/則棟不安/棟不安則榱橑墮則屋幾覆矣/王則棟矣/庶民榱橑也/國家屋也
14.下列對原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dāng)的一項是( ???)
A.孤逐女高屋建瓴,滔滔不絕,縱論國家大政,闡述了國家、君王、國相、黎民各自的作用和關(guān)系,使齊襄王大為驚嘆。
B.第一天,孤逐女與齊襄王談?wù)摿藝嘣撛趺醋黾吧頌閲嘀霊?yīng)具備的德才;第二天,講述了相職的重要性,并提議更換國相;第三天,孤逐女建議襄王要尊重人才。
C.孤逐女相貌丑陋,從小無依無靠,被驅(qū)趕出鄉(xiāng)里。襄王禮賢下士,認(rèn)為她異于常人,急忙召見她。
D.孤逐女在論政時旁征博引,運用了喻證法來勸諫齊襄王,她勸諫齊襄王要明白國相對于國家的重要性,要重視人才,不拘一格,廣泛地收攬人才。
15.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擯棄于野,無所容止。
(2)夫牛鳴而馬不應(yīng),非不聞牛聲也,異類故也。
(3)遂尊相,敬而事之,以逐女妻之。
四、【2019年江蘇省南通市如皋市高三二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司空圖字表圣,自言泗州人,少有俊才。咸通中,一舉登進士第,雅好為文,頗自矜伐,端士鄙之。初,從事使府,洎登朝,驟歷清要。巢賊之亂,車駕播遷,圖有先人舊業(yè)在中條山,極林泉之美。圖自禮部員外郎因避地焉,日以詩酒自娛。屬天下版蕩,士人多往依之,互相推獎,由是聲名藉甚。昭宗反正,以戶部侍郎征至京師。圖負(fù)才慢世,謂己當(dāng)為宰輔,時要惡之,稍抑其銳。圖憤憤謝病,復(fù)歸中條,與人書疏,不名官位,但稱知非子,又稱不辱居士。其所居曰禎貽溪,溪上結(jié)茅屋,命曰休休亭,常自為《亭記》云。
臣謹(jǐn)按注:圖,河中虞鄉(xiāng)人。少有文彩,未為鄉(xiāng)里所稱,會王凝自尚書郎出為絳州刺史,圖以文謁之,大為凝所賞嘆,由是知名。未幾,凝入知制誥,遷中書舍人知貢舉,擢圖上第。頃之,凝出為宣州觀察使,辟圖為從事。既渡江,御史府奏圖監(jiān)察,下詔追之。圖感凝知己之恩,不忍輕離幕府,滿百日不赴闕,為臺司所劾,遂以本官分司。久之,征拜禮部員外郎,俄知制誥。
圖見唐政多僻,中官用事,知天下必亂,即棄官歸中條山,尋以中書舍人征,又拜禮部、戶部侍郎,皆不起。及昭宗播遷華下,圖以密邇乘輿,即時奔問,復(fù)辭還山。河中節(jié)度使王重榮請圖撰碑,得絹數(shù)千匹,圖致于虞鄉(xiāng)市心,恣鄉(xiāng)人所取,一日而盡。是時盜賊充斥,獨不入王官谷,河中士人依圖避難,獲全者甚眾。昭宗東遷,又以兵部侍郎召至洛下,為柳璨所阻,一謝而退。梁祖受禪,以禮部尚書征,辭以老病,卒時年八十余。臣又按梁室大臣如恭翔、李振、杜曉、楊涉等,皆唐朝舊族,本以忠義立身,重侯累將,三百余年,一旦委質(zhì)朱梁,其甚者贊成弒逆,惟圖以清直避世,終身不仕梁祖。故《梁史》指圖小瑕,以泯大節(jié)者,良有以也。
(選自《五代史闕文》,有刪節(jié))
注:臣謹(jǐn)按,意為“我恭謹(jǐn)?shù)乜疾爝^”,后面一般為作者的補敘以及議論。
16.對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車駕播遷 ?????播:遷移
B.不名官位 ?????名:占有
C.圖見唐政多僻??僻:不正
D.良有以也 ?????良:認(rèn)為……好
17.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司空圖自負(fù)的性格使他招致權(quán)貴的反感,于是他棄官不做,隱居山林。
B.司空圖年少時就才華橫溢,在鄉(xiāng)里備受推崇,后來又得到王凝的賞識。
C.司空圖被朝廷任職,但因先前王凝征他為從事而不忍離去,最終被彈劾。
D.梁太祖篡位,司空圖被任命為禮部尚書,但他推辭不做,可見其忠義。
18.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屬天下版蕩,士人多往依之,互相推獎,由是聲名藉甚。
②河中節(jié)度使王重榮請圖撰碑,得絹數(shù)千匹,圖致于虞鄉(xiāng)市心,恣鄉(xiāng)人所取,一日而盡。
19.作者補敘了司空圖的軼事,請簡要概括這些事體現(xiàn)出的美好品性。
五、【江蘇省蘇州市、無錫市2019屆高三最后一考】閱讀材料,完成各題。
秦觀,字少游,一字太虛,揚州高郵人。紹圣初,坐黨籍,出通判杭州。以御史劉拯論其增損實錄,貶監(jiān)處州酒稅。使者承風(fēng)望指,候伺過失,既而無所得,則以謁告寫佛書為罪,削秩徙郴州,繼編管橫州,又徙雷州。徽宗立,復(fù)宣德郎,放還。至藤州,出游華光亭為客道夢中長短句索水欲飲水至笑視之而卒。先自作挽詞,其語哀甚,讀者悲傷之。
(選自《宋史·秦觀傳》)
20.用斜線(/)給上面文言文劃線處斷句。(限4處)
出 游 華 光 亭 為 客 道 夢 中 長 短 句 索 水 欲 飲 水 至 笑 視 之 而 卒
21.秦觀,被尊為_____派一代詞宗,與______、晁補之、張耒號為“蘇門四學(xué)士”。
22.結(jié)合材料概括秦觀一再被貶的具體原因。
六、【浙江省舟山市舟山中學(xué)2019屆高三下學(xué)期高考最后仿真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家譜記
(明)歸有光
有光七八歲時,見長老,則牽衣問先世故事。蓋緣幼年失母,居常不自釋,于死者恐不得知,于生者恐不得事,實創(chuàng)巨而痛深也。
歸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遠而末分,口多而心異。自吾祖及諸父而外,貪鄙詐戾者,往往雜出于間。率百人而聚,無一人知學(xué)者。率十人而學(xué),無一人知禮義者。貧窮而不知恤,頑鈍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慶;入門而私其妻子,出門而誑其父兄。平時招呼友朋,或費千錢,而歲時薦祭,則計杪忽。俎豆壺觴,鮮或靜嘉。諸子諸婦,班行少綴。乃有以戒賓之故,而改將事之期;出庖下之馂,以易新薦之品者,而歸氏幾于不祀矣。
小子顧瞻廬舍,閱歸氏之故籍,慨然太息流涕曰:嗟乎!此獨非素節(jié)翁之后乎?而何以至于斯!父母,兄弟吾身也。祖宗,父母之本也。族人,兄弟之分也。不可以不思也。人之生也,方其少,兄弟呱呱懷中,飽而相嬉,不知有彼我也。長而有室,則其情已不類矣。比其有子也,則兄弟之相視,已如從兄弟之相視矣。方是時,惟恐夫去之不速,而孰念夫合之難,此天下之勢所以日趨于離也。吾愛其子而離其兄,吾之子亦各念其子,則相離之害遂及于吾子,可謂能愛其子耶?
有光每侍家君歲時從諸父兄弟執(zhí)觴上壽見祖父皤然白發(fā)竊自念吾諸父昆弟其始一祖父而已今每不能相同未嘗不深自傷悼也。然天下之事,壞之者自一人始,成之者亦自一人始。仁孝之君子能以身率天下之人,而況于骨肉之間乎?古人所以立宗子者,以仁孝之道責(zé)之也。宗法廢而天下無世家。無世家而孝友之意衰,風(fēng)俗之薄日甚,有以也。
有光學(xué)圣人之道,通于《六經(jīng)》之大指。雖居窮守約,不錄于有司,而竊觀天下之治亂,生民之利病,每有隱憂于心。而視其骨肉,舉目動心,將求所以合族者,而始于譜,故吾欲作為歸氏之譜,而非徒譜也,求所以為譜者也。
(選自《震川先生集》,有刪改)
23.對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率百人而聚 ?????????????率:大抵
B.出門而誑其父兄 ?????????誑:欺騙
C.以易新薦之品者 ?????????薦:祭祀
D.通于《六經(jīng)》之大指 ?????指:指向
24.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于生者恐不得事 ???????????????????彼于致福者,未數(shù)數(shù)然也
B.求所以為譜者也????????????????????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C.古人所以立宗子者 ?????????????????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
D.仁孝之君子能以身率天下之人????????即除逆閹廢祠之址以葬之
25.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歸有光幼時喪母,內(nèi)心不能寬解,所以在他七八歲的時候,常常拉著長輩的衣服要他們講已故長輩的舊事。
B.歸有光家族長期沒有分家,家族人口眾多,里面有一些貪鄙詐戾之徒,他們的行為都是不和禮義的。
C.歸有光讀了歸氏家族留下的古籍后,為一些族人的種種劣行感到悲憤而羞愧,認(rèn)為他們不配做素節(jié)翁的后人。
D.歸有光有志于學(xué)習(xí)圣人之道,生活清貧,未能取得一官半職,但他考察天下治亂、百姓利病,內(nèi)心常有隱憂。
26.用“/”給文中劃波浪線的句子斷句。
有光每侍家君歲時從諸父兄弟執(zhí)觴上壽見祖父皤然白發(fā)竊自念吾諸父昆弟其始一祖父而已今每不能相同未嘗不深自傷悼也
27.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貧窮而不知恤,頑鈍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慶。
(2)無世家而孝友之意衰,風(fēng)俗之薄日甚,有以也。
七、【2019年浙江教育綠色評價聯(lián)盟高三5月適應(yīng)性高考模擬】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題。
哀公問于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論語》)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jǐn)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寡人之于國也》)
28.概括上面兩個選段主張的共同之處。
29.上述主張的實現(xiàn)的途徑,有何不同?請作簡要分析。
獲得更多試題及答案,歡迎聯(lián)系微信公眾號:ygj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