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必背口袋書專題三:標點符號知識清單(一)
?
清單一 ?點號
(一)句末點號:句號、問號、嘆號
1.句號
句號主要表示句子的陳述語氣。句號的形式是“。”。
(1)用于句子末尾,表示陳述語氣。使用句號主要根據(jù)語段前后有較大停頓、帶有陳述語氣和語調,并不取決于句子的長短。如:
①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
②(甲:咱們走著去吧?)乙:好。
(2)有時也可表示較緩和的祈使語氣和感嘆語氣。如:
①請您稍等一下。
②我不由地感到,這些普通勞動者也同樣是很值得尊敬的。
(3)圖或表的短語式說明文字,中間可用逗號,但末尾不用句號。即使有時說明文字較長,前面的語段已出現(xiàn)句號,最后結尾處仍不用句號。如:
①行進中的學生方隊
②經過治理,本市市容市貌煥然一新。這是某區(qū)街道一景
2.問號
問號主要表示句子的疑問語氣。問號的形式是“?”。
(1)用于句子末尾,表示疑問語氣(包括反問、設問等疑問類型)。使用問號主要根據(jù)語段前后有較大停頓、帶有疑問語氣和語調,并不取決于句子的長短。如:
①你怎么還不回家去呢?
②難道這些普通的戰(zhàn)士不值得歌頌嗎?
③(一個外國人,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幫助中國的抗日戰(zhàn)爭。)這是什么精神?這是國際主義精神。
(2)選擇問句中,通常只在最后一個選項的末尾用問號,各個選項之間一般用逗號隔開。當選項較短且選項之間幾乎沒有停頓時,選項之間可不用逗號。當選項較多或較長,或有意突出每個選項的獨立性時,也可每個選項之后都用問號。如:
①詩中記述的這場戰(zhàn)爭究竟是真實的歷史描述,還是詩人的虛構?
②這是巧合還是有意安排?
③要一個什么樣的結尾:現(xiàn)實主義的?傳統(tǒng)的?大團圓的?荒誕的?民族形式的?有象征意義的?
④(他看著我的作品稱贊了我。)但到底是稱贊我什么:是有幾處畫得好?還是什么都敢畫?抑或只是一種對于失敗者的無可奈何的安慰?我不得而知。
⑤這一切都是由客觀的條件造成的?還是由行為的慣性造成的?
(3)在多個問句連用或表達疑問語氣加重時,可疊用問號。通常應先單用,再疊用,最多疊用三個問號。在沒有異常強烈的情感表達需要時不宜疊用問號。如:
這就是你的做法嗎?你這個總經理是怎么當?shù)??你怎么竟敢這樣欺騙消費者???
(4)問號也有標號的用法,即用于句內,表示存疑或不詳。如:
①馬致遠(1250?—1321),大都人,元代戲曲家、散曲家。
②鐘嶸(?—518),潁川長社人,南朝梁代文學批評家。
③出現(xiàn)這樣的文字錯誤,說明作者(編者?校者?)很不認真。
(5)使用問號應以句子表示疑問語氣為依據(jù),而并不根據(jù)句子中包含有疑問詞。當含有疑問詞的語段充當某種句子成分,而句子并不表示疑問語氣時,句末不用問號。如:
①他們的行為舉止、審美趣味,甚至讀什么書,坐什么車,都在媒體掌握之中。
②誰也不見,什么也不吃,哪兒也不去。
③我也不知道他究竟躲到什么地方去了。
3.嘆號
嘆號主要表示句子的感嘆語氣。嘆號的形式是“!”。
(1)用于句子末尾,主要表示感嘆語氣,有時也可表示強烈的祈使語氣、反問語氣等。使用嘆號主要根據(jù)語段前后有較大停頓、帶有感嘆語氣和語調或帶有強烈的祈使、反問語氣和語調,并不取決于句子的長短。如:
①才一年不見,這孩子都長這么高啦!
②你給我住嘴!
③誰知道他今天是怎么搞的!
(2)用于擬聲詞后,表示聲音短促或突然。如:
①咔嚓!一道閃電劃破了夜空。
②咚!咚咚!突然傳來一陣急促的敲門聲。
(3)表示聲音巨大或聲音不斷加大時,可疊用嘆號;表達強烈語氣時,也可疊用嘆號,最多疊用三個嘆號。在沒有異常強烈的情感表達需要時不宜疊用嘆號。如:
①轟!!在這天崩地塌的聲音中,女媧猛然醒來。
②我要揭露!我要控訴!!我要以死抗爭!!!
(4)當句子包含疑問、感嘆兩種語氣且都比較強烈時(如帶有強烈感情的反問句和帶有驚愕語氣的疑問句),可在問號后再加嘆號(問號、嘆號各一)。如:
①這么點困難就能把我們嚇倒嗎?!
②他連這些最起碼的常識都不懂,還敢說自己是高科技人才?!
(二)句內點號:逗號、頓號、分號、冒號
1.逗號
逗號表示句子或語段內部的一般性停頓。逗號的形式是“,”。
(1)復句內各分句之間的停頓,除了有時用分號,一般都用逗號。如:
①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而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
②學歷史使人更明智,學文學使人更聰慧,學數(shù)學使人更精細,學考古使人更深沉。
③要是不相信我們的理論能反映現(xiàn)實,要是不相信我們的世界有內在和諧,那就不可能有科學。
(2)用于下列各種語法位置:
a)較長的主語之后。如:
蘇州園林建筑各種門窗的精美設計和雕鏤功夫,都令人嘆為觀止。
b)句首的狀語之后。如:
在蒼茫的大海上,狂風卷集著烏云。
c)較長的賓語之前。如:
有的考古工作者認為,南方古猿生存于上新世至更新世的初期和中期。
d)帶句內語氣詞的主語(或其他成分)之后,或帶句內語氣詞的并列成分之間。如:
他呢,倒是很樂意地、全神貫注地干起來了。
(那是個沒有月亮的夜晚。)可是整個村子——白房頂啦,白樹木啦,雪堆啦,全看得見。
e)較長的主語中間、謂語中間或賓語中間。如:
母親沉痛的訴說,以及親眼見到的事實,都啟發(fā)了我幼年時期追求真理的思想。
那姑娘頭戴一頂草帽,身穿一條綠色的裙子,腰間還系著一根橙色的腰帶。
必須懂得,對于文化傳統(tǒng),既不能不分青紅皂白統(tǒng)統(tǒng)拋棄,也不能不管精華糟粕全盤繼承。
f)前置的謂語之后或后置的狀語、定語之前。如:
真美啊,這條蜿蜒的林間小路。
她吃力地站了起來,慢慢地。
我只是一個人,孤孤單單的。
(3)用于下列各種停頓處:
a)復指成分或插說成分前后。如:
老張,就是原來的辦公室主任,上星期已經調走了。
車,不用說,當然是頭等。
b)語氣緩和的感嘆語、稱謂語或呼喚語之后。如:
哎喲,這兒,快給我揉揉。
大娘,您到哪兒去啊?
喂,你是哪個單位的?
c)某些序次語(“第”字頭、“其”字頭及“首先”類序次語)之后。
如:
為什么許多人都有長不大的感覺呢?原因有三:第一,父母總認為自己比孩子成熟;第二,父母總要以自己的標準來衡量孩子;第三,父母出于愛心而總不想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走彎路。
《玄秘塔碑》所以成為書法的范本,不外乎以下幾方面的因素:其一,具有楷書點畫、構體的典范性;其二,承上啟下,成為唐楷的極致;其三,字如其人,愛人及字,柳公權高尚的書品、人品為后人所崇仰。
下面從三個方面講講語言的污染問題:首先,是特殊語言環(huán)境中的語言污染問題;其次,是濫用縮略語引起的語言污染問題;再次,是空話和廢話引起的語言污染問題。
(4)用頓號表示較長、較多或較復雜的并列成分之間的停頓時,最后一個成分前可用“以及(及)”進行連接,“以及(及)”之前應用逗號。如:
壓力過大、工作時間過長、作息不規(guī)律,以及忽視營養(yǎng)均衡等,均會導致健康狀況的下降。
2.頓號
頓號表示語段中并列詞語之間或某些序次語之后的停頓。頓號的形式是“、”。
(1)用于并列詞語之間。如:
①這里有自由、民主、平等、開放的風氣和氛圍。
②造型科學、技藝精湛、氣韻生動,是盛唐石雕的特色。
(2)用于需要停頓的重復詞語之間。如:
他幾次三番、幾次三番地辯解著。
(3)用于某些序次語(不帶括號的漢字數(shù)字或“天干地支”類序次語)之后。如:
①我準備講兩個問題:一、邏輯學是什么?二、怎樣學好邏輯學?
②風格的具體內容主要有以下四點:甲、題材;乙、用字;丙、表達;丁、色彩。
(4)相鄰或相近兩數(shù)字連用表示概數(shù)通常不用頓號。若相鄰兩數(shù)字連用為縮略形式,宜用頓號。如:
①飛機在6000米高空水平飛行時,只能看到兩側八九公里和前方一二十公里范圍內的地面。
②這種兇猛的動物常常三五成群地外出覓食和活動。
③農業(yè)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也是二、三產業(yè)的基礎。
(5)標有引號的并列成分之間、標有書名號的并列成分之間通常不用頓號。若有其他成分插在并列的引號之間或并列的書名號之間(如引語或書名號之后還有括注),宜用頓號。如:
①“日”“月”構成“明”字。
②店里掛著“顧客就是上帝”“質量就是生命”等橫幅。
③《紅樓夢》《三國演義》《西游記》《水滸傳》,是我國長篇小說的四大名著。
④李白的“白發(fā)三千丈”(《秋浦歌》)、“朝如青絲暮成雪”(《將進酒》)都是膾炙人口的詩句。
⑤辦公室里訂有《人民日報》(海外版)、《光明日報》和《時代周刊》等報刊。
(6)表示含有順序關系的并列各項間的停頓,用頓號,不用逗號。下例解釋“對于”一詞用法,“人”“事物”“行為”之間有順序關系(即人和人、人和事物、人和行為、事物和事物、事物和行為、行為和行為等六種對待關系),各項之間應用頓號。如:
〔對于〕表示人,事物,行為之間的相互對待關系。(誤)
〔對于〕表示人、事物、行為之間的相互對待關系。(正)
(7)用阿拉伯數(shù)字表示年月日的簡寫形式時,用短橫線連接號,不用頓號。如:
2010、03、02(誤)
2010-03-02(正)
3.分號
分號表示復句內部并列關系分句之間的停頓,以及非并列關系的多重復句中第一層分句之間的停頓。分號的形式是“;”。
(1)表示復句內部并列關系的分句(尤其當分句內部還有逗號時)之間的停頓。如:
①語言文字的學習,就理解方面說,是得到一種知識;就運用方面說,是養(yǎng)成一種習慣。
②內容有分量,盡管文章短小,也是有分量的;內容沒有分量,即使寫得再長也沒有用。
(2)表示非并列關系的多重復句中第一層分句(主要是選擇、轉折等關系)之間的停頓。如:
①人還沒看見,已經先聽見歌聲了;或者人已經轉過山頭望不見了,歌聲還余音裊裊。
②盡管人民革命的力量在開始時總是弱小的,所以總是受壓的;但是由于革命的力量代表歷史發(fā)展的方向,因此本質上又是不可戰(zhàn)勝的。
③不管一個人如何偉大,也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環(huán)境和條件下;因此,個人的見解總難免帶有某種局限性。
④昨天夜里下了一場雨,以為可以涼快些;誰知沒有涼快下來,反而更熱了。
(3)用于分項列舉的各項之間。如:
特聘教授的崗位職責為:一、講授本學科的主干基礎課程;二、主持本學科的重大科研項目;三、領導本學科的學術隊伍建設;四、帶領本學科趕超或保持世界先進水平。
(4)分項列舉的各項有一項或多項已包含句號時,各項的末尾不能再用分號。如:
本市先后建立起三大農業(yè)生產體系:一是建立甘蔗生產服務體系。成立糖業(yè)服務公司,主要給農民提供機耕等服務;二是建立蠶桑生產服務體系?!?三是建立熱作服務體系?!?。(誤)
本市先后建立起三大農業(yè)生產體系:一是建立甘蔗生產服務體系。成立糖業(yè)服務公司,主要給農民提供機耕等服務。二是建立蠶桑生產服務體系?!?。三是建立熱作服務體系。……。(正)
4.冒號
冒號表示語段中提示下文或總結上文的停頓。冒號的形式是“:”。
(1)用于總說性或提示性詞語(如“說”“例如”“證明”等)之后,表示提示下文。如:
①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門:午門、神武門、東華門和西華門。
②她高興地說:“咱們去好好慶祝一下吧!”
③小王笑著點了點頭:“我就是這么想的?!?/span>
④這一事實證明:人能創(chuàng)造環(huán)境,環(huán)境同樣也能創(chuàng)造人。
(2)表示總結上文。如:
張華上了大學,李萍進了技校,我當了工人:我們都有美好的前途。
(3)用在需要說明的詞語之后,表示注釋和說明。如:
①(本市將舉辦首屆大型書市。)主辦單位:市文化局;承辦單位:市圖書進出口公司;時間:8月15日—20日;地點:市體育館觀眾休息廳。
②(做閱讀理解題有兩個辦法。)辦法之一:先讀題干,再讀原文,帶著問題有針對性地讀課文。辦法之二:直接讀原文,讀完再做題,減少先入為主的干擾。
(4)用于書信、講話稿中稱謂語或稱呼語之后。如:
①廣平先生:……
②同志們、朋友們:……
(5)一個句子內部一般不應套用冒號。在列舉式或條文式表述中,如不得不套用冒號時,宜另起段落來顯示各個層次。如:
第十條 遺產按照下列順序繼承:
第一順序:配偶、子女、父母。
第二順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6)冒號用在提示性話語之后引起下文。表面上類似但實際不是提示性話語的,其后用逗號。如:
①酈道元《水經注》記載:“沼西際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提示性話語)
②據(jù)《蘇州府志》載,蘇州城內大小園林約有150多座,可算名副其實的園林之城。(非提示性話語)
(7)冒號提示范圍無論大小(一句話、幾句話甚至幾段話),都應與提示性話語保持一致(即在該范圍的末尾要用句號點斷)。應避免冒號涵蓋范圍過窄或過寬。如:
艾滋病有三個傳播途徑:血液傳播,性傳播和母嬰傳播,日常接觸是不會傳播艾滋病的。(誤)
艾滋病有三個傳播途徑:血液傳播,性傳播和母嬰傳播。日常接觸是不會傳播艾滋病的。(正)
(8)冒號應用在有停頓處,無停頓處不應用冒號。如:
①他頭也不抬,冷冷地問:“你叫什么名字?”(有停頓)
②這事你得拿主意,光說“不知道”怎么行?(無停頓)
獲得更多試題及答案,歡迎聯(lián)系微信公眾號:ygj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