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金山區(qū)2018-2019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語文試題
(考試時間:150分鐘 滿分:150分)
一、積累與應(yīng)用(10分)
1.按題目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___,鐵馬秋風大散關(guān)。(陸游《書憤》)
(2)左思《詠史》詩中與“黃鐘毀棄,瓦釜雷鳴”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典是詩歌中常見的修辭手法,它可以豐富而含蓄地表達有關(guān)的內(nèi)容和思想。在黃庭堅的《登快閣》中也使用了這一手法的一聯(lián)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樓船夜雪瓜洲渡 ???(2). 世胄躡高位 ???(3). 英俊沉下僚 ???(4). 朱弦已為佳人絕 ???(5). 青眼聊因美酒橫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需要考生平時的學習中,在理解句意、思想情感的基礎(chǔ)上識記,做好積累,根據(jù)句中藝術(shù)手法、意境特征、思想情感等提示語句寫成相應(yīng)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現(xiàn)錯字。(1)依據(jù)下句填上句,容易填寫;(2)依據(jù)“左思《詠史”“與‘黃鐘毀棄,瓦釜雷鳴’意思相近的句子”,容易推知答案;(3)依據(jù)“用典”“在黃庭堅的《登快閣》中也使用了這一手法”,容易推知答案。易錯字:渡、胄、躡、僚、弦。
?
2.按題目要求選擇。
(1)按序評點三國人物諸葛亮、劉備、周瑜、魯肅,以下正確的一項是(????)。
①世間豪杰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 ②求田問舍唯堪笑,報國忘家烈可聞。
③若無子敬心相似,爭得烏林破魏師。 ????④興旺天下三分局,今古人思五丈原。
A. ①②④③
B. ④②①③
C. ②③①④
D. ④①③②
【答案】B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把握名著中情節(jié)和人物形象的能力。本題要求考生平時注意積累名著中與經(jīng)典人物相關(guān)的地點、事件、外貌和事跡等,才能對點評文字進行配對,判定出準確答案,注意題干要求“按序評點”。諸葛亮,五丈原為三國時諸葛亮北伐曹魏、屯兵用武、死而后已的古戰(zhàn)場,是諸葛亮的戰(zhàn)死地,故④句排在第一位,排除AC;劉備,歷史上有劉備曾嘲笑許汜“求田問舍”,胸無大志的典故,辛棄疾詞中也有“求田問舍,怕應(yīng)羞見,劉郎才氣”的句子,可見②句應(yīng)排在第二位,排除D。周瑜,江東軍事英雄,蘇軾有詞“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贊其美丈夫特質(zhì),故對應(yīng)①;魯肅,字子敬,“烏林”為三國古戰(zhàn)場,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zhàn)”就發(fā)生于此,當時魯肅的同心輔助是赤壁之戰(zhàn)大勝魏軍的一個因素,故選③。故選B。
【點睛】完成名著題,平時要注意積累名著相關(guān)內(nèi)容:一要積累名著中表現(xiàn)的作品思想意義,熟悉名著中重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二要理清名著中的故事情節(jié),積累名著中重要人物的主要情節(jié),讀懂小說關(guān)鍵細節(jié)的價值。三要重視作品中經(jīng)典語言片段并理解其深刻含義,積累名著中體現(xiàn)作者傾向的內(nèi)容。四要重視作品中人物的身份、經(jīng)歷、教養(yǎng)、氣質(zhì)等的刻畫,積累名著中藝術(shù)技巧高超的內(nèi)容。
?
3.按題目要求選擇。
(2)下列詩句蘊含的理趣與“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接近的一項是(????)
A.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B.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C. 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答案】C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理解詩詞的思想內(nèi)容的能力??忌鹁淅斫庠娋渌枷雰?nèi)涵,判定出理趣“接近”的一項?!膀嚾换厥?,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表達的哲思是:苦苦追尋不得,卻突然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得到了。A項的理趣: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擺脫主觀成見;B項的理趣:執(zhí)著追尋,不畏艱難;C項的理趣:困難重重,毫無辦法,通過探索最終迎來轉(zhuǎn)機和美好。D項的理趣:不斷地學習和充實自己,才能達到一種新的境界。故C項與題干中詩句的理趣最接近,故選C。
【點睛】理解詩句思想內(nèi)涵,要注意抓住詩句中意象的特征、句間邏輯關(guān)聯(lián)、事物之間的發(fā)展關(guān)系等,明確作者的褒貶感情和事物情理。
?
二?閱讀(70分)
(一)論述類
閱讀下文,完成小題。
手機與微信的“溫柔”
①微信后來居上,是一個集社交溝通、檢索閱讀、消費支付于一體的新平臺,它以加友確認的方式與搶占先機的微博群雄割據(jù)。微信不僅方便聯(lián)系,還是有效的公共空間,制造了“熟人社會”共舞的幻象?!靶∥儭钡恼Q生本身( ?)手機的技術(shù)更新,受隨身聽的啟發(fā),手機與平板電腦( ?)。觸摸屏替代了按鍵,資訊、娛樂、攝影、交流全在輕輕一觸。微信( ?)消費時代的需要,它只要舉手之勞下載一個軟件,快捷、廉價,兼文字、聲音、圖片、視頻,簡直有百利而無一害。它的“利”是可以切身感受得到的;它的“害”卻是( ?)無形的,需要批判意識才能察覺,越方便越快捷的事物對我們的奴役越深,因為這種奴役越發(fā)不可覺察。對閑暇無情的剝奪和對自由溫柔的謀殺,這一切恰是以閑暇和自由的名義進行的;更重要的是它正在控制我們對于這個時代和世界的想象,成為新的意識形態(tài)的來源。
②就像煙癮者的香煙不能離手一樣,手機像掌紋一樣鑲嵌在現(xiàn)代人的手掌中,成為泄露現(xiàn)代人身體和心靈秘密的“試金石”。不信,你試試看自己能否隨意將手機給旁人(包括家人和朋友)看,尤其是自己到底能夠忍受手機不在身邊的時間長度。這兩個小小的實驗就會暴露出手機對于個體的宰制力量。和其他家電不一樣,手機以其體積優(yōu)勢與我們的身體、手構(gòu)成對應(yīng),它每時每刻地伴隨我們,在給我們提供方便的同時控制我們,尤其是男性,沒有手機就會惶恐、焦慮、心神不寧,仿佛正在與鐘愛的女郎失之交臂。沒有工作的瞬間就要將手機握在手里已經(jīng)成為很多人的習慣性動作,手機不在身邊就會感到不安,沒帶手機出門則會惶惶不可終日。這是今天典型的手機交往焦慮癥。
③現(xiàn)代都市是一個陌生人社會,但“朋友圈”以一種隱匿的方式悄悄地將“熟人”接回來了。我們足不出戶卻能知曉“你事、我事、天下事”,而且不僅知道對方的行蹤,還貌似知道對方的表情、思想和趣味。從各人貼在朋友圈的圖片,我們知道朋友的生活:有的在會議中,提供座位名、出席人員合影;有的在去會議的路上,傳上如詩風景畫;有的在旅行,上傳歷史信物供大家憑吊;有的在演講,傳來標題和橫幅。很多作家在寫作之余,都去寫字、畫畫、收藏去了。每天在“朋友圍”都能看到朋友們傳上來的新作:收藏的字畫、古董、黃花梨、紅木家具,自己的字畫習作……五花八門,全有物證貼在“朋友圈”。微信讓生活“零距離”,隨時處于主動或被動的“寫真”之中。即便你沒加入微信,也完全可能被你的朋友關(guān)照而暴露行蹤。你不能掩飾說你不能喝酒,因為你喝茅臺的壯舉被拍攝并繪聲繪色地描述;你不能散謊說你不在廣州,因為你剛剛上傳了小蠻腰前的留影。這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我們的社交沖動,更深層地迎合了人類這種動物本能的窺私癖、炫耀癖及自戀動機。人的表現(xiàn)欲和窺視欲共同制造了“朋友圈”的虛假繁榮。將自己的生活照上傳“朋友圈”公布自己的生活,朋友的回復(fù)制造了某種虛擬的明星感受。
④微信將人群進行新的劃分,并以數(shù)字化的特有方式將朋友進行再定義。“朋友圈”改寫了朋友的定義,成為新的緣分的代名詞?!芭笥讶Α钡倪x擇的確經(jīng)過你的確認,但這種確認是一鍵認證的,是本能式的,就是一兩秒鐘內(nèi)的事情,遠遠不如“桃園三結(jié)義”來得復(fù)雜。你僅僅是“認識”他或她而已,這個“認識”的程度則深淺不一。在城市里,要認識一個新人太容易了,一個朋友約去的飯局、酒會你可能會認識十個陌生人,而一個朋友邀去的會議你可能會認識三五十個人,一個在街上邂逅的朋友隨手拉去的Party你可能會認識上百人。參加一次家長會、一次出游、一個會議、興趣愛好小組、民間團體或組織你都可能會認識幾十上百人。我們能說這些都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朋友嗎?因為免費,所以在加“朋友圈”的時候,我們幾乎不再用傳統(tǒng)的情感去衡量這種情感的深度。不同性質(zhì)的“群”瓜分我們的時間和生活,也在內(nèi)部給我們提供多樣化的身份認同。
⑤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社會交往呈平面的、淺表的、碎片化趨勢。幾十年未曾聯(lián)系的小學同學可能通過蛛絲馬跡要求加你微信,從未見面的粉絲、陌生人也可能不屈不撓地要求加你為好友。無論是什么性質(zhì)的聚會、聚餐,甚至戀愛、求婚這樣神圣的時刻,如今都被手機的屏幕所籠罩。只有你意想不到的角落,沒有手機無法光顧的角落。手機使一切時間意義平等:隨時打聲招呼,隨地傳一張圖,舉手交換彼此的“生活照”,以此作為活著的證據(jù)。生活不在別處,在手機里!
4. 在第一段括號內(nèi),依次填入詞語,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
A. 需要、結(jié)合、符合、隱身
B. 依賴、聯(lián)姻、吻合、隱蔽
C. 依靠、合作、切合、隱藏
D. 須要、聯(lián)合、適合、隱跡
5. 第②段畫線句比喻貼切形象,請加以分析。
6. 根據(jù)第④段內(nèi)容,概括“再定義”的“朋友”的特征。
7. 下列推斷與文章一致的一項是( ???)。
A. 手機與微信對人們的奴役不可察覺。
B. 手機對個體的宰制力量,導(dǎo)致了今天的手機交往焦虛癥。
C. 通過隱匿的方式,“朋友圈”能將陌生人社會變?yōu)槭烊松鐣?/span>
D. 微信使生活“零距離”,完全滿足了人的表現(xiàn)欲與窺視欲。
8. 根據(jù)文意,概述手機與微信“溫柔”的表現(xiàn)。
【答案】4. B ???5. 這個比喻,把手機比喻為掌紋、試金石,把作者微妙的感受形象的傳遞給了讀者,生動地表現(xiàn)了手機是現(xiàn)代人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并泄露著現(xiàn)代人身體和心靈的秘密。 ???
6. 僅僅是“認識”:不需要用傳統(tǒng)的情感去衡量情感的深度。 ???7. B ???
8. 手機在手,就像與鐘愛的女郎相處(沒有手機,仿佛與鐘愛的女郎失之交臂);微信制造了“熟人社會”共舞的幻像,深層次迎合了人們的窺隱私癖、炫隱私癖及自戀動機,制造了某種虛擬的明星感受;微信中不同性質(zhì)的“群”給人們提供了多樣化的身份確認;手機使一切時間意義平等,隨時發(fā)出的微信確證了自我存在(作為活著的證據(jù))。運用比喻的手法,迷霧虛幻,而閃電刺目,形象地說明社交媒體導(dǎo)致真相與謊言在輿論場上反差過大,造成混淆是非,真相迷失,對現(xiàn)代文明的共同價值觀破壞力大。
【解析】
【4題詳解】
本題考查辨析詞語的能力。對于詞語題,第一要辨析詞義,包括詞語的語義側(cè)重點、詞語的詞義輕重、詞義范圍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義。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習慣、語法功能、使用對象等方面。依據(jù)“資訊、娛樂、攝影、交流全在輕輕一觸”說明“小微們”的誕生和體驗對手機的技術(shù)更新的依賴,故用“依賴”最恰當;依據(jù)文中“共舞”“對我們的奴役越深”可見文中用比喻手法形象化描繪手機與微信,所以“聯(lián)姻”最能體現(xiàn)這種比喻化的形象說法;依據(jù)“它只要舉手之勞下載一個軟件,快捷、廉價,兼文字、聲音、圖片、視頻,簡直有百利而無一害”說明微信完全符合“消費時代的需要”,改用“吻合”更好?!扒泻稀保?1)密切相合;十分符合;十分相合;(2)與…適合?!拔呛稀保和耆?。故選“吻合”?!半[身”:隱蔽身體,不露身份;“隱蔽”:(1)借旁的事物來遮掩;(2)被別的事物遮住不易被發(fā)現(xiàn)。依據(jù)“是無形的”“需要批判意識才能察覺”“因為這種奴役越發(fā)不可覺察”,可見表示微信的害不易被察覺,故選“隱蔽”。故選B。
【5題詳解】
本題考查賞析藝術(shù)手法和重要句子內(nèi)涵的能力。解讀此題,要明確找出比喻的的本題和喻體即本喻體特征,通過特征把握作者的情感傾向。“手機像掌紋一樣鑲嵌在現(xiàn)代人的手掌中,成為泄露現(xiàn)代人身體和心靈秘密的‘試金石’”句中手機被比喻成掌紋,“鑲嵌在現(xiàn)代人的手掌”說明手機成為手的一部分,與人密不可分。手機被比喻成“試金石”,表明手機對現(xiàn)代人秘密的承載和泄露。
【6題詳解】
本題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貧w原文,第④段寫“再定義”的“朋友”,“這種確認是一鍵認證的,是本能式的,就是一兩秒鐘內(nèi)的事情,遠遠不如‘桃園三結(jié)義’來得復(fù)雜。你僅僅是‘認識’他或她而已”表明特征是膚淺的、只是認識,沒有深厚感情。“我們幾乎不再用傳統(tǒng)的情感去衡量這種情感的深度”表明感情沒有深度。
【7題詳解】
本題考查概括文章思想內(nèi)容的能力。解答此題,要考生依據(jù)首尾句、關(guān)鍵句等把握每段的中心要點,然后整合出全文中心。第一段寫手機微信給我們方便快捷,更深深奴役著我們;第二段現(xiàn)代人的手機交往焦慮癥;第三段寫微信迎合了人類這種動物本能的窺私癖、炫耀癖及自戀動機;第四段寫微信重新定義朋友,只是認識,沒有深感情;第五段批判了淺表的、碎片化的手機交際。綜合各段,可整合出中心。B項最能準確表達中心,故選B。
【8題詳解】
本題考查理解重要詞語的含義并篩選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題,要考生概括手機與微信“溫柔”的表現(xiàn),考生要明確“溫柔”是反語和諷刺,寫的是微信和手機給人的快捷美好,同時給人帶來不易察覺的危害?!拔⑿挪粌H方便聯(lián)系,還是有效的公共空間,制造了‘熟人社會’共舞的幻象”表明微信和手機表面帶來美好,識記帶來危害;“對閑暇無情的剝奪和對自由溫柔的謀殺,這一切恰是以閑暇和自由的名義進行的;更重要的是它正在控制我們對于這個時代和世界的想象”表明手機以不易察覺的方式操控和危害我們的生活;“沒有手機就會惶恐、焦慮、心神不寧,仿佛正在與鐘愛的女郎失之交臂”,比喻,表明手機給人帶來的迷醉和危害;“手機使一切時間意義平等:隨時打聲招呼,隨地傳一張圖,舉手交換彼此的‘生活照’,以此作為活著的證據(jù)。”,手機和微信操控著生活,人們沉迷其中,沒了真正自我。
【點睛】“賞析重要句子內(nèi)涵”常用的答題步驟:①抓住關(guān)鍵字詞,結(jié)合全文主旨闡釋本句話的內(nèi)容、語境義及其獨特的表現(xiàn)力;②如果本句用了藝術(shù)手法,請指出并做簡要分析;③概括本句話所表達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價值傾向。
?
(二)文學類
閱讀下文,完成各題。
關(guān)于精神
李書磊
①初夏季節(jié),日里夜里總傳來孤單而嘹亮的鷓鴣聲,在這熱風冷雨的無賴光陰中亂人心腸。“唯有鷓鴣啼,獨傷行客心”,鷓鴣在中國古詩中是感傷的象征,聲聲鷓鴣曾喚起一代代文人的多少愁怨。認真追究起來,中國古文學對我產(chǎn)生過最深刻影響的精神不是別的,而是感傷。喜或者怒最多只是入心而已,感傷卻能徹骨。從楊柳依依、雨雪霏霏的《詩經(jīng)》到厚地高天、癡男怨女的《紅樓夢》,至少在我初涉人生的少年時代,是這一以貫之的感傷傳統(tǒng)以它有毒的甜蜜滋養(yǎng)了我的情感。
②當然,最使我傾心的還是那不知出處的《古詩十九首》。唯其不知出處,那些文字才更顯得神秘,有一種天機般的意味,“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這人生苦短、天地蒼茫的痛楚不時地襲上心頭,使那無所依憑的凄涼與空虛揮之不去。教科書里說《古詩十九首》代表了“人生的自覺”,我覺得這斷語下得貼切。好像是過去的人們一直都沒心沒肺卻也興致勃勃地存在著,去打仗,去婚嫁,去種去收,去生去死,至此才猛地恍然大悟,發(fā)現(xiàn)了人的真實處境,不禁悲從中來。從此這感傷情緒就一發(fā)而不可收。后世的感傷文人我最喜歡的有兩位,一是李后主,一是秦少游。他們把《古詩十九首》那種無緣無由、無端無緒的感傷具體化也情景化了。李后主丟失了江山,秦少游丟失了愛人,這種人間最根本的丟失使今生今世變成了他們的傷心之地。李詞“雕欄玉砌應(yīng)猶在,只是朱顏改”與秦詞“傷情處,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這同樣美麗的句子正可以互相印證。我們看出這種感傷既是他們對人世的控訴,又是他們在人世的寄托。他們經(jīng)由這種感傷與人生生出了斬不斷的糾纏,他們玩味甚至珍惜這種感傷就像珍惜與生俱來的病痛。這是怎樣的孽緣啊。感傷的文人對人世必有的丟失總是耿耿于懷,對人生必有的缺憾不能報之以坦然;然而他們不安于生命的定數(shù)又無可奈何,他們對世界有太強的欲望卻只有太弱的力量,他們既不能戰(zhàn)勝世界也不能戰(zhàn)勝自己。這正可以說是一種孱弱和病態(tài),這種病態(tài)對于少年人卻有無法抵抗的傳染性。我那時候?qū)Ω袀慌烧媸侨朊缘煤堋?/span>
③后來,隨著年齡的增長,或許是因為生命個體所秉承的趨向健康的自然機緣,我的這種感傷病在某一天霍然而愈。我對李后主和秦少游再也沒有那樣強烈的共鳴了。我轉(zhuǎn)換了興趣,競喜愛起了蘇東坡的達觀。蘇東坡_____在怎樣失意的情況下,_____能保持心情的平和,能欣賞身邊的風景。他在赤壁賞月,在西湖種柳,一派詩心;貶謫黃州他能“長江繞郭知魚美”,貶謫惠州他能“日啖荔枝三百顆”,對生命的喜悅甚至表露為這樣直接的口腹之快。他放棄了對生命的無限欲望,放棄了那種“非如何不可”的悲劇感,隨遇而安,沒有什么事情能真正傷害他。他總能在既有的境況中獲得滿足,總能保持生機的充盈。他知道怎樣在這大不如意的人世間保護自己。這種自我保護的心懷被后人譽為“生活的藝術(shù)”。這種“藝術(shù)”同樣在諸種坎坷中保護了我,使我平安度過了生于人世難免的一次次危機。
④然而,到了今天,我在這青春將逝的而立之年,夜半醒來我突然感到一種大惶恐。我要一直這樣平庸而快樂地活下去嗎,直到暮年?在這青春將逝的時候我突然對青春有了一種強烈的留戀,突然生出一種要抓住青春、抓住生活的強烈沖動。
⑤我不要感傷但我要喚醒那占有的欲望,不要達觀但要保持那種頑強的力量。我發(fā)現(xiàn)我內(nèi)心真正向往的乃是那種反抗人生缺憾的英雄情懷,那種對人類悲劇命運了悟之后的承擔。我想起了曹操的《短歌行》?!皩飘敻?,人生內(nèi)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斠钥叮瑧n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這也是一種感傷嗎?這是英雄的感傷,這是蒼涼。這也是對人類命運的屈服,但這是恪盡人力之后的屈服,這種屈服中包含著人類不可折辱的尊嚴。我從中受到了莫大的感動,我想我要記下并且記住這壯年的感動。
9. 作者在第①段末說“感傷傳統(tǒng)以它有毒的甜蜜滋養(yǎng)了我的情感”,“有毒”與“甜蜜”是否矛盾?結(jié)合第②段內(nèi)容,分析其理由。
10. 第③段空格處應(yīng)填的關(guān)聯(lián)詞是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對文意理解不正確一項是(????)。
A. 文章開頭由鷓鴣啼叫引出下文,突出中國古典文學對我產(chǎn)生最深刻影響的是感傷精神。
B. 作者欣賞蘇軾的原因是他坦然達觀,在既有的境況中獲得滿足,總能保持生機的充盈。
C. 作者認為曹操的《短歌行》表達的是一種英雄的感傷,也是對人類命運的屈服。
D. 作者在感傷、達觀和英雄情懷的比較中,最終表達了對反抗人生缺憾的英雄情懷的選擇。
12. 文章通篇引用古詩詞,豐富又準確,請從結(jié)構(gòu)與內(nèi)容角度,分析其作用。
13. 在我們的成長歷程中,古典文學對我們都產(chǎn)生過深遠的影響,結(jié)合你最有感觸的一句詩文名句,談一談對你精神世界的滋養(yǎng)。
【答案】9. 不矛盾, “有毒”是因為擁有感傷情懷的人對人世的控訴,對人生缺憾不能坦然面對、對世界有太強欲望可又無能為力,這是一種孱弱和病態(tài)。 “甜蜜”是因為這種孱弱和病態(tài),對于少年有無法抵抗的吸引力(傳染性),是他們在人世的寄托。 ???
10. ????(1). 無論(不管、不論、任憑)……都(總、總是、也)…… ???(2). 前后分句是條件關(guān)系,前一分句,排除一切條件(表示蘇東坡在任意境況下),后一分句說明在任何條件下產(chǎn)生的結(jié)果(能保持達觀)。 ???11. C ???
12. 以古詩為線索敘述作者的精神歷程,由鷓鴣啼的古詩句引出了作者對感傷精神的入迷,繼而引用蘇詞表現(xiàn)了作者對達觀精神的喜愛,最后引用曹操的《短歌行》,表達了作者在與感傷、達觀精神的比較后,對于反抗人生缺憾的英雄情懷的向往。 ???
13. 名句,闡述名句對自己精神世界影響。
【解析】
【9題詳解】
本題考查理解文學作品中重要詞語內(nèi)涵的能力。解答此題要在整體理解前兩段文意的基礎(chǔ)上,從第二段找出與“感傷傳統(tǒng)以它有毒的甜蜜滋養(yǎng)了我的情感”相關(guān)的語句加以概括或者直接引用即可,如“至此才猛地恍然大悟,發(fā)現(xiàn)了人的真實處境,不禁悲從中來。從此這感傷情緒就一發(fā)而不可收”突出感傷情緒滋養(yǎng)我的情緒;“他們不安于生命的定數(shù)又無可奈何,他們對世界有太強的欲望卻只有太弱的力量,他們既不能戰(zhàn)勝世界也不能戰(zhàn)勝自己。這正可以說是一種孱弱和病態(tài)”表明了感傷情緒的人對人生缺憾的無能為力,是“有毒的”;“這種病態(tài)對于少年人卻有無法抵抗的傳染性。我那時候?qū)Ω袀慌烧媸侨朊缘煤堋北砻鬟@種感傷傳統(tǒng)對我的吸引力,是“甜蜜”的。故兩者相反卻又相依存,故不矛盾。
【10題詳解】
本題考查正確使用關(guān)聯(lián)詞的能力。解答此題,要注意上下文語句的提示,考生要抓住關(guān)鍵詞的特征去概括。“在怎樣失意的情況下”表明無一例外,排除一切條件,“能保持心情的平和”對應(yīng)上句。表明失意中的樂觀。對應(yīng)后面“赤壁”“黃州”“惠州”這些貶謫第,突出其失意至極,賞月、種柳、“長江繞郭知魚美”、“日啖荔枝三百顆”,“一片詩心”突出始終樂觀。故填條件關(guān)鍵詞:“無論……都……”“任憑……也……”。
【11題詳解】
此題考查學生對小說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和鑒賞的能力。解答此題,應(yīng)從語句理解、手法分析、內(nèi)容分析、主題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斷。根據(jù)對文本內(nèi)容的感知與理解,仔細辨識選項與原文的細微差別,做出判斷。第五段“這也是對人類命運的屈服,但這是恪盡人力之后的屈服,這種屈服中包含著人類不可折辱的尊嚴。我從中受到了莫大的感動”,作者突出了這種屈服前的竭力抗爭和不可折辱的尊嚴,所以實際上并不認為這是真正的屈服。C項曲解文意。故選C。
【12題詳解】
本題考查鑒賞文學作品藝術(shù)手法作用能力。解答此題,先要了解“引用詩詞”常有豐富內(nèi)涵、增加文采、表達……內(nèi)容和情感的作用。大體是結(jié)合文意作答,不要生搬硬套。一二段“唯有鷓鴣啼,獨傷行客心”“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等詩句在內(nèi)容上體現(xiàn)這些一以貫之的感傷傳統(tǒng)以我的情感滋養(yǎng)和我的著迷;第三段借蘇軾詩詞寫蘇軾的樂觀和對我的影響,“使我平安度過了生于人世難免的一次次危機”;第五段的詩詞寫曹操的英雄情感,突出人“恪盡人力”的抗爭和“不可折辱的尊嚴”。詩詞貫穿全文,串其我的感情變化,結(jié)構(gòu)上起線索作用。
【13題詳解】
本題考查探究文學作品中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導(dǎo)向的能力。解答時緊扣文本,思考名句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和對“我”的影響,立足全文主題,應(yīng)落腳在面對人生和命運時的努力抗爭上。名句可采用文中的,最好文本外的傳統(tǒng)名句,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可以談人在面對人生難免的一次次困難時的堅忍不拔,永不屈服精神。
【點睛】引用的作用主要包括:1、可使語言簡潔凝練,增添感染力,有利于表達情感。2、有利于引起讀者聯(lián)想或共鳴,達到推陳出新,增強生動性的效果,或幽默風趣,增強形象性和畫龍點睛之效。3、可使論據(jù)確鑿充分,增強說服力,升華主題。4、彰顯文章底蘊,使文章散發(fā)出濃濃的書卷氣和文化氣。
?
(三)詩歌鑒賞
閱讀詩歌,完成各題。
歲暮歸南山①
孟浩然
北闕②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發(fā)催年老,青陽③逼歲除。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注]①該詩寫于四十歲的孟浩然來長安考進士落第后。②北闕:指帝宮。③青陽:指春天。
14. 從體裁上看,這首詩是屬于_________。
15. 下列對詩歌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一二句寫出了作者想要遠離官場,歸隱南山的決心。
B. 第三句中,說“不才”既謙詞,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識、良驥未遇伯樂的感慨。
C. 五六句中,白發(fā)、青陽,本是無情物,綴以“催”“逼”二字,恰切地表現(xiàn)詩人不愿以白衣終老此生而又無可奈何的復(fù)雜感情。
D. 這首待表面上是一連串的自責自怪,骨子里卻是層出不盡的怨天尤人;說的是自己一無可取之言,怨的是才不為世用之情。
16. 曾經(jīng)有人評價這首詩“結(jié)句意境深妙”,請結(jié)合全詩,說說你對此的理解。
【答案】14. 五言律詩 ???15. A ???
16. 結(jié)句寓情于景,語意雙關(guān),描繪了一幅寒冷的冬夜,一輪冷月透過松樹,將清冷的光輝照進窗內(nèi)的景象,給詩人以清虛空寂之感。既是對眼前清冷、寂寥的實景客觀描寫,也是詩人求仕不得后內(nèi)心愁苦與無望的真實寫照,含蓄委婉,極有韻致。
【解析】
【14題詳解】
此題考查詩歌體裁的能力.解答此題,可根據(jù)詩歌題材上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近體詩分兩大類:(1)律詩,由八句組成,五字句的稱五言律詩,七字句的稱七言律詩.(2)絕句,由四句組成,五字句的稱五言絕句,七字句的稱七言絕句。本詩共八句,每句5字,故是五言律詩。
【15題詳解】
本題考查理解詩歌內(nèi)容和藝術(shù)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題,要學生在看標題、看作者、看注解、看意象、看情感關(guān)鍵字的基礎(chǔ)上準確把握詩詞內(nèi)容、情感、手法,然后比對選項與原文內(nèi)容,看是否有事實陳述混亂、技巧斷定不當、感情概括不準等錯誤。“北闕休上書”指自己休要再上書給帝宮,表示自己將不再積極追求仕進,含有落第后的無奈。A項“想要遠離官場”與原意不符,作者當時也沒有當官。故選A。
【16題詳解】
本題考查鑒賞詩句妙處的能力。鑒賞詩句妙處的題型,一般是結(jié)合標題和注解,理解句子寫了什么內(nèi)容,用了什么手法,渲染了什么意境氛圍等,還要結(jié)合句子在全文的位置,思考句子在結(jié)構(gòu)和情感上的作用。解答此題,考生要抓準“結(jié)句意境深妙”,即考查尾聯(lián)的妙處。“永”即“長久”,“永懷愁不寐”意為:因為長久的悲愁而夜不成寐,寓情于景地寫了作者愁苦之情;結(jié)合注解①“寫于四十歲的孟浩然來長安考進士落第后”和前三聯(lián)“不才明主棄”“白發(fā)催年老”等詩句,作者愁的是時光空度,自己因落第而無法被重用,不能施展才華?!八稍乱勾疤摗?,夜下,月光清寒,照進窗內(nèi),讓人覺得清冷空寂,渲染了冷清空落寂寥的氛圍,既寫月夜的冷寂,也寫內(nèi)心因落第而起的時間空度、被重用無望的失落感,一語雙關(guān)。整體上,尾聯(lián)寫眼前清冷的月夜中自己難眠的感傷,寓情于景、一語雙關(guān)地深化了作者落第后,求仕不得、才華不得施展的傷感主題。
【點睛】鑒賞詩句妙處題是詩詞中的??碱}型,一般有四個技巧:一要弄懂表層含意;二要把握句式特點(倒裝句、互文句、對仗句、煉字句);三要關(guān)注表達技巧;四要注意句子位置(文首、文中、文末)。答題步驟一般為:詩句含義+表達技巧+語言特點+結(jié)構(gòu)技巧+意境氛圍+情感作用。
?
(四)文言文
閱讀下文,完成各題。
①張君名徹,字某,以進士累官至范陽府①監(jiān)察御史。長慶元年,今牛宰相為御史中丞,奏君名跡中御史選,詔即以為御史。其府惜不敢留,遣之,而密奏:“幽州將父子繼續(xù),不廷選且久,今新收,臣又始至孤怯,須強佐乃濟?!卑l(fā)半道,有詔以君還之,仍遷殿中侍御史,加賜朱衣銀魚。
②至數(shù)日,軍亂,怨其府從事,盡殺之,而囚其帥。且相約:張御史長者,毋侮辱轢蹙②我事,毋庸殺。置之帥所。居月余,聞有中貴人自京師至,君謂其帥:“公無負此土人,上使至,可因請見自辨,幸得脫免歸。”即推門求出。守者以告其魁,魁與其徒皆駭,曰:“必張御史。張御史忠義,必為其帥告此,余人不如遷之別館?!奔磁c眾出君。君出門,罵眾曰:“汝何敢反!前日吳元濟斬東市,昨日李師道斬于軍中,同惡者父母妻子皆屠死,肉喂狗鼠鴟鴉。汝何敢反!汝何敢反!”行且罵。眾畏惡其言,不忍聞,且虞生變,即擊君以死。君抵死口不絕罵,眾皆曰:“義士義士!“”或收收瘞之以俟。
③事聞,天子壯之,贈給事中。其友侯云長佐鄆使,請于其帥馬仆射,為之選于軍中,得故與君相知張恭、李元實者,使以幣請之范陽,范陽人義而歸之。以聞,詔所在給船輿,傳歸其家,賜錢物以葬。
(節(jié)選自韓愈《故幽州節(jié)度判官贈給事中清河張君墓志銘》)
【注釋】①范陽府:即幽州節(jié)度使府。②轢蹙:欺凌。
17. 寫出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1)居月余(?????????)??(2)君抵死口不絕罵(?????????)
18. 為下列句中加點詞語選擇釋義正確的一項。
(1)幽州將父子繼續(xù)(?????)
A. 連續(xù)不斷
B. 繼承延續(xù)
C. 接替前任
D. 阻斷后繼
19. 為下列句中加點詞語選擇釋義正確的一項。
(2)且虞生變(?????)
A. 估計
B. 預(yù)料
C. 憂慮
D. 欺騙
20. 下列句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
A. 詔即以為御史??????即擊君以死
B. 置之帥所??????????有詔以君還之
C. 必為其帥告此??????為之選于軍中
D. 而囚其帥??????????范陽人義而歸之
21. 把第③段畫線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22. 第①段中“發(fā)半道,有詔以君還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話回答)
23. 第②段對張徹形象的刻畫十分傳神,試作簡要分析。
【答案】17. ????(1). 過了 ???(2). 斷 ???18. B ???19. C ???20. C ???
21. (他們)把這件事報告給皇上,皇上下詔所到之處提供車船,傳送到他的家鄉(xiāng),賜給錢財物品來安葬。 ???
22. 幽州節(jié)度使密奏朝廷,言明原幽州將不易臣服;同時,自己初來乍到孤立無援,需要強有力的輔佐。 ???
23. 本段采用正側(cè)面結(jié)合的手法傳神地刻畫了張徹形象。通過其被困求出后直斥叛軍,至死不絕的行為刻畫以及義正詞嚴的語言描寫,突顯其忠勇剛烈的形象特征;同時,通過叛軍以長者視之,呼其為“義士”,死后收埋等行為側(cè)面襯托,更突顯出其剛毅不失氣節(jié)的品質(zhì)。
【解析】
【17題詳解】
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實詞的能力??忌蒙舷挛牡恼Z意和邏輯關(guān)系推測多義實詞,古今異義詞,通假字,偏義詞及詞類活用等詞語在文中的釋義。“居月余”是“置之帥所”與“聞有中貴人自京師至”兩件事中間的時間過渡,可以為“過了一個多月”,由此可知“居”的答案;“眾皆曰:“義士義士!”說明眾人對被擊殺而死的張徹的敬佩,表明他至死都沒停止罵,故“絕”表示停止、斷絕。
【18題詳解】
本題考查理解文中詞語含義的能力。遵循“詞不離句、句不離段的原則,考生要利用上下文的語意和邏輯關(guān)系推測。依據(jù)句意,幽州節(jié)度使舍不得放走張徹,但又不敢違抗皇帝命令而私自留下他,于是秘密向朝廷奏報,說幽州的將領(lǐng)們父子相承,不聽從朝廷選派,而自己又剛?cè)喂?jié)度使感到孤單怯弱,必須有強有力的助手(張徹)來幫助。故“繼續(xù)”指幽州將領(lǐng)們父子傳承不斷的不服從調(diào)配的陋習,B項語意最合適。故選B。
【19題詳解】
本題考查理解多義詞在文中的意思的能力。常用方法有意義推斷法、語法推斷法和課文、成語聯(lián)想法。蘇轍,字子由,一字同叔,晚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宰相,依據(jù)“眾畏惡其言,不忍聞,且虞生變,即擊君以死”可知殺死張徹的原因是“不忍聞”和“虞生變”,而變故還沒有發(fā)生,所以“虞”當理解為擔憂,憂慮。故選C。
【20題詳解】
本題考查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本題既考意義,又考用法。要考生先依據(jù)文本推出選項中一個句子中的虛詞,再將句意套到另一句中來推斷虛詞用法是否相同。A項,讓,讓……擔任,介詞/結(jié)果連詞,最終;B項,代詞,代張徹/代詞,代幽州;C項,兩者皆為介詞,給、替;D項,轉(zhuǎn)折連詞,但是/結(jié)果連詞,所以。C項符合題干要求,故選C。
【21題詳解】
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譯句子要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字字落實,達到“信、達、雅”的標準。同時要注意實詞: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異義、通假字的翻譯;注意一些虛詞也有意義;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譯也要到位?!耙月劇?,省略句,以之聞,把此事讓皇帝知道;“給”:提供,供給;“輿”,車;“以”:用來。
【22題詳解】
本題考查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題,要考生回歸原文,思考“發(fā)半道,有詔以君還之”的原因,注意用自己的話高闊。緊扣密奏內(nèi)容“幽州將父子繼續(xù),不廷選且久,今新收,臣又始至孤怯,須強佐乃濟”有三個原因:幽州將領(lǐng)不服從管教;自己新到,孤立無援;張徹是強有力的輔助。
【23題詳解】
本題考查概括文學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題,考生要了解作者常用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肖像來正面描寫人物,也會用他人烘托及評價等側(cè)面描寫人物。張徹所罵的話“汝何敢反!前日吳元濟斬東市,昨日李師道斬于軍中,同惡者父母妻子皆屠死,肉喂狗鼠鴟鴉。汝何敢反!汝何敢反!”體現(xiàn)了他忠勇不屈的精神,“眾畏惡其言,不忍聞,且虞生變”和眾人“義士義士!”的贊美表現(xiàn)眾人對他剛毅精神的贊美。
?
【參考譯文】張君名徹,字某,以進士多次升遷至監(jiān)察御史兼范陽府判官。長慶元年,今天的牛僧孺宰相當時任御史中丞,將張徹的名字事跡上奏,被選為合格的監(jiān)察御史,皇帝降詔就讓他出任監(jiān)察御史。幽州節(jié)度使張弘靖舍不得放他,但又不敢違抗皇帝命令而私自留下他,于是就送他走,而同時秘密向朝廷奏報:“幽州的將領(lǐng)們父子相承,不聽從朝廷選派已經(jīng)很久了,如今剛剛歸順朝廷,而我又剛?cè)喂?jié)度使,感到孤單怯弱,必須有強有力的助手才能成事?!睆垙匦兄涟肼?,又有詔令讓他返回幽州,仍升為殿中侍御史,加賜朱衣銀魚袋。
回到幽州沒有幾天,幽州軍叛亂,軍士們怨恨幾名幕僚苛刻,將他們?nèi)繗⒌?,而又將其統(tǒng)帥張弘靖囚禁起來。并且他們相互約定:張御史是個寬厚長者,沒有侮辱和欺凌過我們,不用殺他,將他囚在帥府。過了一個多月,聽說有宦官從京城來到幽州軍中,張徹對張弘靖說:“您對當?shù)厝藳]有做過違理虧心的事,皇帝派使者到來,可借此機會求見以自我辯解,可以有幸免難而回去。”于是張徹就推門請求出去,守衛(wèi)的人以此告訴叛亂分子的頭目,叛亂頭目和叛亂分子們都十分驚駭,說:“這必定是張御史。張御史是忠義之士,必定會將其帥張弘靖的下落告訴這里的其他人,不如把他轉(zhuǎn)移到別的地方?!庇谑蔷秃捅姸嗟能娛恳黄鸢褟垙靥岢鰜?。張徹出門就大罵眾叛軍道:“你們?nèi)绾胃曳磁?前些時候,昊元濟被朝廷殺于長安的東市,最近李師道又被殺于其軍中,和他們共同作惡的人,其父母妻子都被殺掉,用他們的肉去喂狗鼠鴟鷗,你們?yōu)槭裁催€敢反叛!你們?yōu)槭裁催€敢反叛!”他一邊走一邊罵。眾叛軍害怕和討厭聽他這些話,不忍心聽下去,并且憂慮軍中會因此發(fā)生變故,于是就把他打死。張徹君到死罵不絕口,連眾叛軍也都說:“真是義士!真是義士!”有人收埋了張徹的尸體以待將來。
????此事傳到朝廷,皇帝認為張徹十分勇壯,贈其為給事中。此時,張徹的朋友侯云長佐天平軍節(jié)度使,請求其節(jié)度使左仆射馬總,替他在軍隊中選人,選到了和張徹舊相知的朋友張恭和李元實,讓他們帶著錢到范陽去請求歸還張徹的尸體,范陽人出于義氣而歸還了其尸體。此事上報朝廷,皇帝發(fā)布詔令,讓各所在地供給車船,由驛站轉(zhuǎn)送回家,并賜給錢財而葬埋之。
?
(五)文言文
閱讀下文,完成各題。
書孟德傳后
蘇軾
子由書孟德事見寄,余既聞而異之,以為虎畏不懼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見虎而不懼者,則斯言之有無,終無所試之。然曩余聞忠、萬、云安多虎。有婦人晝?nèi)罩枚荷成隙揭掠谒撸⒆陨缴像Y來,婦人倉皇沉水避之,二小兒戲沙上自若?;⑹煲暰弥?,至以首抵觸,庶幾其一懼,而兒癡,竟不知怪,虎亦卒去。
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懼之人,威無所從施歟?有言虎不食醉人,必坐守之,以俟其醒。非俟其醒,俟其懼也。有人夜自外歸,見有物蹲其門,以為豬狗類也,以杖擊之,即逸去,至山下月明處,則虎也。是人非有以勝虎,而氣已蓋之矣。使人之不懼,皆如嬰兒、醉人與其未及知之時,則虎畏之,無足怪者。故書其末,以信子由之說。
24. 解釋下列句子中的加點字。
虎亦卒去(??????)??????必坐守之,以俟其醒(??????)
25. 對“然世未有見虎而不懼者,則斯言之有無,終無所試之”句理解準確的一項是(????)。
A. 但是,世上沒有見到老虎不懼怕的人,那么這句話的有與無,終究沒有什么可以試驗。
B. 這樣,世上沒有見過老虎不懼怕的人,那么這句話有理或無理,終究沒有什么可以證明。
C. 這樣,世上沒有見到老虎不懼怕的人,那么這句話是真是假,終究沒有什么可以檢驗。
D. 然而,世上沒有見過老虎不懼怕的人,那么這句話是實是虛,終究沒有什么能得到驗證。
26. “子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轍的______,本文中“子由之說”的具體內(nèi)容指的是______。
27. 下列各項對文章的闡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文章圍繞子由寫的《孟德傳》中“虎畏不懼己者”一事展開議論,認為老虎吃人,必定要先“被人以威”,只要人不害怕老虎的威風,老虎就不會吃人。
B. 蘇軾的散文平易流暢,讀起來毫無艱澀、局促之感。本文借議論來說理,據(jù)事推理,富有意趣。
C. 蘇軾認為,老虎不敢吃人且怕人的主要原因是人在氣勢和心理上首先占了上風,老虎的威風自然就消失了。我們平常說的“無知者無畏”也就是這個道理。
D. 子由在《孟德傳》中借孟德之口闡述了一個觀點:人只要不怕死,什么猛獸都不會怕,蘇軾在本文中對此懷疑態(tài)度,覺得這是未經(jīng)驗證的毫無根據(jù)的說法。
28. 文中指出嬰兒、醉人、夜歸人所以“不懼虎”,都是因為“無知”,根據(jù)文意,請指出各自“無知”的具體內(nèi)容。
【答案】24. ????(1). 最終 ???(2). 等待 ???25. D ???
26. ????(1). 字 ???(2). 老虎害怕不懼怕它的人 ???27. D ???
28. 嬰兒無知是指嬰兒不知虎為可畏之物;醉人無知是指不知身邊有可畏之虎;夜歸人無知是指不識此物為無畏之虎。
【解析】
【24題詳解】
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實詞的能力??忌蒙舷挛牡恼Z意和邏輯關(guān)系推測多義實詞,古今異義詞,通假字,偏義詞及詞類活用等詞語在文中的釋義。第一段寫“而兒癡,竟不知怪”,居然不怕老虎,“去”寫老虎的離開,是故事結(jié)局,故“卒”譯為“最終”;第二段“虎不食醉人,必坐守之”,虎守著醉人,“醒”和“懼”的主語都是醉人,老虎的“守”顯然是讓醉人怕,“俟”的意思容易理解:等待。
【25題詳解】
本題考查理解和翻譯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譯句子要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字字落實,達到“信、達、雅”的標準。同時要注意實詞: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異義、通假字的翻譯;注意一些虛詞也有意義;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譯也要到位。對應(yīng)前文“虎畏不懼己者”和后文“未有見虎而不懼者”可知,句間關(guān)系為轉(zhuǎn)折,“然”應(yīng)譯為“但是”,排除BC。“斯言”指“虎畏不懼己者”,“有無”指有無道理,而不是有沒有,所以排除A。故選D。
【26題詳解】
本題考查了解文化常識和分析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蘇轍,字子由,一字同叔,晚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據(jù)第一段“子由書孟德事見寄,余既聞而異之,以為虎畏不懼己者,其理似可信”,可知子由講述的具體內(nèi)容是“虎畏不懼己者”,翻譯為:老虎害怕不懼怕它的人。這就是答案。
【27題詳解】
本題考查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正確解答這類題,需將選項跟原文中的有關(guān)內(nèi)容仔細進行對照,主要注意人物概括不準、事實陳述混亂、技巧斷定不當、評價理解失當、文本評述失據(jù)等問題。據(jù)第一段“蘇軾在本文中對此懷疑態(tài)度,覺得這是未經(jīng)驗證的毫無根據(jù)的說法”和第二段“故書其末,以信子由之說”可知,蘇軾都辨明相信子由的說法。故D項“對此懷疑態(tài)度,覺得這是未經(jīng)驗證的毫無根據(jù)的說法”概括不當,曲解文意。故選D。
【28題詳解】
本題考查篩選并整合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解答此題,要聯(lián)系文意思考三者“無知”的內(nèi)容各有何不同,找準原文,翻譯理解,即可概括出答案。“而兒癡,竟不知怪”表明嬰兒不知虎為可畏之物是因為嬰兒幼小無知;“虎不食醉人,必坐守之,以俟其醒。非俟其醒,俟其懼也”表明醉人不怕虎是因為還未醒,不知老虎在身旁;“見有物蹲其門,以為豬狗類也,以杖擊之,即逸去,至山下月明處,則虎也”表明夜行人是因為夜色中看不清,錯把老虎當豬狗,所以敢打老虎。
?
三?作文(70分)
29.根據(jù)以下材料,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寫成詩歌),
瓊瑤:內(nèi)心的平靜與安寧——只要有了這個,也就達到幸福的境界了。
米蘭?昆德拉:沒有期待、無需付出的平靜,其實是在消耗生命的活力與精神。
【答案】幸福
幸福是人在創(chuàng)造生活條件的社會實踐中,由于感受和理解到個人、集體乃至人類的目標,理想和正義公益之事業(yè)的實現(xiàn)而得到人格上的滿足。
幸福,是人類追求的基本價值,而隨著各地建設(shè)"幸福地區(qū)"、"幸福城市"、"幸福社區(qū)"等規(guī)劃的提出,"幸福"也成了政府的施政導(dǎo)向。
幸福畢竟是個人的主觀體驗,所以,對幸福的評價是非常困難的。國內(nèi)外已經(jīng)有眾多的幸福評價指標體系,如國外有法國的"快樂指數(shù)"、英國的"國民福祉指標體系"等,國內(nèi)也出現(xiàn)了如"幸福江陰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等評價體系。但目前并沒有公認的幸福評價體系。
許多關(guān)于幸福的研究表明,在影響個人幸福的最重要變量中,前三項分別是就業(yè)、婚姻和教育。政府對個人的婚姻狀況影響可能有限,但與就業(yè)和教育卻直接相關(guān)。其他影響個人幸福感的因素如安全、環(huán)境、醫(yī)療、文化生活等,也與政府治理關(guān)系密切。
幸福首先是一種個人的主觀體驗,歸根結(jié)底公民自己才是幸福生活的主體。前些年一首流行歌曲說,"幸福不是毛毛雨,它不會從天上掉下來"。它道出一個樸實的真理,即爭取幸福首先是公民自己的責任,要靠自己努力奮斗。
幸福是個人由于理想的實現(xiàn)或接近而引起的一種內(nèi)心滿足。幸福不僅包括物質(zhì)生活,也包括精神生活;個人幸福依賴集體幸福,集體幸福高于個人幸福;幸福不僅在于享受,而主要在于勞動和創(chuàng)造。
幸福是懷有一顆感恩的心;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有一幫值得信賴的朋友;有一個和睦的家庭和一個充滿希望的明天。
幸福是一種感覺,它不取決于人們的生活狀態(tài),而取決于人的心態(tài)。
幸福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是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事業(yè)做成了,愿望實現(xiàn)了,你愛的人與你結(jié)婚了,你應(yīng)該是幸福的了。
要幸福,就要追求,就要奮斗。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屬于材料作文。這是一句含蘊豐富,可以引發(fā)讀者悠遠想象的話。要想寫好這篇由富有哲思的話引發(fā)出來的作文,首先就要深層次地挖掘話語的含義,瓊瑤的是講幸福的境界“平靜與安寧”;米蘭?昆德拉的“平靜”有時是在消耗生命。如何正確認識“平靜”呢?結(jié)合材料內(nèi)容立意即可。
?
獲得更多試題及答案,歡迎聯(lián)系微信公眾號:ygj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