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遭到了父親的一頓責罵,“你馬上要出去讀書了,別人亂說話這類事會很常見的?!?/span>?王猛數(shù)次情感上的求助,都沒有得到父母的有效回應,得到的只是一堆冷漠的大道理。?合理的情緒從沒有被接納,情感上也沒有得到支持,導致王猛最終成為“情感的孤兒”。?所以,王猛寧愿用決絕的方式斬斷這份親子關(guān)系。?明星孫儷曾在反思自己教育方式的時候曾經(jīng)說:
“當孩子有不滿,憤怒,悲痛的情緒發(fā)生,他需要的只是你的一個擁抱,不要說教,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支持他,鼓勵他,那些大道理等他們情緒好的時候再去說吧……”
當孩子生氣悲傷的時候,家長一句“我知道你很難過”、“你現(xiàn)在生氣,我理解”就勝過千萬句道理。?只有當孩子感覺到自己被理解,被在乎,被接納了,他們才會放下心中的情緒,敞開自己的心門,接納家長的觀念和意見。?這些遠遠比講道理重要。
要想讓孩子接受道理第二步便是讓孩子自己去承擔教訓,懂得道理。
這些也遠比聽父母講道理重要。?法國教育家盧梭曾提出想法說:
如果孩子犯了錯,造成了不良的后果,那就讓他親身體驗,并承擔自已所造成的后果,從中接受教訓。?這就是后果教育。?后果教育是比講道理更有效的教育。
一位家長朋友曾經(jīng)講過自己的一段經(jīng)歷:?她的女兒上3年級了還總是喜歡賴床,鬧鐘響了好幾遍也不起,?每次都是早飯都準備好了,喊了一遍又一遍,實在拖不下去了才起床,之后便急急忙忙洗漱,隨意扒幾口飯,便往學校沖。?這位家長苦口婆心跟孩子強調(diào)過很多次,這樣慌慌張張,不僅影響一天上學的心情和狀態(tài),而且不吃早飯很傷身體。?但是女兒總是聽不進去。?后來朋友聽從了一位老師的建議改變了自己以往的做法。?從那天以后,她開始自己忙自己的,哪怕是鬧鐘響了幾遍,她都不去喊叫女兒,任女兒睡到自己的時間點。?結(jié)果孩子果然遲到了。?連續(xù)幾天上學遲到被批評后,女兒都能做到鬧鐘一響就起床了,再也不用家長催。?盧梭說:
冷冰冰的理論,只能影響我們的見解,而不能決定我們的行為;它可以使我們相信它,但不能使我們按照它去行動,它所揭示的是我們該怎樣想,而不是我們應該怎樣做。
只有孩子親身體會了行為的后果,才會收獲深刻的經(jīng)驗和教訓。?也只有孩子自己產(chǎn)生了改變的意識,才會持續(xù)糾正自己的行為。?這些都不是光講道理就能帶來的。?
要想讓孩子懂得道理,也需要家長更有智慧,更懂道理。
?家長的智慧決定自己的言行影響孩子到何種程度,也決定了孩子以后是不是能知行合一,形成完整的人格和品性。?這些都是孩子能聽得進去道理的前提。?有網(wǎng)友曾經(jīng)在網(wǎng)上分享過一個小故事:?地鐵上,一個小男孩忍不住拿出包里的零食。?媽媽并沒有大聲呵斥他讓他把東西塞進包里。?她只是巧妙地問了兒子一個問題:“兒子,地鐵上有三只羊,中途來了一只狼,那么還有幾只羊呢?”?小男孩自信滿滿地回答說:“沒有羊了,因為被狼吃了,媽媽我早就知道了。”?沒想到媽媽卻說,“不,還有3只羊,因為地鐵上不能吃東西。”?孩子聽完,默默收起了零食。?這位媽媽的教育方法,不僅顧及了孩子的面子,又把道理轉(zhuǎn)化成一個孩子容易理解又能接受的小故事,引起了孩子主動的思考。?這就是有效的教育,遠遠比講大道理更容易讓人接受。?曾經(jīng)有一個新聞,父母偶然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孩子喜歡惡作劇,在回家路上捉弄一位盲人。?但是他們并沒有教育孩子說要尊重他人之類的大道理。?而是用毛巾蒙上孩子的眼睛,讓他自己在外面走上一段路程。?因為有了這樣的一段經(jīng)歷之后,孩子便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變得十分有禮貌,看到需要幫助的人,都會主動跑過去幫忙。?和孩子講道理,常常是家長從自身角度出發(fā),去給孩子強加道理。?由于孩子大腦發(fā)育的不完全,他們思考問題、感受世界的方式只能從自己內(nèi)心出發(fā),根本不會懂得這些道理背后的含義。?所以用適當?shù)男袨楹头椒?,讓孩子自己去感受和體會這個世界上的很多事情,遠比口頭上的道理更讓人心悅誠服。?
最后,就算家長以前沒有做到共情和后果教育,也不懂得采用合適的方法跟孩子講道理,其實也沒必要太過焦慮。
?
就像作家李雪所說:
想要孩子好好刷牙?自己去享受刷牙的美妙過程;
想要孩子專心吃飯?自己去享受食物的萬千滋味;
想盯著孩子寫作業(yè)?自己去拿起本書享受閱讀;
想要孩子熱愛運動?自己下樓去跑兩圈。
當家長帶領孩子,通過親身經(jīng)歷,用心、用眼去觀察、領悟這個世界,他們感受到的世界也許會更加美好。
?
每個家長做好背后那個安靜而有力的保護者和守護者,也許是更有力的教育!
(圖文來自網(wǎng)絡,侵權(quán)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