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絕大部分的大人都在不知不覺中忘記了自己的青春期是怎么過來的。這么糟糕的情緒記憶,沒有人會愿意保留。
所以,作為父母不妨重溫一下自己的青春期回憶。
01
無數(shù)的日常小插曲
今天,有一個讀中學的女孩跟我說了她的經(jīng)歷。
洗衣服的時候,她不慎把洗衣液灑了一地,她有些慌亂地喊來媽媽幫忙處理。媽媽過來,指責她做事毛躁不認真。
她又羞又惱把自己關(guān)進了房間。
媽媽獨自打掃了一地的洗衣液,過了一會叫吃飯的時候她也不理,進去她房間里再叫的時候,她氣鼓鼓地對媽媽發(fā)脾氣說不吃飯了。
后來,媽媽跟她道了歉,但女孩內(nèi)心里仍然不滿意媽媽的態(tài)度,因為她覺得媽媽并不理解自己,也不該責備她。
(事情并沒有惡化到很嚴重的程度,因為青春期的母女矛盾問題已經(jīng)曠日持久。)
這是青春期孩子跟父母之間常見的日常小插曲,是很小的事情。然而這樣的小事背后,卻有很多暗流涌動。
毫不夸張地說,類似的事情積累多了,或許在某一時刻就會爆發(fā)成為親子之間真正的大沖突。
所以我想,我們做家長或許可以從小事情上深入了解和反思,避免一些我們不愿意看到的極端后果發(fā)生。
02
為什么會沖著父母發(fā)火?
我跟女孩復盤了事情的整個過程。
看到灑了一地的洗衣液,女孩本能地覺得自己做錯了事情。出于一個孩子的自我認知,她覺得自己無法獨自處理,于是她發(fā)出信號,讓媽媽來幫忙處理。
媽媽來了,指責了她:怎么做事那么不小心。媽媽的指責里,其實有一些對于她的預期:這么大了,應該要做事穩(wěn)重一些。
在這個時候,女孩很快認同了媽媽,她對于把事情搞砸的自己是失望和惱火的。
然而媽媽的指責,卻讓她直面了自己的無能和失敗,于是她把憤怒轉(zhuǎn)而指向媽媽,借此減少一些對自己的無能的失望——如果不是媽媽的指責,或許她不必直面自己如此糟糕和無能的現(xiàn)狀。
最后她怒氣沖沖地離開現(xiàn)場,沒有承擔清理現(xiàn)場的責任。
然而媽媽道歉以后,這件事情仍然沒有結(jié)束,她覺得并沒有被媽媽理解,心里有很多委屈。
聽完她的講述,我看到的是:這個女孩想要媽媽像對待一個成年人一樣地尊重自己,又希望自己可以像一個孩子一樣不用承擔后果,不用收拾殘局就離開現(xiàn)場。
通俗一點說的話,就是要把孩子和成年人的好處都占盡,但是責任和義務一點都不想承擔,這就是俗話說的,甘蔗還要兩頭甜。
這樣的幻想當然是不可能成立的,就算是媽媽也無法滿足她這樣的需求。
于是當我把這個場景呈現(xiàn)給她,告訴她,沒有任何人能滿足她這樣的需求。
現(xiàn)實層面上,要么就做大人,獲得尊重,并獨自承擔自己的責任,自己處理現(xiàn)場;要么做孩子,由大人來收拾殘局,但是同時也必然會被大人用對待孩子的方式來對待。
她心頭涌上來一種強烈的情緒,流淚了很久。
經(jīng)過我的反復提示和詢問,終于大體上形容出來,那是一種強烈的挫敗感,那也是她對媽媽發(fā)脾氣的根本原因:挫敗感的原因是看到自己仍然還是像個小孩子一樣,并沒有像自己以前想象中一樣獨立,這個認知讓她沮喪又憤怒。
而對媽媽憤怒的原因是,她原本并不想看到那一切,也不想面對自己的挫折感,然而媽媽的指責讓她不得不直面這個殘酷的事實,于是對她媽媽的憤怒簡直要沖出天際。
03
孤獨而沉默的戰(zhàn)場
或許,這就是青春期孩子反反復復要經(jīng)歷的挫敗感,以及需要反復練習的技能:身體的發(fā)育讓他們接近成年人的狀態(tài)了,但是內(nèi)心處理問題的能力仍然沒有徹底提升至成年人水平。
于是,希望自己是一個成年人,和還不能真正成為成年人的這對矛盾,在相當長的時間里都存在于青春期孩子的生活中,并不斷地制造挫敗感,困擾著他們,讓他們持續(xù)陷入各種負面情緒中。
當他們把事情搞砸了的時候,他們心里的挫敗感已經(jīng)把他們折磨得要瘋了。
如果在這個時候,父母還來指出來他們的問題,他們很自然地就會把這種對于自己的失望,轉(zhuǎn)變?yōu)閷Ω改傅膽嵟?/span>
這么糟糕的情緒記憶,沒有人會愿意保留。所以絕大部分的大人都在不知不覺中忘記了自己的青春期是怎么過來的。
于是大人們遇到這樣的情形,經(jīng)常一臉茫然地看著自己的孩子:明明做錯了事還不能說,莫名其妙又不高興了,或者一言不合就摔門而去。
最近這段時間,在一對一咨詢的漫長講述中,我才慢慢地回憶起來我自己中學時候的一些經(jīng)歷,從那些回憶中,以及我現(xiàn)在面對的青春期孩子的談話中,我逐漸理解了自己的青春期,然后理解了我接觸到的這些青春期孩子對自己還不具備獨立能力的沮喪。
所以我一直在想,我們做為成年人,可以為孩子們做些什么?
我想,在這個過程中,父母有一些常見的錯誤模式:當孩子求助于自己的時候,父母條件反射就把自己置于強者的位置,而求助的孩子顯然是弱者。
父母這種居高臨下的相對位置,在孩子發(fā)出求助的那一瞬間已經(jīng)形成。
如果父母沒有刻意地訓練自己,是非常難跳出這個怪圈的:既希望青春期孩子早日長大成人,又條件反射地把這個青春期孩子當成弱者來指責或者保護。
所以,作為父母不妨重溫一下自己的青春期回憶,或者了解一下青春期的概念。
心理學上,青春期是從兒童走向成年的一個過渡期,青少年從依附于父母生活的兒童狀態(tài),變成一個真正的可以獨立生活的成年人。
這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過程,而且是一個比較長的時間段,持續(xù)6-8年。
在現(xiàn)代社會,還有提前以及延后的趨勢——也就是說,青春期的持續(xù)時間越來越長——這是科學技術(shù)發(fā)展導致的結(jié)果,社會的信息總量和獨立生活所需要學習的知識,比起一百年前增加太多了,于是就需要更多的時間來學習和準備。
這個過程如此漫長、艱難,而且無人可替代,甚至因為各個家庭情況不同,因而鮮少有指引。
每一個青少年都不得不獨自學習成為一個成年人的知識和技巧,反復地在各自的現(xiàn)實生活中練習,并在不斷地挫敗中前行,直至最終掌握那些技巧,走入成年人的世界。
這是一個沒有硝煙的戰(zhàn)場,也是一個孤獨的世界;
敵人是他們自己,或者更具體地說,是兒童期的自己——青少年們需要戰(zhàn)勝兒童期的自己,也就是在象征意義上戰(zhàn)勝自己的父母,建立起全新的成年狀態(tài)的自我,才算是走完這個旅程。
青春期孩子做錯了事情還對父母發(fā)脾氣,其實是惱羞成怒,不能接受那個第無數(shù)次失敗的童年狀態(tài)的自己。
04
我們可以為他們做什么?
那么做父母的在這樣的情形下應該如何處理才會更加合適?
我的答案是:
既然是一個即將成年的大孩子,那就把Ta當成一個平等的人——尊重,并讓Ta承擔責任;不評價,耐心地給出時間和機會,讓Ta們自己去練習。
比如,面對這個女孩灑了洗衣液的事情,媽媽可以這樣處理:告訴女兒可以使用什么工具,怎樣處理,然后讓女兒獨自面對;或者如果評估情況嚴重,孩子無法自己獨自處理,那就帶著孩子一起處理現(xiàn)場。
在這個過程中,切忌指責、評價,那樣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增加挫敗感,是不合適的。
也不能讓孩子走開,大人單獨代勞,那樣會廢掉孩子的自我功能,讓Ta不懂得承擔責任的義務,也是不合適的。
明確的指令,給孩子方法,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處理問題的能力;不指責,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
等孩子更大一些,讓他們自己想辦法處理事情,面對挫敗感,可以更進一步的訓練他們處理事情的能力。
經(jīng)過數(shù)年的練習,青春期孩子終究可以與挫敗感和平共處,學會處理事情的能力,并獨立承擔責任,逐漸走向成年。
友情提醒:城市的孩子10歲左右,小學四年級進入青春期,是很普遍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