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的少女李玩,父母離異、父親再婚,之后,繼母生下了一個弟弟。
因為擔心李玩不開心,父親和繼母送給她一只小狗。她給它取名“愛因斯坦”。
剛開始,她并不喜歡這個強塞過來的“心意”,可漸漸地,這個小生命帶給她的陪伴和慰藉,也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
但有一天,爺爺卻意外弄丟了愛因斯坦。這是“狗十三”故事的源起。
電影海報上的一句話點出了這個故事的內核:“每一場成長都是兇殺案?!?/strong>
明明一幕幕都是萬千家庭中司空見慣的場景,卻生生撕開了很多人深藏的傷口。
也許在很多成年人眼中,李玩從一開始的叛逆倔強到最后的懂事順從,是陣痛后的成長,可我卻看到一個有靈性的生命是如何一點點跟自己的感受剝離。
鮮血淋淋過后,磨去的是棱角,死去的卻是真實的自我。
?
01
站在成年人的角度,愛因斯坦丟失后,李玩過于激烈的情緒反應實在太過任性。
大人們料到了她會難過,卻沒想到她會歇斯底里地滿世界找狗,甚至在不管不顧中還推倒了爺爺,連久未出門的奶奶也為了尋她差點走丟。
正是因為對李玩的情緒爆發(fā)感到費解,所以大人們干脆把一切歸結為一句話,“爺爺奶奶還不如一條狗!”
沒有人真正在意她的感受,因為成年人的關注點永遠只在行為上。
他們并不關心她的情緒,只希望她趕緊消停,不要再那么不懂事地給家人制造麻煩。
失去一個伙伴當然傷心,但更讓李玩感到絕望和崩潰的,卻是身邊這些大人對她情緒和感受的漠視。
有沒有覺得,這樣的場景其實一點也不陌生,也許它就發(fā)生在你的家里。
父母不能理解青春期的孩子為何事事叛逆、處處作對,一點小事就情緒失控,卻不知道正是他們的這種不理解和漠視,才導致了孩子內心憤懣的滿溢。
如果,只是如果,當李玩痛苦大哭時,家人給予的是理解,是對她情緒的感同身受,她還會不會有那些極端的行為?
如果當她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的痛苦被看到、被接納,她又會不會在面對失去時更坦然一些?
但是沒有如果。
就像片尾李玩面無表情地吃下一塊狗肉,通過將自己徹底和感受剝離來獲得成人世界的通行證一樣,她身邊的成年人們,早都已經失去了感受力,又怎么可能真正理解她的痛?
從頭到尾,爺爺沒有說過一句“對不起,把狗弄丟了是我的責任”。
當然,在中國的家庭語境下,要讓一個長輩對晚輩說抱歉,簡直是晚輩的大逆不道,但爺爺也的確沒有一點點抱歉的意思。
他心里的獨白是,不就是一條狗嘛,至于這樣嗎?難道我一個德高望重的長輩,還比不上一條狗?
對錯不重要,孩子的感受也不重要,權威掌握在誰的手里才是核心。
作為故事里最資深的成年人,他對感受的敏銳度失去得也最徹底。
?
02
李玩的“不懂事”終于惹怒了父親,他一氣之下暴力相向。
事后,他也感到自責懺悔,甚至向女兒落淚道歉。他是愛女兒的,但他仍然無法真正理解女兒。
后來,為了平息事態(tài),繼母想出了一個“好辦法”,用一只同樣品種的狗代替,然后全家人一起告訴李玩說,狗找到了。
李玩又怎會認不出曾經和自己朝夕相伴的伙伴?可家里所有的大人都一口咬定,這就是愛因斯坦,她只能妥協(xié)。
要做“皇帝的新衣”里那個戳破謊言、天真純粹的小孩,代價太大。
于是,她的內心開始撕裂。她開始否定自己的感受,壓抑自己的情緒,把這些原本是她真實自我的一部分,生生撕掉。
當新愛因斯坦因為弟弟太過跋扈奮起反擊,再一次被家人無情地送走時,李玩也徹底認清了現(xiàn)實——沒有人會在意她的感受,他們需要的只是順從和不麻煩。
于是,當她在弟弟的生日宴上,坦然地吃下一塊狗肉時,她已經完成了與自我的剝離,徹底封存了感受機制。
當然,這樣也更符合成人世界對她的期待:她成長了,懂事了。
?
03
現(xiàn)實中,有多少孩子就像李玩這樣,被一點點“謀殺”掉了。
當他們感受力尚且敏銳時,就被父母不停地告知,那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應該這么做,你應該那么做。
仿佛那些“負面”的情緒感受,都是十惡不赦的怪獸,凡事沒有“我感覺”,只有“我應該”。
慢慢地,他們也開始懷疑自己,否定自己,甚至為了靠近成人世界,絕望地放棄自己。
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后,同樣也會罹患“感覺喪失癥”,看上去懂事聽話,其實不過是任人收割的韭菜。
他們習慣了按照“應該”行事,卻連最基本的危險識別本能也都喪失了。
可直到現(xiàn)在,還是有相當一部分成年人在為孩子的懂事沾沾自喜,絲毫沒有意識到:懂事的孩子為了贏得你,早就已經在心里殺死了那個真實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