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世界是很原始的,他們會模仿和復制大人的行為和思路,如果我們給孩子傳遞的信息是:這世界上只有一個標準,就是我教給你的標準。他就會自然而然的用這個標準去判斷周圍的世界。
這個世界是多元化的,而且在向著越來越多元的未來進發(fā)。我們的孩子會接觸形形色色的人,會和無數(shù)種生活方式、思維意識和價值觀碰撞。如果在碰撞發(fā)生的時候,他們不懂理解和接納,就會非常痛苦。
作者:小小蘇媽媽,哥倫比亞大學教育碩士
........................................
他們只是和我們不同而已
去年圣誕節(jié)的時候,我們社區(qū)舉辦了一個音樂會,名字非常普通,就叫節(jié)日音樂會(holiday concert),任何人都可以去聽。我想帶娃聽音樂會應該很有趣,那天早早帶蘇寶到了指定地點。
舞臺裝扮得很有節(jié)日氣氛,觀眾席已經(jīng)來了很多家長,帶著小朋友。開場,老師帶著兩排穿著圣誕服裝孩子登臺了。從他們在臺上的表現(xiàn)能看出,大部分應該是智力低下的孩子。后來我才知道這是為我們學區(qū)的特殊兒童舉辦的音樂會,讓他們也有和普通人一樣登臺表演的機會。
觀眾席并沒有人因為臺上出現(xiàn)的特殊兒童,表現(xiàn)出大驚小怪。這時候我聽見旁邊有個小男孩在問媽媽,他們?yōu)槭裁催@樣唱歌(指跑調(diào))?他媽媽立刻把手指放在嘴唇上示意他別講話,然后小聲在他耳邊說,別人在演出時問問題是不禮貌的。
唱完一首,臺下掌聲雷動,然后我聽到剛才的媽媽對孩子說,他們不是唱的不好,只是唱得和我們不同而已。
"They are not singing in the wrong way, they are just singing differently."
我不是第一次遇到這樣的媽媽。好一個“不同”。
她們在向孩子傳遞一個信息:人與人之間是千差萬別的,我們需要尊重和理解這些差異,而不是用自己的標準去審判別人。這是一個人起碼的教養(yǎng)。孩子具備了這種教養(yǎng),才會去接納不同。
但是我們身邊有很多成年人,并不明白這個道理。
比如:
·這個剩女三十幾了還沒結婚,肯定很悲哀
·那個孩子一看就是農(nóng)村來的,真土氣
·天哪,一歲多了還在喂母乳,根本就沒有營養(yǎng)了
·你沒看到那個人是掃大街的嗎,離他遠點
·那個媽怎么帶娃的,寶寶才穿那么一點衣服,也不怕娃凍著
·那個姑娘滿身紋身和耳洞,肯定是問題青年
·那個網(wǎng)紅小女孩的媽媽讓她吃那么多,恐怕要得肥胖癥吧
我們?yōu)槭裁磿ピu判(judge)他人?
1.缺乏安全感和自信,需要用不斷否認別人來證明自己正確
2.無法理解與自己不同的行為和思維
3.無法忍受與自己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
評判別人可能會帶來什么?
1.傷害到別人
2.讓你自己顯得很LOW
3.給這個世界帶來負面能量
圣經(jīng)里多次告誡人類,每個人都有瑕疵,沒有誰是完美的,不要隨意去給其他人定罪(路加福音6:37)。審判別人不是我們的事,是上帝的事。況且很多時候我們眼中的瑕疵,只是我們自己對其他人的的偏見而已。美國的學校非常重視教孩子尊重和接納不同,而家長也會從小告誡孩子:judging是一件很沒有教養(yǎng)的事。
前段時間翻到周國平寫的《妞妞》,書里記錄了患眼癌的一歲女兒(盲人)和死神斗爭的故事,里面有段描述:
這天放療完畢,我們又帶妞妞在公園里玩。她大約感覺到了樹香、鳥鳴和新鮮的空氣,漸漸從治療的委靡中活潑起來。為了逗她高興,我抱著她沿小山坡的石階奔跑下來。她喜歡由此產(chǎn)生的快速的墜落感,那樣快活,格格大笑,還不停地喊叫:“跑,跑!”
我們正這樣高興地嬉玩著,我聽見一個母親對她的孩子解釋道:“那是個瞎子,你沒看見她一只眼睛全是白的?”
我們身邊充斥著這樣的“審判官”,不僅每天要在心里judge一萬個人,還把自己充滿偏見的內(nèi)心,耳濡目染的傳染給孩子。
在美國,如果有人公然對特殊兒童指指點點,是非常嚴重的事情,甚至可能引起公憤。其實美國對智障兒童、聾啞兒童和自閉癥兒童的稱呼并不是retarded, deaf, blind這些帶冒犯性質(zhì)的詞,而是統(tǒng)一用不帶否認色彩的方式來稱呼:特殊需求兒童(special needs children),這樣她們身邊的孩子們潛意識里知道,他們并不比別人差,只是有特殊需求而已。在美國這些年,我發(fā)現(xiàn)孩子們都非常適應身邊的特殊兒童,從沒看到過其他正常孩子對他們指手畫腳。
孩子的世界是很原始的,他們會模仿和復制大人的行為和思路,如果我們給孩子傳遞的信息是:這世界上只有一個標準,就是我教給你的標準。他就會自然而然的用這個標準去判斷周圍的世界。那么如果他遇到一個殘疾的孩子,第一反應是:他和我不同,第二反應是:他比我差。
偏見的種子就這樣在孩子心里扎了根。小時候,評判別人的外貌、身體條件;長大一些后,他們會開始對那些和自己價值觀不同的人事帶有偏見,思路變得越來越封閉和狹隘。
然而這個世界是多元化的,而且在向著越來越多元的未來進發(fā)。我們的孩子會接觸形形色色的人,會和無數(shù)種生活方式、思維意識和價值觀碰撞。如果在碰撞發(fā)生的時候,他們不懂理解和接納,就會非常痛苦。
每個人成長的經(jīng)歷接受的教育千差萬別,是造成人與人之間不同的原因。甚至在婚姻這種雙方高度相互認可的關系中,都不可能有價值觀100%一致的夫妻。很多成年人的痛苦,就來自于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別人。而那些感情和諧的家庭成員之間,往往都是懂得相互接納、求同存異的。
接納并不代表趨附對方的價值觀,而更多的是認識到“自己不喜歡什么,不意味著它就是錯誤的”。一個懂得少評判,多理解的孩子,會在將來的人際關系中少一些痛苦,也會明白:It's OK to be different. ?因此寫到這里,我想我能回答標題中的問題:想要孩子將來敢于與眾不同,父母首先要有尊重和接納不同的能力,然后耳濡目染的傳遞給孩子。
如何培養(yǎng)孩子對不同的包容
那父母具體要怎樣做,才能讓孩子有獨立人格、多元化的視角、不去隨意評判和自己不同的人?
試試這些建議:
·讓孩子有機會接觸形形色色的人和文化
Expose Your Child to People and Cultures
在紐約生活這些年,體會到最大的文化差異之一,就是紐約這個城市對多樣性的接納程度驚人。美國社會是個多種文化融合在一起的大熔爐,走在紐約街頭,你會看到爆炸式發(fā)型的黑人在街頭說唱,導盲犬陪著主人在路邊小店喝一杯咖啡,年薪百萬的華爾街高管和流浪漢一起擠進兩塊五的地鐵,地鐵站里缺了一條腿的女孩在投入的演奏大提琴。
如果有條件,帶孩子去旅行,嘗試當?shù)氐氖澄?,感受不同的文化。即使不出國,中國境?nèi)的不同地區(qū)也有文化差異。旅行能讓孩子感受到世界的多元,價值觀也會在見多識廣中逐漸塑造起來,懂得理解和尊重人與人之間的不同。
·保持客觀,少評判
Do Not Judge
--當你想說“他這樣做不對”的時候;可以說:“我不贊同他的做法”
當你想說某個現(xiàn)象不好、不對的時候,不妨說:我不贊同。比如,晚上哄娃睡覺的時候,他問:媽媽,為什么隔壁小明可以晚上10點才睡?你的第一反應也許是:他不應該睡那么晚。但你也許不知道,小明的爸爸每天早出晚歸,為了不讓爸爸在孩子的成長中缺席,全家人商量決定讓小明睡晚一點,這樣每天都能聽爸爸讀幾本繪本了。這時候你可以說:也許小明睡得晚有他的原因,但是咱們家的規(guī)矩,bed time是晚上8點。
--當你想說“他這樣做很奇怪”的時候;試試先說:“他這樣做很特別”,或者“我沒有想過要這樣做”
在美國,很多媽媽會在地上放一個床墊,讓孩子睡地鋪。這是典型的蒙特梭利兒童房的布置法,讓孩子在環(huán)境安全的前提下,有更多活動空間,促進自主探索。我一個朋友就是這么給孩子布置房間的。
她婆婆從國內(nèi)來美國探親的時候,看到小孫子的房間,大驚失色,連連指責媳婦:怎么能讓孩子睡地上?地上寒氣重,不知道這樣會著涼嗎?她可能沒有意識到,媳婦家是木地板,孩子睡在三樓暖氣充足的房間,和婆婆自己曾經(jīng)生活過的水泥地瓦房很不一樣,更不會因為睡地鋪著涼。
少在孩子面前評判對與錯,他們會逐漸明白,我不喜歡什么并不意味著什么就是錯誤的,我不需要同意別人的做法,但我可以尊重別人的選擇。
值得一提的是,避免評判別人,不代表摒棄是非觀念。是非觀和評判別人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比如,打人是不對的,搶玩具不禮貌的,這叫做有是非?!疤炷模膶殞毦谷还饽_不穿鞋,當媽的真不負責”,這就是評判。前者是常識,后者是基于自己價值觀的偏見。因為說這句話的人,可能并不知道孩子光腳學走路的好處。
·多講事實,少講觀點
State Facts, Not Opinions
--這是個事實:可樂含糖量很高
--這是個觀點:小朋友不應該喝可樂
比如寶寶從幼兒園回來,告訴你說,小明媽媽給他帶了好多零食。部分父母的第一反應可能是:吃那么多零食,他媽媽不對。但這樣既不能說服孩子,又潛移默化的讓孩子學會批判他人。你可以說:小朋友吃那么多零食,對身體不好、還容易蛀牙??茖W家都已經(jīng)證實了的呢。
多講事實,少講觀點不僅對寶寶的人格塑造有好處,對培養(yǎng)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也有幫助,因為嚴密的邏輯是基于事實的。
因此,美國的小學經(jīng)常會訓練孩子們區(qū)分事實和觀點的不同,培養(yǎng)有理有據(jù)思路清晰的孩子。
有句老話說過: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父母懂得尊重別人的不同,孩子才敢與眾不同,才有勇氣去接受新事物,探索生活多種多樣的可能性。教育的目的,不就是為孩子提供多一種可能性嗎?懂得消除偏見,尊重和包容多樣性的父母,才可能培養(yǎng)真正獨立,自信,高貴的孩子。
掃描上方二維碼,關注陽光家教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