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來自微信公眾號42旅(marathon_42trip)
上周在一本叫做《101件事兒死前一定要試試》的書中,發(fā)現(xiàn)“跑一次馬拉松”這個選項赫然在列。對很多人來說,跑馬拉松也可能是人生中的一個終極挑戰(zhàn)目標。幸運的是,我不用等到死前,早早地就做了這件事。
我的很多朋友都對“跑馬拉松”這件事感到好奇,他們想嘗試卻又不敢,還老問我怎么可以這么厲害,他們適不適合跑。我都回答一萬次了:我一點也不厲害!你們都可以!
雖然我知道,即使我再多說一百萬次,他們還是不會相信。在我跑完第一個全馬的時候,我就已經(jīng)知道了:
世界上從此只有兩種人:跑過馬拉松的,沒跑過馬拉松的。
跑過馬拉松的人生到底會有什么不同呢?
有人說,“沒有什么是一場馬拉松解決不了的,如果有,就再跑一場”,也有人說,“不管跑多少個馬拉松,也拯救不了窘迫的你”。
如果你希望馬拉松讓你脫胎換骨,心想事成,對不起,馬拉松不是巫術,你去燒香更好些;如果你說馬拉松沒改變?nèi)魏问?,毫無意義,那我們吃飽了撐著,花那么多時間跑那么多步?。∫欢ㄊ怯幸恍〇|西讓我們覺得值得,甚至上癮,才會一直一直這么深陷下去啊。
至少,我的人生是可以分為“跑馬拉松前BM(Before Marathon)”和“跑馬拉松后AM(After Marathon)”的。我只分享一下跑馬拉松后,我的內(nèi)心收獲和感受。
1更敢于相信
Set goals, not limits.
當我只跑過800米的時候,我想跑個馬拉松,我并不確定自己能成功,但似乎更多的人確定自己一定不會成功。
我試了,為每一次小進步感到開心,為每一次受傷或者無法完成目標跑量或配速感到沮喪和懷疑,這都是很正常的狀態(tài)。對于完成一個全馬這件事,我在跑完之前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感到懷疑和不確定。但在第一次抵達全馬終點的那一刻,我確信了,我為自己在只能跑800米的時候就相信自己能做到而感到驕傲。我想,如果當時我沒有選擇相信,到現(xiàn)在還是TMD只能跑800米啊。
跑完一次馬拉松之后,我發(fā)現(xiàn)自己看待事情的方式改變了,很多事情并非“不可能”,而是“有多想”。
想想生活中的其他事情,大抵也不過如此:存在可能性——找方法——去行動——行不通——再找方法——成功。如果不順利,中間無非在行不通和再找方法之間多周旋幾次。這只是取決于你愿意為此付出多少代價而已。
很多人不相信自己的夢想是可以被實現(xiàn)的,他們內(nèi)心深處甚至覺得自己配不上這樣的夢想。其實你試過一次就會知道,事情根本不是這樣。如果你的夢想太大,不如先定一個可以實現(xiàn)的小目標吧:比如跑一個馬拉松。
2更能熬了
Pain is inevitable, suffering is optional.
最困難的時候,不是一敗涂地的時候,而是在你不確定未來,還沒有看到希望,但你仍然握有選擇權的時候。
以前跟朋友討論開咖啡館,當我們討論到一種情形的時候,我們就放棄了。那是一種既沒有掙錢,也沒有倒閉,而是每個月小虧,你總希望下個月能出現(xiàn)起色,改變這個局面,可是每個月都小虧,雖然痛苦但是不甘心,這是最難受的。
跑馬拉松最難受的地方也在這里,跑到三十多公里的時候,你已經(jīng)用盡全力,跑出每一步都很痛苦,但是你也知道,每一步都更接近終點。每一場馬拉松,你都會經(jīng)歷這個“絕望-堅持-成功”的過程,每一次你都贏了(除非你真的退賽,如果沒退過,退一次試試,你會知道自己再也不想退賽了)。一次又一次戰(zhàn)勝這種絕望心理的過程,會讓你習慣和適應,在遇到生活中其他令人絕望的問題時,更從容淡定。
你會相信“努力到無能為力,上帝自然會給你開一扇窗”。不管這扇窗是什么樣子的,一個跑過馬拉松的人,會更堅定地想要看看。
3心更野了
很多人說:我只想跑完一次馬拉松,然后就不跑了。很多人都食言了。多少人說:我下一次再報全馬我就是傻逼。多少人最后甘愿做傻逼。
馬拉松,只會讓你越跑心越野。
什么叫野?英文叫wild。你想想動物世界里那些草原上的野獸,野,就是欲求未滿。跑馬拉松的人,心里永遠缺了一點,缺了一塊在心中要拼成圓滿的拼圖。
(南非五大馬拉松的口號——你比動物更野!)
如果你的拼圖是波士頓達標,你會用速度練習來彌補,下一場總想要比上一場快。如果你的拼圖是超長距離越野跑,你會躲進山里,恨不得跑個幾天幾夜。如果你的拼圖是百馬或者七大洲,你可能會認真工作努力掙旅費。
但無論是哪一種,當你衣冠楚楚地在城市里和正常人一樣上下班的時候,你的靈魂早就不知道飄到哪兒去了,你們的內(nèi)心燃燒著同一種欲望:Where is my next race? 我的下一場比賽在哪里?
4地理知識進步了
這是一個馬拉松帶來的意外的附加值,而且,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地理知識當年真的是體育老師教的。
一次次的報名比賽,讓整張世界地圖在我眼前慢慢清晰。你知道里加是哪個國家的城市嗎?你知道阿爾卑斯山經(jīng)過哪幾個國家境內(nèi)嗎?你知道印尼是在南半球還是北半球嗎?
不光是地理知識,我的古典樂是在柏林馬拉松期間被熏陶的;隨著參賽目的地的增加,我的啤酒知識也越來越不得了;懂的外語數(shù)量也越來越多,雖然大多只會說“你好”和“謝謝”。
馬拉松變成了我們跟世界的接觸點,并且在每一個接觸點都可以無限展開,城市、歷史、文化、藝術、音樂、電影、美食……只要你有足夠的好奇心,每一場馬拉松都可以收獲比一塊獎牌多得多的獎賞。
5數(shù)學更好了
馬拉松是一項講究控制的運動,所以每個跑者免不了要遇到計算配速的問題。
(看到這堆數(shù)字你頭暈了嗎?)
跑神們要算配速,為了知道自己能不能在目標時間內(nèi)到達終點,創(chuàng)造pb(個人最好成績)。
跑渣們也要算配速,為了知道自己趕不趕得到下一個檢查點,會不會慘遭“關門”(超過最晚到達時間被強制退賽)。
自從開始跑馬拉松之后,我對數(shù)字、時間、距離都變得更敏感了。以前我不知道我家附近公園有多遠,跑步后我知道了那公園離我家2.2公里,我跑過去要15分鐘,如果走過去的話估計得25分鐘。
再發(fā)展到后來,只要談論去哪兒要多少距離,我第一反應就是想如果跑過去大概要多少時間;只要談論到去干一件什么事要花多少時間,我第一反應就是換算成如果去跑步可以跑多少公里。
自從跑馬拉松之后,對于時間和空間,我有了新的度量衡,比起以前的稀里糊涂沒概念,我覺得自己活得更精確了些。
6治好社交恐懼癥了
在跑馬拉松之前,我是個社交恐懼癥患者,一遇到需要跟陌生人聊天的場合都很別扭。擔心自己講的話題別人會覺得無趣,而別人的話題我也不知道怎么接。
跑了馬拉松以后,場景通常是這樣的:我跟一個不跑步的朋友出去旅行,在機場遇到某穿著“Finisher”的跑友,立刻相視一笑開始互相搭訕(我也穿了“Finisher”字樣),然后我們相談甚歡10分鐘,最后依依不舍地互相道別互祝好運。完了朋友問:你們很熟?。课遥翰徽J識?。∮谑俏以谂笥蜒壑械男蜗笏查g從“自閉癥”變成了“交際花”。
我發(fā)現(xiàn)“馬拉松”這個話題幾乎是萬能的。如果遇上跑友,“天下跑友是一家”,你們自然可以從任何角度開始無障礙交流;即使遇到不跑步的,只要告訴他我跑過馬拉松,也可以立刻一邊接受對方膜拜的眼神,一邊安利對方開始跑步而引向無窮話題。
我開始感受到交流的樂趣,并開始享受每一次搭訕陌生人的奇妙歷險,反正最多他覺得我是個跑馬拉松跑壞腦子的神經(jīng)病罷了。
說了這么多,我只希望看到文章的你至少不要再問我:跑馬拉松適合我嗎?我有沒有可能完成馬拉松呀?如果還不確定,請看第一條。
掃描上方二維碼,關注陽光家教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