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shù)人放不下對富人孩子的迷之偏見
無論在國內(nèi)還是在國外,“富人孩子”總是容易被貼上“紈绔子弟”的標簽。
這種偏見由來已久。普林斯頓大學曾經(jīng)有一個實驗,叫實驗者(來自社會各階層)將不同標簽的為富人孩子、中產(chǎn)孩子、窮人孩子做配對,結(jié)果富人孩子得到的負面標簽主要包括以下四點:
標簽一:太自我中心、不知人間疾苦、缺乏同理心、不尊重別人;
標簽二:過分自我保護、缺乏信任感,不善于關心身邊的人;
標簽三:什么都有,養(yǎng)成無所事事、做事頹廢、不認真、不負責任;
標簽四:自律性、勤奮好學、責任感比不上窮人家的苦學生。
但我想說,就我個人接觸到的一些家庭條件極好的朋友,不僅沒有這些負面標簽,在他們身上,我還總能學到一些讓人佩服的思維和作風。
我在香港小學6年的同班同學、從小長大的朋友,家里是香港其中一家最大的房地商,從小每周六去賣旗(香港街頭慈善籌款),上大學后加入宣明會、國際兒童基金會,大大小小公益活動從不落下,上個月和我說打算加入無國界醫(yī)生,是我朋友里最有愛心的,最愿意為別人付出的。(回應標簽一)
我在北京最好的朋友,肥肥胖胖的,平時嘻嘻哈哈一起吃飯聊天旅游,但一有事情無論是工作不順心情底落,還是發(fā)燒了喝多了,他都是第一時間出現(xiàn)的而且真心關心你;同時也是我見過對老婆最好的人,是我朋友里最重感情,最仗義的一位。(回應標簽二)
一個從我到北京創(chuàng)業(yè)開始到現(xiàn)在幫了我最多的好朋友,在哈佛本科畢業(yè)、做過支教、做過村官、組織哈佛論壇、創(chuàng)建青年論壇、在高盛歷練過,每做一件事都非常認真,哪怕準備演講都一絲不茍,是我朋友里最有責任感,做事最嚴謹?shù)摹?/span>
還有一個我最聊得來的朋友,他有兩個非常讓人佩服的特長:博聞強記,我叫他移動Wikipedia, 什么話題什么領域他都略懂一二;而且自制力非常驚人,過去一年堅持每天11點前睡覺,健身鍛煉堅持幾年,是我朋友里最自律,最愛學習的一位。(回應標簽四)
我并不是想借這些個例,描述出另一個和“紈绔子弟”完全對立的“人生贏家”形象,只是,當大多數(shù)人給傳統(tǒng)富人家庭孩子貼上負面標簽時,他們也忽略了一個最簡單的事實——紈绔子弟才是其中非常少的一部分。
▋貧窮最大的后遺癥:不懂“長期博弈”
有大量研究表明,富人孩子與窮人孩子確實存在明顯的思維差距,這當然不能準確預測每個人的表現(xiàn),但確實代表了一種一般的規(guī)律和趨勢。
心理學家Lazarus和Folkman認為,人對情境的評價,決定了人對情境的反應——這句話聽起來有點拗口,其實不難理解。經(jīng)濟地位較低家庭的孩子,往往需要處理更多高壓力事件,這會讓孩子從小形成一種認知圖式,即要在這個世界上生存,需要不斷地保持警惕。等他們長大后,面臨陌生情境時,他們往往會產(chǎn)生更高的敵意和憤怒。
哈佛大學也曾專門研究過“貧窮”的后續(xù)影響力,認為,如果長期處于資源匱乏的狀態(tài),人們會無法停止對資源匱乏的擔憂,這會極大壟斷人的注意力,造成焦慮和資源管理的困難,導致認知能力和判斷力的全面下降,最終使人失去長期博弈的能力。
說到這里,我也可以舉出身邊一些家庭條件一般的好朋友,但完全沒有所謂窮人孩子思維的例子。比如我十年前打籃球認識的一個朋友,現(xiàn)在是我在香港最好的朋友,他的爸爸是地盤工,媽媽是拾破爛的,但他永遠充滿自信,為人也非常大方,從來不麻煩別人,也不會貪便宜。之前在通訊公司做IT總監(jiān),然后自己開公司,在業(yè)內(nèi)也小有名氣。
他是我朋友里最有韌性的,我也以他為傲。
因此,我們不能否認窮人家孩子和富人家孩子確實存在認知和思維方式的差距,但這種差距,是不是財富直接導致的呢?并不。
▋比家里有幾座金山更重要的,是有怎樣的父母
眾多科學研究證實了富人家孩子確實在某些方面比窮人家孩子更加優(yōu)秀,但是,真正導致這個差別的卻未必是貧富本身,而是以下的變量因素:
1、相處時間:
父母陪伴孩子時間的長短,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孩子在學業(yè)上的表現(xiàn):父母的陪伴不僅僅會對孩子形成有效的監(jiān)督作用,更會營造出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fā)孩子自主學習的興趣,積極投入到學習中去。
2015年有一項研究表明,自1975年以來,學歷較高的父母與子女的相處時間,其增長的速度是學歷較低的父母的兩倍。換句話說,受過高等教育的父母會更有意識地給孩子提供長時間的陪伴,而這班人大部分來自是富有家庭。
2. 消費方向:
貧富差距的關鍵不是富人擁有了更多的錢,而是他們的消費觀念發(fā)生了變化——經(jīng)濟學家Richard Murnane和Greg Duncan的研究結(jié)果顯示,從1972年到2006年,在家庭的開支的教育比例當中增加了150%,而低收入家庭在教育比例卻僅僅增長了52%。
這個研究說明,富人更愿意把自己更大比例的錢拿出來“用在教育的刀刃上”,而低收入家庭更傾向于把更大部分的收入花在其他方面。這種家庭教育消費觀念上的差別,無疑會影響孩子的思維發(fā)展。
3. 家庭語言環(huán)境:
父母給孩子營造的家庭語言環(huán)境給孩子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孩子3歲時所經(jīng)歷的語言環(huán)境,能夠有效地預測孩子以后的文學素養(yǎng),學術表現(xiàn),乃至他們一生的成就。
早在1995年,Betty Hart和Todd Risley就發(fā)現(xiàn)了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日常接觸到的詞匯量,不到同齡來自高收入家庭孩子的1/3。這個在孩子3歲左右語言爆發(fā)期時的巨大差別,對孩子之后的表現(xiàn)帶來了異常深遠的影響。但當?shù)褪杖爰彝サ暮⒆由磉呌斜容^好的語言環(huán)境,詞匯量與長期發(fā)展則與其他孩子完全沒有分別。
所以,用財富去解釋孩子思維認知上差別是不準確的,也是沒有意義的。與其去消極地看待“寒門再難出貴子”,不如積極地從上述幾個中間因素中入手:
o?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提高質(zhì)量長時間的陪伴;
o?樹立健康的消費觀念,創(chuàng)造一個豐富的語言環(huán)境;
o?告訴孩子,即使出身貧寒,一樣可以健康快樂的成長,甚至比其他同齡人做的更棒。
掃描上方二維碼,關注陽光家教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