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們都經(jīng)常會提醒自己不要做一個情緒化的父母,但教育孩子,不可能沒有情緒,很難一直保持溫和堅定、冷靜不失態(tài)。我們對孩子大動肝火的時候在所難免,但過后又常常后悔自責。那么發(fā)火后該如何與孩子和好,降低甚至杜絕對孩子造成的傷害,保持良好的親子關系呢?
文/詹純玲 ??轉(zhuǎn)載自微信公眾號“親子天下資訊平臺”(ID:cn-parenting)
剛下班的媽媽,拖著疲憊的身子接兒子小方回家后,馬上又得展開另一項工作──準備晚餐。
好不容易安頓下來要開飯了。
“小方,把玩具收起來,準備吃飯啰!”媽媽在廚房叮嚀著。
“嗯,”小方漫不經(jīng)心的回應。
“小方,有沒有聽到媽咪說的話?”媽媽略提高了音調(diào)。
“在收了啦!”小方回答。
媽媽把菜準備好,等了五分鐘,沒聽到任何動靜。到了房間一看,心想:“這算哪門子的收玩具?”看見滿地亂七八糟的玩具,小方仍專心地在堆積木,媽媽不由得怒火中燒,一把將積木推倒,小方嚇得大哭。媽媽愈想愈氣,聲音提高了八度:“你居然敢騙我說你在收了!你這么不聽話,早知道就不要把你生下來,我就不用那么辛苦??”,然后繼續(xù)數(shù)落小方好一陣子。吃飯時,一反平日耍賴磨蹭,小方快快地把飯菜都吃光,然后進房間默默地畫圖。
看著異常乖巧的小方,媽媽心里沒有一點欣喜,反而充滿了懊惱。她知道小方只是在害怕。她很后悔自己剛剛那么沖動,對孩子講出那么難聽的話,“孩子會不會受到我的傷害呢?從此跟我會不會有距離?”
父母身負教養(yǎng)孩子的重責大任,跟孩子每天長時間相處,當孩子行為表現(xiàn)不如預期時,很少有父母能一直保持穩(wěn)定的心情與孩子互動。
情緒失控的大人,會做些什么呢?
有人會不分青紅皂白地罵孩子,但其實是罵錯人或怪錯事;有的會口不擇言說些難聽話,例如:“你出去好了!”有的甚至做出不當?shù)膽土P,好比將孩子關廁所,甚至失控打小孩。
當管教失控后,孩子的心情通常會不安、害怕且困惑,因為他們不明白成人為何突然發(fā)那么大的脾氣。愈小的孩子愈不了解成人,愈容易將所有的錯歸咎在自己身上,而且會想:“爸媽不愛我了”。孩子如果沒有厘清這些心情,重新修復跟大人的關系,有些孩子就會開始出現(xiàn)讓大人不解的行為,例如:有的孩子選擇乖巧但退縮,認為唯有這樣爸媽才會再愛他;有的則因不確定感而變得易怒;有的則會用負面行為測試爸媽是否還愛他。
跟自己和好三部曲
為了讓孩子安心、父母不后悔,并學會用適當?shù)慕甜B(yǎng)方式教育孩子,管教失控后,重新修復與孩子的關系,并和他真正和好是很重要的。但在這之前,首要的工作是跟自己和好。
父母在意識到自己管教失控后的第一個念頭通常是“自責”。最讓父母懊惱的是親子關系的破裂,及擔心孩子的心理創(chuàng)傷與不信任。為了消除自己的“罪過”,父母可能會用彌補的方式來修復親子關系,但這只是表面上的和好。因為父母若不了解自己當時的情緒是什么,沒找出真正生氣的原因,學習如何安定自己,下回類似的情形再發(fā)生時,自己還是有可能被情緒牽著走,然后又再度懊惱、試著彌補??如此循環(huán),一再活在懊惱中,孩子更不安,關系又得重新開始。因此要以“學到經(jīng)驗”的心態(tài)原諒自己,跟自己和好;之后才可能用放松的心情與建設性的方式,跟孩子真正和好。該怎么跟自己和好呢?
一、厘清當時的情緒
自己在氣什么?管教失控,就像電腦中毒,當機了,切斷了與孩子關系的電源。電腦重新啟動,需要找出病毒;與孩子重新建立關系,也需要找出讓我們情緒失控的原因。若心情很復雜,可以寫下來,或找人談談以厘清自己的情緒。以下原因提供參考:
o?身體不舒服:身體感覺是最直接的。當我們疲累或不舒服,孩子的行為又不符合期待時,很容易有怒氣,如前例。或媽媽下班時很累了,孩子在旁邊嘰哩呱啦地講個不停,敷衍他兩句還要講,就會忍不住要他“閉嘴”。
o?時間的壓迫:當大人有時間壓力,而孩子卻一副“皇帝不急,急死太監(jiān)”的心態(tài),就會挑戰(zhàn)大人的極限,這也常是造成大人失控的元兇。好比大人要上班,孩子要上課,都快遲到了,孩子還拖拖拉拉,這時要大人不抓狂還真難。
o?挑戰(zhàn)個人地雷:有的大人對于某些價值觀特別重視,例如說謊、頂嘴、偷竊、打人、不搭理人等。因為擔心孩子會品性不佳、素行不良,大人就會特別易怒。
o?挫折感:一再說或教了好多次都沒有用,覺得自己的耐性都快被磨光了。
o?個人情緒轉(zhuǎn)移:可能因為工作或人際關系上遇到問題,成人本身心情不好;但孩子不懂得察言觀色,還在嬉鬧或不守本分,于是就遷怒到孩子身上。
或者其他可能因素??
二、重新整理自己的思緒
針對自己生氣的原因,重新思索自己要什么,以及可能的解決辦法。例如:發(fā)現(xiàn)自己特別在意孩子頂嘴,是因為他講話的態(tài)度令人不舒服?還是自己不容許孩子有個人想法?我想要培養(yǎng)什么樣的孩子?
舉另一個例子,假設你發(fā)現(xiàn)早上常常很趕,除了孩子拖拉外,其實自己常舍不得叫孩子早點起床,結果弄得自己很緊張。此時就要思考自己為什么會這么保護孩子?這是孩子的需要,還是自己的需要?如果是孩子的需要,可以有更好的解決方式嗎?
三、安定自己
整理完自己的思緒后,想想以后有類似的情況發(fā)生時,要如何安定自己。那可能是一個行動,或是一句內(nèi)在的語言。
·暫停法:例如覺察到自己情緒上來時,先離開現(xiàn)場,并告訴孩子:“我現(xiàn)在心情不好,需要離開冷靜一下。不是不理你,等下我們再談這件事?!被蛉ズ瓤谒?,上上洗手間,整理一下心情,再回來處理。
·自我安定法:當下在心里想一些安定語也很有效,例如:“冷靜,冷靜,他只是有話要說?!?、“讓他遲到一次,學習自我負責?!?/span>
跟孩子和好七步驟
1.承認自己的失誤,關心孩子的身心。放下身段,跟孩子道歉,做一個勇于面對錯誤的示范,孩子才會知道發(fā)生了什么事,了解你的情緒已平復,他的不安才會降低。其實,只要我們示弱,孩子很容易原諒我們的。要求孩子原諒自己,不是要讓自己好過,所以不是跟孩子說:“打你,是為你好。”那可以怎么說呢?例如:“媽媽很抱歉,剛剛有沒有嚇到你?現(xiàn)在心情還好嗎?”如果不小心傷到孩子的身體,幫他擦藥,關心一下傷勢。
2.讓孩子了解你的心情。跟孩子談談剛剛發(fā)生的事,讓孩子了解你的心情。例如:“我剛剛是很傷心,你答應我要收玩具,卻騙我。我覺得你不是這樣的小孩?。 ?/span>
3.讓孩子知道你學到的經(jīng)驗。“不過,再怎么生氣、傷心,媽媽也不應該那樣說話。如果媽媽下次說:‘我很生氣,因為你跟我說你在收了,卻沒收,我有受騙的感覺?!@樣講,你會不會了解呢?”
4.問問孩子,希望成人下次怎么說。“當媽媽很生氣時,如果以這件事來說,你希望媽媽怎么說,你才會了解呢?”
5.想一句話或一個方法,請孩子提醒你。“下次媽媽快要生氣時,請你幫忙告訴我:媽媽冷靜?!?/span>
6.與孩子就事論事,回到事情原點。例如:“剛剛媽媽叫你吃飯收玩具時,你說的跟做的不一樣。如果再一次,你可以怎么做,不會讓媽媽覺得你在騙我?”然后討論這件事可以怎么解決。
7.謝謝孩子的原諒。最后謝謝孩子的原諒,彼此約定生氣時的表達方式不能傷害自己和別人,而是要說出自己的心情及想法。
管教孩子,不可能都沒有情緒,重要的是:不要讓情緒影響我們的管教方式。我們要盡量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做孩子學習情緒表達的示范者。萬一失控時,就放下身段吧!承認自己的失誤,關心孩子的心情,重新面對沖突的原因,學習了解雙方的需要。
掃描上方二維碼,關注陽光家教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