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主持了著名的“棉花糖實驗”。每個孩子面前都擺著一塊棉花糖。孩子們被告知,他們可以馬上吃掉這塊棉花糖,但是假如能等待一會兒(15分鐘)再吃,那么就能得到第二塊棉花糖。18年之后的跟蹤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當年“能夠等待更長時間”的孩子,也就是“自我延遲滿足”能力強的孩子,在青春期的表現(xiàn)更出色。于是很多人開始刻意去訓練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卻忽視了“延遲滿足”的內(nèi)在邏輯,反而對孩子產(chǎn)生了消極的影響。
文/宇言? 轉(zhuǎn)載自微信公眾號“閆涵媽媽”
女友L的兒子3歲,行為規(guī)矩,很少哭鬧,讓我們羨慕不已。
說起帶娃妙招,L有條“制勝法寶”:延遲滿足。
當L的兒子還是個小嬰兒,想吃奶要扯著嗓子哭夠3分鐘才會等來媽媽的懷抱;想要某樣玩具,玩具就在手邊L也會等一會兒才給拿;想吃零食,必須努力表現(xiàn)才能得到……
一個看起來很有自控力的小男生就這樣煉成,L對自己的教育成果亦相當滿意。
一天我們聚餐,L去洗手間,她兒子看媽媽走遠,立刻抓起剛才媽媽不許他吃的零食塞進嘴巴,然后又抓起一把……等L回來,兒子已然成為乖寶寶。
餐后大家逛商場,L的兒子站在一排玩具車前,眼睛放光,L像往常一樣轉(zhuǎn)身離開。我在不遠處,看到L的兒子在媽媽背后,狠狠踢了小汽車一腳,又把一排玩具車都推倒,才緊跑幾步跟上媽媽……
這個媽媽引以為豪的乖男生,長久以來壓抑自己的愿望,不敢對媽媽提要求,也不敢反抗媽媽的命令,只能通過極端方式發(fā)泄情緒,甚至,跟媽媽相處時都透露著疏離和冷漠。
這一切,都是被誤讀的“延遲滿足”惹的禍。
“延遲滿足”第一宗罪
越不容易得到的東西越想要
成年人最想得到的是什么?當然是平時不容易得到的東西,孩子也一樣,往往對不得手的東西保持熱情。
欲望處理得好可以“化誘惑為動力”,處理不好就會“被魔鬼牽著鼻子走”。我們當然都希望讓孩子“化誘惑為動力”,但我們會辯別孩子的欲望和需求嗎?
餓了想吃、渴了想喝是本能,不被滿足就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而超出規(guī)則之外的東西,才屬于欲望,是可以拒絕的范圍。對寶寶所有要求都不假思索地“延遲滿足”,或干脆置之不理,結(jié)果往往適得其返,欲望真會變魔鬼。
“延遲滿足”第二宗罪
媽媽的愛需要我用“乖”去交換
“如果我表現(xiàn)得更乖,媽媽就會滿足我的要求,就會更愛我。”這是處于等待中的孩子最真實的想法。長此以往,每次媽媽不及時回應(yīng),孩子都會覺得是自己做的不夠好。
這樣的等待越多,孩子安全感受到的影響越大。如果小寶寶吃喝玩的需求被媽媽無理由地拒絕或延遲,寶寶會對生存環(huán)境充滿不安和恐懼,精神安全感也很難順利構(gòu)建。有些寶寶出現(xiàn)較強的攻擊性,也和沒有安全感有極大關(guān)系。
“延遲滿足”第三宗罪
“想要”是不對的
我們是孩子的全世界,孩子無比信任我們,但在他需要我們時,我們卻總是說不可以或等一下,甚至不理不睬。孩子哭鬧沒有用,掙扎沒有用……
漸漸地,因為媽媽的持續(xù)否定,孩子認為“想要”是不對的、羞恥的。這種羞恥感,不斷打擊著孩子的自尊與自信,嚴重者導(dǎo)致成年后無法清晰對別人表達自我。
自控力從來都是由自己決定
小孩子不懂得情緒是什么,不高興時只會哭鬧。當他們情緒失控,如果媽媽能蹲下來說:“媽媽明白你的感受,很想幫助你?!焙⒆訉⒌玫胶艽蟮陌参亢凸膭?。
媽媽的接納與共情,是孩子的情緒鎮(zhèn)靜劑。一點一滴的愛與理解,讓孩子慢慢學會自我控制??傆幸惶欤瑵u漸長大的孩子會明白:這件事的確讓我很難過,但沒關(guān)系,過一會兒就會好的。
相反,如果媽媽對孩子的哭鬧只是粗暴制止或不加理睬,壞情緒就會一直積壓在孩子心底,直至摧毀自我。
L的兒子面對喜歡的玩具,是自己控制住欲望決定不要,還是媽媽在替他控制欲望?
答案顯而易見。L對兒子所進行的“延遲滿足”教育,因為缺少理解與尊重,成了干預(yù)孩子成長的壞典型。而她的兒子,由壓抑漸漸變成憤怒,通過背地里“使壞”來發(fā)泄情緒。
正確地延遲滿足,媽媽可以這樣做
對可以滿足的事,延遲的同時告訴孩子原因。
孩子要吃餅干,看看表也確實到了加餐時間。此時,如果你想用延遲法培養(yǎng)孩子的自控力,那你可以這樣告訴孩子:“你想吃這個?好的,媽媽明白了。這個時間我們確實應(yīng)該吃點東西,不過請稍等片刻,媽媽要先洗洗手,再幫你準備好餐具,除了餅干媽媽還可以給你準備一些水果,而且你也要先把手洗干凈……”
你可以多啰嗦一會兒,邊說邊做,動作慢一點,讓孩子等得久一些。這樣做的重點是,孩子知道自己的需求是被媽媽理解的,知道媽媽在為了滿足自己而忙碌,整個等待過程中媽媽都和自己在一起……雖然孩子可能會因為不耐煩而哭鬧幾聲,但他會漸漸明白,等待是有原因的,他需要等待。
?對不能滿足的事,一定不要哄騙。
在商場里,孩子看中一件玩具。但家里已經(jīng)有很多玩具,于是選擇拒絕。孩子開始耍脾氣、哭鬧,于是父母說:“你看,咱們今天沒有帶夠錢,先回去,等下次有錢了再來買?!钡覀兒芮宄?,根本沒有“下一次”。
這不是“延遲滿足”,是欺騙,不僅會破壞親子關(guān)系中的信任感,也會影響孩子自控力的養(yǎng)成。
低齡寶寶自控力很低,他們只相信可以觸摸到的、確定的東西。因此,只有當他們知道父母的承諾一定會兌現(xiàn)時,才可能發(fā)揮稚嫩的自控力。父母的哄騙,只會讓小寶寶習慣于迅速獲得眼前利益。
所以,對待孩子,一定要言出必行。對于不能買回家的玩具,我們要做的是先聽一聽孩子為什么想要——先尊重、認可、接納孩子的想法,再當機立斷告訴他“不可以”,以及“不可以”的原因。
“延遲滿足”的秘訣,不在于延遲而在于滿足。
3歲以前,是孩子學習平復(fù)情緒的關(guān)鍵時期。在這個階段養(yǎng)成良好的情緒控制能力,孩子五六歲時更容易接受大人的管束。
每個人從出生那天起,就注定要學會適應(yīng)各種規(guī)則,需求也不可能全部得到滿足。作為孩子最信任的人,父母最應(yīng)該做的,不是控制孩子的需求,而是理解他們,然后決定是及時滿足,還是延遲滿足,或者不能滿足。
當然,無論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孩子都有知情權(quán)——他們有權(quán)利享受立刻得到滿足的快樂,也有權(quán)利知道需要等待才能獲得滿足的原因,還有不能得到滿足的原因。
明白原因,才能幫助他們成長,幫助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自控能力。
掃描上方二維碼,關(guān)注陽光家教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