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上海國際服裝文化節(jié)暨環(huán)東華時尚周的系列活動之一——“中國夢:花好月圓——當代中國風格時尚設計大展”在位于東華大學內的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開幕。作為目前國內首次在專業(yè)博物館舉辦的針對當代中國服裝設計師主題性作品的聯展,本展覽遴選近年來當代中國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國風格服裝設計師,邀請了張肇達、吳海燕、張志峰、薄濤、祁剛、王玉濤、劉薇、梁子、趙卉洲、楚艷等10位最具代表性的當代中國風格時裝設計師,以每位設計師提供的8件中國風格主題作品,配合相關的創(chuàng)作視頻、設計說明和設計圖稿,構成相對完整的從設計思維到作品的中國風格設計展示內容。
參展的著名時裝設計師、東華大學兼職教授張肇達表示,“中國風格可以歸為五個關鍵詞: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在完滿、幸福美好、低調奢華。中國風格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一種傳承的關系,中國風格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提煉與升華。但是尋求中國風格一定要在國際化的視野下,如果純粹的民族化,一定會有很多東西不合時宜。中國風格在現代生活方式重的應用最重要的是一種和諧,包括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平靜包容的。中國風格的元素有很多,有的很常見,傳統(tǒng)符號在運用時不能太直接,一定要經過重新處理,復合現代人的需求,表現出中國人的儒雅、內斂、豐富的愛心、或者中國女性的含蓄美。”
2013 年中國時裝設計“金頂獎”獲得者劉薇也攜作品參與此次大展,她表示:中國風格是這么多年常談常新的一個話題。每個設計師都具備自己的風格,對中國風格的理解也是不盡相同的。中國的設計師從小便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接受的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骨子里就流著中國文化的血統(tǒng),所以在設計方面自然而然就流露出來一些中國情結。但是,作為現代設計,需要有繼承、超越、發(fā)展這樣的過程。中國的文化太博大,就像一個用之不竭的藝術源泉,沉淀到我們心里的東西也是非常豐富的,設計師當然不能包羅萬象的全部使用,需要找到一個觸發(fā)點,結合創(chuàng)意的靈感和現代的理念去傳達,挖掘一些元素去感染大眾。中國設計也需要“去符號化”,不能簡單地將中國符號運用在中國設計上。
本次展覽的策展人之一,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館長卞向陽教授表示,隨著中國國力的提升,來自中國的文化因子對世界的影響越來越大,“中國風格”蔚然成風,吸引了全球的目光,特別是在關乎大眾日常生活的時尚領域,中國風格的產品和概念正在成為某種社會價值的體現。在當代中國,“中國風格”一直備受關注,一方面是因為它意味著舊日的文化傳承,即成為大國風范重要象征的中國服飾禮儀制度在文化層面的延續(xù);另一方面,“中國風格”也是經濟新常態(tài)下,消費大眾與產業(yè)界對當代時尚的中國式創(chuàng)造的期盼,民眾期待的不僅是中國服飾傳統(tǒng)的文化延續(xù),更加期盼具有時代精神的中國風格時尚創(chuàng)新,以及這種風格能夠在世界范圍的流行中贏得彰顯民族尊嚴的話語權。
為保證本次活動的權威性,本次活動組建了由國際著名服裝專家、行業(yè)協會負責人、知名時尚和設計評論家、資深時尚媒體人、專業(yè)博物館館長等組成的強大的策展團隊和評論人團隊。
評論人紛紛表示,東華大學、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舉辦該展,是中國時尚界的一件盛事。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作為一家專業(yè)博物館,它集收藏、研究、教學和社會服務于一體,這次舉辦反映現代中國服裝設計面貌的時尚大展,是一次有益的嘗試。特別是將研究觸角延伸到當代設計,這必將進一步改進辦館理念,拓寬視野,為博物館的研究和社會服務增添新的思路。
特邀評論人,現任愛丁堡藝術學院設計學院院長的麥克唐納博士(Juliette MacDonald)表達了對于當代中國風格時尚設計大展中展示服裝的由衷喜愛。其對帶有中國傳統(tǒng)紋樣圖案、傳統(tǒng)的色彩和面料等元素十分著迷?!斑@些中國設計師創(chuàng)作的服裝運用這些傳統(tǒng)的元素,結合當下的時尚創(chuàng)造出了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服裝。并且熱衷于細節(jié)處理,采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符號和表達意象,例如這次展覽中服裝旗袍的領子、褶皺以及刺繡等元素讓人印象深刻。從不同造型表達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演繹,有含蓄的美、傳統(tǒng)的美,張揚的美,還有一些戲劇效果的服裝也是讓人會心一笑。那其中能看到中西風格結合的服裝,很好地融合了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使服裝看起來更有中國時尚的風格。最讓其高興的是,看了中國風格的男裝設計,這個是比較少見,而且還設計的很巧妙,傳承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而且從不同角度詮釋了中國的時尚風格?!?/span>
現任LACORDE設計總監(jiān),東華大學2009屆服裝設計專業(yè)的畢業(yè)生安宏偉在觀摩了展覽后表示受益匪淺,“當代中國風格的設計我認為這也是一個比較寬泛的范圍,畢竟我們的文化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而我們當代的社會又是極具多元化的,所以說無論從深度還是廣度上來說,我認為的當代中國的設計是在傳承中國文化的基礎上運用新的設計手法和表現形式來反應當下中國社會生活狀態(tài)的設計”。東華大學服裝設計與工程在讀博士生牛萌更是感慨道,“中國有五千年的文化,我們學生更應該將中國元素挖掘出來,將中國文化更好地傳承下去,讓中國品牌在世界范圍內煥發(fā)魅力”。此次展覽引發(fā)了東華大學師生及眾多社會人士在“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公眾微信賬號上對“中國風尚”的熱烈討論。
東華大學黨委書記朱紹中強調,此次大展為東華大學、中國服裝協會、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三方聯辦,集聚了中國當下10位頂尖服裝設計師的代表作品,體現了東華大學對中國風格議題研討的關注,對社會價值取向引領的關切。學校重視藝術設計學科建設,將繼續(xù)支持博物館舉辦更多更精彩的活動,集聚社會各方力量弘揚大學先進文化,服務中國紡織產業(yè)升級及上海時尚之都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