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系統(tǒng)的改變是長遠之事。”近日,英國皇家歷史學會主席、劍橋大學歷史系教授彼得·曼德勒(Peter·Mandler)來訪上海外國語大學,就英國教育體系構成及發(fā)展歷程作了介紹,并闡述了英國人文教育理念如何在得以體現(xiàn)、英國歷史教育現(xiàn)狀與未來發(fā)展等。
英國皇家歷史學會(The Royal Historical Society)是1868年由英國皇室特許成立的學術機構,其與專業(yè)的歷史學家合作,致力于促進世界各地的歷史研究,推動歷史學在公共領域的發(fā)展,成為英國在此方面最重要的學術團體。2012年,劍橋大學彼得·曼德勒(Peter Mandler)教授當選為該學會會長,曼德勒教授曾在牛津大學和哈佛大學接受教育,目前任教于劍橋大學歷史學院,主要從事對世界近現(xiàn)代歷史的研究。
“英國高等教育是上外學術研究的關注重點之一?!?/span>上外黨委書記、校務委員會主任姜鋒向曼德勒教授介紹了上外辦學理念、學科優(yōu)勢和研究特色,并與他就中國、德國、英國等歐洲國家以及美國的教育發(fā)展歷史與現(xiàn)狀以及各國高等教育模式等進行了比較與討論。
在為上外師生所作的學術演講中,曼德勒從英國歷史發(fā)展展開,分析了伴隨世界歷史演變英國教育大眾化的發(fā)展歷史以及每個發(fā)展階段所處社會情景及背后所隱含的政治理念。
曼德勒說,二戰(zhàn)前,僅10%的英國青少年可以在私人學校接受教育。當時的高等教育還未推廣,只有特權階層家庭才可承擔私立學校(private schools)學費,讓孩子接受高等教育,這也意味著,當時英國教育是一種“貴族教育”?!暗饺缃瘢话氲娜硕冀邮芰烁叩冉逃?,這是怎么發(fā)生的呢?”曼德勒認為,技術專家制(technocracy)、民主制度(democracy)、“唯才是舉”制(meritocracy)是教育擴張的三個主要因素。
曼德勒強調,教育系統(tǒng)的改變是長遠之事。他談到,1983年,英國將大眾教育時間提高到九年,相對于其他國家居歐洲第一。但縱向來看,英國大眾高等教育又呈現(xiàn)“拱形”線條,線條“上坡”的原因是40年代后英國政治領域關注大眾教育,積極推動建設,比如建立了很多學校,大致分為文法學校(grammar school)、技術學校(skill school)和現(xiàn)代學校(modern school)。此外戰(zhàn)后很多地區(qū)當局開始設置更多的綜合性大學。大學的增長和人們對孩子教育意識的上升也是促進大眾教育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原因。1950年至1960年,由于特權階級推動,形成了高等教育發(fā)展的一個高峰。之后緩慢下降并不是大眾高等教育沒落了,而是基于個人意識的因素,如父母由原先對孩子掌握技術尋求好工作的期望不只寄托大學教育,對青年人來說選擇權更加廣泛。
曼德勒提到了有關英國高等教育的6個報告,其中的Robbins報告作了解讀。Robbins理念是希望通過高等教育發(fā)現(xiàn)更多天才。他認為,凡事依靠自己能力的人都有機會進大學學習。因此大學會既穩(wěn)定又緩慢地增長。政治家基于勞動力需求及政治目的肯定這份報告并且建立新的教育體系。但之后政府卻不能控制其發(fā)展,只能抬升高等教育標準。1960年至1999年,英國實行了教育系統(tǒng)改革,以尋求掌握高科技的勞動力。這一切勢必依賴科學學科。曼德勒認為,高等教育上性別差異的逐漸消失,美英等國女大學生專業(yè)選擇的不同以及人文學科的上升趨勢,從側面展現(xiàn)了科學學科與人文學科的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