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去表姐家,一進門就看到外甥滿臉不高興的樣子。
原來外甥作業(yè)寫得一塌糊涂,數(shù)學題連續(xù)錯了好幾頁,表姐一檢查完,氣得火冒三丈,拿起作業(yè)本就是一頓罵。
“整天吊兒郎當,不好好學習,難怪考試不及格!”
一旁的姐夫看氣氛不對,趕緊走過來當“和事佬”,一邊勸表姐不要那么兇,一邊安慰孩子:
“沒事沒事。咱學不會考不好沒關(guān)系,到時讀個厲害點的專業(yè),學個一技之長啥的更重要?!?/span>
看似很有道理的一番話,卻讓我聽出了問題來。
不想孩子因為學不好、考不及格自信心受挫,便告訴他“沒關(guān)系”,這類的表達根本起不到鼓勵安慰的作用。
反倒會因為它背后暗含的“否定”,給孩子帶來意想不到的打擊。
孩子沒考好
瞎鼓勵只會讓他越來越差
如今越來越多父母知道,孩子個性敏感、脆弱,平時不能太多打擊、嘲諷和責備。
于是習慣用“沒事”、“沒關(guān)系”這樣的表達,打消孩子的緊張和恐慌,試圖用無所謂的態(tài)度鼓勵孩子再接再厲。
只是,孩子聽到這種話,會怎么想呢?
一場家長課堂上,主持人問所有父母一個問題:
“孩子沒考好,回到家你的第一句話是什么?”
現(xiàn)場的答案基本就兩種:一種質(zhì)問為什么沒考好,另一種則開明地安慰道“沒關(guān)系,下次努力就行”。
表面上,似乎后者更能讓孩子接受一些。
為了驗證是不是真這樣,主持人邀請兩位家長分別扮演父母和孩子,重現(xiàn)問題的場景。
結(jié)果卻發(fā)現(xiàn),扮演孩子的家長,一聽到“媽媽”說“沒關(guān)系,下次再努力就行”這句話,心情沒有覺得輕松,反倒感覺比被罵一頓還難受。
這樣的體驗,經(jīng)歷過的人才知道。
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要求參與者嘗試不要想象一只白色的熊,可無一例外地,每個人的思維都出現(xiàn)強烈的反彈,很快就在腦海中浮現(xiàn)出一只白熊的形象。
這個著名的“白熊效應(yīng)”放在教育中同樣適用:
越是不愿孩子放心上,孩子越在意。
這在某種程度就是一種“負面強化”作用,常常把“沒關(guān)系”、“不要緊”掛嘴邊,非但不能給孩子正確的鼓勵,還會讓孩子越學越?jīng)]自信,對學習和考試越抗拒。
不恰當?shù)恼Z言表達,對孩子的殺傷力遠遠超乎預(yù)期。
父母用意雖好
但孩子聽起來完全不是一回事
《陪孩子長大》一書中,作者盛琳表示:
“很多家長不知如何疏導(dǎo)孩子的情緒,為了不給孩子增加壓力,不斷提醒孩子‘不要緊張,放平心態(tài)’、‘考不上本科沒關(guān)系’。
其實這本身就是一種焦慮感。”
之前廣西一個男孩,期末考試“考砸了”。
雖然父母口口聲聲說“沒關(guān)系,不怪你”,可他還是受不了,直接拿了2400元現(xiàn)金離家出走。
無獨有偶。
廣東一個初中女學霸,考試失利成績掉到前十外。
結(jié)果聽到媽媽和奶奶安慰自己“下次考好點,這次不要緊”后,竟氣到把英語書撕掉,情緒崩潰。
相信父母表達的初心用意是好的,只是在緊張的學習壓力下,這些話只會被孩子解讀為:
“父母這么說,看來是已經(jīng)不看好我,對我沒信心了……”
“他們根本不懂,也不關(guān)心我,他們都看不出我有多在意難過?!?/span>
“我學習有困難,可他們只在意我考得好不好,從沒想過給我支持和幫助?!?/span>
別責備孩子喜歡想多,容易曲解父母話語的用意。
越是對自己有高要求,被學習壓得精神緊繃的孩子,越聽不得這些無關(guān)痛癢寬慰的話。
明明考試、學習是現(xiàn)階段特別重要的任務(wù),他想方設(shè)法讓自己投入其中,逼自己和別人一樣刷題、寫錯題本。
結(jié)果父母一句輕飄飄的“沒關(guān)系”,瞬間抹殺掉自己的努力。
不管多用心,言辭多委婉,孩子聽到的盡是父母對自己的否定,從而滋生出更強烈的挫敗感。
促使孩子進步的
是他的底層感受、內(nèi)在驅(qū)動
著名主持人李小萌在暢銷書《你好,小孩》分享過一對母子的故事。
兒子18歲以前,那位媽媽一直都住在老家,就算家庭拮據(jù),她也沒有拋下兒子外出打工,而是一直陪著兒子上大學。
每天的生活起居,她都悉心照料,還常常關(guān)注到兒子的心態(tài)變化。
高考前夕,兒子心情一度煩躁,靜不下心學習,看的東西不入腦,便把腿綁在桌子腿上,逼自己看書。
她回來一看,一邊了解兒子這么做的緣由,一邊忙著開導(dǎo)兒子,勸兒子別做這種傻事。
每次兒子唱歌,就算跑調(diào),她都不準別人說,為的是讓兒子好好減壓。
十八年來,這位媽媽一直陪在兒子身邊,“照顧孩子的情緒”。
逗兒子笑,讓他發(fā)泄情緒,讓他減壓,從不說任何一句類似“媽媽以后就靠你”的喪氣話。
正是她時常關(guān)注到兒子的內(nèi)在感受,兒子高考前狀態(tài)越來越好,后來不僅上了大學,還讀了研究生,留在一線城市的高校當老師。
父母教育孩子、培養(yǎng)孩子,最重要的不是靠外力的輸出,指示孩子往哪里走,該干什么。
相反,想要把孩子從挫敗感中拉出來,得給他足夠的溫柔和尊重,看到他的需求,滿足他,孩子才可能喚醒內(nèi)在的動力管理好自己、支配自己的生活和學習。
真正好的教育,永遠都充滿正向積極的力量。
父母切實的關(guān)注、體貼,正確的激勵和引導(dǎo),才是幫助孩子撥開云霧見月明的“神手”,讓他愿意克服障礙、困難,積極主動探尋成長和進步的路。
想讓“鼓勵”發(fā)揮真正的功效
要這樣做才對
對孩子而言,當他們學習遇到困難或遭遇其他挫敗事件時,恰恰是教育的好時機。
這時,父母不要毫不在意,不把孩子當回事,而是堅定地站在孩子身邊,用正確的鼓勵來支持他、引導(dǎo)他。
1、啟發(fā)孩子合理宣泄情緒
很多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并不擅長主動表達內(nèi)心的負面情緒。
這時父母別急著發(fā)表自己的意見,主動把“說話”、“發(fā)聲”的機會交給孩子。
比如在合適的時機下,和孩子單獨溝通交流,關(guān)心孩子的心情和感受。
如果孩子不習慣表達,父母可以試著現(xiàn)身說法,以孩子的視角分享自己失敗時的感受,讓孩子意識到:“我不可恥,我有權(quán)利失敗。”
當孩子聽得進去,愿意去表達傾述,就是給他的情緒一個出口,直面自己的心情。
2、模糊化孩子的“失敗事件”
疏導(dǎo)完孩子的情緒后,要想從情感上安慰孩子,可以把“考不好”或者其他失敗事件放在一個籠統(tǒng)的語境中描述。
比如:
“考砸了、失敗了是很正常的,人人都會遇到?!?/span>
“沒什么大不了的,一次失敗而已。”
不過分強調(diào)孩子失敗的具體事件,讓孩子簡單理解為一次“挫敗”而已,孩子能夠更坦然接納。
3、側(cè)重于原因分析,肯定孩子的成長
孩子從感性的場景中恢復(fù)到理性狀態(tài),最需要的是知道自己問題出在哪里,接下來該怎么解決和避免。
這時父母要放下自己的批判心,保持客觀成熟的心態(tài)陪孩子分析原因。
當孩子一步步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可改進的方面時,別忘了夸孩子一句“你現(xiàn)在看問題和之前又不一樣了,真的是進步/成長了”。
很多時候,孩子需要“教練式父母”給自己提供錦囊和方向。
有父母手把手地教和示范,孩子才有更大的信心認定自己能行,下次遇到同樣的問題能順利過關(guān)。
尹建莉老師說:
“人生萬事,得體的方式,才能產(chǎn)生良好的效果?!?/span>
孩子這一路的成長,要經(jīng)歷的事遠比父母想象得多,如果不用心去感受和學習,一旦錯過最佳的“保護期”,未來就很難指望他積極向上生長。
用恰到好處的方式愛孩子,是每一個父母最大的自覺。
但愿我們都能把孩子的事放在心上,認真履行為人父母的職責,讓孩子需要的時候有幫手,迷茫的時候有方向。
等他長大成人后,無論遭遇什么,都能自信滿滿、堅定不移地向前沖去。
(圖文來自網(wǎng)絡(luò),侵權(quán)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