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個朋友在群里倒苦水。
說自從兒子出生后,自己就一直堅持親自帶。
怕老人帶不好,又怕沒有媽媽帶的孩子缺乏安全感。
之前她也覺得好好的,自打把孩子送到幼兒園開始,她覺得懵了。
?
第一天上學,兒子是抱著自己的腿,死活不放手。
幼兒園兩個老師才把他扒拉下來。
然后哭著喊著要媽媽。
那天她就躲在教室的窗戶后邊,默默擦眼淚,真想把孩子抱回去。
?
第二天,兒子根本就不出門,說什么都沒用。
后來她強行把孩子抱到樓下,送去學校。
然后分離時又是前一天的升級版。
?
堅持了幾天,她感覺自己扛不住了。
怕兒子在學??迚纳ぷ樱潞⒆雍拮约?。
然后給孩子請假三天。
希望能好好做做孩子的工作。
?
結果感覺進退兩難,問大家該怎么辦?
想不清為何小心翼翼的呵護,孩子還缺安全感?
?
她可是圈子里出名的好媽媽。
只要有兒子出現的地方,1米內必有她。
用她的話說,“兒子就是命根子,我離不開他,也不敢放手?!?/span>
?
在孩子還是嬰兒的時候,這樣細致入微的母愛,常常能給孩子最好的呵護。
但很多情況是:孩子正慢慢長大,發(fā)生變化,可媽媽的狀態(tài)還沒有轉變,沒有成長。
?
兩歲的孩子會去做一些危險的探索。
父母小心翼翼地圍著孩子,不許孩子做。
?
三四歲的孩子也許會去外邊公園試試自己的腳能跑多快。
也會想著去試試自己的拳頭有多大力量。
甚至會想著去挑戰(zhàn)一下比自己大的孩子。
?
可是很多孩子沒有這樣的機會。
“不許跑,會摔跤?!?/span>
“把拳頭收起來,還打架我就打你?!?/span>
“你能不能長點心,還去找大孩子的茬?!?/span>
……
?
父母一直把孩子放在一個自己設定的狹小的保護圈里。
以為這就是愛,是孩子想要的安全感。
?
結果反而給不了孩子真正的安全感。
因為除了愛,安全感還需要一個內核。
2
一個人的安全感,來源于自己擁有與這個世界相處的能力。
也就是自我的強大,主要體現在內心是不是夠強大。
?
有很多媽媽說,孩子在家里的表現與獨立面對世界的表現大不一樣。
“家里的小老虎”出門變成了“畏縮的小老鼠”。
?
這樣的情形往往跟孩子面對這個世界時的內心感受有關。
內心強大的孩子,知道如何與人相處,如何去保護自己,這樣他們不會害怕。
?
而相反,心理根基搭建在父母身上的孩子,一離開父母就找不到自己了。
不知道怎么說話,甚至走路都不知道該先出左腳還是先出右腳。
?
請積極地鼓勵孩子去獨立完成一件事。
這樣做能讓孩子認識自我、肯定自我。
?
記得兒子剛剛三歲,有一天我要去樓下的倉庫發(fā)快遞。
但是到了那里的時候,發(fā)現快遞單沒拿。
我就隨口說了一句:“要是有人幫我拿下來就好了?!?/span>
跟在屁股后面的小家伙馬上就說自己去。
我說你敢一個人上樓嗎?
他說沒問題。
因為沒有電梯,他需要自己爬六層樓。
我想讓他嘗試一下吧。
?
等他走了,我還是在下面豎起耳朵聽他爬樓的聲音。
然后給老婆打了一個電話,說兒子上去拿東西了。
?
當他最后把單子放到我手上的時候。
我看到他臉上那種自信的笑容。
?
孩子總是希望能夠完成一些看上去很難的任務。
以此來找到并肯定自己的能力。
?
如果父母總是說:“你不行,你真的不行!“
否定孩子的結果是讓孩子也覺得自己真的不行。
讓孩子自己嘗試處理一些事。
因為在他們獨立面對這個世界的時候,他們與真正的自己在一起。
3
安全感還源自一個人本身的能力強弱。
一個真正有能力的人,到任何環(huán)境下都不會喪失安全感。
而一個能力欠缺的人,卻要找一堆的理由來掩飾自己的恐懼和不安。
?
其實在孩子身上也一樣。
所以當有朋友說:“孩子什么時候上幼兒園最合適?”
答案是孩子準備好了的時候。
?
比如,當孩子能流利的表達溝通、知道如何與其他孩子相處的規(guī)矩、自己能打理自己的衣服鞋襪、大小便能自如處理、內心不恐懼分離時。
?
每一個點都是能力的體現,看能不能應對。
?
這種能力不是天生的。
需要父母在后天的培養(yǎng),讓孩子慢慢形成這種能力。
?
顯然,包干的父母是無法讓孩子形成自己的能力的。
在安全的范圍內,讓孩子自己去嘗試。
其實孩子們自己也會去試探危險程度。
比如我們樓下有一個小游樂場,那也是孩子們的冒險樂園。
?
特別是男孩們,除了走樓梯,爬上滑滑梯頂部的方法有好幾種。
有一天我看到三四個男孩把滑滑梯邊上的一根橫梁當作單杠。
每個孩子都小心翼翼地吊起來,然后懸空,對著前面的空地晃動身體。
?
這時有一個奶奶看到了,馬上就把孫子拉了下去。
“你這樣玩,摔斷了腿,怎么辦??!”
那個孩子就被拉玩其他的了。
?
兒子當時也站在那。
我說你要不試下。
他說不敢。
?
我說那你先玩其他的,慢慢來。
過了幾天,我發(fā)現他竟然在那慢慢練習那個動作。
每次都小心翼翼的,一次比一次好。
最后能夠自己玩了,興奮地叫我過去看。
?
讓孩子在一個安全的范圍內,盡情地探索。
讓孩子自己做,他的能力會慢慢提升。
4
我們放開了孩子的手,但是永遠不能忽視孩子的內心。
孩子不需要你的干涉,但是他渴望你的積極關注。
?
我想,也只有真正讀懂孩子的父母,才敢放手。
孩子跟父母之間有一種特別的感情——“安全型依戀”關系,這種感覺會伴隨人的一生。
而父母的關注和親密的愛,是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戀”關系的兩個關鍵。
“當我不開心時,我會感到難過。我的情緒需要有人看到,不管我的目的如何,我首先希望有人關注到我的情緒,而不是忽視和打擊?!?/span>
這樣能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是被愛的,是被父母關注重視的。
?
所以當兒子一臉的難過地帶著他的玩具找到我說:“爸爸,我的這個輪子掉了?!?/span>
其實這個時候他只是希望我能響應他的感受。
“你是不是覺得不開心,要不爸爸給你修修。”
不管再忙都要重視孩子的問題,因為那是他們眼里的大事。
“好的!”這時候兒子馬上就高興了起來,等著我鼓搗。
?
就算修不好,孩子也不會難過了,因為父母感受到了他的情緒,并且積極地幫助了他,而這樣就足夠了。
?
當他嘴巴里長了兩個潰瘍的時候,在學校里跟老師念叨很久。
我猜老師沒有足夠的時間理會他這個小問題。
?
當他回家后,我說“爸爸也知道你疼,我會想辦法給你治好,但是需要你的配合和恢復的時間,你知道白細胞也挺忙的?!?/span>
當他得到了積極響應,并且知道接下來會怎么做的時候。
孩子的焦慮就會打消,會感覺到安全。
?
父母要給孩子心理上小心翼翼地呵護和關注。這樣才能共情、理解并尊重他。
而孩子的行為上,請記得放手。讓他去感受、獨立自主,發(fā)展自己的能力和思想。
這兩者,應該是培養(yǎng)孩子安全感的兩個關鍵,缺一不可。
(圖文來自網絡,侵權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