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知道嗎?
有很多父母,不敢去表達愛!
那怎么教會孩子去愛呢?
?
我有一個朋友說過一件事。
那次他出差很久回家。
一回到家,他像往常那樣,跟妻子打過招呼后就在沙發(fā)上休息。
6歲的兒子突然跑過來對他說:“我愛你,爸爸!”
?
他說自己當(dāng)時一下子愣住了,不知道怎么回應(yīng),是該說“我也愛你!”還是微笑地點點頭呢!
那瞬間他不知所措,最后他對兒子說:“是不是爸爸忘記給你帶禮物回家了,下次給補上吧!”
他以為兒子是想要禮物,但好像又不是。
?
他說自己真的很想抱抱他,也跟他說一句“爸爸也愛你!”
但是卻說不出口。
?
我問他為什么不說出來呢,這么好的機會。
“以為我爸爸從來沒跟我說過一句‘我愛你’,我也不知道怎么跟我兒子開口?!?/span>
我們很多的爸爸在工作上是一把好手,可是在情感的表達上卻表現(xiàn)出木訥呆板。
要知道,孩子不僅僅需要美味的食物和衣服,他們需要父母跟他說一句“我愛你!”
?
朋友說要試一試。
所以有一次他過生日,孩子歡笑地給他唱生日歌。
這一次他許愿吹蠟燭后,一把將兒子抱在懷里,真誠而動容地說:“寶貝,爸爸也愛你?!?/span>
很久沒有來懷里的兒子滿臉的驚訝,過后又高興地說要切蛋糕啦!
那一晚上,父子倆都有著前所未有的親密。
?
愛要說出口,讓對方知道,感受到。
否則就算你的愛一直在那。
可在孩子的世界里還是冷冰冰的。
2
?
我發(fā)現(xiàn)自己身上有一個很大的問題。
比如心情不好的時候,總是會對孩子的行為各種看不慣。
就算沒有發(fā)脾氣,也是絮絮叨叨地念著他。
指責(zé)他為什么把這里搞得亂糟糟,那里弄得臟兮兮的。
?
而平素忙的時候,或者心情好的時候,就沒有去關(guān)注。
而念叨的時候,總是會有情緒流出。
就算不是語言暴力,在語氣中也能聽到不滿。
孩子就開始變得局促不安,生怕惹怒大人。
?
你肯定發(fā)現(xiàn)一個這樣的事實。
我們的情緒最容易被最愛最在乎的那個人影響。
那些在自己生命中毫不重要的人是無法讓你真的傷心動氣的。
而最能牽動父母神經(jīng)的就是孩子。
比如小小魚有時睡前要聽很久的故事,就會影響到他的睡眠。
有時看到他晚上刷牙洗臉磨蹭著,我就又火。
?
不是因為他的磨蹭,而是覺得這又會讓他的睡眠時間減少。
而晚睡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大的害處。
?
基于這個擔(dān)憂,所以脾氣就會蹭蹭蹭上來了。
?
有的媽媽說自己一見到孩子不吃飯就上火。
有媽媽說怕孩子感冒,要他穿衣服偏偏不穿,就會控制不住發(fā)脾氣。
?
這其實都是為了孩子好,目的也是出于愛。
可有時卻選擇了最粗暴的那一種表達方式。
?
前幾天帶小小魚去打疫苗。
?
遇到一位媽媽帶著一個五六歲左右的男孩。
孩子一直不肯打針。在多次勸說無果的情形下。
只能強迫他打。
?
可孩子還是掙扎著,讓護士無法工作。
這時媽媽猛地抽了孩子一個耳光。
“別打他,不要打他,就一下好了!”
而孩子挨了打之后,也就沒有那么反抗了。
只是抱著媽媽說要去找外婆,要去外婆家。
?
當(dāng)然,這位媽媽也是愛子心切。
可這樣的方式卻只會傷害到孩子。
?
其實在來打針之前就把工作做好,再給孩子一些鼓勵,就不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形了。
?
越是這種即將崩潰的時候,越是考驗父母的時候。
為什么不能好好找下解決的辦法。
?
拿孩子的時間管理來說。
孩子的時間基本是被家庭時間主導(dǎo)的。
?
比如很多家庭,在下午6點可以開餐,那孩子9點左右入睡合適。
而有的家庭呢,晚上8點才吃晚飯,孩子9點睡肯定做不到。
因為中間還要飯后玩耍一會,休息消化一會。
睡前還要洗漱。
?
一個小時肯定做不到。
長期的家庭作息習(xí)慣,會影響孩子的作息習(xí)慣形成。
所以對孩子大吼大叫發(fā)脾氣,沒有任何的效果。
不如心平氣和地做下分析,然后做一個合理的規(guī)劃。
引導(dǎo)孩子來改變。
?
焦慮只會讓整個家變得焦慮,因為情緒是會傳染的,一個長期得不到友好、鼓勵和正確管教的孩子,會在心里產(chǎn)生憎恨和厭惡。
3
?
很多的父母,面對著自己剛剛降臨人世的孩子,心里就暗下決心:“我要對他的一生負(fù)責(zé),我不愿意成為一個沒有盡到責(zé)任的母(父)親?!?/span>
?
但是在實際的教養(yǎng)過程中,很多家庭在犯錯。而孩子是一面鏡子,父母種什么因,就得什么果!
?
當(dāng)我們能夠在晚上睡覺時緊緊摟抱孩子的時候,我們的愛會通過肌膚,通過眼神,通過行動,通過語言,傳達給孩子,而他們就接收到我們傳遞的信號。
?
努力營造快樂、鼓舞的家庭教育氣氛,讓孩子有實現(xiàn)感和成就感。
原生家庭的美好氛圍,是決定孩子現(xiàn)在幸福感和將來幸福能力的一個基礎(chǔ)。
?
因為學(xué)校教育無法在情感上彌補孩子的缺失。
?
我認(rèn)識一個26歲的“小孩“。
他媽媽在他10歲的時候病逝了,一直由奶奶帶著,但是奶奶非常寵溺他。
一看到爸爸教育兒子,就說沒娘的孩子被欺負(fù),可憐。
然后就一把老淚地把孫子摟著。
?
而爸爸又長期在外邊打工,管的越來越少。
他中考的時候成績一般,沒有繼續(xù)讀高中。
敏感的他必須面對一個嚴(yán)峻的事實——工作。
?
可外邊的世界哪里有奶奶的懷抱那么溫暖呢?
吃不了苦,流不了汗,干三天活就玩兩天。
每年回家過年的車費還要爸爸打錢。
?
如今就常常通宵混在網(wǎng)吧,回家就睡覺。
一個人把自己關(guān)在屋子里,敏感而暴躁,讓人無法靠近。
?
從小沒有父母正確地愛和教養(yǎng),往往會形成這樣的人格。
?
個體心理學(xué)認(rèn)為:人格的發(fā)展,是一個整體,而不是一個片面的階段。
其實問題在很早以前就埋下了。
只是父母從來沒有意識到這些問題。
4
心理學(xué)家阿德勒曾說:“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 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想改變孩子,父母就要做好自己。
孩子的教育起于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又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的教育,是父母與孩子共同學(xué)習(xí)成長的過程。
有了這面鏡子,父母們就有了改變和提高自己的機會。
同時,父母的改變也使孩子發(fā)生了變化,教育就在無形中產(chǎn)生了效果。
?
有很多朋友問我,“我們常常說要父母自我成長,到底應(yīng)該成長什么呢?”
我覺得成長來自“自我解剖,自我反省,親身實踐”
?
因為這世間沒有完美的父母。
?
很多人說小小魚很幸福,因為有我這個好爸爸。
其實,我身上的問題還有很多。
?
幸運地是,我會不斷地反思,保持一種成長的狀態(tài)。
?
如果哪一次,我傷害了他,我會道歉,更會好好反思,如何去克服。
而且一定要及時,不要等著。
因為等著等著,孩子就大了。
?
最后,我的一首小詩分享給大家:
孩子。
我路過你的童年。
也看到了我自己的童年。
我不可能讓你的世界一馬平川。
更無法替你遮擋所有的風(fēng)雨。
但我要努力變成一棵樹。
在你路過的時候,努力地開出一樹繁花。
裝扮你的童年。
也治愈我的童年。
(圖文來自網(wǎng)絡(luò),侵權(quán)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