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文章,其實很早之前就想寫了。發(fā)現(xiàn)自己也寫了很多,只是寫在日記本上。有時,我會在安靜的晚上,在書房翻看這些日記。那上面記錄著很多養(yǎng)孩子的感受。?很多時候記錄的是我情緒失控后的一些反思。在最初的時候,這樣的情形也很多。這幾年慢慢地減少了。所以說,做父母真的是一場修行,一點兒也沒錯。?有一次看到一條留言。這也是一個我們經(jīng)常會遇到的問題。?被孩子百般折磨到幾乎失控,可還是要強顏歡笑地去哄著孩子。結(jié)果孩子是開心了,可自己卻緩不過來,難受啊。?
這短短的幾句話,透著做媽媽的辛勞。
從這里,可以引發(fā)的一個思考是,媽媽該如何自我調(diào)節(jié)這些情緒。?為什么在哄孩子后會感到很難受?因為孩子的哭鬧會牽動媽媽的心。所有的焦慮、不安、煩躁、難受,這些負(fù)面的情緒會在哄孩子的時候全部壓過來。有時甚至?xí)幸环N挫敗感,感覺自己不是合格的母親,教不好孩子。?所以當(dāng)孩子哭著鬧著,我們哄著哄著。最后會發(fā)現(xiàn)自己受不了了,這是很正常的情緒。?在面對犯錯的孩子時,能夠心平氣和地面對,要學(xué)會跟孩子、跟自己和解。和解的最好辦法就是接納和承認(rèn)。?曾在一本書上看到一個案例: 一個周末的下午,媽媽忙了一整天的家務(wù)之后,終于能坐在舒服的沙發(fā)上喝口水,看她一直想看的書了。這時,孩子們吵吵鬧鬧地走過來。?“媽媽,爸爸本來答應(yīng)帶我們?nèi)ス珗@玩的,可是他現(xiàn)在說太忙,媽媽,你帶我們?nèi)グ??!?/span>媽媽雖然很不想動,可看到孩子們期待的眼神,這樣的要求也不過分。于是就答應(yīng)了。可是心里卻很惱火,在路上就很暴躁:“還不快點!”“我不想玩,只想坐一會?!?/span>而孩子們卻一定要拉著她去一起玩。這時她被徹底激怒了,“滾一邊去,讓我安靜一會,30分鐘后回家。下次不要叫我來了?!?/span>
?當(dāng)她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心里后悔極了。本來是想著帶孩子們出來玩,為什么自己還這么暴躁??這時,熟悉的指責(zé)和后悔肯定會到來。我們也常如這位媽媽一般失控。覺得自己的失控,是對孩子的一種傷害。怎么辦??這時,需要在心理上先達成一種跟自己的和解。等平靜下來的時候,跟孩子們說聲對不起,然后也告訴他們自己為什么會這樣。因為自己真的很累了,需要安靜地休息一會,今后我應(yīng)該告訴你們我的感受,就能避免這樣的失控了。?其實孩子也能理解父母的行為,前提是你要跟他們溝通好。?所以,要學(xué)會接納孩子的壞情緒,接納自己的手足無措,自己的失敗。是的,我的確沒有處理好,我沒有做好。那又怎樣呢?我是不完美啊,我承認(rèn)自己有不足?。?/span>?我繼續(xù)努力一點點,下次做好一點點。這樣的心理會讓你減輕很多壓力。而不會盯著自己的缺點不放。遇到負(fù)面的情緒太多,消化不了的時候,去做點能讓自己開心的事。?
還有一個思考點是“怎么讓自己好過點,怎么對自己好一點?”因為有了孩子后,整個生活,甚至說整個人生都會發(fā)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有很多的媽媽,開始發(fā)現(xiàn),有了孩子,沒了自己。只有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趁著孩子睡著了后,才有自己的時間。?可是,有了孩子,不能整個世界只有孩子,還要有自己。這一點太重要了。
媽媽可以懶一點,一定要學(xué)會放手。剛剛有了孩子,很多媽媽會把所有的精力和時間都傾注到孩子身上。這是照顧嬰幼兒寶寶需要的。?但是也要做一些心理調(diào)整,避開一些障礙。?心理學(xué)家溫尼科特在談及最初的母嬰關(guān)系時,提到了兩種母性障礙: 一種是利己主義過于強烈而無法放棄,所以無法融入那種對孩子的專注之中,就是融入不了。還有一種極端是母親在任何情況下都會全神貫注,孩子成了她病理性全神貫注的對象,甚至將她的自體借給孩子。
當(dāng)然,這是一些極端的情況。很多媽媽會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加,一步步地放手,完成“斷奶”。成為一個足夠好的母親——能夠讓孩子有個人的、真正的發(fā)展過程。?如果要保持孩子的自主性,就要求父母能保留自己的空間,而且給孩子一些空間。每個孩子,終究是需要獨立生活的。?從3歲時開始,從邁進幼兒園大門開始,就要有意識地將養(yǎng)育的過程從絕對依賴調(diào)整到相對依賴,再慢慢到獨立。這不僅僅是孩子要做的,而是養(yǎng)育者跟孩子一起做的事。
?
媽媽要學(xué)會示弱,不要什么都自己扛著,讓自己快樂一點?因為有人分擔(dān),好過一個人的獨撐。特別是在嬰兒時期,孩子需要母親的高度關(guān)注,需要耐心去哄。所以母親注定是要付出很多,而無法好好地照顧到自己。這也是很多獨立撫養(yǎng)孩子的媽媽,為什么會覺得在帶孩子的頭3年,感覺無窮無盡的煎熬。?如果經(jīng)常這樣的話,一定要找一個幫手,可以是自己的父母或者丈夫、保姆。幫助你度過這難熬的階段。這樣至少有喘一口氣,歇歇的機會。?如果孩子大一點,也可以安排自己的短假,拋開孩子,去旅行一下。這個辦法是很好的心靈療愈之旅。?不要覺得這樣做,就會被人稱之為“自私”的媽媽。其實媽媽要有一些“自私”,學(xué)會示弱才行。你總是要求媽媽們堅強、堅強、堅強。可我們對媽媽更大的期許應(yīng)該是要快樂、快樂、快樂。快樂的媽媽,對孩子來說,是最寶貴的。
(圖文來自網(wǎng)絡(luò),侵權(quán)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