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南風效應”。
教育孩子也一樣,如果家長對孩子簡單粗暴,孩子就會同樣反擊你,父母總是希望孩子長成自己所希望的樣子,但忘了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成長規(guī)律。
上周末,在游樂場看到這樣一幕:一男孩和一群小伙伴正玩得起勁時,突然聽到不遠處傳來一聲大吼:“死孩子,都幾點了?還不回去吃飯?”
男孩稍愣了一下,回頭一看,只見媽媽正怒氣沖沖地盯著自己,還沒等男孩反應過來,媽媽就快步上前,一把揪住他耳朵往回拽,邊走邊罵:“為什么每次跟你講話都不聽,沒耳朵嗎?”
男孩瞬間被激怒了,反擊道:“我玩一會兒又怎么了?就不回去!”
“你還敢頂嘴,簡直無法無天!”媽媽的憤怒值也隨即拉升。
兩人你一言我一語,誰也不服誰,導致戰(zhàn)火升級。
都說壞情緒會相互影響,相互傳染,現(xiàn)實生活中,大多數(shù)家庭都經歷過這樣的場景:
原本說好的行程,在出發(fā)前孩子居然說不去了;媽媽再三叮囑剛穿的新衣服要保持干凈,可小家伙半天不到就弄得臟兮兮;答應家長寫好作業(yè)再玩,可到了晚上臨睡前,熊孩子愣是一個字沒寫。
于是父母被氣得大吼大叫,孩子或是歇斯底里、或嚎啕大哭……
其實“吼罵”是最無效也是最壞的教育方式。
就像教育學家尹建莉所說:“你對孩子發(fā)的三分脾氣,會對孩子造成七分傷害!”
1.?經常被吼的孩子活得有多慘
電視劇《極限17》中,主人公平安的媽媽由于丈夫過早離世,一個人既要上班,又要育兒,加上平安從小患有自閉癥連生活自理都成問題,過重的生活壓力,導致媽媽在教育平安時非常急躁。
看到孩子用手抓飯吃,立馬吼道:“不要用手抓,用勺子吃,聽見沒有?。 ?
眼看上學要遲到了,媽媽一把拽住他的衣服往門外拖:“快走!要遲到啦!”
平安對打羽毛球有天賦,只是因為自身原因,有一次在球館練球時被教練和學員欺負,導致球拍損壞,回到家不僅沒有得到媽媽的安慰,反而又是一頓責罵:“一、二千塊的球拍誰給你錢去買的?一遇到事情就摔拍子,以后還打什么球???!”
因為媽媽的暴躁,不僅加重了平安的病情,使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躲著媽媽,更讓他成了同學們心中的異類。
父母經常對孩子“吼罵”,就像是給他戴上了一具痛苦的精神枷鎖,掙不開,逃不脫。有時父母發(fā)脾氣僅僅是一、二分鐘的事,但對孩子來說傷害卻足以貫穿一生。
德國經典繪本《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媽媽》講述了小企鵝由于早上起床后磨磨蹭蹭,導致媽媽大發(fā)脾氣,結果他全身都散開飛跑了:
腦袋飛到了宇宙,肚子落入了大海,翅膀掉進了熱帶叢林,嘴巴插在高山上,連尾巴都消失了,只剩下一雙腿在瞎跑,后來跑到了沙漠終于遇到了媽媽,媽媽把小企鵝丟失的部分重新給找了回來,并跟他真誠地道了歉。
現(xiàn)實生活中又有多少個像小企鵝這樣的孩子,也許父母的一句“對不起”很快就能得到孩子的原諒,但傷害就是傷害,即使傷口愈合了,也會永久留下一條難以忘記的疤痕。
李玫瑾教授認為:“經常吼孩子會導致孩子急躁、內向、自卑、缺少擔當、叛逆。”
因此,“吼罵”從來不是教育孩子和解決問題的武器。
2.“低聲教育”才是最好的家教
當父母壓低聲音與孩子交談時,他們更容易接受,這是因為低聲調可以使人變得更理智,情緒更平和,也可以很大程度地消除孩子的抵觸、逆反心理,避免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有利于溝通。
曾看過這樣一則視頻,一位小女孩早上剛醒來就坐在床上發(fā)脾氣:“為什么爸爸要打開窗簾,我不要打開!”
媽媽聽到后,柔聲對女孩說:“窗簾不是爸爸打開的,是媽媽打開的,因為早上起來就是要打開窗簾?!?
見女孩依舊不依不饒,媽媽接著說:“你之所以會發(fā)脾氣就是因為昨天爸爸媽媽沒讓你穿防滑襪,我們每天晚上睡覺前都會聊天,媽媽也跟你說過好多次,不喜歡你這樣發(fā)脾氣?!?
“媽媽讓你關燈,你偏要開燈;讓你關窗簾,你就是要開;讓你上床睡覺,你還是不聽,所有的事情都要反著干,是在表達你的不滿,對嗎?”
女孩情緒漸漸平復了一些,最后向媽媽發(fā)出靈魂拷問:“我生氣的時候,媽媽也會愛我嗎?”
“當然愛,雖然媽媽有時也會生氣,但會永遠愛你,只是不喜歡你發(fā)脾氣的樣子,所以寶貝今后不要隨便生氣好嗎?”女孩終于滿意地點了點頭。
整個過程中,媽媽就事論事,說出孩子發(fā)脾氣的原因,也說出了自己的感受,最后又表達出了對孩子無條件的愛。
也許狂風暴雨似的“吼罵”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流水一樣的“低聲”教育才能走進孩子的心。
如果說教育的一個至關重要的觀點是:關系大于教育,那么“低聲教育”更是維系親子關系的紐帶。
小姑家兒子雖然學習成績不理想,但小姑從未因此而大聲責罵過孩子,她經常跟孩子講的一句話是:“寶貝,不用難過,你只是做錯了題,又不是做錯了事,相反,我覺得你畫畫不錯,如果能堅持你的愛好,我相信你在將來一定能取得偉大的成就?!?
小姑放低了聲調,也放低了期望,換來的是孩子的樂觀與自信也換來了更加融洽的親子關系。
事實上,每個孩子都希望被溫柔以待,當父母輕聲與孩子交談時伴隨著理解與支持,孩子才能真正感受到被愛包圍著,才能健康、快樂,向陽生長!
3.“冷靜家長”如何養(yǎng)成
有些父母明知道吼孩子的危害,卻總是控制不住自己,或許是來自工作與生活的壓力,或是對孩子犯錯或發(fā)脾氣的背后原因缺乏真正的了解,作為父母,雖然無法掌控孩子的情緒卻可以通過學習來改變自己。
一.充分了解孩子的特性
對幼兒來說,不可能有很強的時間觀念與自律意識,所以,家長在教育幼兒時應及時掌握孩子的特性后再慢慢引導。
如:5歲的孩子上學經常遲到,家長可以用讀繪本的形式告訴他時間的重要性,并讓他自然承擔遲到的后果,幾次下來會起到明顯的效果。
對于一些性格內向的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如果硬逼著他們做不喜歡的事,往往會對父母產生抗拒。
二.了解孩子生氣背后的需求
當孩子的言行引起父母不滿的時候,父母很容易忽略他們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如;某天,爸爸帶兒子去逛超市,給他買了一個一直心心念念的玩具,但兒子卻拒絕了,他其實是在埋怨生日的那天,爸爸因為加班沒有好好陪他。
有時想想,大人也是從孩提時過來的,也有對父母不滿的時候,自己當時是什么原因,也就不會輕易對孩子動怒了。
三.大吼之前,先行離開
如果父母實在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不妨先離開一段時間,做幾次深呼吸,或轉移一下注意力。
當自己覺得冷靜下來時,再回過去看待問題,或許會發(fā)現(xiàn)事情并沒有想象那么糟糕。
四.不高高在上,學會蹲下說話
孩子因沖動之下所說的話往往會被父母誤解,比如:“不要你管”,意味著忘恩負義,或與父母展開更激烈對罵時,被視作“性格頑劣”,甚至是“小惡魔”。
如果父母不以長者自居,而是躬身去傾聽孩子的心聲,了解他的想法,然后再給予回應,孩子看父母就會有平起平坐的感覺,自然就會與家長敞開心扉。
因為愛與尊重,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好禮物。
4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南風效應”: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先把行人身上的大衣吹下來,北風吹出了刺骨的寒風,結果,行人把大衣裹得更緊了。南風則吹出了柔和的暖風,行人覺得很溫暖,漸漸脫下了大衣。
教育孩子也一樣,如果家長對孩子有多簡單粗暴,孩子就會同樣反擊于你,父母總是希望孩子長成自己所希望的樣子,但忘了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成長規(guī)律。
所以家長,請允許孩子犯錯,接納他們的不完美,然后用“潤物無聲”的教育方式給予他們溫暖、信心與力量,同樣也提升了自己的內在價值。
(圖文來自網絡,侵權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