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某檔綜藝節(jié)目中,那個被媽媽逼著做家務的男孩嗎?
他曾在節(jié)目中說:
“我的媽媽以社會實踐為借口,逼迫我做家務,現(xiàn)在我做完作業(yè)之后,我得刷碗,擦地,摘菜還有做飯,在她的逼迫之下,我學會了做燜飯,煮粥,拌涼菜.......可我只是個十幾歲的孩子??!”
隨后,媽媽語重心長地給出了自己的解釋:
“家務是學習的一部分,是生活的一部分。
家務勞動的能力,它會鍛煉你的動手能力,它會培養(yǎng)你的感恩之心,它會讓你有耐心有愛心。
媽媽的回答,得到了當時很多網(wǎng)友的肯定:這樣一位三觀正的媽媽,教育出的孩子將來一定很不錯。
前段時間,男孩再次上熱搜,是因為今年被清華大學錄取了。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勞動教育的作用一直被輕視了。
家務,雖然與一個孩子的學業(yè)關系不大,卻讓他的生活悄悄變好。
在教育部發(fā)布《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根據(jù)不同學段制定了“整理與收納”“家庭清潔、烹飪、家居美化等日常生活勞動”等目標。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要把兒童、青少年的勞動包含進家庭的經(jīng)濟、物質生活,成為其必不可少的有機組成,讓父母把勞動看成孩子的神圣責任。
通過勞動課,尤其是家務勞動,孩子鍛煉起來的是好好生活的能力,而這項能力是孩子未來幸福的關鍵。
01
會做家務勞動,是孩子未來獨立生活的前提
生活中,我們對孩子生活能力的要求一直很低,甚至不少父母勸告孩子:“只要你學習好,其他的事情可以不做、不管?!?/span>
在父母眼中,學習與生活似乎就是對立的,難以兩全。很多孩子一直到18歲,在家都是被禁入廚房的。
我們都在等著孩子成人后無師自通??墒聦嵤牵⒆映赡旰蟮莫毩⑸钸h比我們想象中要糟糕。
在我們身邊,很多畢業(yè)不久的年輕人,不會拖地、掃地,不會做飯煮菜,每天依賴外賣、速食、泡面解決問題。
一位超市店長曾坦言:
“一些00后或者剛工作的年輕人,因為平時沒有做飯的習慣,家里連鍋都沒有,肉啊蔬菜啊,對他沒有意義。他什么菜都不要,就要泡面餅干,再配點水果?!?/strong>
年輕人從前衣食無憂慣了,當他到了一個需要自力更生的階段,沒有任何人幫助的情況下,生活過得就沒那么像樣了。
出現(xiàn)這樣的結果,父母是需要反思的。
我們總是對孩子寄予厚望,希望孩子努力學習,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可唯獨沒有教孩子怎么去過好自己的日子。
父母鮮少考慮到的實際問題是:未來當孩子需要一個人生活時,他能照顧好自己嗎?
站在孩子的未來看,家務勞動看似瑣碎,但對生活的影響不容小覷。如果父母有遠見,就應該在孩子之前,主動培養(yǎng)孩子駕馭生活的能力,該他做的事,該他承當?shù)呢熑?,讓孩子自己去嘗試,父母別擋在前面。
生活的路,深一腳,淺一腳,得由孩子自己走。
如果孩子進入社會之前,還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父母無疑是失職的。
02
在家務勞動中,逐漸培養(yǎng)孩子愛人的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提到這樣一個故事:
他的班上有個叫卓婭的小女孩,她的母親非常愛孩子,縱容她的一切任性要求。
后來,母親生病了,而且病得十分嚴重。
當時,卓婭所在的三年級正在籌備一趟為期5天的趣味旅行,考慮到卓婭母親的身體狀況,蘇霍姆林斯基建議卓婭放棄這次旅行,在家照顧母親。
卓婭聽完卻大哭起來。
蘇霍姆林斯基勸道:“你看不到媽媽現(xiàn)在是什么情況嗎?她病得很重,你不擔心嗎?”
沒想到的是,卓婭用無所謂的語調說:“我上哪兒知道!媽媽也沒告訴,她是不是生病了!”
面對病情惡化的母親,女孩始終無動于衷,這何嘗不是一種不幸。
蘇霍姆林斯基花了幾年時間喚醒這個小女孩的心靈。
他用的方法就是“勞動”,讓卓婭體驗到為母親、為自己的同班同學勞動帶來的自豪感。
幾年后,看到卓婭的眼睛里閃爍著人性的自豪感,他說:現(xiàn)在這個生命就變成人了。
很多媽媽為了孩子付出很多,從來不讓孩子看到自己真正的需要和脆弱,這份愛著實讓人感動,但這給孩子造成了一種錯覺:“媽媽似乎并不需要我對她好?!?/span>
最后孩子習慣了把家人的愛視作理所當然。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孩子的冷漠,是大人縱容出來的。
學會愛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門課,想要培養(yǎng)孩子對他人的愛,應該從家中做起,從力所能及的小事開始。
家務勞動就是最簡單的方法,體驗了家務勞動辛苦的孩子,也更能體諒和理解父母。
很久以前看到這樣一則視頻,一個小女孩拒絕做家務被媽媽批評,媽媽問她:“你要做家人還要做客人?”
小女孩含著眼淚說:“我要做家人?!?/span>
家人是什么?家中的大小事情,家人都能一起分擔。
一個孩子看到媽媽做飯忙不過來,挽起袖子,幫忙洗菜;看到爸爸上班辛苦,主動去廚房給爸爸倒杯水;看到奶奶拎不動購物袋,趕緊上前幫忙……
這樣的孩子,愛早已經(jīng)在他的內心扎了根。
看似瑣碎的家務,體現(xiàn)的是孩子對家庭的愛與責任。
?
03
家務勞動,讓孩子擁有了創(chuàng)造幸福生活的能力
朱光潛先生說:“人生第一樁事是生活。”
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生活,但不是每個人都懂得好好生活。
前段時間看到一則新聞,一位年輕人租房1年多,退租時留下滿屋垃圾無處下腳,房間里滿屋的蜘蛛網(wǎng),外賣盒紙箱塑料瓶堆成山,冰箱里過期的食物不清理......
一位網(wǎng)友評論道:“房子雖然是別人的,生活卻是自己的。”
好好生活,考驗的就是一個人長期處理家庭瑣事的能力。
作為父母,想讓孩子未來把生活過得像樣點,擁有大好前途僅僅只是一方面,處理那些做不完的家務小事才是孩子每天都會面臨的挑戰(zhàn)。
房間是雜亂無章還是干凈整潔?一日三餐是敷衍、對付還是用買來的新鮮食材,認真煮上一頓飯?日子得過且過還是偶爾用煙火氣裝點生活?
不要小看這些事情,我們居住的家、擁有生活的習慣,都能折射出自己對生活的態(tài)度。
電影《小花的味噌湯》中,患癌的媽媽意外懷上了孩子,經(jīng)過猶豫過后決定生下孩子。
不幸的是,在女兒四歲的時候,媽媽癌癥復發(fā),不得已,又開始了痛苦的抗癌之路。
在生命最后的那段時間,媽媽的愿望,是希望把好好生活的能力和態(tài)度留給女兒,她盡了最大的努力教女兒生活。
她對女兒說:“如果你生病了,爸爸媽媽會很難過,所以要好好吃飯。要想好好吃飯,就要好好做飯,無論是吃飯還是做飯,都不能糊弄。”
影片結尾,父女二人一如往昔坐在餐桌前,擺放好碗筷,認認真真地吃飯。
帶著媽媽的祝愿,父女倆繼續(xù)過好自己的生活。
生活幸福感都是靠自己創(chuàng)造的,在家務勞動中,孩子學到的就是如何認真地經(jīng)營每一天,將日子過得豐盛。
孩子的成長不應該在一個只有學習的“玻璃罩”內,而應該與真實的家庭生活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
我們呼吁孩子早早地參與家務勞動,就是在培養(yǎng)孩子好好生活的軟實力,讓他更加坦然地面對明天。
(圖文來自網(wǎng)絡,侵權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