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單,不該是童年的底色。
父母的陪伴是孩子成長中不可缺少的一樣東西,陪伴是物質(zhì)和精神的結(jié)合,陪伴讓孩子從父母身上獲得了愛,讓孩子擁有了愛人的能力。
被陪伴的人感覺有了依靠,有了安全感,體會到了溫暖和舒適,陪伴才有意義——
人在心也在,陪伴不僅僅是指物理空間上的兩個人在一起就好了,而是指思想上的交流溝通,心靈上的互相安慰與寄托以及物質(zhì)上的互助。
很遺憾,忙碌的現(xiàn)代生活使得父母能夠陪伴在孩子身邊的時間越來越少。
01
親子陪伴的失落
早在2010年,宜家已經(jīng)發(fā)布了《玩耍報告》——一份對世界范圍內(nèi)兒童的興趣愛好及家長態(tài)度進行全面調(diào)查后得出的調(diào)研報告,也是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研究之一。
“73%的孩子愿意和父母一起玩耍而非看電視”“45%的父母承認沒有足夠的時間陪孩子玩耍”“26%的父母感到壓力太大而無法樂在其中”……
2015年宜家調(diào)查表明,55%的父母稱,他們和孩子在一起的高質(zhì)量時間不夠;3/4的父母稱,他們希望有更多時間和自己的孩子一起放松。
參與調(diào)查的中國父母中,80%表示和孩子一起看電視是他們最常做的事情,40%表示戶外活動,37%表示和孩子一起做運動,90%的人會和孩子一起玩電子類產(chǎn)品。
而宜家報告則認為,居家生活中幾乎每個時刻,都有機會轉(zhuǎn)變成絕佳的親子互動時間,可以輕松將家里各個區(qū)域變成方便孩子一起行動的“游樂場”,以玩樂的形式,讓孩子參與到居家生活中來;
即使是在廚房,借助兒童安全產(chǎn)品等的保護,孩子一樣可以享受歡樂的互動時光。
在傳統(tǒng)結(jié)構(gòu)的家庭中,祖父母可以協(xié)助父母照顧、管理、教育第三代,孩子可以得到更多的愛和更充分的教育,生活上的照顧和日常的管理也比較周到。
老年人對孩子的照料更有經(jīng)驗,也比較耐心、細心,能較細致體察孩子的心情,教育工作也會做得更為深入和細致。
這樣的形式一方面滿足了家庭中的老人對子女陪伴的需求,第三代兒童也容易從父母那里學到關心、照顧老人的好品質(zhì)。
家長的言傳身教,對兒童的語言、情感、角色、經(jīng)驗、知識、技能與規(guī)范方面的學習與發(fā)展都產(chǎn)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家風在言傳與身教中得以傳承。
社會變遷中的家風建設卻隨著家庭組織的松散化、家庭能力的弱化不同程度地被忽視,甚至出現(xiàn)斷層的現(xiàn)象,家庭教育的形式變得簡單粗暴。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基礎教育質(zhì)量監(jiān)測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與社會發(fā)展研究院、北京師范大學兒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和中國教育報家庭教育周刊聯(lián)合發(fā)布的《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diào)查報告(2018)》表明:
25.1%的四年級學生和21.8%的八年級學生表示“家長從不或幾乎不花時間與我談心”,22.5%的四年級學生和21.2%的八年級學生認為“家長從不或幾乎不問我學?;虬嗉壈l(fā)生的事情”。
02
高質(zhì)量親子陪伴
有時陪伴并不是把家長捆在身邊,而是孩子一旦出現(xiàn)了任何的困難,家人都會立馬出現(xiàn)在身邊,積極回應,幫他解決問題。
父母的積極回應,孩子不僅看到自己存在的重要性,也感受到父母的愛。
陪伴是孩子成長中最重要的精神食糧,父母的陪伴讓孩子覺得父母是自己的依靠和得到父母的認可,這是他們早期獲得自信的來源和基礎,會起到安撫孩子心靈的作用,安全感是孩子對抗人生挫折的利器。
陪伴孩子是父母給到孩子最好的愛,也是最好的成長禮物,優(yōu)秀的孩子都是父母高質(zhì)量陪伴,用心愛出來的——
不僅能投入時間,更投入心力和情感。
父母高質(zhì)量陪伴孩子,孩子內(nèi)心不僅有深深的安全感、價值感,孩子也更獨立、自信,親子陪伴時的投入程度大小比親子陪伴時的投入時間多少更為關鍵。
陪伴可以是陪孩子一起做游戲、繪畫、看繪本、背唐詩、學英語、科學小實驗,也可以是和孩子一起做家務(雖然大部分時間孩子在搗亂)、和孩子一起運動、睡覺前給孩子講故事、一起聽兒歌等等。
陪著只是形式,高質(zhì)量的親子陪伴核心是交流與尊重,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通過和孩子相處一點點用自己做人做事的道理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
在悉心陪伴中,家長總是會與孩子積極互動,天長日久,對孩子的智商和情商,甚至逆商、財商的培養(yǎng)都會發(fā)揮重要作用。
陪伴孩子的過程從來不是單方面的,而是我們和孩子共同成長的一個過程。
在雙向的陪伴當中,孩子可以學習到新鮮的東西幫助自己成長,家長也可以在陪伴當中總結(jié)經(jīng)驗。
在高質(zhì)量的陪伴當中,讓自己從中學習,有更多的思考,從中獲得知識,不僅對教育孩子有利,有時對家長的工作也會帶去些許幫助。
假裝陪伴比不陪伴更加傷害孩子,因為假裝陪伴孩子,就會給孩子傳遞一個信息:我是不重要的,我不值得父母陪伴。
所以家長在陪伴孩子時要做到心無旁騖,切忌“身在曹營心在漢”。
老人關掉電視、父母放下手機,不敷衍更沒有不耐煩,否則家長會被各種各樣并不重要的信息所干擾。
陪著孩子時總有三心二意的表現(xiàn),陪伴效果肯定差,寧可要半小時的悉心陪伴,也不要一小時的消極敷衍。
現(xiàn)代社會節(jié)奏越來越快,很多家長因為工作忙的原因,把孩子交給祖輩看管,只能周六、周日陪孩子,或者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陪伴孩子。
孩子興致剛起,家長就要忙其他事情,留給孩子的只有失望和沮喪。
可以“規(guī)定”自己每天留至少半小時全身心陪伴孩子,尤其爸爸,必須參與孩子成長中來,帶著孩子“冒險”探索或者做些危險動作,讓孩子感受爸爸的價值,以此鍛煉孩子膽量和勇氣。
03
陪伴的目的是放手
當然也要防止一直跟在孩子后面的“窒息”式陪伴,孩子會失去探索研究和自得其樂的能力,必要時需要留出時間讓孩子自己獨立玩,學會耐心等待,不斷暗示自己:
先別著急說話,先別著急過去,先別著急給他想法、給他建議。停一停,看看孩子需不需要我的幫助,看看孩子希望我怎樣幫助他。
尊重孩子的選擇,畢竟陪伴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放手,讓孩子學會技能,慢慢自己獨立。
有一首耳熟能詳?shù)膬焊琛稅畚夷憔捅П摇?,該曲由彭野?chuàng)作,其創(chuàng)作靈感來源于他和女兒相處的點點滴滴。
在2006年,有一次彭野問他女兒需要什么獎勵,女兒回答說:“多陪我玩一天。”
這讓彭野深受觸動,他從中感悟到,比起物質(zhì),孩子更需要的是親情。他以此為靈感,再把這種愛意人性化、具象化,迅速地創(chuàng)作出了《愛我你就抱抱我》:
爸媽總是對我說,爸爸媽媽最愛我,我卻總是不明白,愛是什么。如果真的愛我就多多的陪陪我、親親我、夸夸我、抱抱我。
歌詞質(zhì)樸、親切,簡單、直接地表達了孩子在成長中渴望家長陪伴的情感需求,鮮明地反映了“陪伴是最好的愛”這個主題。
(圖文來自網(wǎng)絡,侵權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