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是對人和事物的一種希望。
父母對孩子寄予一定的期望,是家長對孩子的一種關愛、一種鼓勵,是建立孩子自信心的主渠道。
然而現(xiàn)實生活中,不少家長對孩子建立期望存在過低、過高或者不現(xiàn)實這樣的問題。
期望應該是存在的,要避免順其自然、放任自流、沒有期望。
期望要適度,避免去攀比、從眾、拔苗助長。
期望需要現(xiàn)實,避免為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不擇手段,要兼顧現(xiàn)實條件。
01
家長期待過高導致孩子的不良反應
如果家長對孩子期待過高,孩子的反應一般有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孩子會有焦慮和恐懼。
孩子了解到父母對他有較大的期望之后,就會擔心能不能達到這個目標,能不能克服這些存在的困難。
這些困擾的心緒、擔心和壓力會讓孩子慢慢變得焦慮,不斷的焦慮又讓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增加失敗感和內疚感,從而形成緊張不安并帶有恐懼的情緒狀態(tài)。
而這種過度的緊張往往又會使孩子終日處于一種惶惶不安之中,注意力不集中,能力無法正常發(fā)揮,比方說記憶力、組織技能。
孩子往往會敏感多慮,缺乏自信心。
生理上可能會出現(xiàn)睡不好、做噩夢、講夢話、食欲不振、心跳多汗、尿頻、便秘等癥狀。
第二階段,孩子會逃避和回避。
沒實現(xiàn)父母期待的孩子會覺得父母對自己太失望了,良心會受到譴責。
生活在自責狀態(tài)中,孩子會更加焦慮,從而影響行為、智力和人格等多方面的因素,表現(xiàn)為退縮、過度地順從、逃避、回避等等,比如上網、打游戲、養(yǎng)寵物。
他們經常不能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過分敏感,自我評價太低,做事情優(yōu)柔寡斷,謹小慎微,憂郁消沉。
由于連續(xù)的失敗,他們失去了學習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開始不愿意上學,開始逃學,回避自己學不好的課程,學習狀態(tài)越來越糟。
父母失望越來越多,親子關系也會變得越來越緊張。
第三階段,孩子會對抗和抑郁。
這時候家長越來越多的失望會激起孩子的不滿,家長言語和行為中透露出的不滿又會招致孩子的過激反應,導致親子關系越來越緊張。
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孩子或躁狂,或抑郁。
孩子可能會拒絕上學,視父母為路人,自暴自棄,甚至離家出走。
有的孩子長期地忍受成績不良或學業(yè)失敗的屈辱,導致出現(xiàn)抑郁癥狀,比方說食欲不振、孤獨、懶散、悶悶不樂,甚至直接導致抑郁癥。
02
家長要對孩子建立合理的期待
父母對孩子的期待,一定要根據(jù)孩子具體的能力、具體的情況來定。
我們當年沒有播種過龍種,就不要望子成龍;我們就是凡夫俗子,也不要希望孩子能做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情。
自己不會飛就不要逼著孩子去飛,畢竟遺傳是內因。
最好的期望值就是讓孩子稍加努力之后就能實現(xiàn),好比是跳起來摘桃子:
如果不用跳就能摘得著桃子,他會失望;
努力跳、使勁跳,怎么跳也摘不著,他就更加失望;
努力地跳,差一點了,這樣他就會覺得有挑戰(zhàn)性,會充滿希望,會得到鍛煉。
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也是這樣:唾手可得會消磨斗志;高不可攀會喪失信心;只有富于挑戰(zhàn)性,才會催人奮進。
父母對孩子的期待,也要考慮到孩子自身的興趣愛好。
很多父母喜歡把自己當?shù)袼軒?,把孩子當作橡皮泥,想把孩子捏成自己設想的樣子。
可是,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是父母的附屬品。
孩子有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愿望,所以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
父母對孩子的期待,不妨長期和短期相結合。
短期內根據(jù)孩子上次或前一階段的學習情況,提出“跳起來能摘到桃子”的目標,并不時地給予一定的鼓勵。
一旦孩子達到目標,家長一定要表現(xiàn)出興奮與幸福之情。根據(jù)家庭情況給予一定的獎勵,同時與孩子一起探討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關于長期期望,可以根據(jù)孩子的理想與志向加以適當?shù)囊龑А?/strong>
并將長期期望分解到無數(shù)個短期期望之中,孩子每前進一步都予以鼓勵。
這樣孩子和家長就會有許多的成功、許多的希望、更多的努力、更好的發(fā)展。
(圖文來自網絡,侵權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