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其實,每個家庭都有獨特的家庭文化,你只要走進去,就能感受到。
還記得我讀中學的時候,有一次到朋友家玩。
那時候就是兩個毛頭小伙子瞎玩的年齡,可是那次的經(jīng)歷卻讓我一直記得。
?
去的時候,當然兩手空空,沒有帶禮物。
但是朋友的母親卻把我當作貴客對待,而不只是當一個小孩。
?
她招呼朋友去捉鴨子,燒水,中午做好吃的。
我就跟朋友幫忙劈柴燒火,吃了一頓超級大餐。
?
那時候,一個少年能得到一個大人那樣的對待。
讓我備受感動,覺得得到了尊重。
如今想起,覺得伯母的熱情待客,朋友的豪爽仗義,其實就是那個家的文化。
這種文化叫熱情,尊重。
?
多年后,伯母有一次要我給他修電腦,我找到公司的技術人員,為她檢測、安裝新的系統(tǒng)。
跟領導告假,在樓下的飯店里請她吃了一個簡餐。
朋友得知后說謝謝我。
其實我一直要謝謝他們。
2
什么樣的家庭養(yǎng)出什么樣的孩子。
蘇霍姆林斯基就曾說“對一個家庭來說,父母是根,孩子是花朵。父母?!翱吹健焙⒆拥膯栴},卻不知這其實是自己的問題在孩子的身上“開花”。
?
熱情大方的父母,常常會教導孩子大氣熱情。
就算沒有言語相告,在實際的生活中,那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其實就已經(jīng)默默影響著孩子了。
溫和善良的父母,也常常會養(yǎng)出善良友愛的孩子。
之前看到一張非常感人的照片,在成都地鐵2號線上,一個小男孩和媽媽一起坐地鐵,中途一位阿姨帶著小寶寶上車,小男孩主動讓了座,然后在媽媽休息時,用手為媽媽墊著頭,還幫媽媽背包。
想必,平常他的媽媽一定也是暖心的人。
而且,有集體觀念和規(guī)矩意識的父母,才能養(yǎng)出有規(guī)矩懂敬畏的孩子。還記得兒子讀幼兒園的時候,有一次參加孩子班上的新年活動。老師提前兩周就在班上通知所有參加活動的爸媽要準備中國傳統(tǒng)服飾。為此,不善著裝打扮的老婆和我就頭大了。但還是利用不多的休息時間去商場找。最后終于備好。當然還有很多媽媽,老師的通知才出,就馬上尋找,跟大家熱情地做分享。
?
我們以為那天所有的爸媽孩子都會按要求著裝。
但還是有兩個孩子穿著平常的衣服。而他們的媽媽,也沒有穿著要求的紅衣服。在活動中非常顯眼。但是她們沒有覺得有什么不妥。?為何在這里提這件事?
因為這兩個男孩,是班上最讓老師和爸媽們頭疼的。
兩個小家伙喜歡動手打同學。
兒子也先后被他們掛彩,不過是孩子間的打鬧。
我也只是教他去好好保護自己,離打人的同學遠一點。
?
可見媽媽的用心不在這,而只是把孩子交給學校。
所以對學校的通知會習慣性地視而不見。
?
可以想象,當父母為孩子盛裝打扮的時候。
孩子肯定會問為什么要這樣?
父母的回答能讓孩子明白:這樣做,是一種禮儀,也是一種彼此尊重。
是對集體活動寄規(guī)矩的一種敬畏。
?
還記得那天我在家里鼓搗半天,穿著正裝,圍著大紅圍巾。
問兒子:“爸爸帥不帥?”
兒子說:“爸爸,你都準備了這么久,肯定帥??!你很喜歡我們學校的活動嗎?”
“是的,爸爸非常喜歡你們學校的活動,而且這是老師布置給爸爸的任務,我一定要完成好?。∵@是迎接新年,我們都要打扮好,這是一種禮儀,讓大家看到你就覺得喜慶快樂!”
?
說到這,兒子就樂了。
穿著自己的新衣,在鏡子前臭美呢。
3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簡簡單單十二個字,就道出了一個秘密:很多時候,我們的孩子為什么會習慣行為迥異,并不是天性使然,而是后天的環(huán)境所致。
?
說白了,就是好好的一個孩子,也會被父母制造的垃圾環(huán)境污染的。
我有一個親戚,兒子小時候非常聰明。
學什么像什么,喜歡聽你講故事,喜歡你給他出題目,是一個愛學習的苗子。
記得那時候問他長大要做什么,他說要讀大學,成為一個大學生。
因為那時的大學生不多,是大家交口稱贊的。
誰家里有個大學生,父母腰板都直一些。
?
可遺憾的是,他的媽媽卻是出了名的牌鬼。
兒子上學去了,她就在家里擺一桌,從早到晚不停,從他們家門口過,都能聽到里面鬧哄哄的。
有時孩子放學回家,得自己煮飯熱剩菜。
懂事的孩子就自己淘米做飯,然后去隔壁房間做作業(yè)。
可這樣的環(huán)境里怎么能安心做作業(yè)?
?
很小的時候還乖乖的,他媽還說孩子不要管,照樣好!
到了小學六年級的時候,孩子就開始放學不回家,在同學家做作業(yè)再回去。
大家都說這個孩子真懂事,這么好學。
可好景不長,到了初中,孩子到了鎮(zhèn)上讀書。
馬上就迷上了網(wǎng)絡。
這時當媽的想管,但是兒子一句“你自己都天天打牌,憑什么管我。”
氣得他媽想打人,卻發(fā)現(xiàn)兒子已經(jīng)長大了。
伸出的手又抽了回來。
?
如今,親戚最后悔的就是沒有好好培養(yǎng)自己的兒子。
因為兒子如今也有20多歲,卻天天在外邊惹是生非,一年到頭回家過年的路費還要家里寄過去。
倘若給這個孩子換一個環(huán)境,他還會這樣嗎?
?
一個人的成長環(huán)境,幾乎會決定他的人生。
孩子喜歡模仿,又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心。
你給他什么,讓他看到什么,讓他摸到什么,他就會愛上什么。
?
就算是孟子,小時候你讓他天天跟殺豬的先生在一起,他也會天天去玩殺豬的游戲。
而你讓他看到哥哥姐姐讀書,他也會想著去讀書。
多少好孩子,被垃圾環(huán)境毀了。
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劇,還有什么比毀掉一個人的前程更殘忍的。
可很多父母卻親自做了這件事。
4
每個家庭都有它獨特的文化,而那個精神內核其實就是家風。
由父母的每一份用心付出、言行舉止、思想觀念構成。
在這里邊,每個人相互影響著。
所以,請記得給孩子讀書吧!
因為讀書能讓彼此的心靠得更近。
親子共讀是人世間最美好的陪伴時光。
?
不要把時間都浸泡在了肥皂劇里。
讓小小的孩子也跟你一起被手機、電視給俘虜了。
?
請認真對待孩子問你的每一個問題,跟著孩子一起成長。
?
孩子問為什么的時候,你也許隨便瞎扯就能夠蒙混過關。
但是到了青春期,你就跟不上孩子的腳步了。
和孩子慢慢成為了兩個世界的人,那肯定會出現(xiàn)鴻溝。
?
所謂的代溝就是孩子長的很快,而你卻一動不動。
?
孩子讀的書,你一本都沒看過,只知道說不好不好,不要讀那些雜書。
而孩子問你到底哪里不好,哪里好?你啞口無言。
?孩子聽的歌,你說吵死了。孩子喜歡的電影,你聽都沒聽過。
?
那怎么對話?一個向東,一個向西。
兩個不同世界的人怎么會有共同的話語。
幸運的是如今的父母學習能力更強,方式更多,努力一點基本能跟上孩子的節(jié)奏。
?
我知道有一天兒子會喜歡一些我搞不懂的東西。
但我不會貿然反對,而要去努力熟悉了解,去查資料,去學習。
努力跟上孩子的腳步。
因為父母的修養(yǎng),決定了孩子的教養(yǎng)。
陀思妥耶夫斯基說,和小孩在一起,可以拯救你的靈魂。
我覺得,你若愿意,孩子還會推動我們不斷進步。
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孩子總是模仿自己的父母,并以父母為榜樣。
(圖文來源于網(wǎng)絡,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