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讀
育兒,其實就是一個不斷看見自我的過程。
或許我們此刻還做不到“無條件的愛”,可至少,我們能不再用那些明顯失了邊界的“條件”來“綁架”孩子,讓他們因為害怕和恐慌而“臣服”。
只有當(dāng)孩子們從小有過被人“無條件愛著”的感受,他們的內(nèi)心才會越來越勇敢和強大。
現(xiàn)在的父母越來越注重科學(xué)育兒,都愿意抽出時間來學(xué)習(xí)育兒知識和理論,“無條件的愛”,這個詞,相信大部分父母都不陌生了吧?,F(xiàn)在隨便翻開一本育兒書籍,基本都會提到這個詞的。
有人說:“我不相信,有人可以無條件愛孩子。”
這的確很難,因為無條件的愛和接納不容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潛意識沖動”。
哪個當(dāng)媽的不是一天里有無數(shù)次想撂挑子喊一句“老娘我不干了!”然后甩手走人;
哪個當(dāng)媽的不是上一秒對娃在嘶吼,下一秒看到娃甜甜的睡臉又愛得無法自拔。
若是要我們不論何時何境況都一直保持滿盈盈的愛意,豈不是是逼我們?nèi)パ輵蚝瓦^“假生活”?
在我看來,“無條件的愛”更像是一種理想境界,我們可以努力接近這個目標(biāo),但如果將其作為當(dāng)媽們?nèi)粘R回灥臉?biāo)桿,或許會平添更多焦慮。
咱們可以每天都應(yīng)該挖掘自己對孩子的愛,僅僅是因為他們的存在,而不是說他們的某些表現(xiàn)。
01
什么是無條件的愛?
如果非要對無條件的愛追根溯源的話,可以把它歸于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xué)家卡爾·羅杰斯的?“無條件積極關(guān)注”。
也許是為了讓人們更容易從概念上接受這個觀點,也許是覺得充滿情感的“愛”字比中性的“關(guān)注”更有煽情效果,我們親子領(lǐng)域一些專家們?yōu)榱撕喡詫?/span>“無條件的積極關(guān)注”調(diào)整為了“無條件的愛”。
卡爾·羅杰斯的本意是指,父母盡量有意識的對兒童減少具有父母自身價值判斷的輸入與控制,讓兒童自己的真實喜好和感受與他的個人經(jīng)驗保持一致,給予他最大的自由與接納,從而促進其健康人格的樹立、自我實現(xiàn)的達成。
我有個閨蜜人長得很漂亮,但是平時完全不打扮,永遠是一件灰撲撲的衣服穿一冬天。平時一起逛街看到漂亮的衣服,她也會兩眼放光,很喜歡,但是她從來不去試穿,總是掂一掂又放下,明明她也有足夠的經(jīng)濟條件去承擔(dān)。
后來我們了解到是因為她媽媽從小就覺得她太漂亮了,怕她不安全,就不斷地告訴她“愛打扮的女孩子不正經(jīng),沒有人看得起,樸素的女孩子大家才會喜歡!”
她也被媽媽的價值判斷所控制,活成了一個“灰頭土臉”的人!
其實卡爾·羅杰斯的“無條件積極關(guān)注”和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就提醒我們:
如果女孩子太漂亮,媽媽可以多保護她,教給她更多的安全知識來自我保護。
如果沒有錢給她買新的衣服,可以坦誠的告訴她,媽媽沒有錢,但我們可以盡量把舊衣服穿的整潔整齊,女孩子愛美很正常,大家也都喜歡好看的人,等媽媽有了經(jīng)濟能力,一定給你買漂亮衣服。而且等你長大了,努力賺錢,就可以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
這樣,孩子的真實喜好和感受與ta的個人經(jīng)驗保持一致,不割裂,才能形成健康的人格、完整的自我,一個人才能保持成長的光澤。
02
一個孩子被無條件愛的9個瞬間
每天都應(yīng)該挖掘自己對孩子的愛,僅僅是因為他們的存在,而不是說他們的某些表現(xiàn)。
而且一定要將這種愛表達出來,在對孩子進行引導(dǎo)或者教育的時候要將事情與孩子本身區(qū)分開表達,會讓孩子更清楚改正自己,也可以讓孩子接受到父母的尊重和愛。
?孩子說臟話,為了面子打罵孩子給外人看
?孩子說臟話,你沒有罵他,而是告訴孩子如果表達自己很生氣可以直接說出來
?老師又批評我家孩子了,我沒有把孩子教好
?老師又批評我家孩子了,我得去鼓勵鼓勵他
?孩子屢教不改,他一定是故意的!我怎么會生出這樣的孩子
?孩子屢教不改,他一定遇到了困難,我該怎么才能幫助他呢
?我的孩子很優(yōu)秀,長大一定很有錢
?我的孩子不一定很優(yōu)秀,但會擁有很多愛
?用心學(xué)習(xí),爭取當(dāng)個學(xué)霸
?用心生活,爭取當(dāng)個熱愛學(xué)習(xí)、熱愛生活的孩子
?不比別人差,成為做好的
?不和別人比,成為最好的自己
?我不怎么拒絕孩子,因為我太愛他了
?我不害怕拒絕孩子,因為愛有界限
?孩子不聽話,就跟他好好講道理
?孩子不必太聽話,聽他說話很重要
?為了孩子,我可以付出一切
?為了孩子,我要成為更好的自己
03
無條件的愛,從愛自己開始!
如果你覺得上面那些很難做到,原因不在于孩子,而在于沒法無條件愛自己!
我們與外界的關(guān)系,本質(zhì)上都是與自己關(guān)系的投射。
所以,無條件的愛,需要先從改善對待自己的態(tài)度、改善與自己的關(guān)系開始。
對自己不滿的人,會假愛孩子之名,將焦慮投射到孩子身上,并以自我犧牲的姿態(tài)進入拯救者角色。
可是,這并不能真的拯救孩子,只是在實現(xiàn)自己的掌控感。
孩子需要成長,而成長是需要很大的內(nèi)在力量的。
對孩子不斷投射焦慮和不滿,會剝奪孩子的內(nèi)在力量、不斷在孩子內(nèi)心制造這樣的聲音:我是不好的,我太差勁了。
如果自我評判的聲音過于堅定、長期形成、并成為固定模式,要自我改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們或許可以從這樣的小事做起:
1,如果太累、操心的事太多,不如先放空自己,給自己放個假。
2,運用口頭禪來重塑你的思維方式:
我已經(jīng)做得夠好了。
他之所以那么做,是因為他還是一個孩子
孩子們需要愛,尤其是在他們看上去最不值得獲得愛的時候。
我的孩子都會好好的,他們需要我,盡管我不是一個完美的母親。
3,不做“算了小姐/先生”,越努力,越成功;越自信,越愛自己。
以健康的方式做出改變、體驗成就感,成為你自己最好的版本!
附上悅納自己必備美文:
看透自己,依然熱愛自己。
知道自己的缺點、弱點、甚至陰暗面,依然堅定地愛自己。
無論自己多糟糕,犯過多大的錯,無論高矮、胖瘦、美丑,都是這全世界的獨一無二。
我的好,我的壞,我照單全收。
我再也不會因為別人的指責(zé)、批評而抗拒、憤怒、爭辯,因為那的確就是我。
我悅納真實的自己,不再和自己擰巴,不再和全世界較勁。
小竅門:照著鏡子背誦,效果更好
育兒,其實就是一個不斷看見自我的過程。
我們在愛中摻雜的條件,都是我們自身缺失的投射。當(dāng)我們真正解開心結(jié),和自己和解的那一刻,才是我們最接近愛的本質(zhì)的時刻。
或許我們此刻還做不到“無條件的愛”,可至少,我們能不再用那些明顯失了邊界的“條件”來“綁架”孩子,讓他們因為害怕和恐慌而“臣服”。
只有當(dāng)孩子們從小有過被人“無條件愛著”的感受,他們的內(nèi)心才會越來越勇敢和強大。
(圖文來自網(wǎng)絡(luò),侵權(quán)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