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看過一檔綜藝,特別有感觸!一個11歲的男孩,?沉迷手機游戲成癮。
半夜 4:30,爸媽起來上廁所,
發(fā)現(xiàn)他在屋里偷偷拿著手機玩;10點鐘就說自己要睡了,
結果夜里去他屋里,一摸手機還是燙的。
家長換了不少密碼,
他能用熒光粉撒在屏幕上,通過觀察痕跡,判斷密碼是多少。
?
后來發(fā)展到,偷偷拿媽媽的手機,打賞給主播 8000 塊錢。
媽媽說:“你再玩我就掐你?!?/span>男孩一臉無懼:
“行啊,掐10下讓我玩10分鐘。”
有嘉賓忍不住說,是不是家長太縱容了……然而隨著鏡頭的深入,事實真相慢慢浮出水面:
原來,媽媽前腳說不能玩游戲,
爸爸后腳就和孩子一起組起了隊。下班回家,常常和孩子一起殺上一局;游戲失敗了,爸爸還鼓勵孩子再接再厲。
哪怕媽媽多么三令五申,
爸爸在背后的“拆臺”,讓媽媽的教育瞬間化為烏有。
男孩一上節(jié)目就說:
“爸爸是好爸爸,我給爸爸打10分,滿分!”“媽媽是壞媽媽,給媽媽打零分。”“不行,打負分!”
心理學上有個手表定律:
當一個人只戴一只手表時,他可以準確地掌握好時間。當他戴著兩塊或更多的手表時,他就無法確定準確的時間,同時也失去了對時間把控的信心。
這個爸爸沒有意識到:
父母教育理念不一致,
會讓孩子失去對父母的敬畏感。
之前的規(guī)則也會“土崩瓦解”。
一個孩子的成長,取決于他對他人、和世界的感知。在孩子還沒有自主判斷能力的時候,習慣的培養(yǎng),品行的養(yǎng)成,靠的是父母。
父母就像家里的兩根頂梁柱,頂梁柱的方向不一致,房屋必定七扭八斜,下面的孩子怎么可能站得穩(wěn),站得高?
02
家庭教育不統(tǒng)一,傷害的是孩子
樓下一家人最近硝煙不停。
男孩才6歲,奶奶就經常給他買可樂、雞腿。
媽媽看見了,好言好語勸婆婆:
“孩子還小,不能常吃零食……”
“高鹽高油高糖,不健康……”?
孩子奶奶不以為然:
“孩子愛吃就讓他吃嘛,你看他多高興?!?/span>
媽媽很無奈,轉頭找丈夫當說客。
“咱媽老讓孩子吃垃圾食品……”
爸爸也一臉不當回事:
“你讓孩子少吃點不就行了。”
媽媽沒辦法,只好把零食收起來。
這下可好,捅了孩子的馬蜂窩!
“壞媽媽!給我好吃的!”
就這樣,家里變成了三代人的戰(zhàn)場。
?
媽媽說什么,孩子也不肯再聽。
后來不僅過度肥胖,還早早近視了。
家庭教育不統(tǒng)一,
傷害的其實是孩子。
孩子是最聰明的機會主義者,
他會在意見分歧最薄弱的地方加以突破。
久而久之,學會了鉆空子、看臉色,
這樣的家庭,規(guī)矩很難建立;
這樣的孩子,是非觀也難以建立。
《安家》里有一個片段。
海清飾演的婦產科大夫宮蓓蓓剛生完二胎,
因為孩子教育問題,
和住在一起的公婆矛盾重重。
孩子一邊吃飯,一邊玩平板電腦。
她過去耐心勸孩子:
“看平板對眼睛不好,
不專心吃飯對腸胃不好。”
旁邊的公婆面露不悅:
“這個小區(qū)哪家的孩子,
不是吃飯看動畫片玩玩具?!?/span>
孩子本來就不愿意放下 ipad,
一看自己有“盟友”,索性鬧起了脾氣:
“你不給我看,我就不吃飯?!?/span>
?
家長觀念不一致,
孩子就會“鉆父母的空子”,
游刃于家長之間的“管理空擋”,
行自我放松之實。
時間久了,越來越難養(yǎng)成好習慣。
演員陳龍在劇組拍戲兩個多月,
一直是妻子章齡之一個在家?guī)Ш⒆印?/span>
陳龍與家人視頻聊天,脫口而出問孩子:
“媽媽今天是不是很兇?”
言外之意,媽媽很嚴厲,對孩子很不耐煩。
這一句問話,會給孩子造成這樣的印象:
·?媽媽不該兇,媽媽錯了;
·?媽媽太兇了,連爸爸都看出來。
“拆臺式”的教育,只會造成這樣的結果:
孩子不會去想媽媽為什么兇,
不會反省自己的行為,
只會按爸爸的引導,怪媽媽態(tài)度不好。
好在后來陳龍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
給妻子道了歉。
可想而知,這樣的教育持續(xù)下去,
會讓媽媽失去威信,
讓孩子學會自我縱容。
教育孩子就像拔河,
如果繩子都南轅北轍,
又怎么能到更遠的目的地呢?
一個家庭,一定只能有一種聲音。
媽媽往往更有原則,
也更懂得共情孩子,
所以這個決策者,最好是媽媽。
03
教育孩子,一定要“媽媽說了算”
在合力教育上,很多爸爸就做得很好。
演員黃覺的女兒在家練芭蕾基本功,妻子在旁協(xié)助。小姑娘有些偷懶,練著練著哭了起來,邊哭邊找爸爸說:“媽媽欺負我?!?/span>
對于女兒的哭訴,黃覺選擇了無視。從客廳起身離去,并不回應?。
事后,黃覺解釋說:
在媽媽教育孩子時,他不能唱紅臉。
事實也證明,找不到“援助”的女兒,
慢慢就恢復了平靜,繼續(xù)練習了起來。
好多中國家庭信奉教育孩子,一個要“唱白臉,一個唱紅臉”——“唱白臉”的,負責讓孩子害怕;“唱紅臉"的,負責安撫孩子,開導孩子。這樣看似有效,實際上危害很大。
心理學家簡·尼爾森說,
父母二人一個寬大、一個嚴厲時,就會逐漸走向兩個極端。父母之間的分歧會越來越大,孩子也會越來越沒有方向。
作為爸爸,只要媽媽的大方向是正確的,那就堅定地站在媽媽的立場,理解和尊重媽媽的意見,貫徹執(zhí)行她的理念。
如果爸爸對媽媽的教育方法有疑問,可以避開孩子和媽媽商量,千萬別當著孩子的面爭吵。
黃磊也曾說過自己的教育理念:我們夫妻沒有什么紅臉,白臉,我永遠是跟媽媽一頭的,我跟多多說,咱們倆都得聽媽媽的。
網上有對婆媳在教育孩子上鬧矛盾。奶奶覺得:“孩子不管吃什么,只要愿意吃,那就是越多越好。”媽媽看了很多科學養(yǎng)育書,不希望孩子貪吃高糖高鹽食物。
孩子爸爸知道后,把老人拉到一邊:“這事得聽媽媽的?!?/span>每次看到隔代教育理念不一致,爸爸都會悄悄跟奶奶說:“聽孩子媽媽的……”久而久之,老人也開始學習好的教育方法。
其實,好的教育就是如此。媽媽是教育的決策者,爸爸是教育的執(zhí)行者。一個好爸爸,應該做好家庭的潤滑劑。一剛一柔中,碰撞出教育最美的火花。
當然,都聽媽媽的話,是不是意味著:媽媽說的一定對?是不是意味著:教育都是媽媽的責任?當然不是。
為什么決策權要交給媽媽?教育學家跟蹤了一批分別由爸爸帶大和媽媽帶大的孩子。
他們發(fā)現(xiàn):
養(yǎng)育男孩,爸爸教會孩子格局、勇氣、責任感等品質。
媽媽培養(yǎng)孩子好的品質和習慣。
養(yǎng)育女孩,爸爸給孩子安全感,自信心,給女孩好的婚姻模板;
媽媽培養(yǎng)女孩的三觀、情商、性格和品質,決定女孩的人生高度。
父母責任不同,分工也不同。
爸爸需要做的主要是:陪伴、榜樣的力量。而媽媽主要的職責是:建立規(guī)則、教會孩子為人處世做事的方式。
從科學養(yǎng)育上來看,
媽媽更合適做決策者,爸爸適合執(zhí)行,以及樹立好的榜樣。
媽媽的觀點未必絕對正確,在育兒這條路上,沒有人是一直正確的。我們都有試錯和磨合的過程。千萬別把教育的鍋背給一個人。
養(yǎng)孩子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情,
我們應該更尊重媽媽的意見。
這種尊重,不是讓媽媽承擔所有責任。
有一句話說的很對:
要想贏得多少尊重,
先想想自己有多少付出。
好好溝通,好好陪伴,
媽媽做決策,爸爸多做事。
父母擰成一股繩,才能幫助孩子更好成長。
聽媽媽的話,就是家庭教育最好的方式。
?
(圖文來自網絡,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