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我們不僅要無條件地愛孩子,更要融入到孩子的每一次成長中,讓孩子從內(nèi)心感到幸福,給孩子的未來奠定力量。
“作為父母,你想讓孩子未來變成什么樣子?”
有父母這樣說:
我希望孩子未來成為一個陽光少年,任何時候都能做他自己喜歡的事,幸福而有尊嚴的活著。
無論何時,她都能把笑容掛在臉上,隨時都感覺到家庭的溫暖和幸福,做一個永遠積極向上的人。
只要她能感受父母給她的愛,懂得去愛人,做一個幸福感爆棚的孩子就夠了。
…
讓孩子快樂、幸福,幾乎是每個父母的心愿。
是啊,孩子對幸福感的需要,是一種安全感與滿足感同時擁有而產(chǎn)生的欣喜與愉悅的情緒,是成長必不可少的一項“心理需要”。
它的來源往往從父母的“參與”中獲得,父母的參與度越高,孩子越感覺到幸福。
李玫瑾教授說:“12歲前是孩子成長的關(guān)鍵時期?!?
12歲前的孩子,如果能在父母那里擁有幸福感,那他就有了一生快樂的資本。
特別是這8件讓孩子幸福感爆棚的事,12歲前父母一定要陪孩子完成。
01
每周一次“特別晚餐”
看過這樣一個采訪:如果你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個人共進晚餐,你選誰?
孩子們的回答如出一轍:家人、爸爸、媽媽。
“一頓晚餐”,這種最簡單的事卻成了孩子對幸福的定義。
只因為它承載著父母對孩子的陪伴和關(guān)注,是孩子不可缺少的相伴時光。
現(xiàn)在的父母90%都很忙碌,甚至無法坐下來和孩子好好吃一頓飯。
但其實,餐桌上的時光是孩子最渴望的親子場所。
美國教育學家莎莉·路易斯在《喚醒孩子的才華》中寫道:
有人研究哪些因素促使孩子在學習能力測試上得高分。
智商、社會條件、經(jīng)濟地位都不及一個更微妙的因素重要,那就是得高分的所有孩子都經(jīng)常與父母一起吃飯。
在餐桌上父母與孩子聊一聊天,關(guān)注一下孩子的內(nèi)心變化,就會讓孩子覺得輕松又滿足。
簡單的問候與關(guān)心會給孩子內(nèi)心注入滿滿的愛。
或許父母無法每天抽出時間來陪孩子吃飯,但是至少每周為孩子準備一次“特別晚餐”。
一頓精心準備的晚餐,不僅給了孩子陪伴,也能讓孩子感受到平凡的生活所詮釋的幸福。
02
陪孩子一起運動
看過一個新聞。
一對夫妻每天堅持陪10歲兒子跑步,已經(jīng)堅持了兩年。
每天晚飯后兒子做完作業(yè),三人就會穿著親子裝在公園里面跑步,運動很累,但是一家人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爸爸說:通過運動陪伴他,讓彼此的汗水與付出融為一體,他的未來更有韌勁。
運動是促進孩子大腦發(fā)育的關(guān)鍵,也是緩解孩子情緒最好的方式。
中國教育督導室公布了一項研究:
每天運動超過一小時的孩子,心態(tài)更加積極,情緒調(diào)節(jié)能力大大提升。
父母陪著孩子一起運動,是一種“言行教育”。
親子之間大汗淋漓的畫面,讓孩子體驗到“體累,但內(nèi)心幸福的”的感覺。
它讓孩子體驗了堅持的意義,因為彼此在一起再累都值得。
比起讓孩子在家刷題看電視,不如抽出一點時間陪孩子一起運動,融入彼此的生活里,讓心更近。
03
和孩子一起制定目標
主持人王小賽每年的新年第一天,就會召集全家人開會:給孩子制定一個新年目標。
在共同地商議下,8歲的女兒給自己定了一個這樣的目標:每天按時寫作業(yè)、認真、不玩。
如果這個目標是在父母命令下說出來,那么孩子有很大可能會排斥。
但是我們通過“共同制定的目標”,讓孩子有了一層“我愿意”的含義在里面,孩子執(zhí)行起來就輕松多了。
如今的孩子為什么幸福指數(shù)這么低,是因為孩子總是生活在“被安排”的壓抑下,自主的意愿卻很少,所以孩子沒有對幸福的感知。
和孩子一起制定目標,會以孩子的“愿望”為基礎(chǔ),讓孩子參與進來,父母陪著孩子一起完成,它是提升孩子幸福感的方法之一。
因孩子在達成目標那一刻,孩子內(nèi)心的滿足感和成就感是雙倍存在的。
04
和孩子交換一個秘密
在一檔綜藝節(jié)目中,大家討論了這樣一個話題:孩子到了青春期都有很多的秘密,如何與孩子交流?
葉一茜說:
想知道他的秘密,得先告訴他你的秘密,讓孩子覺得我們不是在套路他,而是在和他分享。
聽了她的觀點,很多父母恍然大悟。
之所以處理不好親子關(guān)系,就是父母總是利用“家長角色”來要求孩子。
在教育的路上,比起把孩子當作“孩子”,孩子更需要的是“朋友式”的親子關(guān)系,彼此能夠交心,也能給建議,它是維系親子關(guān)系的秘訣。
我們要做到讓孩子信任你、親近你、喜歡你,可以利用“秘密分享法”來走進孩子的心里。
溝通時我們可以多聽一聽孩子心聲。
用“我小時候…”或是“我告訴你一個秘密”等語言將自己的經(jīng)歷分享給孩子。
把自己的秘密說給孩子聽,讓他感覺到他和父母就是互相最重要的人。
有了這一層信任,孩子更愿意與父母說自己的小秘密。
分享秘密,就是了解彼此,讓親子溝通達到“零距離”。
05
在育兒界有一個詞叫“黃金一小時”,指的是孩子睡前的一小時。
睡前的互動,會讓孩子內(nèi)心產(chǎn)生滿足感,是任何陪伴都替代不了的。
吉姆·崔利斯在《朗讀手冊》中說:
你或許擁有無限的財富,一箱箱的珠寶或是黃金,但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讀書給我聽的媽媽。
睡前是一個內(nèi)心最安靜的時候,溫暖和刺激都是加倍存在的,此時的親子共讀是讓彼此融入的最佳時刻。
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方素珍在一次“親子共讀妙招”的演講中這樣說:
陪孩子讀書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難,第一步就是每天抽出20分鐘的時間給孩子講一個睡前故事,讓孩子伴隨著父母的讀書聲入睡是孩子最幸福的時刻。
她提到,父母通過朗讀、共讀和陪讀的方式與孩子一起進入閱讀世界,就像一位引路人,帶著孩子領(lǐng)略書中的奇幻世界。
當我們將書中的內(nèi)容用嘴說出來,聲音里蘊含的感情比書里寫的內(nèi)容,更能觸動孩子的內(nèi)心。
06
每年計劃一次親子旅行
臺灣兒童教育家林靜怡從女兒5歲開始就帶她出去旅行。
他們?nèi)チ诵挛魈m的大草原、英國的愛丁堡,還進行了一場維持50多天的自助旅行。
她說:一家人在旅行中越來越親密,越來越有默契度。
那些行走的路線、沿途的風景、歷史文人故事,都是她和丈夫為孩子精心準備的。
旅行不僅僅是一次放松,而是一場真正意義上讓父母與孩子都獲得不斷成長的經(jīng)歷。
就像林靜怡說的那樣,女兒不僅懂得了人文地理,也讓女兒與他們之間有了更深的情感交流;
而他們也慢慢懂得了女兒的需求和理想,彼此有了更多情感交流的機會。
有教育家認為,親子旅行能讓孩子的幸福概率增加。
因為在親子旅行中,父母會將全部的關(guān)注都放在孩子身上,讓孩子感受到被重視和關(guān)愛,這讓親子互動變得更有感情,孩子更依賴父母。
越依賴,親子關(guān)系越親密,它會成為遞增幸福的一道潤滑劑,會讓孩子更靠近父母。
07
每天和孩子至少擁抱一次
曾經(jīng)有一項研究顯示:
嬰兒學會的第一句話常常不是“爸爸 ”或是“媽媽”,而是“抱抱”。
擁抱是讓孩子感受到愛的一種方式。
嬰兒時期,父母的擁抱給孩子傳遞的是安全感;而在成長時期,父母的擁抱給孩子的就是支持和鼓勵。
這是一種肢體語言的交流,通過接觸能夠串聯(lián)孩子所有的情感和快樂。
經(jīng)常被擁抱的孩子才會真正感受到被愛。
李嘉誠在回憶中這樣說:
最難忘的是父親的擁抱,我至今還清楚地記得穩(wěn)健而富有涵養(yǎng)的父親與我親密接觸時,常常會忍不住緊緊抱著我,并把我舉高。
每天和家人一個擁抱為何能讓孩子幸福?
德國腦科學家有一項研究證實:
擁抱能夠使孩子的大腦傳遞一種催生素,可以讓人產(chǎn)生信任感和安全感,因為它影響多巴胺的分泌,同時大腦會有“快樂”和“放松”的情緒,對人的免疫系統(tǒng)也會產(chǎn)生正面的影響。
所以,愛孩子,就每天給孩子一個擁抱吧。
08
每年給孩子一次儀式感
為何如今的孩子會出現(xiàn)這么多的心理問題,這是因為90%的父母都不知道孩子的生活需要“儀式感”。
儀式感就像孩子生活中的一味調(diào)味劑,充滿驚喜和儀式感的生活是根治孩子心理問題的良藥。
再平淡的生活,我們也要在某一刻讓孩子覺得與眾不同。
電影《公民凱恩》里的凱恩是傳媒界的大人物,但他卻對童年的一只雪橇念念不忘。
童年時他的家庭生活拮據(jù),父親給他買過唯一的禮物就是一把雪橇,他們還給他起了一個名字叫“玫瑰花蕾”。
有了這只雪橇,后來的日子讓他感到溫馨、幸福,給了他很多歡樂的時光。
即便后面功成名就,他記住的也只是父母送的雪橇。
儀式感是孩子成長中最美好的記憶,它讓孩子知道自己對父母很重要。
如果在孩子的成長中,父母能夠把孩子的期待當成一種儀式來完成,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永遠會被愛包圍。
父母偶爾給孩子的一個驚喜,會讓孩子衡量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分量。
這種愛的表達,足夠讓孩子幸福。
09
中國家庭教育委員會朱永新教授說:
最根本的是要提升父母的教育素養(yǎng),提倡“成人比成才重要,幸福比成功重要”的教育理念。
家長要把幸福還給孩子。
為人父母,我們不僅要無條件地愛孩子,更要融入到孩子的每一次成長中,讓孩子從內(nèi)心感到幸福,給孩子的未來奠定力量。
我們要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把陪伴、傾聽、接觸融入到孩子的世界里。
它是一種持續(xù)的能力,讓孩子因為有了父母而學會看見愛、感知幸福、成就未來。
給孩子幸福最好的詮釋,就是融入孩子的世界,讓“幸福的密碼”伴隨孩子一生。
(圖文來自網(wǎng)絡(luò),侵權(quán)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