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期望您的孩子在哪一方面更好呢?
有人可能會回答,期待孩子的學習成績越來越好;有人可能會回答,期待孩子的生活習慣越來越健康;有人可能會回答,期待孩子的處事能力越來越拔尖……
面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作為父母的我們也會有所不同的期待:小學孩子還很聽話時,我們期待孩子的成績更進一步;中學孩子開始叛逆時,我們期待孩子早點明白我們的苦心走上正軌;工作孩子開始獨立時,我們期待孩子可以早點成家立業(yè)……
這么說來,我們似乎就是在一個又一個的期待中,不斷推動著孩子前進的步伐。但我們可能從來沒有思考過:我們對待孩子期待的背后是什么?
有人回答說,我們的每一次期待是希望孩子未來過得更好;有人回答說,我們的每一次期待是希望孩子能夠成才;有人回答說,我們的每一次期待是讓孩子早點懂得飛翔……
無論是什么,我看到的是:父母期待背后對于孩子滿滿的愛。
所以有些父母會在孩子沒有考到好成績時而手執(zhí)教鞭;所有有些父母會在孩子做錯事的時候怒發(fā)沖冠;所以有些父母會在孩子不努力的時候唉聲嘆息……
因為他們愛孩子,因為他們對孩子有著期望,因為他們對孩子未來充滿了期許和擔心。但是以愛之名的期望,是不是就能無止境的苛求孩子呢?
之前在網(wǎng)上看到一個話題:爸媽對自己期望過高是種什么體驗?
有一個網(wǎng)友是這么回答的:高中有一段時間自己很迷茫,感覺文化課成績根本考不上爸媽想要考的大學,通過同學我知道美術(shù)也能考大學,我有那個底子也有那個興趣。
于是我和父母商量可不可以送我去培訓,讓我用美術(shù)去爭取一下,爸媽卻回絕了我,說:“一個畫畫的專業(yè)以后能有多大發(fā)展,要你穩(wěn)穩(wěn)當當去考個好學校,以后找份穩(wěn)定的工作,才有面子。我們這么多年不敢添一件衣服,陪你在學校附近租房為了什么,就是為了讓你好好讀書考個好的大學。可是你現(xiàn)在呢?成績不怎么樣就算了,還不知道努力……”
我們愛孩子所以對他有所期望,但當這個期望變成了要求,變成了父母的控制,對于孩子來說,這樣的期望是不是一把裹著愛的毒箭呢?
很多父母對孩子有所期望是有理論依據(jù)的——“期待效應(yīng)”也叫做“皮格馬利翁效應(yīng)”,指你期待孩子成為什么樣,孩子就會成為什么樣。
但是大部分父母忽視了當我們的期望讓孩子感受到深深的壓力時,而我們又以愛的名義催促孩子努力,裹挾著孩子的發(fā)展時,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和所獲得的成就感是極低的,這本就和“期待效應(yīng)”中肯定孩子的長處給予孩子自信的觀念相違背,所以不是一味的期待就能讓孩子朝著我們的設(shè)想發(fā)展,過高的期待只會成為壓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曾經(jīng)我在教孩子推鉛球的時候是有個考核標準的,如果在孩子學完動作之后我就把這個標準變成橫線畫在地上,很多孩子嘗試了幾次之后可能就放棄了,因為根本達不到。但是我會很不滿意,因為孩子離我的標準還差很多。
后來,我并不告訴孩子們標準是多少,而是根據(jù)他們的實際能力,在他們所能達到遠度再遠一點點,告訴他們只需要動作再連貫些或速度再快些或角度再合理些就能超過這條線。等他們能穩(wěn)定超越這條線后,我就根據(jù)孩子實際能力再重新調(diào)整線的位置。
我們的期望,就像地上畫給孩子們的線一樣,如果一下把線畫的太遠,孩子看到自己和線的差距也就不愿意再努力了,反而是每一次遵循努力就能碰到的原則,孩子從中獲得成就感,也獲得自我的進步。
作為家長的我們真的要很好的去管理我們的期望,就像孫岫老師說的,像管理金錢一樣管理期望。當我們的期望是對于孩子來說是合適的時候,孩子能從中感受到自己的成長而獲得成就感,我們能看到孩子的進步而獲得欣慰感,這樣的親子關(guān)系才更有可能走向和諧。
(圖文來自網(wǎng)絡(luò),侵權(quán)刪)